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历史街区:酒坊巷 | 作者 | 蒋金治,朱佩丽,徐卫 |
| 定价 | 168.00元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811737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18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历史街区:酒坊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八个篇目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篇《古城图解》援引大量史料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了古城原貌;第二篇《对话酒坊》以点带面,着重介绍了酒坊巷的前世今生以及特色的金华酒文化;第三篇《名人寻访》汇集了诸多与酒坊巷渊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名人;第四篇《宗祠遗痕》以十处宗祠为依托,反映出酒坊巷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第五篇《古迹追踪》以丰富的古迹为载体,娓娓道出了酒坊巷城市文化的点点滴滴;第六篇《宗教大观》从不同宗教在酒坊巷的交融汇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第七篇《抗日烽火》以大量史实,再现了抗日战争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第八篇《街巷风情》从民俗、礼俗、戏俗、食俗以及歌谣传说等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街巷风情画卷。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古城图解 对话酒坊 名人寻访 宗祠遗痕 古迹追踪 宗教大观 抗日烽火 街巷风情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历史街区:酒坊巷》: 拾银还妻记清朝末年,金华汤溪有一个姓郑的书生,眼看太平军就要攻打汤溪了,书生想来想去只有金华城城墙高而坚固,还可以避难,于是带着妻子跟随逃难的人往金华城里跑。路上逃难的人摩肩接踵,眼看已经是金华了,可是城门紧闭,这时追兵又赶了上来,双方一阵枪炮,书生被轰晕了,趴在死人堆里也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只是死尸都翻遍了却没有妻子的踪迹。这样找了几日终究不敢进城。金华城虽然已城门大开,可到处残砖碎瓦,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突然心生一念,也许妻子已经回到汤溪,不如先回家看看。花了一天一夜回家一看,汤溪已成一片白地,杳无人气。书生悲伤气绝,好半天缓不过来。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书生才又站了起来,不能让妻子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坚信只要妻子活着就能找到的,于是再次鼓起勇气来到金华。 书生一路打听太平军和妻子的消息,不久就知道,太平军已经攻占了金华城,在府衙驻扎下来,城里虽然人气大不如以往兴盛,店铺也都陆陆续续开张了。 战战兢兢从兰溪门进了城,郑书生来到酒坊巷,又累又饿,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坐在酒坊巷一家旅馆旁边的一块青石板上长吁短叹。这时正巧旅店的主人王老板出来了,看到郑书生虽然一身疲惫脏乱,仍是白白净净一副书生模样,知道又是战乱中的一个可怜人,便询问他遭遇的始末,后王老板说:“你认得字吗?”书生说:“认识。”“会算账吗?”书生说:“会的。”主人说:“我这里账房先生因为打仗回老家了,何不留在我的店里,一边做事,一边慢慢寻找你妻子?”书生愣了一下,想想长期以往衣食都要没着落,便欣喜地回答:“如果能这样,真是太运气了。”就这样,郑书生留在了旅店,有了空就走街串巷找妻子,城里找遍了,就去城郊村里找,找了几个月,仍然毫无音讯,慢慢也就死了心。他安下心来,尽力为旅店操劳,店里的生意一天好似一天,利润也成倍增加。搞得王老板都没事可做,整天拿本书在躺椅上看着书生忙里忙外的,心想:小伙子真是能干啊,相貌也好,如果留我这里做个女婿就好了。王老板有个女儿,此后就一心想把她嫁给书生,但一直不好意思说出口,这该不是趁人之危吧。 有一天,太阳刚刚升起,就有个人急匆匆地跑进来吃饭,吃完饭,付了钱,又急匆匆地离去,却遗下一包东西。书生打开一看,竟是白花花的五十两银子。追出门去那人已不见踪影,他找王老板汇报了这个事。王老板也跟着他着急,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钱啊,不要耽误了大事。两个人一个上午都挂心这件事情,到门口张望了好几次。快到中午时分,那人又急匆匆地跑了回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在早上吃过饭的桌边,看了桌上看地上,什么也没有,只好失望地坐在桌边,垂头丧气的样子。郑书生看了心里却在发笑,故意问他:“客人找什么?”那人说:“早上在这吃饭,匆匆忙忙丢了一包银子。”书生又问:“丢了多少银子?”回答说:“五十两。”书生问:“客人带这么多钱出门干什么用?’’回答说:“朋友在太平军女营给我说了个媳妇。如今银子丢了,怕媳妇也娶不成了,怎么办?”书生笑着从柜台里取出银子说:“银子丢不了,在这里,诺,还给你,快娶媳妇去吧。”那人接过银子又惊又喜,向王老板和郑书生谢了又谢才告辞而去。 原来那位丢银子的生意人姓方,过了几天,方老板拿着两份请柬来请王老板和郑书生说:“承蒙你们捡了银子还我,事情已办妥了。 就定在今日在侍王府举办婚礼。 这件婚事是你们赐给我的,我专程来请两位去吃杯喜酒。”书生再三推辞。王老板说:“我在这看店,你就不要推辞了。”郑书生未免也有好奇心,平日里经常从侍王府门口过,有兵守着门想进还进不去呢,便也欣欣然跟随方老板进了侍王府。府里披红挂彩,热闹异常。婚宴还没开始,郑书生见府内建筑恢宏,构造精细。难得有此闲情雅意,不免赏玩一番,竟来到后花园,拾级而上,在山坡上有个亭子,正好观景。远远看见一条小船,荡着春水,一位穿着翠绿色衣裙,梳着环形发髻的女子,用衣袖掩着脸坐在船上。方老板在女兵们的簇拥下在岸边等着新娘,大家都说新娘子坐船来了。书生偶然抬头看了一下,好像是自己原来的妻了。那身穿翠绿色衣裙的女子也正好抬头看到了书生,好像是自己原来的丈夫。那女子一下子大哭起来俯伏在船中。船到岸边,人们催新娘子起身,她已经哭得不能动弹了。方老板急急地问:“怎么啦,出什么事啦?”她哭哭啼啼地回答说:“刚才看见一个人像是我原来的丈夫。”方老板忙问:“在哪里?”女子手指山坡:“他穿件灰色长衫,在那里。”方老板忙跑上山坡,见书生正悲伤欲绝,哭倒在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开始书生还不肯说,一再追问他,才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女子……”话未说完,就哽咽得讲不下去了。方老板说:“我知道了,这位女子就是你的妻子对吧。你已经捡到了银子,那银子就是你的了。你还给我银子正好是用来赎回妻子的,这是上天让我来成全你们夫妻团圆啊。你不要为难了,我感激你的道义,岂敢不以道义来报答你?”