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史前:公元500年 9787535280169

古代科学:史前:公元500年 97875352801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古代科技
  • 史前史
  • 古代文明
  • 科技发展
  • 历史
  • 科普
  • 文化
  • 考古学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80169
商品编码:297694553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古代科学:史前:公元500年 作者 (美)查利·塞缪尔斯(Charlie Samuels)著;
定价 14.80元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5280169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套书分为七册,以时间为轴线,从公元前500年说起,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全方位立体式介绍了从古至今的七个典型时代的科学进步与发展,成就与智慧,是青少年们理解人类科学历程的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查利·塞缪尔斯Charlie Samuels,的儿童科普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这位作家已出版了许多科普作品,版权已出售至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和军事方面,他更是拥有无数的青少年读者。

   目录
引言……………………………………………… 4
轮子的发明……………………………………… 6
书写和数字……………………………………… 10
农业与食物……………………………………… 14
古代医学………………………………………… 18
金字塔…………………………………………… 22
金属的使用……………………………………… 26
日历……………………………………………… 30
亚里士多德……………………………………… 34
阿基米德………………………………………… 38
罗马道路和引水渠……………………………… 42
术语表…………………………………………… 46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科普作家吴国盛教授真诚推荐!
备受小科学迷热爱推崇的科普童书!新奇迷人的科学引导方式!
● 这是一套将抽象的科学常识与时间线轴融合的科普绘本,条理清晰严谨,展示了一种新奇的、迷人的、另类的自然科学教育方式。
● 精美绝伦的插画、珍贵的照片、创意的“分镜头”式页面展示,极具视觉冲击力,让小读者们在轻松与愉悦之中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思索人类的未来。
● 每本书系统介绍一个历史时间段,锻炼孩子的整体观和逻辑感。偏重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解说,图文并茂,深度广度兼具。

