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钢 著
图书标签:
  • 外国语言学
  • 外国文学
  • 文化研究
  • 语言文化
  • 外语教学
  • 比较文学
  • 跨文化交流
  • 人文社科
  • 学术研究
  • 2010年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9737
商品编码:297702306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定价:45.00元

作者:顾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内容提要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目录


·特稿 对比视觉与创新精神——论《训民正音》的语言学价值 “文化研究”与“学术创新”之我见·语言学 中国儿童劝说行为能力发展序列的实证研究 外儿童语用能力及其习得研究状况 浅析汉语儿童早期名词的泛化现象 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诃“每”和“都”习得情况的初步研究 汉语儿童对动词词组省略的习得研究 28~72个月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研究 汉语儿童主/宾语定语从句理解研究 “视点”与日语语法解释 R U OK?——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特点分析·翻译 日语“翻译体”——柳父章翻译研究 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口译质量 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中意义处理的研究 汉语主题句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下张爱玲的改写——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 《红楼梦》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House“功能—语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评价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文化缺省的处理——以《西游记》两英译本为例·文学与文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说的流行 浪漫激隋与现实批判:马克雷和欧文战地诗歌赏析 一次拯救灵魂的尝试——读劳伦斯的《骑马出走的女人》 浅谈圣愚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简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 “蛇”意象之文化阐释一以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为个案 一位科学家眼中的商业社会形象——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蛇》·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语言测试课中的应用和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见习中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ADHD儿童的教学原则和行为干预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跨越藩篱:当代世界文学与思想的多元图景 一部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对话、冲突与融合的深度研究。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语言的结构或历史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学传统、思想体系如何在新的社会政治语境下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复杂图景。我们试图探索的,是以“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去审视那些跨越国界、身份界限,并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产生深刻共鸣或激烈张力的文本与观念。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在地与全球的张力”展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文化(通常被西方中心主义所定义)的冲击下保持其独特性?反之,全球性的叙事(如消费主义、人权话语、数字文化)又是如何被不同地域的文化所“挪用”、重新解读,并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在地化”变异? 我们将深入剖析“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重塑”。殖民历史留下的权力痕迹并未随着政治独立而消散。本书关注当代作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语言、叙事策略和身份构建,来反思、批判甚至颠覆昔日的权力结构。这不仅包括对传统史观的挑战,更涉及对“他者”想象的解构与重建。例如,我们考察了在特定非西方国家,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借鉴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西方理论框架,来阐释自身的文化经验,以及这种理论“借用”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在“媒介变迁与文化传播”的章节中,我们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了文化的生产、消费和身份认同。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全球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极大地加速了文化产品的跨区域流动。然而,这种流动并非总是平等的。我们分析了“文化挪用”与“文化共享”之间的模糊界限,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识那些权力不对等的文化交换,以及新兴的数字社群如何构建出新的、超越地理限制的“文化共同体”。 本书特别关注“身份政治与多元叙事”的复杂性。当代社会中,关于种族、性别、阶级、性向的身份认同构建,已成为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核心议题。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不同群体的声音,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身份叙事是如何被主流文化话语所规训、边缘化,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进行反抗和重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那些在多重身份交织下产生的“混杂性”(Hybridity)经验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这种“中间地带”的经验恰恰是当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此外,本书还设置了一部分专门用于分析“全球伦理与跨文化责任”。随着全球性危机的(如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跨国金融风险)日益凸显,文学和哲学如何提供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伦理框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我们审视了当代哲学家和作家提出的关于“普遍性”的观念,探讨了在承认文化特殊性的同时,如何寻求能够指导人类共同行动的最低限度的普世价值。 在方法论上,本书采取跨学科的整合视角,融合了文学批评、社会学理论、历史学分析以及媒介研究的成果。我们避免了孤立地看待某一特定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全球政治经济背景中进行考察。例如,在分析某亚洲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关注其语言特色,更会追溯其创作背后的资本流动、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文学奖项的影响。 最终,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动态的、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日益紧密又充满断裂的当代世界。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掌握不同文化体系的“知识”,更要培养一种能够识别权力结构、欣赏复杂性、并愿意参与跨文化对话的“能力”。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理解,诞生于对差异的尊重和对共通人性的探索之间不断的张力之中。它不是对既有文化边界的简单描摹,而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对“我们是谁”与“我们如何共存”的深刻追问。本书所呈现的,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在后现代、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义“意义”与“归属”的案例研究与理论探讨。 --- (注:以上内容为一本关于当代全球文化研究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的具体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导师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作者的笔触是冷静且富有思辨性的,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跟随他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探究。他善于使用反问句和排比句,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批判性分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他既能深入理解所批评对象的精髓,又能保持批判者的客观立场,绝不流于情绪化的抨击。这种“温和而坚定”的论辩姿态,使人倍感信服。唯一的遗憾是,在探讨一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研究领域时,作者似乎过于谨慎,其论述略显保守,未能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某些理论的颠覆性潜力,使得结尾部分的张力稍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学院气息,触感温润而不失厚重。封面采用了简约的留白处理,只有书名和作者信息以一种古典的宋体居中排列,没有多余的图案或花哨的色彩,这种克制的美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严肃性与专业性。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处的烫金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优雅的光泽,即便是摆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内文排版采用了双栏设计,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非常合理,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纸张的韧性也很好,翻页时没有那种廉价的“哗啦”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微的摩擦声,让人心头安定。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略显遗憾的小瑕疵,个别页码的裁切似乎略有不齐,虽然不影响阅读,但对于追求完美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瑕疵。总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敬意。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讲,这本书的编排体现了一种高度的逻辑自觉性。它不是简单地将主题罗列在一起,而是遵循着一个清晰的“宏观扫描—中观剖析—微观聚焦”的递进模式。开篇部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犹如为读者搭建了一座稳固的知识地基;随后的章节则像是分门别类地搭建起各种功能不同的研究室,每个“房间”都有其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论证闭环;而收尾部分,则巧妙地将各个分支的发现融会贯通,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种清晰的层次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信息提取的准确性。然而,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首次引入时,如果能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化的例子来“锚定”这个概念的内涵,而不是直接抛出定义,那么读者在记忆和理解这些复杂概念时,将会有更牢固的认知支点。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学术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跨学科功底,绝非泛泛而谈的综述性读物。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文化语境”与“语义场”之间相互塑形机制的剖析。作者没有将语言视为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其置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广阔背景下去审视。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不仅涵盖了古典哲学思辨,也毫不避讳地引入了最新的认知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前沿成果。这种“古今结合,文理贯通”的研究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本书的学术边界。读到关于特定文化习俗如何通过语言的固定表达而被固化和传承的部分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原来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竟承载着如此沉重的历史和文化重量。唯一的不足可能在于,对于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书中某些涉及专业术语的段落,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释义或图表辅助说明,将会大大降低入门的门槛,使其受众面更广。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仿佛是走进了一座被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里面的路径蜿蜒曲折,但每一步都导向了令人惊喜的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他似乎深谙如何在一篇宏大的论述中,巧妙地植入那些引人深思的微小案例。比如,在探讨语言结构对思维定势的影响时,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引用了某个鲜为人知的小语种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那种独特的语法结构瞬间打破了我固有的时间观,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被引导的乐趣,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所淹没。然而,我感觉在某些章节的过渡处理上略显生硬,仿佛作者急于从一个论点跳到下一个论点,导致上下文的逻辑链条有那么一瞬间的断裂,需要读者自行“脑补”连接的桥梁,这对于追求流畅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或许会造成轻微的阅读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