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部認識自己1
章隧道中的光// 3
人類存在的目的,就是為瞭身處黑暗的可憐眾生,點燃一盞明燈。
念頭是認識自己的機會// 7
跟心交朋友// 9
問題有多猛烈,你就有多強大// 14
恐懼不過是飄浮在心裏的想法// 19
第二章問題就是解答// 24
我們探索的終點,將抵達我們原先齣發的地方,這是我們次認識這個地方。
體驗我們的自心本質// 25
痛苦是生命的基本狀態// 28
對於不安,要預先準備// 31
什麼是自然的痛苦與自己造作的痛苦// 32
痛苦是存在的// 36
認識痛苦的痛苦(苦苦)// 37
認識變化的苦(壞苦)// 39
認識普遍的苦(行苦)// 41
觀察呼吸的變化// 44
第三章觀點的力量// 46
如果不守護放逸的心,就不可能持守自己的學習(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觀點會影響人的體驗// 47
所有的分彆基本上都是相對的// 49
痛苦其實源自於你的執著// 53
麵對“自我概念”的執著// 55
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58
觀察內心的反應// 62
第四章洞悉體驗的本質// 64
一旦認齣是什麼在束縛你,你就解脫瞭。
放下執著,痛苦就會減少// 65
佛性具有體驗一切事物的無限潛能// 67
體驗到佛的刹那// 73
拋棄狹隘或局限的想法// 75
盤點自己的特質和性格// 77
第五章觀察自心的習性// 79
一旦感知之門被淨化瞭,萬事萬物就會如實展現……
內心習性決定瞭我們的世界觀// 81
我們不去對抗或壓製,而是擁抱和探索// 83
我們仍執著“恒常”的想法// 84
單一,是很微細的謬見// 86
獨立,其實是幻相// 87
空性具有寬廣無邊的潛能// 90
看著海浪的起伏,卻不影響海洋的本質// 93
不光認識體驗,同時也認識體驗者// 94
第二部開放自心97
第六章轉化的工具// 99
我們有一部美麗的車子,卻不知如何駕駛。
阿難給我們的啓示// 99
修持的三個步驟// 101
用心看著心// 105
馴服你的馬(身體)// 107
調伏騎士(你的心)// 113
第七章專注力的修持// 116
想要看到山的另一麵,必須先看山的這一麵(若觀對山,由此山示)。
步驟一:不專注在特定的地方或體驗// 118
步驟二:專注於色相// 120
步驟三:專注於聲音// 123
步驟四:專注於身體的體驗// 126
步驟五:專注於念頭// 130
步驟六:專注於情緒// 134
第八章洞見的修持// 137
在理智活動之後,直覺的心取而代之,並乍現瞭明晰的洞見,因而帶來瞭許多的喜悅與欣喜。
斬斷對概念的執著// 138
覺性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 140
輪迴是涅般木的展現// 142
“我”並不是永恒、單一和獨立的// 144
審視所觀察對象的空性// 145
觀察那顆正在體驗的心// 147
第九章同理心的修持// 149
人類是整體的一部分,那整體,即是我們所說的宇宙。
認同和理解彆人// 151
階段:一般的慈悲// 153
第二階段:無量的慈悲// 160
第三階段:菩提心// 162
第三部運用方法165
第十章以生命為道用// 167
一切事物,都可作為禪修之用。
尋找隱藏的黃金// 169
麵對佛性的障礙// 172
觀察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179
第十一章找到適閤自己的方法// 183
當你與睏境正麵交鋒,會有新的發現。
方法一:專注力修持// 185
方法二:分解再分解(觀的禪修)// 197
方法三:擴展同理心(慈悲的禪修)// 210
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 217
第十二章喜悅的智慧// 221
隻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在剋服障礙的過程中,你會得到喜悅。
試讀部分:
喜悅的智慧
隻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在剋服障礙的過程中,你會得到喜悅。
——海倫 · 凱勒(Helen Keller)
脆弱與不完美的感覺之中,蘊含著瞭悟自身真正力量的關鍵。如果我們能麵對生命中的煩惱和難題,就會找到內心與外在的安樂。如果我沒有麵對我大部分年輕時的恐慌和焦慮,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我永遠不會有勇氣或心力搭飛機和環遊世界,並坐在一群陌生人前傳達智慧。這智慧不隻是來自於我的體驗,也是我的指導老師們——那些真正偉大成就者的體驗。
我們都是佛,隻是沒有認齣來。文化熏陶、傢庭教育、個人經曆,以及靠神經元記憶庫去分辨和評估當下體驗及未來希望與恐懼的基本生理傾嚮等等,局限瞭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觀點。
一旦你承諾要開展自身佛性的覺察力,你一定會開始看到你每天的體驗都在轉變。本來會睏擾你的事情,逐漸失去影響力。你會更直觀、更放鬆和更真誠。你會開始瞭解障礙是成長的機會。當局限和脆弱的幻覺逐漸消失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心深處真正偉大的自己。
棒的是,當你看到自己的潛能,你也會開始認識身邊每個人的潛能。佛性不是少數幸運者纔能擁有的特質。真正認識佛性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如此平凡——你會知道所有生命體都有佛性,隻是並非每位眾生都能認齣佛性就在自身中。所以,當有人對你咆哮或用其他方法傷害你,你不會緊閉心門,反而更為開敞。你知道他們不是“無聊分子”,而是如你一般想要快樂和平靜的人。他們做齣無聊的行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認齣自己的真實本性,而且被脆弱和恐懼弄得不知所措。
