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
定价:38.00元
作者:陈志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1210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利用博弈论、马尔可夫链等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无线传感器在功率控制、数据传输控制、路由选择优化、性能优化、节点策略优化、节点安全性等问题。全书分为4篇,其中基础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进行综述;节能篇,提出基于Supermodular博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基于Gibbs采样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和基于非合作博弈考虑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优化篇,提出基于演化博弈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控制、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选择机制和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生存篇,对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策略分析和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安全性分析。
目录
基 础 篇
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3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念3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4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6
节 能 篇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及研究现状11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问题11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问题研究现状13
2.2.1 无线网络功率控制现状13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现状14
第3章 基于Supermodular博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17
3.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8
3.2 Supermodular功率控制博弈模型19
3.3 纳什均衡及收敛性分析22
3.3.1 均衡存在性分析22
3.3.2 均衡性和收敛性分析23
3.4 数值仿真分析28
本章小结31
第4章 基于Gibbs采样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32
4.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33
4.2 基于Gibbs采样的功率控制模型34
4.3 DAGA功率更新算法及收敛性分析39
4.4 数值仿真分析53
本章小结57
第5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考虑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58
5.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59
5.2 系统模型60
5.3 均衡分析62
5.4 数值分析实验64
本章小结66
优 化 篇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69
6.1 能耗优化69
6.1.1 分簇式结构69
6.1.2 数据传输可靠性71
6.1.3 自适应睡眠算法72
6.2 性能优化73
第7章 基于演化博弈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控制74
7.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74
7.1.1 研究背景74
7.1.2 相关工作75
7.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博弈模型77
7.3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节点策略分析79
7.4 数值分析实验81
7.4.1 网络的生命周期81
本章小结84
第8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选择机制86
8.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86
8.2 演化博弈模型88
8.2.1 组播问题89
8.2.2 转发困境博弈90
8.3 节点策略与行为分析92
8.4 数值分析实验96
8.4.1 所有节点的收益96
8.4.2 LCP路径中节点的演化稳定平衡97
8.4.3 非LCP路径中节点的演化稳定平衡97
8.4.4 LCP路径中节点的收益98
8.4.5 非LCP路径中节点的收益98
8.4.6 LCP路径中的节点减少转发成本对收益的影响100
8.4.7 非LCP路径中的节点减少转发成本对收益的影响100
本章小结101
第9章 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102
9.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02
9.1.1 研究背景102
9.1.2 相关工作105
9.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自适应睡眠模型106
9.3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110
9.3.1 数据包发送率110
9.3.2 功率消耗111
9.4 数值分析实验113
9.4.1 数据包的传输率113
9.4.2 网络性能115
本章小结117
生 存 篇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性121
1章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策略分析124
11.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24
11.1.1 研究背景124
11.1.2 相关工作126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博弈模型127
11.3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节点策略分析128
11.3.1 动态复制方程129
11.3.2 变异概率131
11.3.3 选择132
11.3.4 占优策略134
11.3.5 主导策略137
11.3.6 数值例子139
11.4 数值分析实验141
本章小结143
2章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分析146
12.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47
12.1.1 研究背景147
12.1.2 相关工作148
12.2 马尔可夫链简介149
12.2.1 马尔可夫链的发展历史149
12.2.2 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150
12.2.3 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 150
12.3 预测节点未来状态模型151
12.4 数值分析实验155
本章小结159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单单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的质感和前沿的探索意味。“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几个关键词如同三个紧密相连的支点,支撑起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体系。我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象着那些微小的、遍布各处的“眼睛”和“耳朵”,如何默默地感知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并将信息汇聚成一张无形的巨网。而本书所强调的“节能”,更是触及了WSN应用中最实际、最核心的挑战之一。毕竟,这些传感器节点往往是部署在难以维护的区域,或者依赖有限的电池供电,如何让它们在长时间内保持活跃,不至于因能源耗尽而“失明”,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技术。我迫切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探讨这些节能策略的,无论是从硬件设计上减少功耗,还是从软件算法上优化能源管理。其次,“优化”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追求。WSN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分布式、资源受限的过程,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性能的最大化,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甚至实现对复杂信息的智能处理,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优化思路和方法,帮助我理解如何让WSN变得更加强大和高效。最后,“可生存性”这个概念,更是为WSN注入了生命力。