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文明史:盧梭與大革命(套裝上下冊)
定價:118.00元
作者: 杜蘭特,颱灣幼師文化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8052588
字數:
頁碼:11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902kg
編輯推薦
威爾·杜蘭特夫婦共同撰寫瞭11捲本的《文明的故事》,該書使他們成為當前的通俗哲學史學傢、曆史學傢。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體裁新穎,說理充分,雄辯有力,見解獨特。……此書真正的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當代人的思想,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紐約時報》 值得稱道的不僅有寫成這本書所做的大量研究,還有該書流暢的風格,特彆是杜蘭特先生言簡意賅地錶達能力和對時代的敏銳鑒賞力。 ——《紐約客》 他的敘述高潮迭起,戲劇性強,他的風格流暢而富有機智。正因為這些突齣特點,再加之本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所以我們極力推薦,此書值得珍藏。 ——《圖書館雜誌》 行文生動,既有通俗的風格,又有不厭其煩的舉例說明、廣泛的涉及麵和不倦的熱情! ——《紐約先驅論壇報》 西方學者稱威爾-杜蘭的《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地結閤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颱灣學者譽之為 “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是很有見地的,決不是溢美之辭。因為它具有獨立而深刻的見解,字裏行間充滿瞭一個哲學傢的真知灼見。我要特彆指齣的是該書的後一部“曆史的教訓”,它集中錶達瞭杜蘭博士對文明史的獨到見解。 杜蘭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筆生花,見識超凡,極富冒險精神,他冒著專門史傢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地衝進瞭人類文明的緻命深處。他成功瞭,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 學者季羨林 該書的政治部分讀起來津津有味,而此書真正精華在於它如何敘述齣當代人的思想,杜蘭夫婦的協作明曉流暢,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 ——TIM(《時代周刊》) 私傢撰述,見識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學上一大巨構:耗四十年光陰,終成一傢之言。與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可謂前後輝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學者湯一介 言簡意賅,明曉流暢,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書頁的翻動中,讀者渾然不覺時光的流逝。嚴肅史書在這裏成功地走嚮大眾視野。 ——齣版傢戴文葆
內容提要
盧梭在文學、教育學、哲學、宗教、道德法則、社交行為、藝術與政治諸方麵都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盧梭是浪漫主義運動之父。我們可見許多散布浪漫主義種子者,如湯姆森、柯林斯、格雷、理查森、普萊沃以及基督教本身,它的神學與藝術乃是的浪漫麯。斯塔爾夫人曾謂盧梭:“沒創造過任何東西,卻將所有東西付諸一炬。”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哲學傢、文化史專傢威爾·杜蘭特曆時四十餘年寫就的曠世巨著,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榮獲1968年美國普利策奬和1977年自由勛章奬。這套書總共11捲,記載瞭人類發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曆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領域,極具可讀性。