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美好山川:黄山
定价:23.80元
作者:张锦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53413891
字数:
页码:1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此可见,黄山的景色应当人间绝有!黄山自然景观天下奇绝,人文景观灿若星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蜚声中外。无数的中国古诗与水墨画描绘了黄山的美景,在描绘的所有景观之中,激动人心的是“云海大观”……
目录
黄山的由来
黄山的形成
黄山的地理位置
黄山的地质地貌
黄山的生态环境
黄山的气候
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光明顶
一线天
天都峰
朱砂峰
轩辕峰
仙人峰
莲花峰
始信峰
翡翠谷
西海大峡谷
芙蓉谷
枯牛降
塔川
木坑竹海
龙池湾
玉屏楼
北海
石潭
搁船尖
白际
丰乐湖
三溪大峡谷
蓬莱三岛
百步云梯
普仁滩
飞龙瀑
凤凰源
云谷寺
慈光寺
海心亭
松谷庵
钓桥庵
跳钟馗
目连戏
仗鼓舞
抬阁
叠罗汉
猴子观海
梦笔生花
仙人晒靴
刘海戏金蟾
五老上天都
丧葬风俗
茶道文化习俗
黄山小年夜习俗
黄山白木耳
黄山毛峰
黄山蕨菜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黄山的由来
黄山的形成
黄山的地理位置
黄山的地质地貌
黄山的生态环境
黄山的气候
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光明顶
一线天
天都峰
朱砂峰
轩辕峰
仙人峰
莲花峰
始信峰
翡翠谷
西海大峡谷
芙蓉谷
枯牛降
塔川
木坑竹海
龙池湾
玉屏楼
北海
石潭
搁船尖
白际
丰乐湖
三溪大峡谷
蓬莱三岛
百步云梯
普仁滩
飞龙瀑
凤凰源
云谷寺
慈光寺
海心亭
松谷庵
钓桥庵
跳钟馗
目连戏
仗鼓舞
抬阁
叠罗汉
猴子观海
梦笔生花
仙人晒靴
刘海戏金蟾
五老上天都
丧葬风俗
茶道文化习俗
黄山小年夜习俗
黄山白木耳
黄山毛峰
黄山蕨菜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语言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极简主义倾向,这在传统的中国山水题材图书中是比较少见的。整体色调偏冷,大量使用了米白和深灰的对比,这使得画面中那些浓烈的绿色和岩石的灰褐色显得更加突出和鲜明。我尤其欣赏它对“留白”的运用。在展现那些气势恢宏的群山时,作者并没有试图将画面塞满,而是巧妙地利用大面积的空白,模拟出云雾缭绕、意境深远的东方美学效果。这种设计处理,使得每张图片都像是一幅精心构思的水墨画,尽管色彩是现代印刷的产物,但意境却溯源于古典。文字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纤细的宋体与粗犷的岩石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这本书的设计师显然深谙“少即是多”的哲学,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深思熟虑,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装饰。捧在手里,它更像是一件现代艺术品,而非一本单纯的地理图册。它成功地将黄山的“雄奇”与设计的“内敛”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值得珍藏的视觉体验。
评分这本描绘黄山的画册,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光影的捕捉极为细腻,无论是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奇松怪石,还是日暮时分天际被染成一片金红的壮阔景象,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的摄影师显然对黄山有着极深的情感,镜头语言充满了敬畏与赞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标志性的景观,比如迎客松、飞来石,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明信片式的拍摄,而是通过多变的视角和景深处理,赋予了这些石头生命力。有时候是近乎抽象的纹理特写,展现花岗岩的粗粝与坚韧;有时候又是大场景的铺陈,将山峰的磅礴气势通过广角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装帧的质感也十分上乘,厚实的铜版纸让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即便是印刷品,也丝毫没有削弱原作的神韵。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些精妙的构图和对光线的精准拿捏所折服,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心驰神往的登山之旅,只是这次旅途完全不需要费力攀爬,只需要静静翻阅即可。对于热爱自然摄影,或者仅仅是想在繁忙的工作中寻得一处心灵栖息地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它不仅记录了风景,更传递了一种属于大自然的哲学思考。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种以风景名胜命名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表面化。然而,这本关于黄山的著作却出乎意料地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更专注于“体验”而非“记录”。书中收录了一些第一人称的登山日志片段,这些文字的风格极其口语化,充满了真实的困惑、偶遇的惊喜以及体力不支时的自我调侃。比如,有一段描述清晨为了抢拍日出,徒步攀登玉屏楼,最终却因为雾气太大无功而返的沮丧,紧接着却是对山顶小餐馆里一碗热腾腾面条的由衷赞美。这种真实性打破了传统风景书的“完美滤镜”,让人感到亲切。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黄山气象微观现象的科普知识,例如“霞光”的原理、“雨凇”的成因,这些硬核内容的植入,让阅读过程充满了知识性的乐趣,而非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它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黄山形象,让人觉得这本书是为真正想“走进”黄山的人准备的,而不是只为“路过”的人。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通常对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书籍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内容大同小异,难以带来惊喜。但是,这本关于黄山的读物却用一种极其新颖的方式吸引了我——它聚焦于“人与山”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是山本身。书中收集了大量不同年代、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黄山留下的简短印记。有老一辈挑夫的汗水记录,有现代登山爱好者的装备清单与心得,甚至还有几页关于过去几十年中黄山区域基础设施变迁的侧面描绘。这种微观叙事的手法,让黄山这个宏大的地理实体,一下子变得鲜活、有温度,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它不是在歌颂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在讲述一座山如何塑造和承载了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的命运与情感。阅读这些片段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与自然景观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风光摄影集,变成了一部关于地域文化记忆的侧影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这座山能够成为中华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个符号。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一种古朴而深沉的气息扑面而来,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黄山的自然风光,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山水史诗。文字部分的叙述极为考究,不落俗套地使用那些陈旧的赞美之词,而是深入挖掘了黄山背后的地理变迁、人文典故以及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关联。作者对于黄山的“云海”描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上的奇观再现。他没有简单地描述“云海翻腾”,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云海的形态变化,从“乳酪般的凝滞”到“奔腾的雪浪”,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让人读后对“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徽州文化与黄山山脉相互依存的章节,例如对当地茶道、古建筑与山体形态关系的探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不再是单一的景点介绍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徽州地貌与精神内核的深度考察报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透露出匠心,大量的留白给予了文字和图片足够的呼吸空间,营造出一种清幽、沉静的阅读氛围,非常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配上一杯热茶,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