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6
正版 中華傳統美德之今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中華傳統美德之今用 |
作者 | 吳鴻政,吳鴻政,劉惟洲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ISBN | 9787010127996 |
齣版日期 | 2013-11-01 |
字數 | |
頁碼 | 255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中華傳統美德之今用》沿著一個基本的脈絡和邏輯,來闡釋和運用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之今用》共十五個專題,總論部分概括介紹瞭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及其當今的價值;講至第六講綜閤闡述瞭中華傳統美德中關於處己、處人、處世的基本規範與現實意義;第七講至第十四講分彆闡述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基本德目,加深瞭對傳統美德內涵及其現實意義的理解。這些專題都是指嚮中華傳統美德重要、核心、也早已被國人認可的內容。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序言 總論 薪火相傳德蔭今世 一、源遠流長的文明結晶 (一)文明結晶行為規範 (二)源遠流長兼容並蓄 (三)“仁”是核心“愛”為根本 二、博大精深的寶貴財富 (一)“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二)“三達德”說知仁勇也 (三)孟子“四德”仁義禮智 (四)“五倫十義”亞聖之說 (五)“五常之道”道德綱領 (六)硃熹“八德”儒傢精髓 三、影響深遠的現實價值 (一)修身為本通達人生 (二)管理傢庭共享天倫 (三)治國以正為政以德 講 以德立人厚德載物 一、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 (一)以德立人人之根本 (二)以德為先為官之道 (三)德惟善政治國之要 (四)天人閤德生態和諧 二、提升素質的時代呼喚 (一)凝聚人心振奮精神 (二)揚善抑惡道德風尚 (三)明辨榮辱時代新風 (四)禮儀之邦良好形象 三、潤澤蒼生的崇高品德 (一)柔順承天博厚載物 (二)防微杜漸積善修德 (三)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四)含蓄內斂謙虛謹慎 四、學以緻用的傳承行為 (一)古為今用建設四德 (二)中外結閤洋為中用 (三)推動率先垂範 (四)全民參與典型引導 第二講 仁者愛人博施濟眾 一、仁者愛人的道德核心 (一)以仁存心仁者愛人 (二)愛人之心始於親親 (三)推己及人泛愛大眾 (四)堅持原則愛憎分明 二、博施濟眾的仁愛之舉 (一)博施濟眾天下大愛 (二)高尚品格人人可為 (三)慈善精神現實關懷 第三講 以教興國正風敦俗 一、以教化人的興國之路 (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二)教民化民潤物無聲 二、正風敦俗的求治之道 (一)民風民俗關乎盛衰 (二)政教習俗相順而行 三、移風易俗的長遠之計 (一)興學崇教立命繼學 (二)尊師重道天人之意 (三)身教為重上行下效 (四)養子必教教以義方 (五)學以至道業精於勤 第四講 自強不息誌學踐行 一、積極進取的人格境界 (一)革故鼎新與時俱進 (二)鍥而不捨勤奮不懈 (三)遵道而行不暴不棄 (四)積善不止終為聖人 二、學行並重的科學態度 (一)立誌嚮學學以緻道 (二)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三)學思結閤思行並重 (四)學以緻用躬行實踐 三、持之以恒的奮鬥精神 (一)誌存高遠腳踏實地 (二)自立自強奮發有為 (三)知難而進百摺不撓 第五講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一、修齊治平的牢固根基 …… 第六講 與人為善以和為貴 第七講 孝敬父母百行之首 第八講 夫義婦德兄友弟恭 第九講 忠於職守敬業樂業 第十講 言必忠信行必篤敬 第十一講 明禮守禮榮恭心敬 第十二講 見義勇為見利思義 第十三講 廉潔奉公清正嚴明 第十四講 行己有恥趨榮避辱 參考文獻 |
編輯推薦 | |
文摘 | |
(二)“三達德”說知仁勇也 “三達德”的思想首先是孔子提齣來的,後來子思在《中庸》中與“五達道”一起加以係統闡述。這裏的“達”是指通達,“三達德”就是三種通行不變的道德。“三達德”的內容就是“知(智)、仁、勇”。《論語。子罕》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怎樣纔能做到“知、仁、勇”?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喜歡學習,認真研究學問,離有智慧就不遠瞭;能夠身體力行,積極行善,就接近於仁瞭;知道什麼是羞恥,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就近於有勇氣瞭。《中庸》指齣,對於“三達德”,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學而知之”,有的人是經過磨練之後纔知之;有的人是自覺地去做,有的人是受利益驅使而去做,有的人則是被逼無奈纔去做。盡管明白的時間有早晚、行為的動機有差彆,但隻要去踐行“三達德”瞭,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提高瞭道德修養。 (三)孟子“四德”仁義禮智 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齣瞭“四德”,即仁、義、禮、智。他將“仁”列為首位,是對孔子仁德思想的發展;將“禮”降到第三位,錶明“禮”位置下降;將“智”作為一德,是對孔子知、仁、勇“三達德”思想的繼承。他認為“四德”源於人的“心”,於是提齣瞭“四心”、“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退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在孟子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彆,就在於是否有德。“人之所以異於者幾希”,就在於人有這“四心”。進一步說,烏鴉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傢犬知道護院,人丟掉瞭“四心”,恐怕連也不如瞭。 (四)“五倫十義”亞聖之說 《中庸》中提齣瞭天下人應共同遵循的五個道理即“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孟子在此基礎上提齣瞭“五倫十義”。“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分彆是父子、君臣(上下)、兄弟、夫婦、朋友。如何處理好五倫關係?孟子說:要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十義”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實、友信。 “五倫十義”中,“父子有親”是根本的。隻有首先做到父慈子孝,纔能把這種“愛”嚮外擴大,擴展到愛兄弟、愛傢庭、愛鄰裏、愛社會、愛國傢。不可想象,一個父子無親的人,能愛他人和社會。《孝經·聖治篇》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渭之悖禮。”所以,中國教育的齣發點,是“父子有親”。 (五)“五常之道”道德綱領 “常”意即不能變更,“五常之道”就是人不可變更的五種基本德行。漢代的董仲舒在“仁、義、禮、智”“四德”的基礎上,將“信”納入其中,擴充為“仁、義、禮、智、信”,並把這五大道德要素整閤在一起加以全麵闡述和規範,通稱為“五常”。《漢書·董仲舒傳》寫道:“夫仁誼(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仁義禮智信是五種不變的道理和德行,必須修煉,修煉到傢,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鬼神的幫助,德育給予自己之外的人,將會得到天下人。 …… |
正版 中華傳統美德之今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