你可以先從簡單的發願開始,發願自己會修持得更好,以更大的覺察與洞見去麵對一切,並且對他人更敞開你的心胸。決定你是痛苦或平靜的因素,就是動機。智慧與悲心是同步進展的。當你愈專注,愈深入檢視對境,會更容易生起悲心;當你為彆人更敞開自心,你所有的行持就會更有智慧和更專注。
在任何時刻,你可以選擇追隨強化“我自己是脆弱而受限的”那些念頭、情緒和感覺;或者,你可以憶持自己的真實本性是清淨、無限和不會受傷的。你可以一直沉溺在無明的昏睡中,或者,你可以憶持自己一直是覺醒的。無論是哪一種選擇,你都在錶達真實本性的無限本性。無明、脆弱、恐懼、生氣和欲望都是佛性無限潛力的錶達,無論選擇什麼都沒有對錯。佛法修持的成果,純粹就是認識所有的煩惱隻不過是我們的不同選擇,因為我們的真正本質是無限的。
我們選擇無明是“自己的選擇”,我們選擇覺醒也是“自己的選擇”。輪迴與涅槃純粹是不同的觀點,端視我們選擇要如何檢視並認定我們的體驗。涅槃並不神秘,輪迴也沒什麼不好。如果你決定要根據過去經驗去認定自己是有限、憂慮、脆弱或害怕,你隻要瞭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用不同方式去體驗自己的機會,一直都在。
大體上,佛教的修行之道,提供瞭“熟悉”與“實用”兩種選擇:維持熟悉的念頭和行為習性,當然會很舒適和穩定;如果要跨齣舒適熟悉的領域,必須走嚮可怕和不熟悉的領域——那不舒服的灰色地帶,就像我在閉關時的體驗,你不知道是該迴去熟悉但令人害怕的地方,還是直接走嚮純粹隻是因為不熟悉而心生恐懼的地方。
當你選擇要認齣自己的潛能,心中會有不確定感。好幾位學生告訴我,那就像要結束一段摺磨的關係。放下這段關係,會有不捨與失敗的感覺。
割捨一段摺磨的關係,與進入佛法修持之道的主要不同是,當你進入佛法修持之道,你等於是結束瞭跟“你自己”的摺磨關係。選擇要認齣自己真正的潛能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像過去那麼經常地輕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更積極與光明磊落,你是那麼自信和慶幸自己是活著的啊!
同時,你開始瞭解周圍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潛能,無論他們自己是否知道。你不會視他們為威脅或敵人,你能感同身受他們的恐懼和不快樂。你會自然地著重替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著重在問題本身。
終究,喜悅的智慧來自於你選擇“覺察煩惱”引起的不安,還是選擇“被煩惱控製”的不安。如果你單純安住在覺察念頭、感覺和感官知覺之中,並瞭解它們是你身心交互作用的産物,我不能保證你會永遠地快樂。相反地,你用這種方式看自己還有可能會非常不愉悅。
這種情況同樣會發生在新事情上,像是到健身房、開始新工作或節食。開始的前幾個月總是睏難的。你為瞭掌握新工作而需要學習所有的技能,是很辛苦的;你要激勵自己去運動,是非常費力的;每天要吃得很健康,是相當不易的。但是,一陣子過後,愈來愈容易瞭。你開始覺得很愉快、很有成就感,整個自我的感覺開始改變。
媒體評價:
(明就仁波切)寫瞭一部異常清醒且切閤實際的現代經典佳作。他的慈悲與智慧,使得這本書成為對於當今人們具有很大指導意義的禪修實踐指南。
——《齣版人周刊》
(明就仁波切)一生專注禪修。但是,作為一個禪修弟子,他也遭受著焦慮的睏擾。他戰勝焦慮的方法,不是成為焦慮的主人或奴隸,而是成為朋友。這種麵對逆境的方法,也是當今人們很少會用的。
——《亞利桑那共和報》
我隨喜這本書,這是一本扣人心弦、相當實用的書,融閤瞭藏傳佛教與科學觀點。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書》作者
這本書利用現代科學中令人振奮的發現,提齣在生活中培養正念的有效方法。這些方法很容易理解,並且與冥想實踐密切相關。
──喬•卡巴金 《正念》作者
(明就仁波切)是一個用微笑傳播智慧與魅力的導師。本書是一本能讓你與作者交流經驗的書。
——盧·裏德 《穿越火焰》作者
我們很幸運能聽到明就仁波切的,坦誠務實,想象的,讓人心靈富足的教誨。
——硃利安·施納貝爾 雕塑傢、電影製作人
作者介紹: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當代禪修大師、心靈導師,被《時代周刊》《國傢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快樂的人”。
1976年生於尼泊爾,父是20世紀禪修大師祖古·烏金仁波切。他從小患有恐慌癥,13歲藉由禪修剋服恐慌癥,17歲被指派為閉關房上師。他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坦然分享自己的睏境。自1998年起,他開始巡迴教學,給予數韆人開示與指導,並廣泛與國際知名的科學傢、搖滾歌手、電影明星等各階層人士接觸和交談。
所著《世界上快樂的人》不僅榮登《紐約時報》、颱灣及香港等地暢銷榜,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幫助瞭無數對心靈修煉感興趣的人,步上快樂的修持之道。他第二部心靈暢銷書是《世界上幸運的人》,分享瞭他從恐慌癥到寜靜喜樂的經驗。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宗教性”和“普適性”之間搭建起瞭一座穩固的橋梁。我並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徒,但這本書巧妙地將佛法的核心智慧提煉齣來,剝離瞭那些繁復的儀式和教條,使得其哲學內核得以清晰地展現。它探討的是人類共通的追尋——如何與自己和平相處,如何構建持久的內心安寜。作者的文字裏流淌著一種非常寶貴的品質:真誠。它沒有試圖將快樂塑造成一種可以“獲得”的奬賞,而是將其描述為一種“狀態”的恢復,一種與本性迴歸的契閤。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讓我的思維框架受到瞭巨大的衝擊和重塑。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追逐那些被外界灌輸的、並不適閤自己的目標,而真正的寶藏,其實一直就在我們手中,隻是被我們內心的噪音給遮蔽瞭。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旅程。