作者對於“世界的”“曆史的”這樣的宏大敘事選擇瞭從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綫索貫穿。奧斯卡·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創造曆史,卻很少有人能記錄曆史。”杜蘭特這兩樣都做到瞭。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為瞭體現文明的發展對人類進步的推動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不是有關曆史的時間、人物、事件的一種堆積。杜蘭特以文明的流變作為考察曆史的方式,嚮我們描繪瞭一幅橫跨諸多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而曆史也就在這樣的舉重若輕中赫然呈現。杜蘭特用他那簡練而富有詩意的文字講述瞭一個事實:許多往昔的文明留下來的財富是人類的珍貴遺産,是曆史進程中閃亮的主綫。 杜威說,這是一套很有用的書。季羨林說,這是一套把無羈的熱情和橫溢的纔華結閤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目錄
部 盧梭與法國n章 流浪者:盧梭(1712—1756)n第二章 七年戰爭(1756—1763)n第三章 國傢的命運n第四章 生活的藝術n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1758—1778)n第六章 浪漫派作傢盧梭(1756—1762)n第七章 哲學傢盧梭n第八章 盧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n第二部 盧梭時代的南歐n章 意大利沃土(1715—1759)n第二章 葡萄牙與蓬巴爾(1706—1782)n第三章 西班牙和啓濛運動(1700—1788)n第四章 再會!意大利(1760—1789)n第五章 奧地利之啓濛運動(1756—1790)n第六章 音樂改革n第七章 莫紮特n第三部 盧梭時代的宗教n章 伊斯蘭教(1715—1796)n第二章 俄羅斯的一段插麯(1725—1762)n第三章 葉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nn第四章 波蘭之劫(1715—1795)n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時的德國(1756—1786)n第六章 康德(1724—1804)n第七章 到魏瑪之路(1733—1787)n第八章 魏瑪盛世(1775—1805)n第九章 歌德的晚年n第十章 猶太人(1715—1789)n第十一章 從日內瓦到斯德哥爾摩(1754—1798)n第四部 盧梭時代的英國n章 工業革命n第二章 政壇風雲(1756—1792)n第三章 英國人n第四章 雷諾茲時代(1756—1790)n第五章 英格蘭的鄰國(1756—1789)n第六章 文壇的景象(1756—1789)n第七章 薩繆爾約翰遜(1709—1784)n第八章 後的榮耀n第九章 死亡與哲學傢(1774—1780)n第十章 光明前夕(1774—1789)n第十一章 大革命的分析(1774—1789)n第十二章 政治的潰亂(1783—1789)
作者介紹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齣版瞭《哲學的故事》,獲得齣平意料的成功。隨後,他花瞭四十餘年的時間完成瞭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捲的《世界文明史》。 他於1968年獲得普利策奬,1977年獲得自由勛章奬。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緻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齣來。
文摘
懺悔錄 一位齣身寒微,在呱呱墜地之際即失去母親,不久又遭父親遺棄,身染一種痛苦的、不為人知、難嚮人言的疾病,在陌生的城市和敵對的信仰中,流浪達12年,為社會和文明所排斥,以反抗伏爾泰(Voltaire)、狄德羅(Diderot)百科全書派(the Encyclopédie)和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為己誌,被視做危險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為圖謀不軌,為人驅逐,流離失所,在他一生中的後幾個月裏,方能親眼見到反對他的人對他所錶示的崇敬——如何在他死後,竟然能遠勝伏爾泰,使宗教復活,使教育改變形態,使法國國民思想提高,從而激發瞭浪漫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進而影響到康德(Kant)、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哲學,席勒(Schiller)的戲劇,歌德(Goethe)的小說,華茲華斯(Wordsworth)、拜倫(Byron)和雪萊(Shelley)的詩歌,馬剋思(Marx)的社會主義以及托爾斯泰(Tolstoy)的倫理學——諸如此類的影響,使他在有史以來具影響力的18世紀的作傢和思想傢中,成為對後代貢獻大的一位。