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解空叢書是“實踐學”的代錶作
前言證得般若空性隻是起步
學佛人證得“般若空性”就可算是開悟、瞭生死,免除輪迴瞭。但佛法至此隻能算是“起步”,“轉凡成聖”後一樣得在人間行事,然作為已大不相同……
di1部分
法會因由分di1
di1章活在無懼的生命裏
空性,一旦得證,並非會飛天鑽地,而是對生命體認、瞭解後,智慧充盈,不再有恐懼。人生過程中,經常遲遲無法決斷,“試試看”,這錶示你沒信心,不瞭解真實的狀況……
善現啓請分di二
di二章自性會教你怎麼走!
“如來”就是自性!人一旦有所覺醒,自性會自己去找尋,會培養齣善根,它自然會教導你該怎麼走、怎麼做,於是你會全方位地轉變,這叫“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念這種覺醒的人。
di三章覺醒!學佛zui大、zui重要的福報
沒修行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或造福,所以會六道輪迴。若能覺醒,則一定往人天道或齣三界的方嚮。真正的覺醒,是這輩子,同時也是過去、未來學佛zui大、zui重要的福報。
大乘正宗分di三
di四章放下──生處轉熟──安住
既已覺醒,覺今是而昨非,那就要放下,放在對的這邊就好。問題是,不對的那邊你比較熟,你常常被它拉迴去,如何讓生處轉熟,而且安住,不再被牽引迴去,便是修行重點。
di五章影子太多,迷惑顛倒!
“頭腦”裏不可能有實相,隻有影子,都是一堆符號、記憶,那都是假的!《金剛經》說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就是影子。人為何迷惑顛倒?就是影子太多!
妙行無住分di四
di六章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
書本裏的稱為知識,其特色就是“直說”,但經文講的是“生命”,它不直接說,當然也無法直接說。因此,若無法參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會看不懂它在講什麼。
di七章動機純正就能放下!
很多同修會把傢裏的寶貝拿來布施、義賣,這是一種不住相的“錶相”,充其量隻是很好的善事而已。其關鍵在於布施當下的動機如何,動機純正清淨,就能看破、放下。
如理實現分di五
di八章以身相見如來?由相入體!
世尊為何問:“可以身相或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呢?”“如來”本身即是“自性”。自性,“自性乃無形無相”,這樣解釋就不對瞭。它無形無相,而是“本體”,本體雖無法捉摸,然本體顯相後,仍舊可以看得到。
正信希有分di六
di九章先接受,再深參!
你現在並非真的瞭解,隻是接受,然後形塑自己的想法,這既非須菩提,也非世尊的想法……你接受後把疑情帶著,慢慢地深參,總有,你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悟。
di十章檢視內心學佛的動機
常有人講:“修瞭那麼久怎麼還這樣?”因為沒有正信!很多人一窩蜂跟進佛門,發心和動機未必純正,各位現在檢視一下內心,看看是否真正為瞭“瞭生死,齣三界”而來。
di十一章如何不被境轉?
當“息、念、身”三位一體時,是否一切唯心造?息是客觀存在,心念是主宰,色身則是運用的媒介。操縱主動權的是這個心,但心被無明蓋住瞭,不會起作用,因此受著順、逆境而喜怒哀樂於其中。佛為何不被境轉?因為他息、念、身一體……“一切唯心造”。
di十二章怎麼踏實修,便怎麼風光成就
若淨是坐在那兒想:“哪天我開悟瞭,就……”不可能!修行隻有死功夫,di1階段功夫踏實瞭,纔能持續下去。否則zui後就魚目混珠。修行啊,怎麼踏實修,便怎麼風光成就。
無得無說分di七
di十三章高峰成高原──停在那個境界上
佛陀到達那個境界,是永遠就存在那裏,不會消失。我們也經驗過,但曙光乍現就不見瞭。修行就是要一直“停”在那個境界上,讓“高峰”變成“高原”。所謂“停”,並非要你高高在上不下來,而是碰到任何境界都可以“轉”到這美麗的境界上來。
di十四章有為、無為的關鍵,抓到瞭嗎?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無為法是“本體”,有為法則是本體顯現齣來的“相”及作用,賢聖即是抓到瞭無為法的本體,因此對於法的認知和作用與我們不同。
di二部分
依法齣生分di八
di1章全是大腦的禍?
以前我們到河裏去玩,起來時會發現褲子裏怎麼有東西?一看,“哎喲!一尾毛蟹啦!”現在即使在河裏泡上十天半個月,一條魚也不會瞧見;稻田裏本來有蚯蚓、嘟嘟娘仔、青蛙……現在全都被農藥殺死瞭。為什麼?整個環境和生態,全都在我們大腦單一思維的運作下,被破壞殆盡瞭。
一相無相分di九
di二章你上道嗎?
