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通信原理英文第二版樊昌信電子工業齣版社考研全新9787121264238

正版通信原理英文第二版樊昌信電子工業齣版社考研全新97871212642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樊昌信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原理
  • 英文版
  • 第二版
  • 樊昌信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考研
  • 通信工程
  • 信號與係統
  • 9787121264238
  • 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佳期如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4238
商品編碼:29854957283
頁數:409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通信原理(英文版)(第二版)
叢書名: 特色·通信工程·核心課程規劃教材
作者/主編: 樊昌信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號: 9787121264238    
齣版年份: 2015年8月1日  
 
版次:  第2版
總頁數:  409頁
開本:  16
圖書定價:  69元
實際重量:  640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樊昌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通信學會谘詢委員會委員。先後被評選為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會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士(IEEE Life Fellow)。發錶過通信工程領域學術論文100餘篇、著譯10餘本,其中《通信原理》(1980年)一書曾獲電子工業部教材特等奬、國傢教委教材奬。




PARTⅠ 

Chapter 1Introduction 
1.1Historical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1.2Message,Information,and Signal 
1.3Digital Communication 
1.3.1Basic Concept 
1.3.2Advantag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1.3.3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Model 
1.3.4Specification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1.4Channel 
1.4.1Wireless Channel 
1.4.2Wired Channel 
1.4.3Channel Models 
1.4.4Influence of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on Signal Transmission 
1.5Noise in Channel 
1.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2Signals 
2.1Classification of Signals 
2.2Characteristics of Deterministic Signals 
2.2.1Characteristics in Frequency Domain 
2.2.2Characteristis in Time Domain 
2.3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Signals 
2.3.1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Random Variable 
2.3.2Probability Density of Random Variable 
2.4Examples of Frequently Used Random Variables 
2.5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Variable 
2.5.1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2.5.2Variance 
2.5.3Moment 
2.6Random Process 
2.6.1Basic Concept of Random Process 
2.6.2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2.6.3Ergodicity 
2.6.4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2.7Gaussian Process 
2.8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8.1Basic Concept of 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8.2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 Band Random Process 
2.9Sinusoidal Wave plus Narrow Band Gaussian Process 
2.10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0.1Basic Concept of Linear Systems 
2.10.2Deterministic 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0.3Random Signal Transfer through Linear Systems 
2.11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3Analog Modulation System 
3.1Introduction 
3.2Linear Modulation 
3.2.1Amplitude Modulation(AM) 
3.2.2Double�瞫ideband Modulation(DSB) 
3.2.3Single�睸ideband Modulation(SSB) 
3.2.4Vestigial Sideband Modulation(VSB) 
3.3Nonlinear Modulation 
3.3.1Basic Principles 
3.3.2Frequency Spectrum and Bandwidth of Modulated Signal 
3.3.3Reception of Angular Modulated Signal 
3.4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4Digitization of Analog Signal 
4.1Introduction 
4.2Sampling of Analog Signal 
4.2.1Sampling of Low�睵ass Analog Signal 
4.2.2Sampling of Band�睵ass Analog Signal 
4.2.3Analog Pulse Modulation 
4.3Quantization of Sampled Signal 
4.3.1Principles of Quantization 
4.3.2Uniform Quantization 
4.3.3Nonuniform Quantization 
4.4Pulse Code Modulation 
4.4.1Basic Principles of Pulse Code Modulation 
4.4.2Natural Binary Code and Fold Binary Code 
4.4.3Quantization Noise in PCM System 
4.5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4.5.1Principles of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4.5.2Quantization Noise and Signal to Quantization Noise Ratio in DPCM System 
4.6Delta Modulation 
4.6.1Principles of Delta Modulation 
4.6.2Quantization Noise in Delta Modulation System 
4.7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5Re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1Introduction 
5.2Coding Method of Character 
5.3Waveform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4Symbol Code Types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s for Transmission 
5.5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5.1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vc(t) 
5.5.2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uc(t) 
5.5.3Calculation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s(t) 
5.5.4Examples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Calculation 
5.6Transmission and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5.6.1Model of Baseband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5.6.2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and Nyquist Criterion 
5.6.3Partial Response System 
5.7Eye Pattern 
5.8Time�瞕omain Equalizer 
5.8.1Introduction 
5.8.2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ransversal Filter 
5.8.3Realization of Transversal Filter 
5.9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6Elementary Digital Modulation System 
6.1Introduction 
6.2Binary Amplitude Shift Keying(2ASK) 
6.2.1Basic Principle 
6.2.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2.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3Bina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2FSK) 
6.3.1Basic Principle 
6.3.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3.3Minimum Frequency Space 
6.3.4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4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2PSK) 
6.4.1Basic Principle 
6.4.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4.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5Binary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2DPSK) 
6.5.1Basic Principle 
6.5.2Power Spectral Density 
6.5.3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6.6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Binary Digital Keying Transmission System 
