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IP電話技術與軟交換(第2版)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桂海源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35214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較全麵地介紹瞭與IP電話和軟交換有關的技術。主要包括IP電話的基本概念,IP電話網的一般結構和IP電話的一般處理過程。具體有:IP電話的技術基礎,語音處理技術,H.323協議棧的結構、基於H.323協議的IP電話係統的結構和IP電話網中主要設備的功能;以軟交換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的主要特點、下一代網絡的分層結構和下一代網絡各部件之間采用的標準協議(包括SIP協議、媒體網關控製協議H.248和信令傳輸協議SIGTRAN);影響IP電話服務質量的主要因素和IP網絡為提高IP電話服務質量采用的主要措施;以軟交換為中心的下一代網絡技術在固定電話網、移動電話網和企業網中的應用方案。
本書是高等院校教學用書,也可作為通信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目錄
章 IP電話概述
1.1 IP電話網的結構和處理過程
1.1.1 IP電話的定義
1.1.2 電話的業務類型
1.1.3 IP電話網的結構
1.1.4 IP電話通信的一般過程
1.2 IP電話的關鍵技術
1.2.1 語音處理技術
1.2.2 下一代網絡的通信協議
1.2.3 安全技術
1.2.4 QOS保障技術
1.3 IP電話與傳統電話的比較
1.3.1 傳統電話
1.3.2 IP電話
小結
習題和思考題
第2章 IP電話技術基礎
2.1 計算機網絡協議結構
2.1.1 分層協議概念
2.1.2 協議包含的主要內容
2.1.3 OSI參考模型簡介
2.2 因特網協議結構
2.2.1 TCP/IP的技術思想
2.2.2 TCP/IP協議棧結構
2.3 IP協議
2.3.1 IP數據報頭部的格式
2.3.2 IP地址
2.3.3 域名係統
2.3.4 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
2.3.5 地址解析協議(ARP)
2.3.6 IP路由選擇
2.3.7 IP路由協議
2.4 TCP協議和UDP協議
2.4.1 傳輸層地址
2.4.2 傳輸控製協議(TCP)
2.4.3 UDP協議
2.5 RTP協議和RTCP協議
2.5.1 實時傳輸協議(RTP)
2.5.2 RTP控製協議(RTCP)
2.6 ATM協議
2.6.1 ATM的基本原理
2.6.2 ATM語音技術
小結
習題和思考題
第3章 語音處理技術
3.1 語音編解碼的基本指標
3.2 語音編碼的基本原理
3.2.1 波形編碼
3.2.2 參數編碼
3.3 G.7 29和G.7 23.1 語音編解碼器
3.3.1 G.7 29聲碼器
3.3.2 G.7 23.1 聲碼器
3.4 其他語音處理技術
3.4.1 消除時延抖動的方法
3.4.2 迴聲消除
3.4.3 靜音抑製
小結
習題和思考題
第4章 基於H.3 23協議的IP電話技術
4.1 H.3 23協議棧結構
4.2 基於H.3 23協議的IP電話係統的結構
4.2.1 網關
4.2.2 網守
4.2.3 計費體係結構
4.2.4 網絡管理中心
4.2.5 各接口之間采用的協議
4.2.6 H.3 23係統的地址
4.3 信令協議
4.3.1 注冊、許可和狀態協議(RAS)
4.3.2 接人認證、授權和計費協議(RADILIS)
4.3.3 呼叫信令協議H.2 25.O
4.3.4 媒體控製協議H.2 45
4.4 主要的信令過程
4.4.1 PSTN(ISDN)與網關的信令配閤
4.4.2 IP電話網中的信令流程
小結
習題和思考題
第5章 采用分離網關的IP電話係統和軟交換體係結構
5.1 采用分離網關的IP電話係統
5.1.1 網關分解
5.1.2 采用分離網關的IP電話係統結構
5.2 下一代網絡體係結構
5.2.1 推動網絡嚮下一代網絡發展的主要因素
5.2.2 下一代網絡的特點
5.2.3 以軟交換為中心的下一代網絡的分層結構
5.2.4 軟交換技術的特點
5.2.5 下一代網絡的協議
小結
習題和思考題
第6章 SIP協議和SDP協議
第7章 媒體網關控製協議H.2 48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排版和內容組織上看,這本《IP電話技術與軟交換(第2版)》體現瞭齣版方對專業書籍的尊重。裝幀結實,紙張質量上乘,即便是需要反復查閱的章節,也不會輕易磨損。更重要的是,它的章節邏輯非常清晰,主題劃分明確。如果你是初學者,可以從第一章按部就班地學習基礎概念;如果你是資深工程師,可以直接跳到關於網絡安全(如SRTP/TLS的應用)或性能評估的部分進行重點攻剋。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它在“故障診斷與性能調優”這一章中的係統性方法論。它不是簡單地列舉“如果A發生,則檢查B”,而是建立瞭一套從終端側、媒體層到信令層的完整排查框架。比如,如何通過Wireshark抓包來定位媒體流的中斷原因,如何分析Jitter Buffer的設置對通話質量的影響,這些都是教科書上很少深入講解的實戰技巧。這本書讓我明白,優秀的係統不僅要能搭建,更要能穩定運行,而穩定運行的關鍵就在於這些細節的處理能力。
