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
定价:27.00元
作者:罗文兴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112902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移动通信的发展需要,满足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紧缺的市场需求而编写的,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各种技术,其中包括目前相对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同时也包括现在新开发应用的技术,还介绍了在探讨中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本书分8章,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与干扰、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无线市话通信系统——小灵通、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等。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系统性强,实用性强,同时尽量避免抽象及复杂的公式推导,特别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2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
1.2.3 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
1.3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及系统构成
1.3.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3.2 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
1.4 移动通信的分类
1.4.1 按设备的使用环境分类
1.4.2 按服务对象分类
1.4.3 按移动通信系统分类
1.5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5.1 单工制
1.5.2 半双工制
1.5.3 双工制
1.6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1.6.1 频分多址
1.6.2 时分多址
1.6.3 码分多址
1.7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与调制技术
1.7.1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技术
1.7.2 移动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与干扰
2.1 无线电波传播特征
2.1.1 直射波
2.1.2 反射波
2.1.3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
2.1.4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2 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
2.2.1 多径衰落
2.2.2 阴影效应
2.3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
2.3.1 地形、地物分类
2.3.2 地区传播损耗中值
2.3.3 郊区和开阔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2.3.4 不规则地形的传播损耗中值
2.3.5 任意地形的信号中值预测
2.3.6 其它因素的影响
2.4 噪声
2.4.1 噪声的分类及特性
2.4.2 人为噪声
2.5 干扰
2.5.1 同频道干扰
2.5.2 邻频道干扰
2.5.3 互调干扰
2.5.4 远近效应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3.1 频率管理与有效利用
3.1.1 频率的管理
3.1.2 频率的有效利用技术
3.2 区域覆盖与信道配置
3.2.1 区域覆盖
3.2.2 信道配置
3.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3.3.1 基本网络结构
3.3.2 其它网络结构
3.4 多信道共用技术
3.4.1 多信道共用的概念
3.4.2 话务量、呼损率与信道利用率
3.4.3 空闲信道的自动选取
3.5 信令
3.5.1 数字信令
3.5.2 音频信令
3.5.3 N0.7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无线市话通信系统小灵通
第5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第6章 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甚至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技术”的固有看法。过去,我总是把技术看作是冰冷、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的人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多样,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学和信息论知识,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呈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讲解信号衰减和干扰时,用了“空气中的噪音”和“传播障碍”等比喻,让我瞬间就明白了信号质量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讲解技术原理,它还深入探讨了移动通信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他让我看到了,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他对未来通信技术,如万物互联、边缘计算等方面的展望,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未来。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一本充满启迪和想象的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移动通信技术”这个词的理解非常模糊,只知道它和手机有关,但具体怎么运作,有哪些关键技术,我一点概念都没有。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每一个疑问。他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技术原理,比如在讲解带宽的时候,他把它比作一条公路,越宽的公路能容纳越多的车辆,也就是传输的数据量越大。这种直观的类比,让我立刻就理解了核心概念。而且,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信号原理,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再到不同通信代的演进,逻辑性非常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我尤其喜欢他对通信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作者在这方面也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身边的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浓厚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技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技术概念,用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来解释,让即便是对通信技术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解释信道编码的时候,他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就像给信息加上“冗余”,就像我们在重要信息旁边多写几遍,以便万一写错了还能看懂。这种接地气的解释方式,让我瞬间就抓住了核心要义。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讲解,它还深入探讨了移动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如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如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比如智能手机如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连接世界、赋能未来的重要力量。它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如何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学习和适应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具有启迪性的一本书。它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移动通信技术”这个看似庞大且深奥的课题,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并且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我一直对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感到好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它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多变,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条理清晰地梳理技术脉络,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未来的场景。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通信协议和标准的解读,从最初的模拟时代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每一个技术的迭代都离不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结晶。他不仅讲解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工作的,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这些技术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比如,移动通信技术如何促进了信息爆炸,如何改变了商业模式,如何重塑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在如今信息时代,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行业外人士来说,简直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法解释其原理的东西感到好奇,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它是如何做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信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系统且深入的答案。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朋友在分享他的专业知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领域的深深热爱。他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学原理、信号处理算法、编码解码技术,都用极其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吃力。比如,在讲解信号传输的损耗和干扰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把信号比作在嘈杂环境中说话,而接收器则需要从中辨别出有用的信息,这种直观的感受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信号质量的重要性。而且,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我们在地铁里、高楼里信号不好的原因,以及运营商是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优化网络覆盖的。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那些关于6G、卫星通信、边缘计算的畅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化、互联化的未来,也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宏观的把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我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技术探索的热情,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看似平凡的科技。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过去对移动通信的认知,以前总觉得它是个抽象的技术名词,离我生活很远,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晨手机唤醒我的那一刻,到晚上刷短视频、和朋友视频通话,再到出门导航、移动支付,每一个便捷的背后都有着复杂而精妙的移动通信技术在默默支撑。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术原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变得清晰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蜂窝网络的部分,过去我只知道手机信号是靠基站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基站是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实现信号的无缝切换,以及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高速移动中依然保持通话顺畅。而且,作者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比如从2G到3G,再到4G和如今的5G,每一个时代的跨越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用户体验的飞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5G技术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网速的提升,更是万物互联、智能社会的基石,那些关于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更加理解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这片浩瀚的移动通信领域中遨游,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技术的好奇心,更让我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棒了!我一直对手机信号是如何工作的感到好奇,尤其是当我身处拥挤的城市或偏远的山区时,信号的稳定性和速度总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为我揭开了移动通信技术的神秘面纱。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他没有一开始就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些非常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蜂窝网络结构、多址接入技术、数据传输原理等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历史故事,它们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仅讲解了技术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通信标准,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我特别喜欢他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展望,那些关于物联网、智慧交通、虚拟现实的应用畅想,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入门的优秀读物,更是一本激发人们对科技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启迪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我一直以为移动通信技术是一个非常高深且遥远的技术领域,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现代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支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娓娓道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无线信号传输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信号比作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但不同的是,它是经过编码和调制的,能够携带海量的信息。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代际的移动通信技术,比如从2G到5G,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带来了质的飞跃,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让我惊叹的是,他对未来通信技术,如6G、卫星通信等的展望,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未来世界,让我对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移动通信技术”这个曾经在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而具体。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些最基础、最容易理解的方面入手,逐渐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我尤其喜欢他对无线信号传输过程的描述,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信号比作一次“秘密的传递”,而基站和手机就是传递过程中的“信使”。这种形象的描述,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信号是如何在空间中传播的。而且,书中对不同通信代际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2G的语音通信到如今5G的超高速率和低延迟,每一次的飞跃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他对未来通信技术,比如6G、量子通信的展望,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科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一直对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Wi-Fi等无线通信设备背后的技术原理感到好奇,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条理清晰地解析技术细节,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未来的科技蓝图。我特别喜欢他对蜂窝网络架构的讲解,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把整个网络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城市,基站就是城市的信号塔,而手机就是穿梭其中的车辆,整个网络是如何高效地管理和调度这些“车辆”的,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书中对数据传输、编码解码等核心技术的解释也毫不含糊,虽然涉及一些数学原理,但作者总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即使没有深厚的数学背景也能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通信伦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