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9787511622808

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97875116228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斌 著
图书标签:
  • 少核桃
  • 本地品种
  • 早熟桃
  • 优质桃
  • 高效生产
  • 桃树栽培
  • 果树技术
  • 农业技术
  • 园艺
  • 种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2808
商品编码:297622647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作者 李学斌
定价 50.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11622808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少核本地早为椒江地方特色柑桔良种,集鲜食、罐头加工于一体,色、香、味俱佳,很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质量要求的提高和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少核本地早作为传统名果,在水果业迅速发展的当今,加快开发已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普及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栽培生产知识,也完全符合当前产业发展的要求。笔者从事果树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紧紧围绕少核本地早的安全、优质、高效栽培,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少核本地早的各项试验和示范推广项目,大力推广少核本地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为少核本地早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果业增效和果农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少核本地早产业的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编写分少核本地早品系介绍、生物学特性、苗木繁育、园地选择、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设施栽培、灾害防御、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十二个篇章,该书内容祥实,通俗易懂,具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果树工作者和广大水果种植爱好者参考。由于时间短、工作量大,并限于水平,书中定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李学斌,男,1966年生,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林业特产总站,高级农艺师,椒江区首席农技专家,1984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水果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省、市、区科研项目,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荣获科技奖、改正奖、丰收奖等28项,其中部级奖3项、省级奖4项、市级奖4项、区级奖17项。为浙江省桑茶果先进工作者,台州市工作者和特产工作先进个人,台州市二届、三届政协委员和青联委员,椒江区首届青年科技新秀、椒江区七届政协委员、椒江区科技创新人才、椒江区第四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椒江区“13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本书籍并非关于“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介绍,而是聚焦于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的集成技术。本书深入阐述了在当前农业生产日益追求效率与效益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实现杂交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内容涵盖了从品种选择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再到后期管理与收获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旨在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的高产栽培方案。 第一章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品种选择 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杂交玉米高产的根源,包括杂种优势的利用、光合作用的最优化、养分吸收与转化的效率提升等。我们将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来充分发挥品种的潜力。 随后,本章将重点介绍杂交玉米品种的选择策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具有优良抗逆性、高产潜力大且品质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基础。我们将详细分析当前市场上主流的杂交玉米品种类型,包括不同生育期、不同抗性特点的品种,并提供一套系统的品种筛选方法,帮助农民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佳品种。这包括但不限于: 区域适应性评估: 结合当地的光照、温度、降雨量、土壤类型等气候和土壤条件,评估不同品种的适应性。 抗病虫害能力分析: 重点关注品种对当地常见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玉米螟、蚜虫等)的抗性水平,选择抗性强的品种能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 产量潜力与稳定性: 评估品种的理论产量潜力,更重要的是其在不同年份和环境下保持稳定高产的能力。 品质特性考量: 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用途,选择籽粒饱满、容重高、蛋白质含量适宜的品种。 生育期匹配: 根据当地无霜期长度,选择与当地生育期相匹配的品种,确保玉米能够成熟。 第二章 优化种植密度与播种技术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光合产量和个体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章将深入研究杂交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并结合不同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模式(如垄作、平作)等因素,提出科学的种植密度调控建议。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密度配置,实现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养分、光照、水分的竞争最小化,从而提高群体整体的经济产量。 在播种技术方面,本章将详细介绍机械化与精量播种的关键技术。这包括: 播前整地: 强调深耕细耙,消除坷垃,为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种子处理: 介绍包衣、拌种等技术,以提高发芽率、出苗整齐度,并初步防治苗期病虫害。 播种深度与行距: 依据土壤墒情和种子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深度,确保种子萌发。同时,根据品种和机械性能,合理确定行距,为后期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 播种质量控制: 介绍如何通过调整播种机性能,确保播种的深度一致、株距均匀,实现精量播种,减少缺苗、死苗现象。 化肥种肥结合: 讨论化肥种肥结合的适宜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既能满足苗期生长需求,又能避免烧种。 第三章 科学施肥与水肥一体化管理 本章是实现杂交玉米高产的关键。我们将详细阐述杂交玉米的需肥规律,根据其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需求特点,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基肥施用: 强调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全生育期提供充足的养分。 追肥策略: 重点介绍分期追肥的原则和技术,包括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等关键时期追肥的种类、用量和时机,以及如何根据土壤肥力、长势和气候条件灵活调整。 