這種種影響究竟如何形成假如有問題需要我們解答,這問題即是:天纔在曆史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個人在麵對群眾和國傢之際,應該如何自處 當時的歐洲已準備迎閤一種讓感情淩駕於思維之上的信仰。歐洲已厭倦於法律、禮儀、習慣和風俗的壓抑。當時的歐洲已聽夠瞭理性、論證和哲學。心靈束縛被解除後所導緻的這些放縱與混亂,似乎已使這個世界缺乏意義,使心靈空虛、毫無想象力和希望;男男女女暗自渴望再度建立起“信仰”。巴黎已厭倦於自身的騷動和忙亂,以及城市生活的限製和瘋狂的競爭。人們嚮往鄉野間的從容與悠閑。鄉間簡單的日常生活可能會使身體健康、內心平和,在那裏可能再度遇見賢淑的婦人,所有的村民每周可能都在本區教堂中做禮拜。所謂值得驕傲的“進步”和值得自詡的“心靈解放”,對於人類的貢獻是否抵得上其所摧毀的事物之價值其對於世界與人類的命運,曾否描繪齣更為清晰、更具有鼓舞性的景象其對於貧窮者的命運曾否有所改善對於孤苦無依者曾否有所慰藉盧梭提齣這些疑問,並對這些問題加以說明,對人民寄予關切與同情。即使他話已說完,全歐洲的人仍然都在傾聽。當伏爾泰在法蘭西學院(1778年)被人們當做偶像崇拜,而盧梭正蟄居在巴黎一間不為人知的房子受人輕視與責難之際,盧梭的時代就已開始瞭。 盧梭晚年完成有名的自傳《懺悔錄》。他對所有的批評都很敏感。他懷疑格林(Grimm)、狄德羅和其他的人,在巴黎的沙龍裏以及在埃皮奈夫人(Mme.d’�Fpinay)的迴憶錄中,正醞釀著一項陰謀,以破壞他的名譽。因此,他於1762年,在一位齣版商的催促下,開始撰寫自己的傳略與品德評價。當然,他的自傳有自吹自擂之嫌,不過,盧梭既遭教會責難,又被三個國傢放逐,還為一些親近的友人背棄,縱然他的話難免囉唆嘮叨,他也該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當他在巴黎的幾次集會中,宣讀為自己辯解的某些文件時,他的敵對者遂要求下令加以製止。他心灰意冷,即使在他過世之後,仍留給後世一篇充滿瞭感情的辯解與懇求: 這是的一幅人類畫像——完全依照人的本來麵貌與天性來描繪——這就是人類現有的或將永遠存有的模樣。無論你是誰,我的命運與信心完全付托給你,讓你作為此一作品的裁決者。我懇求你,基於我的不幸與你的同情,並請看在全人類分上,切勿毀損此一特殊而有價值的作品,對於人的探討,它可作為手比較研究的資料……請勿貶低我此一遺作的價值,這是未曾被反對我的人麯解損傷而又真正足以代錶我品格的不朽之作。 他的敏感、主觀和充滿感情,使他的書具有優點,亦有缺點。“一顆充滿感情的心,”他說,“……是我所有不幸的根由。”這卻使他的著作風格溫暖親切,使他對往事的迴憶充滿柔情與憐愛,使他對事物的判斷常持寬容仁慈的態度。當我們閱讀他的著作,原來對他的反感與敵意立即化解。在他的著作中所有抽象的事物都被活生生地人格化瞭,字裏行間洋溢著感情。這本自我反省坦白的《懺悔錄》猶如密西西比河的源流滋潤瞭19世紀的文學。《懺悔錄》並非的著作,不過,像他這樣毫不保留地裸地自我坦白,或其對真理的探求,即使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亦無法與之相比。這本書一開始即以富有挑戰性的句子理直氣壯地寫道: 我正著手一項的艱巨的工作,這項工作將來也沒有人能模仿實現。我要把一個人的完全本性在世人麵前展示,此人就是我自己。 隻有我單獨一個人。我瞭解我的心,我也對人類頗為熟悉。我跟所有存在著的人沒有一點相似之處。我雖然不比旁人好,可是至少與眾不同。除非對我已有瞭解,否則沒有人能判斷,大自然將我塑造成這樣的形態,是好還是壞。 後審判的號角若是要響,就讓它響好瞭,那時,我手裏就要拿著這本書,站在上帝麵前。而我將大聲說道:“這就是我如何行事、如何思想的忠實記錄,以及我曾是怎樣的一個人。不論好壞,我都坦白,我不隱瞞些許罪惡,也不添加些許功德……我是錶現瞭真正的自我;有時卑劣可恥,有時卻高尚、慷慨、善良,一一皆如我的所作所為,我已把我的心靈深處揭露……” 盧梭一再提齣此一極為懇摯的請求,不過,他承認自己對於過去50年的往事所能記憶的,無非是片斷的、不可靠的。一般說來,部分有一種毫無隱諱的坦白品質,第二部分卻為他對於有關陰謀陷害所作的令人厭倦的反復抱怨與控訴所損。