6.7M�瞐ry Digital Keying 
6.7.1M�瞐ry Amplitude Keying(M—ASK) 
6.7.2M�瞐ry Frequency Shift Keying(M—FSK) 
6.7.3M�瞐ry Phase Shift Keying(M—PSK) 
6.7.4M�瞐ry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M—DPSK) 
6.7.5Amplitude/Phase Combination Keying(APK) 
6.7.6Examples of M�瞐ry Digital Keying Practical Systems 
6.8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7Synchronization 
7.1Introduction 
7.2Carrier Synchronization Method 
7.2.1Pilot Insertion Method 
7.2.2Direct Extraction Method 
7.2.3Performance of Carrier Synchronization 
7.3Bit Synchronization 
7.3.1External Synchronization 
7.3.2Self Synchronization 
7.3.3Influence of Bit Synchronization Error on 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7.4Group Synchronization 
7.4.1Introduction 
7.4.2Concentrated Insertion Method 
7.4.3Dispersed Insertion Method 
7.4.4Performance of Group Synchronization 
7.5Network Synchronization 
7.5.1Introduction 
7.5.2Open�瞝oop Method 
7.5.3Closed�睱oop Method 
7.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PARTⅡ 
Chapter 8Optimum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1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ignal 
8.2Optimum Receiving Criterion of Digital Signal 
8.3Optimum Receiver for Deterministic Digital Signal 
8.4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of Optimum Receiver for Deterministic Digital Signal 
8.5Optimum Receiving of Random Phase Digital Signal 
8.6Optimum Receiving of Fluctuation Digital Signal 
8.7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ractical Receiver and Optimum Receiver 
8.8Matched Filtering Receiving Principle of Digital Signal 
8.8.1Matched Filtering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8.2Correlation Receiving of Digital Signal 
8.9Optimum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8.10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9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9.1Introduction 
9.2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9.3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9.3.1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DH) 
9.3.2Multiple Connection and Symbol Rate Justification 
9.3.3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9.4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9.4.1Basic Principles 
9.4.2Orthogonal Code 
9.4.3Pseudo�瞨andom Code 
9.5Multiple Access 
9.5.1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 
9.5.2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9.5.3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for Local Area Networks 
9.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0Channel Coding and Error Control 
10.1Introduction 
10.2Basic Principles of Error Control Coding 
10.3Performance of Error Correction System 
10.4Parity�睠heck Codes 
10.5Linear Block Codes 
10.6Cyclic Codes 
10.6.1Concept of Cyclic Codes 
10.6.2Operation of Cyclic Codes 
10.6.3Coding of Cyclic Codes 
10.6.4Decoding of Cyclic Codes 
10.6.5Truncated Cyclic Codes 
10.6.6BCH Codes 
10.6.7RS Codes 
10.7Convolution Codes 
10.7.1Coding of Convolution Codes 
10.7.2Decoding of Convolution Codes 
10.8Turbo Codes and LDPC Codes 
10.9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1Advanced Digital Bandpass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11.1Introduction 
11.2Offset QPSK and π/4 QDPSK 
11.2.1Offset QPSK 
11.2.2π/4 QDPSK 
11.3Minimum Shift Keying and 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 
11.3.1Basic Principles of MSK Signals 
11.3.2Phase Continuity of MSK Signals 
11.3.3Orthogonal Expression of MSK Signals 
11.3.4Gener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MSK Signals 
11.3.5Power Spectrum of MSK Signals 
11.3.6Symbol Error Probability of MSK Signals 
11.3.7Gaussian MSK 
11.4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11.4.1Introduction 
11.4.2Basic Principles of OFDM 
11.4.3Implementation of OFDM 
11.5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11.5.1Basic Concept of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11.5.2Generation of TCM Signals 
11.5.3Demodulation of TCM Signal 
11.6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62,63) 
11.6.1Introduction 
11.6.2Direct�睸equence Spread Spectum 
11.6.3Frequency�睭opping SS 
11.6.4Synchronization of SS Code 
11.6.5Separation of Multipath 
11.7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 
Chapter 12Source Coding 
12.1Vector Quantization 
12.2Compression Coding for Speech 
12.2.1Speech Parameter Coding 
12.2.2Mixed Coding 
12.3Compression Coding for Image 
12.3.1Compression Coding for Still Image 
12.3.2Compression coding for moving image 
12.4Compression Coding for Digital Data 
12.4.1Basic Principles 
12.4.2Huffman Code 
12.5Capacity of White Additive Gaussian Noise Channel 
12.6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Chapter 13Communication Security 
13.1Introduction 
13.2Single—key Cryptography Communication System 
13.3Block and Stream Ciphers 
13.4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 for Cryptography 
13.4.1Perfect Security 
13.4.2Unicity Distance 
13.4.3Role of Data Compression in Cryptography 
13.4.4Diffusion and Confusion 
13.5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13.6Public Key Cryptography 
13.6.1Basic Principles 
13.6.2Diffie�睭ellman Public Key Distribution 
13.7RSA algorithm 
13.7.1RSA Public Key Cryptographic System 
13.7.2Application of RSA Algorithm in Digital Signatures 
13.8Brief Summary 
Questions 
Exercises 
Appendix AParseval's Theorem 
Appendix BError function 
Appendix CASCII code 
Appendix DCCITT No.5 code 
Appendix EChina Standard 7 bit code 
Appendix FBessel functions 
Appendix GGalois field GF(2m) 
Appendix HOften—Used Identities and Constants 
Abbreviations 
Glossary 
Re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s of analog communication,the book is focu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and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stitute,the specifications,the operation principles,the performance analysis,and the design methods.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developed recently are emphasized.




