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紅外熱像自動處理技術及其在麵癱診治中的應用 | 作者 | 劉旭龍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東北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51709811 | 齣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從研究者的角度介紹瞭麵癱麵部紅外熱像自動處理的相關方法,可供生物醫學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自動化以及圖像處理等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現狀 1.2.1 Bell麵癱的嚴重度評估研究現狀 1.2.2 Bell麵癱的選穴方法研究現狀 1.2.3 紅外熱成像用於Bell麵癱嚴重度評估和針灸選穴研究現狀 1.3 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2章 紅外熱像麵癱客觀選穴與嚴重度評估理論基礎 2.1 引言 2.2 紅外熱成像的基本原理 2.2.1 紅外熱成像的光譜學原理 2.2.2 紅外熱像儀的係統組成 2.2.3 醫用紅外熱像儀基本原理 2.3 針灸治療Bell麵癱常用穴位 2.4 紅外熱像用於麵癱客觀選穴與嚴重度評估原理驗證實驗 2.4.1 實驗對象與方法 2.4.2 實驗結果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Bell麵癱紅外熱像穴位自動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麵部紅外熱像穴位自動定位算法 3.2.1 紅外熱像圖預處理 3.2.2 基於溫度特異性原理的麵部器官定位 3.2.3 基於邊緣特徵的麵部器官定位 3.2.4 基於溫度特異性與邊緣特徵的麵部器官綜閤定位 3.2.5 側麵紅外熱像圖器官定位 3.2.6 紅外熱像麵部穴位定位 3.3 穴位自動定位實驗 3.3.1 麵部器官定位實驗結果 3.3.2 麵部穴位定位實驗結果 3.4 軟件實現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於溫度分布不對稱特徵的Bell麵癱嚴重度客觀評估方法 4.1 引言 4.2 基於皮膚傳熱模型的麵部紅外熱像可視化算法 4.2.1 輻射産生的熱量轉移 4.2.2 空氣對流引起的熱量轉移 4.2.3 身體內部傳導引起的熱量轉移 4.2.4 血液充盈傳遞引起的熱量轉移 4.3 Bell麵癱麵部溫度分布不對稱特徵分析 4.3.1 麵部ROI的劃分 4.3.2 溫度分布不對稱度 4.3.3 有效熱麵積比 4.4 基於BP神經網絡的Bell麵癱嚴重度自動分類器 4.4.1 模式識彆理論和方法概述 4.4.2 用於Bell麵癱量化評估的BP神經網絡結構設計 4.4.3 Bell麵癱BP神經網絡模型的學習仿真 4.5 Bell麵癱嚴重度客觀評估實驗結果與分析 4.5.1 麵部溫度分布不對稱特徵與HB等級的相關分析 4.5.2 Bell麵癱BP神經網絡分類器的性能分析 4.6 基於形式概念分析的Bell麵癱嚴重度定性分析 4.6.1 形式概念分析的基礎理論 4.6.2 屬性偏序結構圖生成方法 4.6.3 Bell麵癱嚴重度定性評估方法與實驗結果 4.7 本章小結 第5章 Bell麵癱紅外熱像選穴臨床單盲對照實驗 5.1 引言 5.2 Bell麵癱臨床單盲對照實驗 5.2.1 實驗對象 5.2.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選穴與操作方法 5.2.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5.2.4 觀察指標 5.2.5 不良事件的觀察與分析 5.2.6 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 5.2.7 數據管理 5.2.8 倫理學原則 5.2.9 實驗裝置與統計分析方法 5.2.10實驗結果 5.3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東北大學齣版社 紅外熱像自動處理技術及其在麵癱診治中的應用》: 利用紅外熱成像輔助麵癱的嚴重度評估和治療是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其中,周章玲等發現遠紅外熱像可較好地反映急性周圍性麵癱患者治療前後頭麵部供血狀態的變化,治療前急性期麵癱側呈充血性改變,患側麵頰、眼角、眶上、額及舌區五個測溫區溫度明顯高於健側,錶明遠紅外熱像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急性麵癱提供無創的客觀評價指標;Popat等提齣利用非結構化紅外投影的方法對麵部肌肉運動進行3D建模;張棟等使用紅外熱成像係統分彆測定Bell麵癱患者治療前後的麵部溫度分布熱像圖,發現Bell麵癱患者的麵部左右雙側溫差顯著大於健康人群,而且與Bell麵癱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恢復程度相關,如果治療位的升溫效果比較明顯,那麼預後較好,此項研究為臨床預測Bell麵癱預後提供瞭一個新指標。吳振英等使用紅外熱像儀觀察麵癱患者每一療程前安靜狀態下麵部穴區溫度情況,統計雙側穴位溫度不對稱性係數,結果顯示,陽白、攢竹、地倉、魚腰、顴髎、頰車六穴溫度不對稱性係數與麵癱麵部殘疾指數存在顯著負相關性,麵癱患者麵部雙側穴位溫度不對稱性係數可以作為一種新的麵癱嚴重度客觀評估指標。高宇紅等指齣遠紅外熱像可較好地反映Bell麵癱患者頭麵部供血狀態的變化,急性期麵癱側呈充血性改變,慢性期麵癱側呈缺血性改變,錶明遠紅外熱像可為臨床診治Bell麵癱提供無創的客觀評價指標。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中西醫結閤的研究領域無疑是一次有力的推動。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介紹,更在於它成功架設瞭一條從物理世界(紅外輻射)到生物醫學領域(神經功能障礙)的橋梁。我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書中對實驗設計、數據統計學意義的討論非常充分,避免瞭將新技術簡單“標簽化”的傾嚮。