評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對這本書的感受,那就是:它是一份兼具學術嚴謹性和工程指導性的“寶典”。我發現,很多高校教材或者技術手冊往往隻偏重於某一個方麵,要麼是純理論的推導,要麼就是某個特定廠商的配置手冊,缺乏一個宏觀的視角來統攝全局。而《IP電話技術與軟交換(第2版)》成功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詳細解釋瞭軟交換作為核心組件如何支撐現代通信業務,更重要的是,它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完整的“IP通信生態係統”的概念圖。它涵蓋瞭從接入層到核心網的各個環節,並且清晰地闡述瞭不同技術模塊之間的依賴關係。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目前使用的某些私有協議棧的局限性,並思考如何嚮更開放、更具擴展性的SIP/IMS架構進行遷移。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對未來通信網絡形態的思考和規劃能力,這對於任何想在信息通信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收獲。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之前其實是抱著一絲懷疑態度的,畢竟“第2版”意味著它必須跟上近年來飛速發展的技術迭代,尤其是5G和雲化趨勢對傳統軟交換帶來的衝擊。然而,翻開目錄後,我的顧慮一下子就打消瞭。作者顯然是緊密跟蹤瞭行業前沿,書中對於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場景下VoIP的優化處理、邊緣計算(MEC)在語音服務中的潛力,以及基於容器和微服務架構的軟交換部署思路,都有深入淺齣的探討。這不再僅僅是一本關於“老式”IP PBX的書,它已經將視角提升到瞭麵嚮未來融閤通信平颱的層麵。比如,它對WebRTC集成到企業通信中的技術難點分析得極其到位,從瀏覽器兼容性到媒體流的NAT穿越,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建議。對於我這種需要為公司規劃下一代聯絡中心(Contact Center)解決方案的技術主管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架構參考和技術選型思路,直接為我們的戰略決策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技術背書。它真正做到瞭與時俱進,而不是停留在十年前的技術存量上。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這一點對於非科班齣身,但又急需轉型的網絡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天籟之音。我記得有一次我嘗試自學SIP協議棧,被那些復雜的報文格式和狀態機搞得焦頭爛額,幾乎要放棄瞭。後來朋友推薦瞭這本書,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閱瞭相關的章節。作者用比喻和流程圖的方式,將那些晦澀難懂的Invite/Acknowledge/Cancel等信令過程描述得像講故事一樣生動有趣。他沒有過度依賴晦澀的數學公式,而是聚焦於“業務流”和“數據流”的映射關係。這種“講人話”的寫作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更讓我欣賞的是,書中對於軟交換設備不同廠商實現細節的差異,也進行瞭客觀的比較和分析,雖然沒有直接點名批評,但通過描述標準實現與實際應用中的“陷阱”,足以讓我們這些一綫運維人員在麵對異構設備對接時,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預案。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
評分哇,這本《IP電話技術與軟交換(第2版)》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在傳統電信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來說,簡直是一本及時的“救命稻草”。我記得我剛開始接觸VoIP技術那會兒,市麵上能找到的資料要麼是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零散的論壇帖子,根本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堆砌專業術語的書,而是真正從讀者的需求齣發,循序漸進地把復雜的軟交換架構、媒體網關的配置、SIP協議的精髓,甚至是H.323與SIP的互通策略,都講解得清晰透徹。我尤其欣賞它在實戰案例上的詳述,很多書上隻會告訴你“應該這樣做”,但這本書會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最好”,並且提供瞭多種解決方案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們日常排查故障和優化網絡性能簡直太有幫助瞭。讀完前幾章,我對核心網元之間的信令交互流程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死記硬背那些枯燥的RFC文檔,而是真正理解瞭數據包是如何在網絡中“跳舞”的。這種將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同類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