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雪山下的朝圣
定价:34.00元
作者:范稳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00658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藏历水羊年(2003年)是梅里雪山的本命年,写过非常魔幻的《水乳大地》的作家范稳获得了一次机会随考察团全程考察藏族转经朝圣文化,于是有了这部《雪山下的朝圣》。
全书尽量详细地描述了环绕梅里雪山转经朝圣应做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包括内转(小转)、外转(大转)在内的完整路线,各主要雪山峡谷、朝拜的站点、歇脚的村庄、实用的小店以及许多背景资料,还有发生在路上的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
行文完全是实录性的,有些像新闻采访,作者没有刻意地煽情或故意制造悬念让人想入非非,文字之朴实让人有些出乎意料。而你不得不相信,真实往往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真假朝圣者
我是在从德钦县回香格里拉城的路上,再次遇到那个磕等身长头的年轻喇嘛的。那天我们刚好走到滇藏公路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上,雪山上天气不好,下雨,且多雾。就在我们的车在白马雪山上转来转去找拍摄点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公路上一个孤独前行的身影。他穿一件绿色的雨披,系着一根红色的腰带,雨披下摆露出绛红色的喇嘛僧衣,身前是一件厚厚的牛皮围裙,手上套着两块木护板,形状有些像我们穿的木拖鞋。只见他在公路上一步一磕,一磕一俯身,标准的五体投地式的等身长头。寂静的大雾中只有他不断地起身、伏地、再起身、再伏地,身体在大地上摩擦出“刷刷”声。当时我在心里喊,佛法僧三宝啊,总算让我又遇见你了。
我们曾经在去德钦的路上在白马雪山脚下遇见过他。当时我们的车从他身边一晃而过, 对开车的扎西师傅说,有个磕长头的喇嘛。可是扎西师傅不当回事地说,他是一个子,然后一轰油门,把人家所得远远的了。扎西师傅在迪庆州里的部门开车,在藏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那一路上我很崇拜他,并拜他为师。我当时感到很吃惊,难道社会真的堕落到连磕长头这样神圣的事情也有人利用来施行术了吗?我问扎西师傅,你为什么认为人家是个子呢?我知道藏族人对磕等身长头朝圣的人是*尊重的。扎西师傅说,因为他没有后援。的确,我们一路上没有看到为磕长头者做后援的人,他们的身后一般都有四五个拉着板车的精壮汉子,板车上装满了一行人的帐篷、衣物、青稞等必需品。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不要后援就能完成磕长头的壮举,因此我们的扎西师傅认定他是一个子似乎也有些道理。
但是保佑让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又遇到这个身份可疑的磕长头者了,我要证明他是否是个真正的朝圣者,就跳下车来,打算和他谈一谈。
……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以汉族人的目光追寻藏族人信仰世界轨迹的纪实作品。
转经朝圣是藏族人信仰世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一生中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而在神山60年一轮回的本命年前往转经朝圣,其价值远远超乎寻常,其规模也盛况空前。毕竟,60年等一回的机遇,一生能有几多?
作家范稳长期关注藏东南香格里拉藏区的民族文化,并在梅里雪山的本命年——藏历水羊年(2003年)终于有了一次随考察团全程参加藏族朝圣之旅、全面考察藏族转经朝圣文化的机会,于是有了这部《雪山下的朝圣》。
本书以作者所经历的真实情节为素材,以作者用整个身心体察和研究的成果为支撑,为我们尽量详细地描述了环绕梅里雪山转经朝圣应做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包含水量内转(小转)、外转(大转)在内的完整路线,各主要雪山峡谷,朝拜的站点,歇脚的村庄,实用的小店,以及许多自然、人文的知识背景资料,还有发生在路上的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可以这样说,该书比较完整地诠释了藏族人转经朝圣文化的基本内涵,使我们既领略到朝圣之旅的人文风光,藏族人丰沛虔诚的内心世界,又感悟到了藏族人对待信仰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对于民族间不同文化的理解与交流,也是一座实在而便捷的桥梁。
这是一本将你的灵魂带到远方去的书,是一本弥漫着山清冽而神秘气息的文化画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留白”美学。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浓墨重彩地描绘一处壮阔的景色,什么时候又该用极简的句子带过内心的波澜。这种控制力非常老道,使得读者的大脑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被引导着主动去填补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感受和想象。特别是在描写那些古老的寺庙和壁画时,那种时间的厚重感被营造得淋漓尽致,仿佛每一层颜料下都藏着数百年的秘密和祈祷声。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某些段落,只是为了品味他如何用一个不甚起眼的动词或形容词,瞬间激活了整个场景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结构也是精心设计的,它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条条穿插的回忆和感悟的线索,彼此缠绕,最终汇集成一条坚固的河流。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我们记忆和思考的方式,让人在阅读时,总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持续且深远的。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提供即时的、表层的快感,而是像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往后品,味道越是醇厚。我尤其对作者描述的“孤独”与“连接”之间的辩证关系印象深刻。在那样人烟稀少的环境中,个体所感受到的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孤独,起初是令人畏惧的,但慢慢地,你会发现,正是这种极致的孤独,反而拉近了与更广阔世界和人类共同命运的连接。书中那些关于人性的温情片段,比如陌生人无条件的帮助,或者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都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无比坚定。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不再追求外在的标签,而是转向内在的丰盈。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苦难浪漫化的倾向,它忠实记录了痛苦,但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精神在面对痛苦时所能迸发出的惊人韧性。读完后,感觉自己似乎也完成了一次小型的内心涤荡。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书,应该能够在你放下它之后,依然在你的脑海中持续“播放”。这本书正是如此。它所呈现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未知保持谦卑的基础上的。作者对于自然力量的描绘,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人定胜天”是多么狂妄的口号。雪山、冰川、无垠的戈壁,它们以一种永恒的姿态矗立在那里,而人类的生命,在其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短暂的一瞬,却又因为其包含的追寻和坚守,而获得了不朽的意义。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真”,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煽情,一切都源于最本真的体验。它提醒我,在被各种信息流裹挟的时代,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我们脚下的土地和生命本身的重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心境下,发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你知道,很多关于“朝圣”的描写往往会走向神圣化或者过度浪漫化的陷阱,但这本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困顿、甚至是对信念的短暂动摇。那些高原反应带来的生理上的折磨,人与人之间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摩擦与和解,都被描绘得极其真实、立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非人物角色时的笔触,那些与他同行或偶遇的僧侣、牧民、向导,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深刻的智慧,他们的几句箴言,往往比长篇大论的哲思更能穿透人心。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信仰”从来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在柴米油盐和生死考验中,被锤炼出来的坚韧。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并肩而行,他不需要急着告诉你答案,只是默默地展示给你看,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不断克服障碍的实践。我合上书本后,那种被沉淀下来的宁静感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种带着沧桑感的字体和古朴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氛围里。 每次拿起它,都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间倾注的心血和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热爱。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朝圣之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最朴实却最有力量的叙述。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惊叹,无论是山风拂过经幡的声音,还是高原上特有的那种凛冽的空气感,都能被他精准地描摹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酥油灯和尘土的味道。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次旅程,更像是在探讨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了方向,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静下来的契机,让我们得以审视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信仰、坚持和生命意义的宏大命题,但这一切又都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琐碎和艰难行进的步履之中,没有丝毫的说教感,全凭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逃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精神出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