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肖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74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阿拉伯传统文化是否等同于伊斯兰传统文化?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本书在阐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以清晰的论述和简练的语言,就阿拉伯固有文化在阿拉伯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豪侠”“宽容”“乐观”“务实”“调和”各特质与阿拉伯固有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了解阿拉伯文化有的助益。
目录
绪 论
一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内涵
二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意义
三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现状
四 “阿拉伯固有文化”的研究方法
章 宗派主义
一 语言学视角下对部落(集体)的重视
二 部落生活中的宗派主义:“‘外人’和‘敌人’是同义词”
三 发达的宗谱学
四 宗派主义的存续
第二章 豪侠精神
一 牢不可破的好战心理
二 赞美牺牲、崇尚慷慨
三 自由不羁的灵魂
第三章 发散式思维与散漫性格
一 时间的知觉:片段式的零散性
二 诗歌的繁荣:顿悟型、发散式的思维特征
三 个人主义:“不驯服”的个人
第四章 享乐主义与乐观精神
一 阿拉比亚人具有享乐主义性格
二 乐观精神:“困难的事或许会变得容易”
第五章 现实主义与务实精神
一 重视行动力
二 崇尚坚韧与忍耐
三 提倡勤俭
四 重商:追求物质财富
第六章 调和与多元精神
一 阿拉伯语:西方重逻辑的外在形式与东方直觉式的思维内质
二 好学、崇知:“求知哪怕远中国”
三 对“他者”文化持宽容态度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肖凌,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院长、教授、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6年9月-2000年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本科毕业,获得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2年6月叙利亚大马士革文学院国家公派留学生;2000年9月-2003年3月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2010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12月-2009年5月埃及开罗大学师范学院间互换奖学金留学生。2003年3月至今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师;2010年11月2014年6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校)办副主任;2012年4月起担任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主任;2012年起任中国中东学会会员;2013年4月起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2014年6月至今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为阿拉伯文化、当代阿拉伯思想与思潮、当代阿拉伯国际问题、阿拉伯语语言教学。
文摘
序言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审视“阿拉伯”这个概念。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表象文化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阿拉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阿拉伯人注重“时间”的独特理解,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往往是循环的、弹性的,与西方线性、精确的时间观念截然不同。这种对时间的态度,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此外,书中对阿拉伯人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中的“含蓄”和“委婉”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暗示、比喻和间接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解读能力。我深切地体会到,理解一个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它的表面,更要深入探究它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让我得以更深层次地触摸到阿拉伯文明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阿拉伯世界的风俗习惯,而是试图挖掘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文化基因。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阿拉伯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契约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阿拉伯人在人际交往中,如何重视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人,以及“面子”文化在维系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瓦斯塔”(wasta)现象的讨论,这个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都存在的“人脉关系”文化,既是社会运作的润滑剂,也带来了挑战。作者对此的分析非常客观,既指出了其在一定条件下的必要性,也揭示了它可能带来的不公。此外,书中对宗教在阿拉伯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更是渗透到法律、伦理、节日庆典乃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宗教视为教条,而是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宗教实践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让我对这个信仰深刻的民族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深入体验了阿拉伯文明的璀璨与复杂。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书中对阿拉伯文学和艺术的介绍。作者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阿拉伯诗歌的悠久传统,从前伊斯兰时期的无韵诗到现代主义诗歌的革新,每一段文字都充满着画面感和感染力。我甚至尝试去搜寻了一些书中提到的经典作品,阅读起来果然别有一番风味。而对于阿拉伯的建筑、音乐和绘画,书中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阿拉伯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阿拉伯人对科学和哲学发展的贡献,从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到医学,这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阿拉伯文明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它并非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体,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不断汲取养分,并以独特的姿态回馈世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的新世界!我一直对神秘而迷人的阿拉伯世界充满好奇,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摸到它的灵魂。阅读《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的过程,就像是穿透了那层薄纱,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元且充满智慧的文化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阿拉伯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部落体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家庭在维系社群联系和传承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那些关于父系氏族、姻亲关系以及不同地区家庭习俗的论述,让我对这个社会的根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还对书中探讨的阿拉伯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感到着迷,从古代的商贸帝国到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些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阿拉伯文化是如何在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发展壮大的。书中的学术严谨性与人文关怀并存,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对文化背后情感和价值的细腻捕捉,读来让人既增长了见识,又倍感亲切。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像一个百科全书,又像一本娓娓道来的故事集,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最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对阿拉伯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细致呈现。我原本以为阿拉伯文化是相对统一的,但阅读后才发现,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到西亚的两河流域,再到阿拉伯半岛,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经历和民族构成,共同塑造了地域色彩鲜明的文化特色。书中对这些地区在服饰、饮食、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让我对阿拉伯世界的多样性有了切身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阿拉伯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论述。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阿拉伯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年轻一代的阿拉伯人又是如何在新旧观念之间寻找平衡?这些问题触及到了当代阿拉伯社会的脉搏,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活力与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