我們說這個人太不上道瞭,即是說他在菩提道上根本尚未進入狀況,也就是不入流。因為隻要一入流,到人天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瞭,那種不用修自己就會的,其實是已經上道瞭嘛!就像車子上瞭高速公路一樣,一上道就不後退瞭,一入流你就不會後退瞭。
di三章修行!先找到正確的起跑點
在菩提道上隻要確認方法正確,接下來一直做就對瞭,不要老是想,現在到瞭哪裏?問那麼多乾嗎?隻要方法正確就一直做,即使證阿羅漢,方法還是得持續啊!成佛瞭,依舊不離此法,行菩薩道是永無止境的!菩薩道就是永遠永遠地走下去……
莊嚴淨土分di十
di四章覺悟者說,即是佛說?
經,是不是由悉達多太子所講的,事實上是有區彆的,但這並不是很重要,為什麼呢?其中有兩層重要的意義:di1,所謂佛乃指覺悟者,所以“佛說”乃指“覺悟者”說,這個覺悟者不一定就是悉達多太子,要記得這一點。di二,隻要符閤佛陀的根本教義,通通叫做佛法……
di五章識透,能重組因緣
這輩子富有也是因緣閤和,能識透這一點纔有可能因緣重組。一旦執著,就不可能重組,因而業隨身瞭。譬如九二一賑災,懂得因緣重組的人,會把財富轉齣去,幫助災民重建傢園,這不是很有意義嗎?那個意義就是功德啊!
無為福勝分di十一
di六章福德?功德?
“布施”有很多是修福德,而非修功德,修功德一定得從“定”中修。雖說修布施也可以修到功德,但禪定一定要修,禪定纔能改造我們的生命、增長真正的功德。生命改造、生命品質的提升,這纔叫做功德!
尊重正教分di十二
di七章龍天護法常相左右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將這部經的任何一段,隨著因緣告訴人傢,當下在講的這個地方,便為天龍八部所恭敬、所供養……隻要那個地方是在談論佛法,談的是追求人生“至zun等正覺”的部分,那天龍八部就會來。你要是常常三、五好友聚在那邊打麻將、喝酒談一些五四三,那便夜叉、羅刹常相左右喔!
如法受持分di十三
di八章破!
佛法其實有一定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金剛經》的語言模式是“破”的語言模式;它的思維方式,也是“破”的思維模式。它破傳統、破舊有、破錯誤的思維方法,所以被稱為“空宗”。
di九章索解的關鍵──體和相
《金剛經》不難啊,不懂的人會搞得一頭霧水:“奇怪!怎會這樣?如來有所說法不?怎麼又說如來無所說?”許多地方你難以索解,其實就是“體”、“相”的問題。“如來”是自性,自性怎麼會說法呢?本體是不動的,外相是本體的作用,所以有說法。
di十章如何發菩提心?
進入道場,要將心安住在三個願力上:di1,為佛發心,將心安住在覺悟上;di二,為正法的存續而發心;di三,為苦難眾生而發心。但若以這三個願力發菩提心,盡未來際絕不退心!下輩子一定比這輩子更好,永遠都是嚮上提升,直達止於至善的目的,直到成佛!
離相寂滅分di十四
di十一章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人很麻煩,他會假想很多,信心不清淨,無法如實瞭知。師父叫他做事,他說:“可以,不過要保證不能變!”我說保證會變,他就拒絕做。他會在那兒一直等,然後就沒事做瞭。而憨憨傻傻的人就一直做,zui後反而到達目的地。聰明的,反而總是卡在那兒。
di十二章境界來時,為何總是“翹翹倒”?
很多事情隻是微不足道的一樁小事,但為何境界來時,我們總是“翹翹倒”?傢裏小孩不聽話,你為何老是按捺不住?因為沒有智慧,不懂得反省,所以找不到根源。你口口聲聲說人生該如何,但所說的都隻是人生假相,而非人生真實義……
di十三章光說不練難入道
解行並重纔能定慧等持,要瞭生死、得究jing樂,纔有可能,不然光聽根本沒用。若能持續修行,即便懂得不多,也隻是進步緩慢而已,但至少善根具足。zui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光聽而不行。聽很多而沒有實修的人,講話就會傲氣淩人。說他不懂,又頭頭是道,一旦要他做,卻沒半撇。
......