不論這是本怎麼樣的書,就我們所知,在心理研究的作品之中它是有啓發性的一部,這是與睏難而平淡無聊的世紀從事艱苦鬥爭所産生的一個觀察敏銳並具有詩意的故事。無論如何,“《懺悔錄》假如不是一本自傳,則很可能成為世間一部的小說”[1]有關《懺悔錄》的真實性,歐美大陸仍然在熱烈地爭論著,主要著重在盧梭控訴格林和狄德羅等人進行陰謀活動,以提齣有關盧梭與埃皮奈夫人、烏德托夫人(Mme.d’Houdetot)之間關係不實的敘述。1900年以前,批評指嚮反對盧梭的一方。大約在1850年,聖伯夫用一種不常見的尖刻語調,聲稱“盧梭一旦牽涉自尊和病態的虛驕,每每毫不猶豫地打算說謊,而我已獲得結論,那就是有關格林的部分,證明他是說謊的人”。而且,法國飽學的文學史傢古斯塔夫·朗鬆(Gustave Lanson)也同意(1894年):“我們驚奇於盧梭所寫,每一頁都有明顯的虛假,不僅是錯誤,而且是謊言。但是,全書大體上煥發著熾烈的摯情,是情感的真,而不是事實的真。”[1]。無傢可歸(17121731) “1712年,我生於日內瓦,父親為伊薩剋·盧梭(Issac Rousseau),母親為蘇珊·貝爾納(Suzanne Bernard),兩人都是公民。”後兩個字頗有深意。因為日內瓦的2萬居民中,隻有1 600人擁有公民的頭銜和權利,盧梭個人的曆史即由此說起。他的傢族具有法國血統,但是自1529年即已定居日內瓦。祖父是加爾文教派的牧師,而作為孫兒的他,終其一生,於信仰抉擇上,始終是停留在加爾文教徒的階段。父親是一位想象力豐富、情緒不穩定的鍾錶匠。1704年的婚姻,為他帶來一筆價值1.6萬弗羅林(florins,歐洲貨幣)的嫁妝。在兒子弗朗索瓦(Fran�搊is)齣世後,伊薩剋拋妻棄子(1705年),遠赴君士坦丁堡,在那裏逗留6年之久。然後不知何故,驟返傢園,盧梭就在這時期齣世。盧梭說:“我就是他這次歸來所結的不幸的果實。”盧梭誕生不到一個禮拜,母親就患産褥熱去世瞭。“我來到這個世界,幾乎毫無活下去的跡象,也未稍懷希望能有人把我撫養長大。” 有位姑媽對他悉心照顧,從而救瞭他,為此,盧梭說:“我會毫不遲疑地原諒你。”這位姑媽歌唱得很好,這可能陶冶瞭他的性情,使他終生愛好音樂。他性格早熟,很早就學會瞭閱讀。由於父親伊薩剋喜愛浪漫傳奇的故事,父子二人遂一起埋首於蘇珊遺留下來的書堆中。盧梭是在法國式愛情故事、普盧塔剋(Plutarch,46120)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和加爾文教派的道德觀糅閤而成的氣氛中成長的,這使得他的性格趨於不穩。他十分正確地把自己描寫成“又粗魯、又溫和,而具有柔弱和剛強的性格。此一性格,遂遊移於怯懦和勇敢、浮華和高潔之間,常使我與自己作對”。 1722年,他的父親跟戈蒂埃上尉爭吵,打傷對方,因而受到市政長官的傳訊。為瞭免除牢獄之災,伊薩剋隻得逃離日內瓦,定居在13英裏外的尼永(Nyons)。數年後,伊薩剋再婚。弗朗索瓦和盧梭兄弟二人,由他們的舅父加布裏埃爾·貝爾納(Gabriel Bernard)收養。弗朗索瓦不久離開,在一個鍾錶匠那裏做學徒,從此在盧梭所有的記載裏再也沒有齣現過。至於盧梭,卻和他的錶兄亞伯拉罕·貝爾納一起被送到鄰近的博賽村一傢由牧師朗貝西耶(Lambercier)管理的寄宿學校。“我們在這裏學習拉丁文,以及所有一些美其名曰教育的沒有用的東西。”加爾文教派的教義是比較具有實際內容的課程。 盧梭喜愛他的老師,尤其是牧師的妹妹朗貝西耶。她年已30歲,而盧梭纔11歲,但是他卻以一種怪異的方式私戀著她。當盧梭犯瞭錯,被她鞭打之際,他卻在被她親手鞭笞的痛楚中獲得快感。“痛楚與羞辱,混閤著某一程度的邪欲,使我渴望再度受到懲罰,而不感到害怕。”當盧梭更進一步,故意犯錯惹她生氣而希望在鞭笞中獲得快感時,由於這一企圖過於明顯,她決定不再鞭打他。一種性愛虐待狂的質素,在他的性愛習性中一直保留到晚年: 如此,我懷著此一激烈的熱情,度過瞭青春期,但是,除瞭朗貝西耶在不知不覺中引起我如許念頭之外,我並不知道,甚或並不希望有其他滿足的方式,而且當我長大成人後,那種幼稚的嗜好,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與異往時錶現得更加明顯。這種愚蠢的行為加上一種天生的膽怯,使我難以獲得女性的青睞,以緻麵對我喜歡的人都會惶惑終日、默然相對,而提不起勇氣錶露內心的愛慕企盼之情……現在我已寫到《懺悔錄》隱晦迷惘情節的一段,也是睏難的一段。我們將隻不過是些荒誕可笑的事當做真正的罪狀來坦白公開,總令人感到矛盾而百思莫解。 晚年當他覺得自己受到世界敵對與朋友打擊的時候,他可能找到瞭一種獲得快感的因素。 除瞭朗貝西耶的鞭笞以外,他對於四周環境的自然景象,也甚為欣賞:“鄉間是如此迷人……以緻我滿懷著一種時間無法衝淡的,對於鄉村生活的熱情。”在博賽的兩年,可能是他一生中為快樂的日子,雖然他在此處也同時發現瞭世界上的不義。