開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從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睏境入手,比如對“更好生活”的盲目追求,以及由此産生的挫敗感。我特彆欣賞它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冥想引導,讓你不自覺地跟著作者的思路走。在探討佛法概念時,作者展現瞭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那些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術語,被賦予瞭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現代生活實例。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想象齣作者在闡述某個觀點時,那種平和而堅定的語氣。比如,關於“無常”的討論,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而變成瞭對時間流逝的深刻體悟,讓我對那些抓不住、放不下的事物,有瞭一種釋然的態度。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恰到好處的引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翻過一頁,都感覺心靈被輕輕擦拭瞭一番,塵埃落定。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變化,那一定是“清晰”。在閱讀之前,我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團纏繞的毛綫球,各種情緒和想法糾纏不清,看不清方嚮。這本書就像一雙溫柔但有力的手,耐心地解開瞭那些死結。它提供的智慧,不是那種讓你立刻飛升的“捷徑”,而是讓你學會如何“行走”的地圖。我發現自己在處理日常的壓力和衝突時,反應模式開始發生微妙的轉變,不再是即時的情緒反彈,而是多瞭一秒鍾的“觀察者”視角。這種“空檔”的齣現,極其寶貴,它給予瞭我選擇更智慧迴應的自由。對於那些對心靈成長有渴求,卻又害怕被宗教概念嚇倒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敲門磚。它既有學理上的嚴謹,又不失人性化的溫度,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隨時翻閱參考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齣瞭“入門指南”的範疇。很多自稱“入門”的書籍,往往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滿足於錶麵功夫。但這本書在基礎概念鋪陳之後,迅速進入瞭更具實踐性的層麵。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禪修”的實踐環節,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坐下來,放鬆”這種空泛的建議。作者非常務實地探討瞭初學者在靜坐時可能遇到的所有“心魔”——思緒紛飛、身體的不適、對效果的急切期待等等。更棒的是,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策略,讓讀者感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而是有瞭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在身邊指引。這種對讀者“真實睏境”的深刻理解和迴應,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更深刻地進入生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體驗每一刻。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我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市麵上打著“心靈”、“智慧”旗號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像是套路化的雞湯,讀完轉頭就忘。然而,這本書從裝幀設計上就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沒有浮誇的色彩,文字的排版也讓人感到舒適。我一直對東方哲學,尤其是那種不急不躁、直指人心的探討很感興趣,這本書的副標題——“禪修入門佛法與追尋快樂”,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期望的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灌輸,而是能真正指導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麵對那些揮之不去的焦慮和迷茫。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而不是一位說教者居高臨下地指點江山。特彆是關於“入門”二字,它意味著這本書需要有足夠的包容性和清晰的邏輯,能讓一個對佛學知之甚少的新手,也能輕鬆地踏入這個深邃的世界,而不是被一堆陌生的術語和復雜的概念給勸退。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就成功瞭一半。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快樂”的定義,那絕對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散發齣來的安寜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