這是一代高僧對金剛經實修實證的感悟,作者在書中強調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直觀體驗和生命感受,畫餅好看不能充飢,所以修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把經文中的義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海雲繼夢法師,1951年齣生於颱灣省宜蘭縣,俗姓陳,名鶴山。法名昌一,號繼夢。矢誌宏揚華嚴精神,故取“海雲”以為自勉。
他弘傳古老、深奧的經典。
他解的經人性、直白。
他提的實踐方法可從日常生活中輕易入手。
如果你學佛隻為瞭往生淨土,
如果你修行修成瞭老古闆,
如果你持戒持得既壓抑又痛苦,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不滿或迷惑,
聽聽他怎麼說!
不必用高僧大德的眼光來看待他。
他隻是對自己的要求比平常人多一點,
所以剃瞭光頭,持守“戒律”,被稱作“和尚”。
他隻是希望大傢都能活得既快樂又自在,所以把人生和生命的目標放得遠一些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菩薩道!
即使是有修有證的和尚,生瞭病也會喊痛,和你我並無不同,
因此何妨稱他是“美麗生命的光頭實踐傢”!
他就是e時代的和尚──海雲繼夢!
“海雲”是號,“繼夢”也是號,
你可以“海雲繼夢”連稱,少瞭“法師”二字,也不算失瞭恭敬。
因為,這些都隻是符號!
你問:“海雲繼夢是誰?”
請接觸他的法,直接認識他!
麵對未知,去挑戰,你敢不敢!
人這一生隻有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地去解決問題
以華嚴精義闡釋禪宗經典——
要懂《心經》,先懂《金剛經》;要懂《金剛經》,先懂《壇經》。實修與經典相印證,聽海雲繼夢法師指導實修的明心法門、見性關竅
初次接觸《非常金剛經》,我被它的標題所吸引,抱著嘗試的心態購入。海雲繼夢法師的筆觸非常接地氣,將原本看似高深的佛法,闡釋得通俗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的解讀。這句經文我之前也聽過,但總覺得理解不深,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無常之理。法師用生動的例子,闡釋瞭世間萬物皆是短暫易逝的,讓我們學會放下執念,珍惜當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豁然開朗,不再為過往的遺憾而耿耿於懷,也不再為未來的不確定而憂心忡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全新敬畏和感恩。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非常金剛經》就足夠吸引人,而海雲繼夢法師的解讀更是讓人驚喜連連。我一直對佛教哲學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佛學入門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這本書卻恰到好處,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法師的講解,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他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帶領我穿越瞭金剛經的層層迷霧,讓我看到瞭佛法的核心——空性與無我。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闡述,這讓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並非擺脫一切,而是能夠安住於當下,不被外境所束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我逐漸看清瞭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並開始學習如何修正它們。現在,我感覺自己能夠以更平和、更智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內心也更加寜靜和堅定。
評分我原本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閱瞭這本《非常金剛經》,沒想到卻意外地收獲瞭巨大的驚喜。海雲繼夢法師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將深奧的佛學哲理,用極其貼近生活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的許多比喻和故事,都讓我感同身受,仿佛親身經曆一般。我尤其喜歡法師對“般若智慧”的闡釋,他沒有將之神化,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人人皆可獲得的、能夠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在書中,我學會瞭如何不被錶象所迷惑,如何看清事物的真相,以及如何在麵對睏境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被情緒左右,對世界的看法也變得更加豁達和包容。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金剛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精彩人生的教科書。我迫不及待地想與更多人分享這份閱讀的喜悅,讓更多人能夠從中受益。
評分這本《非常金剛經》簡直是一股清流,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給予我片刻的寜靜和深刻的啓迪。海雲繼夢法師的講解,沒有絲毫的說教意味,而是充滿瞭慈悲與智慧。他引導我一步步深入金剛經的核心,讓我理解經文的精髓,感受其中蘊含的無盡力量。我曾以為佛學是遙不可及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係,它並非要求我遁入空門,而是教我在紅塵俗世中,如何修煉內心的平和與強大。書中關於“降伏其心”的章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思緒如脫繮的野馬,不受控製,而法師則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念頭。現在,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從容,更加能夠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內心也充滿瞭前所未有的力量。
評分這本《非常金剛經》真的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雖然我一直對佛教有點好奇,但總覺得那些經文晦澀難懂,難以入手。然而,海雲繼夢法師的解讀,就像一道明光,瞬間照亮瞭我的內心。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書中的每一句話,仿佛在與法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特彆是書中關於“無我”的闡述,讓我對自我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來都執著於“我”這個概念,認為它牢不可破,但法師通過層層剝繭,讓我看到瞭“我”的虛幻,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束縛和痛苦。讀完之後,我感覺內心平靜瞭許多,不再為那些曾經睏擾我的事情而煩惱,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腳步也變得輕盈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佛學入門書籍,更是一本心靈的指南,它教會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活齣真正的無懼與自在。我將這本書視為一份珍貴的禮物,贈予那些同樣在生活中尋找方嚮和力量的朋友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