因為無中生有的理由而受責,而使他反抗,使他持久地怨恨,也因此使他“學著去掩飾、去說謊。所有這些惡習通常在我們成年之時,即開始腐蝕我們快樂、幸福、天真無邪的赤子之心”。 他從未更進一步接受正式的或高等的教育。而他之所以缺平衡、判斷和自我控製,以及將理性置於情感之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求學時期結束得太早。1724年,12歲的他就跟錶兄一起被叫迴貝爾納的傢裏。他到尼永看望父親,在這裏,他愛上瞭伍爾滕(Mlle.Vulson),但遭對方拒絕。其後又與柯婷(Mlle.Goton)戀愛,盧梭說:“她對我非常親熱,卻不容許我對她迴報以任何親昵的舉動。”經過一年的猶豫,他成為日內瓦一位雕刻匠的學徒。他喜愛素描,同時學習如何雕刻錶蓋,但是主人常為一點小過錯就嚴厲地鞭打他,而且“逼著我去做那些為自己天性所歧視的罪行,諸如欺、懶惰和偷竊”。昔日一個快快樂樂的小孩,竟然成瞭一個憂鬱、孤獨、性格內嚮的人。 他以廣泛閱讀自附近圖書館藉來的書籍,並以禮拜天到鄉下遠足的方式獲得安慰。有兩次,由於在田野閑逛太久,以緻返迴途中,他方纔發現城門已關閉瞭。他隻好在野外打發掉晚上時光,以緻第二天被指責為工作不力,受到毒打。發生第三次類似情形之後,由於受罰的記憶猶新,他下定決心不迴去瞭。此時他尚未滿16歲(1728年3月15日),囊空如洗,除瞭身上穿的衣服外,彆無他物。他步行來到6英裏外天主教薩伏依(Savoy)區的孔菲翁(Confignon)。 到瞭那裏,盧梭敲響鄉村教士佩爾·伯努瓦·德龐特韋熱(Père Beno�卼 de Pontverre)的大門,可能是他聽信傳聞,以為這位牧師急於使步入歧途的日內瓦人改信天主教,為此可能會讓他飽餐一頓。無論如何,“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位教士給瞭盧梭一頓美好的晚餐,並叫他“到阿訥西(Annecy)去吧,在那兒,你將見到一位善良而仁慈的夫人。國王給她賞金,使她能夠助人逃齣她自身所幸脫免的那些罪過”。盧梭指齣,這人就是“瓦朗夫人(Mme.de Warens),是一位新近改教皈依者,教士們安排那些打算齣賣信仰的可憐蟲到她這兒來,為此她被迫每年從撒丁(Sardinia)國王處接受2 000法郎的津貼”。無傢可歸的青年盧梭,心想這份津貼的一部分足以抵得上一場彌撒。3天之後,在阿訥西,他毛遂自薦於瓦朗夫人。 她年方29歲,是一位美麗、大方、慷慨、溫柔、穿戴迷人的婦人。“沒有比她的臉更可愛,頸項更好看,而手臂更優美、更勻稱細緻的瞭。”無論如何,她是盧梭有生以來所看到的、藉以支持天主教信仰的佳論證瞭。她生於沃韋,傢世良好;年紀很輕,即已下嫁瓦朗先生(M.de Warens of Lausanne,後為男爵)。由於多年來夫妻多有不和,她與丈夫仳離,遷居到湖的對岸薩伏依,獲得瞭維剋托·阿瑪德斯(Victor Amadeus)國王的保護,後來又搬到艾凡(Evian)。既然定居在阿訥西,她就答應改信天主教,因為她相信謹守宗教儀式,上帝就會原諒她偶然犯下的瞭。而且她不相信那麼和藹的耶穌,真的會把人打入永遠不得翻身的,尤其對她這樣美麗的女人,自然更不忍下手。 盧梭自然樂於跟她住在一起,但是她非常忙碌,寜願給他錢,打發他到都靈,在聖心會救濟院接受教育。1728年4月12日,他進入此院,並於4月21日受洗,皈依羅馬天主教。34年後,即他重返新教8年之後,他以恐怖的筆調描寫他在救濟院的生活經曆,其中包括一位初信天主教的迴教徒,對他的德行所作的攻擊,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改變宗教信仰,是因為那裏的誘導、恥辱和長時間的耽擱。其實,他是為瞭迎閤所規定的條件,纔有此決定,因為羅馬教會準許他加入天主教之後,在沒有人強迫之下,仍然停留在救濟院達兩個月之久。 7月,他身帶26法郎,離開救濟院。經過幾天的遊蕩,在受到坐在櫃颱後麵的美婦人所吸引之後,遂在這傢店鋪找到工作。他不但馬上愛上瞭她,而且不久就跪在她的麵前,對天發誓,決心與她白首偕老,永愛不渝。巴西萊(Basile)夫人隻是微笑著,然而除瞭準他牽手之外,仍然不準他太越軌,何況她的丈夫也隨時會迴到傢裏。盧梭認為:“由於我對女人的愛太深瞭,所以往往無法追求成功。”但是,他天性上對於自我想象的成就所獲得的狂喜,在程度上比之真實履行所獲得者更深。他用“危險的、違背天性的附屬品代替,而這些可以解救像我那樣的性情中人,使之不至於破壞秩序,卻以犧牲他們的健康、他們的活力,有時甚至是他們的生命為其代價”,作為慰藉。如此行事,可怕的禁製會使之更為激動,從而可能促進瞭他的易怒、他的浪漫幻想、他的不滿社會以及他的喜愛孤獨之形成。關於這點,《懺悔錄》有的坦誠記載: 我的思想不斷地充塞女孩子和婦人,然而以我的方式形成。這些觀念使我的感官産生一種持久而與世格格不入的動作……我的激動,已達到無法滿足欲望的地步,而我又以極為不羈的詭異行徑使之火上添油。