方老板要还妻子给郑书生,郑书生也是左右为难。方老板只好请王老板来劝说,王老板了解了前因后果说:“还银子的人,是有道义的人;还妻子的人,道义不在还银子人之下。方老板娶不到妻子也不行。我有个女儿,原本就想让郑书生娶她,如果你不嫌弃,我巴不得她嫁给像你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你看如何。”众人听罢,都认为事到如今能这样两全其美真是再好不过了。方老板换了个新娘,开心得不得了,新娘同样貌美如花不说,一是还了郑书生的人情,又得了个这样有义气的岳父,真是应了古话说的“好心有好报”啊。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形制的简单罗列和年代考证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街区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例如,作者对于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介绍,那种对“非遗”保护现状的关切和对未来传承的思考,都展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传统节庆习俗的描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仪式感,是如何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标识。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读者在了解“它是什么样子”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为何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它将走向何方”的问题。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城市变迁和文化坚守的全新视角,使人不得不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正在或已经失去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翻到的,那泛黄的书页边缘,还有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气,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我当时对“金华历史街区”这个主题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仅仅是看着那些精致的插图和排版,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打磨这本书时投入的心血。尤其是那些建筑细节的描摹,线条精准而富有韵味,让人忍不住想去实地探访一番,亲眼看看那些文字中描绘的砖墙黛瓦,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静谧。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传统的敬意。这本书的装帧选择,比如某种特殊的纸张材质,手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而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
评分文字的韵律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既有文人墨客的雅致,又不失对民间口语的贴切把握。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品味那些描述性的段落,因为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斟酌,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特定场景的氛围。比如,在描述某个古老门楣上的雕花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阳光如何斜斜地穿过屋檐,投射在木雕的细节上,那种光影的交错,都被作者用文字捕捉得丝丝入扣。这种对语言艺术的精雕细琢,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它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历史介绍,变得如同在听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充满了张力和美感,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下一个转角会展现出怎样的风貌。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动,那就是立刻规划一次前往金华的旅行,去亲眼对照书中的描述与眼前的现实。这种能够激发读者实际行动的“召唤力”,是衡量一本地方志类书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巷弄走向、特定店铺位置的详细线索,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张清晰的“寻访地图”。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它不仅仅展示了历史的剪影,更教会了我如何去“阅读”一座城市,如何从日常的街景中解读出历史的密码。这种实践性的引导,加上其严谨的考据和优美的文笔,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收藏和阅读价值。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余温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街区里鲜活的市井生活编织在一起,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的年代感。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生活痕迹,比如某户人家门口的石墩子是如何被岁月磨平棱角的,或者某块青石板下可能藏着怎样的旧时秘密。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那些关于旧时匠人的技艺传承,或者某间老字号店铺里几代人的坚守,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体会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构筑起来的。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笔触游览街区时,总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巷子里传来的吆喝声和邻里间的闲谈,这种生活气息的描摹,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