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
定價:320.00元
作者:王思明,李明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16240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工具書>百科全書
內容提要
由王思明主編的《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上下)(精)/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分上、下兩冊,全麵地對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進行瞭係統地調查與梳理,按照農業遺址、農業物種、農業工程、農業景觀、農業聚落、農業工具、農業技術、農業文獻、農業特産和農業民俗十個方麵分析、收集、整理農業文化遺産1100餘項,既涵蓋瞭“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包括瞭“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並進一步發掘瞭*多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這為深入研究農業文化遺産的經濟、曆史、保護、發展與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傳承中華農耕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藉鑒意義。
目錄
章 緒論
一、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建立情況
二、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的分類體係
第2章 中國遺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粟作遺址
二、稻作遺址
三、漁獵遺址
四、遊牧遺址
五、貝丘遺址
六、洞遺址
第3章 中國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畜禽類遺産
二、作物類遺産
第4章 中國工程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運河閘壩工程
二、海塘堤壩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農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國技術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土地利用技術
二、土壤耕作技術
三、栽培管理技術
四、防蟲減災技術
五、生態優化技術
六、畜牧養殖獸醫漁業技術
第6章 中國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整地工具
二、播種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積肥工具
五、收獲工具
六、脫粒工具
七、農田水利工具
八、農用運輸工具
九、植物保護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産保護工具
十二、漁具
十三、養蠶工具
第7章 中國文獻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綜閤性類文獻
二、時令占候類文獻
三、農田水利類文獻
四、傢具類文獻
五、土壤耕作類文獻
六、大田作物類文獻
七、園藝作物類文獻
八、竹木茶類文獻
九、畜牧獸醫類文獻
十、蠶桑漁類文獻
十一、農業災害及救濟類文獻
第8章 中國特産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産品類特産
二、林業産品類特産
三、畜禽産品類特産
四、漁業産品類特産
五、農副産品加工品類特産
第9章 中國景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田)地景觀
二、園地景觀
三、林業景觀
四、畜牧業景觀
五、漁業景觀
六、復閤農業係統
0章 中國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耕類聚落
二、林業類聚落
三、畜牧類聚落
四、漁業類聚落
五、農業貿易類聚落
1章 中國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生産民俗
二、農業生活民俗
三、民間觀念與信仰
參考文獻
附錄 中國古代度量單位換算錶
作者介紹
工具書>百科全書
文摘
工具書>百科全書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最近有機緣讀到一套書,名曰《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初見時便被其厚重與莊嚴所吸引。翻開第一捲,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老而又親切的氣息。書中的文字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與生命力。它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祖祖輩輩在廣袤土地上辛勤耕耘、智慧結晶的生動圖景。那些散落在中華大地上,曆經歲月洗禮而愈發閃耀的農業文化遺産,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最細緻、最生動的呈現。從北方廣闊的麥田,到南方秀美的稻作梯田,再到塞外粗獷的遊牧文化,每一個篇章都像一幅精美的畫捲,徐徐展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被遺忘的農具、傳統的耕作方式、以及與土地息息相關的民俗風情所進行的細緻描繪。它們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記錄,更是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情感、信仰和對自然的敬畏。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鐮刀割麥的沙沙聲,聞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陽光灑落肩頭的溫暖。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邃,那些古老的農業智慧,至今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值得我們去珍視、去傳承。
評分坦白說,起初我選擇《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是因為它是一個“名錄”,以為會是枯燥的檔案式記錄。但閱讀後,我纔發現這本書的視角異常廣闊,內容也極其豐富,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和産品的層麵,而是將農業文化遺産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生態以及曆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審視。例如,在討論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作物時,書中會深入分析其在當地經濟發展、居民生計以及文化傳承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傳統農業生産體係如何與當地的社會組織結構、節日習俗、甚至婚喪嫁娶等生活細節相互滲透,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闡述。這讓我看到,農業文化遺産絕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整體文化基因血脈相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們正在傳承的,不僅僅是耕作技術,而是一種與土地共生的智慧,一種蘊含著生命哲學的生活方式,一種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評分剛收到《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時,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翻閱。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資料之翔實,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名錄,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個文化遺産背後的故事、技術、社會意義以及其麵臨的挑戰。例如,書中關於某些瀕危的作物遺傳資源的介紹,讓我深切感受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種子,可能蘊藏著解決未來糧食危機的關鍵。同時,對於一些傳統的水利灌溉係統,其精巧的設計和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更是令人贊嘆不已。它展示瞭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利用智慧與自然對話,創造齣可持續的農業模式。這本書不僅僅是給農業專業人士看的,對於任何一個關心中國曆史、文化以及未來發展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它讓我們明白,農業不僅僅是生産食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土地、與自然、與社會緊密相連的文化體係。在當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迴顧這些古老的農業智慧,更能激發我們對可持續發展、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
評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近一個月。每一次打開,都像是開啓一段新的旅程。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農耕儀式”的章節所打動。那些與播種、收獲、祭祀相關的傳統儀式,不僅僅是簡單的迷信活動,而是古人與天地溝通、祈求風調雨順、錶達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這些儀式深深地根植於他們的生活,維係著社群的凝聚力,也塑造瞭他們對土地的尊重和依賴。書中的文字帶著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將這些古老的儀式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還注意到,這本書在介紹每一個文化遺産時,都非常注重其地域特色和人文背景。比如,在介紹某個地區的梯田時,不僅會詳細描述其建造技術和演變過程,還會穿插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歌謠、甚至是建築風格。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使得每一個文化遺産都變得立體而鮮活,仿佛我真的置身於那個地方,與那裏的人們一起感受農耕生活的喜怒哀樂。
評分我最近在閱讀《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全2冊》,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它以一種極為宏觀的視角,審視瞭中國數韆年來農業文明的演進脈絡。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古老耕作技術”的章節深深吸引。例如,對某些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耕作模式的細緻還原,讓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勤勞。書中不僅描述瞭如何操作那些古老的農具,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生態理念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它讓我們看到,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憑藉經驗和對自然的敬畏,發展齣如此高效且可持續的農業體係。這本書讓我對“遺産”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曆史遺留下的物質財富,更是凝結著人類智慧、經驗和情感的精神財富。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腳下的土地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認識。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和科技進步的同時,切不可忘記那些滋養瞭我們祖祖輩輩的寶貴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