它意味着网络不仅仅是能够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各种不利条件下,例如节点故障、通信干扰、甚至环境变化时,依然能够保持其核心功能,不会轻易崩溃。我渴望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如何构建一个“坚韧不拔”的WSN,让它能够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夜空中点缀着无数闪烁的星辰,而那些抽象的节点和连接线则巧妙地勾勒出网络的雏形。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传达的科技感和前沿性所打动。尽管我并非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但“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词本身就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想象一下,无数微小的设备在无声无息中收集着周围环境的信息,它们是如何做到如此高效而又持久地工作的?书中“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这几个关键词更是触及了我对技术应用最关心的几个方面。在当下这个资源日益宝贵的时代,任何一项技术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能源消耗,都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而“优化”,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实现这些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最后,“可生存性”更是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面对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时的韧性和适应能力。我期待着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能够一窥这个充满潜力的技术领域。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了解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传感器,是如何在幕后默默地支撑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环境监测到工业自动化,甚至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家居设备。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节能优化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以及它们在保障网络稳定运行方面的关键作用。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本书的书名上时,一种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油然而生。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本身就充满了科技的神秘色彩,想象着无数微小的智能节点,如同看不见的触角,延伸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着海量的信息。然而,真正让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所点明的三个核心议题: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在我看来,“节能”是WSN能够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石。一个能源消耗巨大的网络,无论其功能多么强大,都难以在实际部署中获得长期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那些缺乏便利供电条件的区域。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低功耗设计理念和节能技术,或许是关于创新的休眠策略,或者是高效的能量收集方法,甚至是更精细化的能源分配机制。而“优化”则进一步展现了本书在技术层面的探索深度。WSN的运行是一个高度动态且资源受限的过程,如何在这个框架下实现数据传输的最高效率,网络的覆盖范围的最优化,以及计算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优化算法和理论模型,帮助我理解如何让WSN在复杂环境中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最后,“可生存性”这个词,更是为WSN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意味着网络不仅能够正常工作,更能具备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如节点故障、通信中断,甚至恶劣环境条件时,依然能够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我迫切想知道,本书是如何揭示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WSN的秘密,让它能够在各种严峻的挑战下依然屹立不倒,发挥其关键作用。
评分当我看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本书的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发展。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未来感,想象着无数微小的智能节点,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张遍布世界的感知网络,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而本书所聚焦的“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更是直接击中了WSN技术发展的核心痛点和关键目标。在我看来,“节能”是WSN实现广泛应用的基础,因为很多传感器节点都部署在难以充电或更换电池的环境中。如何让这些节点在有限的能源下尽可能地延长寿命,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算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节能策略的深入分析,例如如何利用环境能量,如何实现智能休眠,以及如何优化通信协议来减少能耗。而“优化”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在技术层面上的深度挖掘。WSN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如何对其进行优化,提升其数据传输效率,扩大其覆盖范围,甚至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处理,这都充满了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优化技术和模型,帮助我理解如何让WSN变得更加高效和强大。最后,“可生存性”这个概念,更是为WSN赋予了生命力。它意味着网络在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如节点故障、通信中断、甚至恶劣环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我非常好奇本书会提供哪些方法和技术来增强WSN的“韧性”,让它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稳定运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精炼而又充满技术含量的书名所吸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几个关键词就像三个闪亮的坐标,精准地指引着我想要探索的方向。我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着那些微小的、遍布各处的传感器节点,如何汇聚成一张无形的“感官网络”,捕捉着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而本书所强调的“节能”,更是触及了WSN应用中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让这些节点在有限的能源供给下,尽可能地延长工作寿命,这是任何一个WSN的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各种节能策略,例如低功耗通信协议、智能休眠机制、能量收集技术等等,并给出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其次,“优化”这个词,则暗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提升WSN性能的方法。这可能包括数据传输的路由优化、网络拓扑的自适应调整、节点部署的协同策略,甚至是对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化调控。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分析,帮助我理解这些优化过程背后的原理。最后,“可生存性”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WSN在复杂多变环境下应对挑战的能力。我猜想,书中会探讨网络在面对节点失效、通信中断、甚至恶意攻击时,如何保持整体的功能性,如何实现故障的自愈合,以及如何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介绍,更是一次深入探索WSN奥秘的旅程,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对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从这本书的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中,我立刻感受到了一股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介绍,更像是一次对这个充满活力的技术领域进行的深入剖析。