氮肥高效利用: 深入探讨氮肥的施用方法,如深施、侧施,以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挥发,提高利用率。 磷、钾肥的补充: 强调磷、钾肥在促进玉米根系发育、籽粒充实和抗逆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补充。 中微量元素的应用: 关注锌、硼、镁等中微量元素在玉米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缺乏时的补充方法。 水肥一体化管理是本章的另一重要内容。我们将介绍如何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通过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系统,将水分和养分同步输送到作物根区,实现: 养分利用率最大化: 避免养分淋失,确保养分随水直接被根系吸收。 节水节肥效果: 相比传统施肥灌溉方式,显著减少水和肥的消耗。 精准施肥: 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量,精确控制每次施肥的数量和时间。 提高抗逆性: 稳定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有助于提高玉米对干旱、高温等逆境的抵抗能力。 第四章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病虫草害是影响杂交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章将提供一套杂交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策略(IPM),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识别与诊断: 详细介绍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包括玉米锈病、玉米黑穗病、玉米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等。 抗病品种选择: 重申选择抗病品种的重要性。 农业防治措施: 如轮作、清除病残株、适时播种等。 药剂防治: 推荐高效、低毒、广谱性的杀菌剂,并提供最佳施药时期和方法。 虫害防治: 常见虫害识别与监测: 介绍玉米螟、蚜虫、粘虫、地下害虫等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和监测方法。 生物防治: 推广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生物农药(如Bt、印楝素)等。 物理防治: 如性诱捕器、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 化学防治: 推荐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并强调科学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杂草防治: 杂草识别与发生规律: 介绍玉米田常见杂草的种类、生长习性和危害。 农业防治: 如及时中耕、覆盖等。 化学防治: 介绍不同除草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安全使用技术和最佳施用时期,以及苗前、苗后除草的技术要点。 本章特别强调绿色防控理念,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第五章 玉米田间精细管理与后期技术 本章聚焦于杂交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收获前的关键技术。 中耕除草: 介绍不同生育期中耕的意义和方法,以及人工和机械中耕的优缺点。 间苗定苗: 强调及时进行间苗定苗,确保合理的群体密度,淘汰弱苗、病苗,促进壮苗生长。 病虫害的田间监测与补救: 强调建立常态化的田间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草害的发生,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灾害。 蹲苗与促秆: 在适宜的生育期,通过管理措施(如适当控水),促使玉米形成壮实的茎秆,提高抗倒伏能力。 倒伏的预防与处理: 分析导致玉米倒伏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如选择抗倒伏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一旦发生倒伏,介绍简单的扶正技术。 授粉管理: 强调确保良好的授粉条件,如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喷施农药,保证花粉活力等。 适时收获: 讲解判断玉米成熟度的指标,以及根据市场需求和储存条件选择最佳收获时机,避免早收或晚收造成的产量和品质损失。 收获与晾晒: 介绍机械收获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以及收获后籽粒的晾晒、干燥技术,确保籽粒品质和储存安全。 第六章 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进一步探讨绿色、可持续的杂交玉米生产模式。 测土配方施肥: 强调科学的土壤检测,制定精准的施肥方案,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结和推广各种绿色防控措施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秸秆还田与循环利用: 介绍玉米秸秆的还田方式(如粉碎还田),以及其对土壤肥力提升和改良的积极作用。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 简要介绍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如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等。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抗逆性更强的品种培育、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的普及等。 本书籍旨在为广大玉米种植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杂交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农业技术书籍。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在介绍“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时,显得格外生动和实用。它没有回避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反而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生产”环节的细致描述,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作者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身影。

评分

收到这本书,起初是被书名中的“少核”二字吸引,总觉得带着某种神秘感,好像在揭示一种鲜为人知的秘密。翻开书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插图,这立刻给了我一种专业且可靠的印象。我对“本地早”这部分尤其感兴趣,因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适应特定区域气候、并且能够早熟的作物情有独钟。我深信,这类作物不仅能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更能丰富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

评分

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阅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绍“技术”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操作细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探索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产品发展趋势有所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本地资源、又兼顾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才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少核”这个概念,虽然初听有些抽象,但结合了“本地早”的实际意义,我似乎能理解它代表着一种更精炼、更高效的生产模式。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为农民带来切实在在效益的新技术。“少核本地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同时满足“少核”、“本地早”、“优质”和“高效”这几个关键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