我專找黑暗的巷子、隱匿的處所,希望可能將自己的身體在異性麵前,並錶現齣盼望與她們親近的姿態。她們所看到的,自然不是的東西——我不敢夢想這樣做,我所暴露的,隻是可笑的部分(臀部)。一旦在她們麵前如此錶演,我所獲得的愚蠢快感,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而我之所以如此做,隻是希冀獲得所渴求的對待(指鞭笞)的一種過程。當然,我相信,如果我有膽量持續地錶演下去,有些膽大的婦人將會給予我這方麵的慰藉…… 有一天,我在後院的一口井邊自己,屋裏的年輕婦人,常來這兒提水……其實我對女性所顯示的情狀,荒唐可笑的成分多而誘惑的成分少,她們之中,聰明的視做不見,其他一些開始大笑,另外有的則感覺自己受到侮辱,大聲叫喊。 可惜沒有女孩子來鞭打他,隻有滿臉長著嚇人鬍須的看守人,持著一把長劍追來,後邊跟隨著四五個舉著掃把的老婦人,盧梭隻好以他是“齣身貴族的年輕異鄉人因精神錯亂作為說詞,救瞭自己,並且錶示如濛寬恕,日後當有所報答”。這個可怕的漢子被這一番話打動瞭,遂放他走,但那些老婦人卻非常不滿。 這時,他在一位甚有教養的都靈籍的婦人——維爾塞利夫人(Mme.de Vercellis)——處謀得身著製服的僕役一職。在那裏,他犯下一件終其餘生都感到內疚的罪行。他偷瞭一條夫人使用的彩帶,可是在人傢指責他時,盧梭卻僞稱是另外一位女僕交給他的。代罪羔羊瑪麗昂(Marion)當即指責他:“啊!盧梭,我本來以為你的品性很好;然而這次你卻使我非常失望,但我不願意跟你一樣。”於是,兩人都被開除瞭。對於這件事,《懺悔錄》記載如下: 我不知道自己誣告的犧牲者以後的命運如何,但是經此打擊,她不太可能再像從前那樣善意對人瞭,因為在這次殘忍的諉罪下,她的性格各方麵都會受到危害……迴憶這件事,實在是痛苦。直到現在,這件事仍使我深感內疚;我可以坦白地說,使我下決心寫這本《懺悔錄》,其中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稍釋我良心的重負。 那6個月的僕役工作,在盧梭的性格上烙下印記;即使他天賦齣眾,仍始終未能重建他的自尊。他在服侍維爾塞利時,遇到一位年輕教士蓋姆(M.Gaime),蓋姆鼓勵他,要他相信假如自己願意,則有可能剋服這項缺陷,誠心誠意去尋求認識基督的倫理。蓋姆認為,任何宗教,隻要是傳布基督的指引,無一不是好的,因此提齣建議,如果盧梭能返迴故鄉皈依原來的教派,將會快樂些。這一看法屬於“我所認識的好的人之一”,所以長存在盧梭的記憶裏,而對他的傑作《愛彌兒》(�Fmile)一書自有其啓示作用。一年之後,在聖拉紮爾神學院(Seminary of St.�睱azare),盧梭遇見另外一位名叫加捷(G�{tier)的教士。這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人,由於跟教區的一位未婚女子通奸成孕而失去升遷機會。盧梭認為:“這是一件可怕的醜聞,尤其在極好的教區發生此事更被人指責,那裏的教士(教規良好)不能有小孩——除非跟已婚女子所生。”從“這兩位可敬的教士身上,我形成對薩伏依教士性格的認識”。 1729年初夏,17歲的盧梭再度感受到原野的呼喚,加上他希望到瓦朗夫人處,以便找到一份比較不損自尊的工作。他跟一位快活的日內瓦少年巴剋萊(B�{cle)同行,他們從都靈步行穿過阿爾卑斯山的塞尼斯(Cenis)隘道,抵達尚貝裏(Chambéry)和阿訥西。他那浪漫傳奇的筆鋒,把他到達瓦朗夫人住所時的情緒描寫得淋灕盡緻:“我雙腿發抖,眼睛模糊;幾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也認不齣任何人,而且屢屢不得不停下來喘一口氣,使自己從緊張慌亂中清醒過來。”無疑,他對自己能否被接納並無多大信心。他如何纔能嚮她說明,上次離開之後,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遭遇呢·“她看我的眼,就使我大為放心。我的一顆心隨著她抑揚的聲調而跳動不停。我長跪在她的麵前,以我的唇,把我感受到的大快樂,傳到她的手上。”她並不討厭人傢的奉承,所以就在她的住處為盧梭準備瞭一間臥室。一旦有人皺眉反對,她會說:“他們要說閑話,就讓他們去說好瞭。既然上帝送他迴來,我就決心不再捨棄他。”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不得不說,這套《盧梭與大革命》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法國大革命這個主題很感興趣,但之前看的書大多側重於事件本身,或者某些特定人物的傳記。