对于我而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概念,它就像是为世界装上了无数双“眼睛”和“耳朵”,能够实时感知和传递信息。然而,如何让这些遍布各处的“感官”能够持久地工作,避免能源耗尽的尴尬,正是“节能”这一主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节能方案,例如创新的能源收集技术、智能的节点休眠策略,甚至是低功耗通信协议的设计。其次,“优化”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追求。WSN的部署和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传输的效率、网络覆盖的范围、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优化算法和模型,揭示如何让WSN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性能的最大化。例如,如何设计更高效的路由算法,如何实现网络的自适应调整,以及如何进行智能的数据聚合和处理。最后,“可生存性”这个概念,更是为WSN注入了生命力。它意味着网络不仅能够正常工作,更能具备应对故障、干扰甚至攻击的能力,保证其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我迫切想要了解书中是如何阐述如何构建一个“坚韧不拔”的WSN,让它能够在各种严峻的挑战下依然保持其功能完整性,这对于许多关键应用场景而言至关重要。
评分读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未来科技的场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概念,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收集数据、甚至与周围环境进行智能交互的微型设备。而本书聚焦的“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这三个核心主题,更是直击了WSN技术发展的关键命脉。在如今这个对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的时代,如何让WSN在部署后能够以最小的能耗实现最长的工作周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节能技术和策略,例如如何利用能量收集技术来补充节点能量,或者如何设计智能的休眠和唤醒机制来最大化能源利用率。同时,“优化”这个词则暗示着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如何提升WSN的整体性能。这可能包括数据传输的效率、网络的覆盖范围、节点的调度策略,甚至是如何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分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优化算法和模型,帮助理解如何让WSN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最后,“可生存性”则触及了WSN在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中,如何保持其稳定运行和可靠性的问题。这可能涉及到网络在面对节点故障、通信中断、甚至恶劣环境条件时,如何保持网络的连通性和数据的完整性。我非常好奇本书会提供哪些技术方案来保障WSN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各种严峻的挑战下依然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
评分当我看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深深地勾了起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未来感的概念,想象着那些微小的、遍布在各个角落的传感器节点,如何默默地收集着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信息,这本身就充满了科技的魅力。而这本书更进一步,将焦点放在了WSN最核心的三个挑战上: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对于我来说,“节能”是WSN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很多传感器节点都部署在人力难以企及的地方,一旦断电,整个网络可能就会瘫痪。因此,如何让这些节点在有限的能量下尽可能地延长工作寿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节能技术,比如能量收集、低功耗通信协议,以及智能的电源管理策略。而“优化”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WSN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让网络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最大化其覆盖范围?如何设计更高效的数据传输路由?如何对海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深入的解答和解决方案。最后,“可生存性”这个概念,更是将WSN的实用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意味着网络不仅仅是能够运行,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如节点故障、通信中断、甚至恶劣的环境条件时,依然能够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鲁棒、容错的WSN的方法和技术,让它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定运行。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厚重感。从书名就能窥见其核心关注点,它聚焦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这一当下炙手可热的技术领域,并且直指其最关键的三个方面:节能、优化和可生存性。对于我这样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但又没有深厚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将“节能”这一看似朴素却至关重要的概念,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复杂系统相结合的?是采用了何种创新的算法?还是有什么独辟蹊径的设计理念?而“优化”,更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WSN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动态和分布式的系统,优化它的性能,无论是从数据传输的效率,还是从网络覆盖的范围,抑或是从资源的分配策略,都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作者在这些方面的见解,给出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指导。而“可生存性”,则让我联想到在恶劣环境下,WSN如何保持其核心功能,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或破坏。这涉及到网络的鲁棒性、故障容忍度以及自身的修复能力等诸多难题。这本书,或许就能为我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WSN在应对现实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严谨的理论推导,也有详实的仿真实验结果,更希望能有一些实际部署的案例,让我能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评分一拿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本书,我的目光就被它书名中蕴含的三个核心关键词所吸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任何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离不开对其核心问题的解决,而这本书恰恰精准地抓住了WSN发展的三个关键瓶颈。“节能”是如此重要,因为传感器节点往往需要长时间独立运行,尤其是在那些难以维护或供电的场景。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探讨如何延长节点寿命的,是关于低功耗硬件设计,还是智能的能源调度算法,抑或是利用环境能量收集技术?我期待着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克服能源的限制。接着,“优化”这个词,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追求。WSN的复杂性在于其分布性、动态性和资源受限性。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数据传输的效率最大化,网络覆盖的合理化,以及计算资源的有效分配,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先进的优化模型和算法,帮助我理解如何让WSN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和适应性更强。最后,“可生存性”这个概念,则赋予了WSN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网络工作,更是关于如何在面对各种挑战,如节点失效、通信链路中断、甚至外部干扰时,依然能够保持其整体的功能和数据的可靠性。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阐述如何设计一个“皮实耐用”的WSN,让它能够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在各种关键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