例如,它詳細剖析瞭麵神經受損後,局部組織代謝和血液循環改變如何具體反映在紅外熱像圖上的微小溫差變化,這種深入到病理生理層麵的解析,極大地增強瞭技術的說服力。對於一個資深的康復醫學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熱像數據維度,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疾病動態過程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診斷工具”,更是“療效監測平颱”。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基於此書框架下的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問世,以期鞏固其臨床地位。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對“個體化治療”理念的量化支持。麵癱的恢復過程韆差萬彆,傳統上依賴主觀評估常有偏差。而此書所倡導的紅外熱像自動處理方法,提供瞭一種高度敏感的、可重復的生物反饋指標。我尤其關注到其中關於“治療乾預後熱像指標的漂移趨勢分析”章節,這直接迴答瞭“這個療法到底有沒有效果,效果在哪裏”的關鍵問題。作者沒有止步於靜態的診斷,而是構建瞭一套動態的評估體係,通過監測治療周期內局部血流灌注和神經功能恢復所帶來的溫度變化麯綫,醫生可以實時調整理療參數或用藥方案,真正做到瞭精準醫療。這種從“經驗醫學”嚮“數據驅動的精準康復”邁進的努力,是這本書最具革命性的價值所在。它不僅描述瞭一種技術,更描繪瞭一種全新的診療範式。
評分這本關於紅外熱像自動處理技術及其在麵癱診治中應用的書籍,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瞭傳統醫學診斷的盲區。作者以紮實的技術功底和深厚的臨床經驗為基礎,構建瞭一個嚴謹的理論框架,令人印象深刻。書中詳盡地闡述瞭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數據采集與預處理的關鍵環節,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算法對熱像數據進行自動分析和模式識彆。特彆是關於如何將這些物理量化的數據與中醫麵癱的辨證論治體係相結閤的部分,展現瞭跨學科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技術細節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即便對於初次接觸紅外熱像技術的讀者來說,也能構建起清晰的認知圖譜。書中對不同類型麵癱的熱像特徵差異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對於臨床醫生提高診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全書邏輯嚴密,圖文並茂,可以說是將前沿的工程技術成功“落地”到具體的醫療實踐中的典範之作。
評分說實話,初拿到這本專業性極強的書籍時,我曾有些許畏懼,擔心其中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算法。然而,作者高超的錶達能力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書中對技術背景的介紹,采取瞭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宏觀概念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觀的像素級處理。對於非計算機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如何理解“傅裏葉變換在去噪中的應用”或“主成分分析在特徵提取上的作用”,往往是個難點,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圖例和生活化的比喻,將這些復雜的數學工具“翻譯”成瞭易於理解的醫學語言。這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群體得以拓寬,不僅是專注於熱成像的工程師,也包括需要理解其原理並指導臨床使用的神經內科、康復科的醫生。書中的部分章節,甚至可以作為醫工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優秀教材使用,因為它清晰地展現瞭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路徑,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教學功底。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次對傳統診斷思維的顛覆與重塑之旅。它不再僅僅依賴於醫生的肉眼觀察和經驗判斷,而是引入瞭一套基於熱輻射物理學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量化標準。書中對於“自動處理”流程的構建,體現瞭作者對效率和精準度的不懈追求。從熱像儀的選擇標準,到環境溫濕度的校正模型,再到最終輸齣的病竈熱分布圖譜,每一步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與驗證。我注意到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討論瞭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在熱像數據分類和嚴重程度評估中的潛力,這錶明作者的視野是麵嚮未來的。我曾嘗試對照書中的案例進行模擬分析,發現其提供的評估指標,如“溫差梯度變化率”和“對稱性指數”,比傳統的麵癱評估量錶更具動態性和敏感性。這本書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份指導臨床醫生如何將“冷數據”轉化為“熱洞察”的實戰指南,非常適閤那些渴望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自身實踐的醫務工作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