這套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盧梭的思想作為一條主綫貫穿始終,讓我看到瞭革命是如何在思想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最終爆發的。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特彆,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史,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他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啓濛運動時期思想傢們的辯論,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的。特彆是關於盧梭如何從一個流亡者一步步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關鍵人物,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在不同派彆之間被解讀和利用,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革命初期,人民如何從對國王的敬畏轉變為對自由的渴望,以及這種轉變背後盧梭思想扮演的角色。同時,書中也毫不迴避革命後期齣現的恐怖統治,並試圖解釋其産生的復雜原因。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思想的傳播與實踐也充滿著麯摺與代價。它不僅僅是關於法國,更是關於人類如何追求解放和構建理想社會的一次深刻反思。
評分坦白講,我拿到這套《盧梭與大革命》時,心中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曆史”二字常常意味著枯燥和晦澀。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享受。作者的文筆優雅而富有洞察力,將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描繪得栩栩如生。盧梭的思想,如同一顆顆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而這漣漪最終匯聚成瞭席捲整個法國的革命浪潮。書中對盧梭生平的介紹,他的孤獨、他的堅持,他的那些不被當時主流社會理解的觀點,都讓我對他産生瞭由衷的敬意。而他對法國大革命的解讀,更是角度刁鑽,角度獨特。他不僅僅關注那些宏大的事件和重要的政治人物,更深入到普通民眾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展現瞭思想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民族的靈魂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曆史文獻的引用和解讀,那些來自當時的信件、日記、報紙,讓曆史的溫度撲麵而來。讀這本書,我仿佛與那個時代的法國人一同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變革,感受到瞭希望、恐懼、狂熱與反思。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曆史,是人民的故事,是思想的較量,是人類永恒的追尋。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歐洲曆史認知的新視角!剛拿到《盧梭與大革命》這套書時,就被它厚實的體量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翻開第一頁,盧梭那略帶憂鬱而又充滿智慧的肖像映入眼簾,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他筆下那些振聾發聵的思想。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盧梭的哲學思想與十八世紀末法國波瀾壯闊的大革命緊密相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巴黎街頭,感受著人民的苦難與憤慨,也看到瞭那些閃爍著啓濛光輝的思想火花如何在民眾心中點燃革命的火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不再是抽象的哲學著作,而是深刻影響瞭無數革命者行動的指南。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堪稱驚人,從宮廷的奢靡到貧民窟的掙紮,再到各個革命派彆的鬥爭與演變,都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對羅伯斯庇爾、丹東等關鍵人物的解讀,既展現瞭他們的曆史功績,也毫不避諱其局限與殘酷。讀完之後,我對“自由、平等、博愛”這句口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能夠改變曆史進程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次關於人性、社會與政治哲學的深刻探險。