   文摘

   序言

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世界文明的早期思想与实践探索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智识成就与技术演进的恢弘之作。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探寻从史前曙光到古典时代鼎盛时期,人类如何在混沌中构建起最初的宇宙图景、组织复杂的社会结构,并发展出影响后世的实践智慧。我们聚焦于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石的思想萌芽、观察记录与工程实践,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单一学科范畴。 本书的叙事主线是“从经验到理论的漫长爬升”。我们考察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希腊哲学体系的终极形态,而是它们在萌芽期是如何从观察自然现象、解决生存挑战的实际需求中逐步孕育出来的。 第一部分:史前回响——认知革命与早期技术基石(约公元前500,000年 – 公元前4000年)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的“科学”以工具的形态、艺术的想象和口述的传统存在着。本部分深入挖掘人类认知能力的飞跃,并考察这些飞跃如何转化为物质世界的改造。 1. 猎人的星图与历法: 我们将分析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如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中可能蕴含的早期天文观测记录。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月相周期、季节更替的精确捕捉,这构成了人类对时间量化认知的第一步。我们探讨狩猎采集社会如何通过对动物迁徙、植物生长周期的高度敏感性,构建起一套复杂的、口耳相传的生态学知识体系。 2. 火与石的炼金术: 重点研究新石器革命前后的材料科学的飞跃。从燧石的精确敲击技术(控制力的极限),到陶器的发明——这标志着人类首次成功地、可控地改变了物质的化学结构。我们细致剖析制陶温度、泥料配比对器皿实用性的影响,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朴素的物理化学理解。 3. 早期工程学的挑战: 巨石阵(Stonehenge)等早期纪念碑建筑的建造过程,是早期测量学、几何学和物流管理的综合体现。本书不满足于展示其宏伟,而是尝试重构古代劳动者如何利用杠杆、坡道和绳索,解决重力与摩擦力的难题。这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力学原理的直觉性掌握。 第二部分:大河文明的秩序与度量(约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1200年) 随着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的兴起,人类社会复杂度激增,对精确记录、预测和管理的需求催生了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1. 泥板上的宇宙模型: 我们细致考察苏美尔和巴比伦天文学的成就。这并非纯粹的思辨,而是高度实用的占星术和农业规划的结合。巴比伦人如何发展出“六十进制”——一个影响至今的数学系统?他们如何通过细致的观测网,记录行星的逆行,并建立起早期的回归年概念?本书将展示其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即便其目标是服务于宗教和王权。 2. 尼罗河的几何学: 埃及文明对丈量土地的执着,是几何学发展的直接驱动力。我们将考察《拉亨德数学纸草书》和《莫斯科数学纸草书》中的实例,解析古埃及人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以及他们对圆锥体和棱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讨论这些知识在水利工程和金字塔建造中的实际应用。 3. 金属的秘密: 青铜时代的到来,是冶金学的重大胜利。本书探讨了铜、锡的混合比例如何影响合金的硬度与韧性,以及这一技术如何重塑了战争、农业和贸易格局。这涉及到早期化学分离与热力学控制的实践。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激荡与知识的扩散(约公元前1200年 – 公元500年) 这一时期见证了铁器时代的全面铺开,以及在东地中海、中东、印度和中国等地出现的思想高峰。知识的积累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1. 东方对物质与变化的洞察: 我们考察早期中国在采矿、铸铁(如生铁的出现)、水利调控(都江堰工程)方面的成就,以及道家思想中对“气”、“阴阳”等基础物质形态的哲学思辨。同时,探讨早期中医理论中对人体机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经验性归纳。 2. 地中海的理性之光与界限: 重点分析公元前六世纪后,希腊思想家如何尝试从“神话解释”转向“自然解释”。我们区分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对“本源物质”的猜想,与后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字在宇宙结构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本书关注的不仅是他们的结论,更是他们提问的方式——对逻辑推理和演绎法的初步探索。 3. 罗马的实用智慧: 罗马人的贡献在于工程学的集大成。本书分析了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及其对建筑寿命的决定性影响,罗马渡槽系统(Aqueducts)中流体力学与精确坡度计算的结合,以及完善的道路网对信息和资源传播的意义。这些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服务于帝国管理的宏大应用科学。 4. 公元初年的知识整合: 在古典时代晚期,知识开始出现系统化的倾向。我们探讨亚历山大港学派(如托勒密的地球中心模型)如何通过数学工具整合前人的天文观测,以及盖伦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经验性总结。这些知识虽然在后世被证明是有限的,却是那个时代通过观察和逻辑推演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早期人类智识发展图景。它强调,在“科学”被明确命名前,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能力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以工程、数学、医学和哲学探索等多种形式,稳健而缓慢地积累起来的。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从自然界的被动接受者,逐步成长为主动探究者与塑造者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对“科学”这个概念在遥远古代的界定和呈现。我总觉得,“科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现代的光环,似乎是近几百年才出现或真正被广泛应用的。然而,人类的智慧和探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那些原始的工具制造、天文观测、甚至是早期的农业实践,难道不也包含着某种朴素的科学精神吗?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些早期人类的智慧和发现,用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来梳理和呈现。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古代科学”的,它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又有哪些异同。这本书涵盖的时间跨度从史前到公元500年,这期间经历了人类文明的几次重大飞跃,例如农业革命、金属冶炼、文字的出现等等,这些都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这一时期各自独特的科学探索路径,比如古埃及的几何学、巴比伦的数学与天文学、古希腊的哲学与理性思维,以及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成就。能够窥见人类早期求知欲的火种是如何点燃并传承的,对我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从“史前”一直到“公元500年”,这几乎是人类文明从蒙昧走向清晰的一个重要阶段。我知道,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经历了从茹毛饮血到农耕文明,再到早期的城邦、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非常具体的早期科学实践,比如那些史前人类是如何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观察星象来确定季节和导航的?在远古时期,那些朴素的医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又或者,最早的数学概念是如何从数数、计数演变而来的?我对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科学”是否会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理论形式呈现感到好奇,还是更多地以一种经验性的、生活化的方式来展现。这本书的ISBN也挺特别的,9787535280169,感觉像是通往古老智慧的一串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其实是无数代人智慧积累的结晶,而这一切的起点,就隐藏在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古代”的漫长岁月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醒目的书名和ISBN号,就仿佛一封来自遥远过去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寻人类科学的源头。我一直对“史前”这个词充满了神秘感,想象着在那个没有文字、没有复杂工具的时代,人类是如何凭借着本能和有限的认知,来理解和改造世界的。这本书将时间范围定格在“公元500年”,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有趣,它涵盖了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再到早期中国的封建王朝以及中世纪的开端。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在不同的大陆上,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是如何萌发和发展出他们独特的科学思想的。比如说,在那些早期农业社会,人们是如何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如何利用水利来灌溉农田?在那些崇尚星象的古老文明里,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又达到了怎样的深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讲述着人类文明初期,那些关于好奇、关于探索、关于智慧的动人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古代科学:史前:公元500年》就自带一种探索未知、重塑认知的强大磁场。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常常过于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过去,有时候会忽略了在那些古老的文明中,人类的智慧是如何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闪耀的。这本书的年代跨度尤其吸引我,从人类起源的蒙昧时期,到公元500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这期间发生了太多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进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文字记录稀缺的史前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石器制作、壁画描绘等方式,传递关于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到了文字出现的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中国,他们的科学探索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不是会有关于他们如何建造宏伟建筑的秘密,如何发展早期医学的方术,又或者如何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构建出他们独特的宇宙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科学史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有机会去倾听那些早已消逝的先辈们的智慧之声。

评分

这本书的封皮设计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开来,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立刻就进入了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早期探索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文字还没有普及,甚至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还非常粗浅的时代,那些伟大的先辈们是如何凭借着观察和智慧,一点点揭开宇宙奥秘的面纱的。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它的主题,从史前时代一直追溯到公元500年,这个跨度非常之大,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在那个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如何认识大地的构造,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生存和发展的。不知道书里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最早的度量衡、最早的建筑技术,又或者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老传说中,究竟蕴含着多少未被发掘的科学智慧。对于我而言,能够通过阅读了解人类科学思想的萌芽和早期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科学成果。ISBN号我也记下了,方便以后查找和推荐给同样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