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
定价:320.00元
作者:王思明,李明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16240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由王思明主编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上下)(精)/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分上、下两册,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录
章 绪论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建立情况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第2章 中国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粟作遗址
二、稻作遗址
三、渔猎遗址
四、游牧遗址
五、贝丘遗址
六、洞遗址
第3章 中国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畜禽类遗产
二、作物类遗产
第4章 中国工程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运河闸坝工程
二、海塘堤坝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农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土地利用技术
二、土壤耕作技术
三、栽培管理技术
四、防虫减灾技术
五、生态优化技术
六、畜牧养殖兽医渔业技术
第6章 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整地工具
二、播种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积肥工具
五、收获工具
六、脱粒工具
七、农田水利工具
八、农用运输工具
九、植物保护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产保护工具
十二、渔具
十三、养蚕工具
第7章 中国文献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综合性类文献
二、时令占候类文献
三、农田水利类文献
四、家具类文献
五、土壤耕作类文献
六、大田作物类文献
七、园艺作物类文献
八、竹木茶类文献
九、畜牧兽医类文献
十、蚕桑渔类文献
十一、农业灾害及救济类文献
第8章 中国特产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产品类特产
二、林业产品类特产
三、畜禽产品类特产
四、渔业产品类特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品类特产
第9章 中国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田)地景观
二、园地景观
三、林业景观
四、畜牧业景观
五、渔业景观
六、复合农业系统
0章 中国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耕类聚落
二、林业类聚落
三、畜牧类聚落
四、渔业类聚落
五、农业贸易类聚落
1章 中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生产民俗
二、农业生活民俗
三、民间观念与信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古代度量单位换算表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刚收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时,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阅。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资料之翔实,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录,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技术、社会意义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例如,书中关于某些濒危的作物遗传资源的介绍,让我深切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种子,可能蕴藏着解决未来粮食危机的关键。同时,对于一些传统的水利灌溉系统,其精巧的设计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它展示了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智慧与自然对话,创造出可持续的农业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农业专业人士看的,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让我们明白,农业不仅仅是生产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与自然、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文化体系。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回顾这些古老的农业智慧,更能激发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评分最近有机缘读到一套书,名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初见时便被其厚重与庄严所吸引。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老而又亲切的气息。书中的文字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与生命力。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祖祖辈辈在广袤土地上辛勤耕耘、智慧结晶的生动图景。那些散落在中华大地上,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闪耀的农业文化遗产,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最细致、最生动的呈现。从北方广阔的麦田,到南方秀美的稻作梯田,再到塞外粗犷的游牧文化,每一个篇章都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农具、传统的耕作方式、以及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所进行的细致描绘。它们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记录,更是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镰刀割麦的沙沙声,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洒落肩头的温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深邃,那些古老的农业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
评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近一个月。每一次打开,都像是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农耕仪式”的章节所打动。那些与播种、收获、祭祀相关的传统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迷信活动,而是古人与天地沟通、祈求风调雨顺、表达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这些仪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生活,维系着社群的凝聚力,也塑造了他们对土地的尊重和依赖。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将这些古老的仪式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还注意到,这本书在介绍每一个文化遗产时,都非常注重其地域特色和人文背景。比如,在介绍某个地区的梯田时,不仅会详细描述其建造技术和演变过程,还会穿插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歌谣、甚至是建筑风格。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使得每一个文化遗产都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地方,与那里的人们一起感受农耕生活的喜怒哀乐。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选择《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是因为它是一个“名录”,以为会是枯燥的档案式记录。但阅读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视角异常广阔,内容也极其丰富,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产品的层面,而是将农业文化遗产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审视。例如,在讨论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时,书中会深入分析其在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计以及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节日习俗、甚至婚丧嫁娶等生活细节相互渗透,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这让我看到,农业文化遗产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整体文化基因血脉相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我们正在传承的,不仅仅是耕作技术,而是一种与土地共生的智慧,一种蕴含着生命哲学的生活方式,一种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2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数千年来农业文明的演进脉络。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古老耕作技术”的章节深深吸引。例如,对某些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耕作模式的细致还原,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书中不仅描述了如何操作那些古老的农具,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它让我们看到,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凭借经验和对自然的敬畏,发展出如此高效且可持续的农业体系。这本书让我对“遗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的物质财富,更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经验和情感的精神财富。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切不可忘记那些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