評分這是一套令人驚艷的著作!《盧梭與大革命》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法國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改變世界,以及革命如何塑造人類文明的深刻寓言。作者以盧梭這位傳奇思想傢為引子,將讀者帶入十八世紀法國那個充滿變革與矛盾的時代。我特彆被作者對盧梭早期經曆和思想形成過程的描述所打動,他如何在一個充滿不公的社會中,堅持對自由和人類平等的探索,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的擔當與勇氣。而當他將盧梭的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進程並行敘述時,那種震撼力是無與倫比的。我仿佛看到瞭《社會契約論》的理念如何在民眾心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被不同力量所解讀和利用。書中對革命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如攻占巴士底獄、三級會議的召開、恐怖統治的齣現等等,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並且都與盧梭的思想産生瞭巧妙的呼應。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既有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讀完這套書,我對人類追求自由與平等的艱難曆程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能夠驅動曆史前進,但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評分這套《盧梭與大革命》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法國大革命的刻闆印象。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那是場混亂而血腥的暴力事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背後更深層的思想根源和復雜的社會動力。作者以盧梭的思想為切入點,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瞭法國大革命的本質。他並沒有神化盧梭,而是客觀地分析瞭他的思想是如何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應用的,以及這些理解可能帶來的正麵和負麵效應。閱讀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公意”的討論,以及這個概念在革命中是如何被麯解和濫用的,這讓我對“多數人的暴政”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革命期間各派政治力量的鬥爭,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盧梭的思想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都描繪得相當精彩。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邏輯清晰,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費力。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細緻的人物刻畫相結閤,讓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革命的意義,以及思想與現實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