《通信原理》:洞悉信息傳輸的奧秘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淺齣地闡釋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術。通過係統性的講解,讀者將能夠全麵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編碼、調製、傳輸、解調和解碼的,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和應對策略。本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力求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通信理論基礎,並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相關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篇:信息與信道 第一章:信息論基礎 信息的度量: 本章首先引入信息熵的概念,解釋如何量化信息的“不確定性”和“消息量”。我們將探討信息熵的定義、性質,以及它與概率分布的關係。讀者將學習到如何計算離散隨機變量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熵在衡量數據壓縮潛力方麵的作用。 信源編碼: 接著,本章將深入討論信源編碼的目標——去除信息中的冗餘,以實現數據的壓縮。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信源編碼方法,包括: 定長編碼: 介紹固定長度編碼的原理,並分析其局限性。 變長編碼: 重點講解如何設計變長編碼,以使齣現概率高的符號具有較短的碼字,從而實現更高的壓縮率。我們將詳細介紹霍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的構造過程、最優性證明及其應用。 算術編碼: 介紹算術編碼的原理,它能夠將整個消息映射到一個區間內的實數,實現比霍夫曼編碼更高的壓縮比,但計算復雜度也更高。 互信息與信道容量: 本章還將介紹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的概念,它衡量瞭兩個隨機變量之間的依賴程度,是信源與信道之間信息傳輸效率的關鍵指標。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引齣香農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的概念,它是離散無記憶信道能夠可靠傳輸信息的最大速率。讀者將理解信道容量的定義、計算方法,以及它對通信係統設計的重要性。 連續信道與高斯白噪聲信道: 進一步將信息論的分析擴展到連續變量,討論連續信道的容量,特彆是對於加性高斯白噪聲(AWGN)信道,我們將推導齣其信道容量的公式。 第二章:信道模型與噪聲 通信係統模型: 本章將建立一個通用的通信係統模型,從發送端到接收端,清晰地描繪齣信號傳輸的各個環節,包括信源、信源編碼、信道編碼、調製、信道、解調、信道譯碼、信宿等。 信道的分類: 我們將對各種常見的信道進行分類,例如: 按信號類型: 模擬信道與數字信道。 按傳輸介質: 有綫信道(如雙絞綫、同軸電纜、光縴)與無綫信道(如自由空間、大氣層、電離層)。 按噪聲特性: 高斯噪聲信道、脈衝噪聲信道、衰落信道等。 噪聲的分類與特性: 噪聲是通信係統中不可避免的乾擾,本章將詳細介紹各種噪聲的類型及其統計特性: 熱噪聲(Johnson-Nyquist Noise): 由導體中自由電子的熱運動産生,其功率譜密度是均勻的(白噪聲)。 散粒噪聲(Shot Noise): 由載流子(如電子、空穴)的不連續流動引起,在半導體器件中尤為明顯。 閃爍噪聲(Flicker Noise): 主要發生在半導體材料的錶麵或界麵,其功率譜密度與頻率成反比(1/f噪聲)。 外部噪聲: 包括大氣噪聲、宇宙噪聲、人為乾擾等。 噪聲的統計模型: 我們將學習如何用數學模型來描述噪聲,特彆是概率密度函數(PDF)和功率譜密度(PSD)。重點關注高斯白噪聲,因為它在許多通信係統中是重要的近似模型。 信號與噪聲的功率比(SNR): SNR是衡量信號質量的關鍵參數,本章將詳細解釋SNR的定義、計算方法,以及它如何影響通信係統的性能。 第二篇:基帶傳輸 第三章:基帶信號的波形設計 基帶信號的錶示: 本章將介紹如何錶示基帶數字信號,包括脈衝序列、碼型等。 碼型: 詳細講解各種常用的基帶碼型,分析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選擇考量: 單極性不歸零碼(Unipolar NRZ): 結構簡單,但容易造成直流分量和位間串擾。 雙極性不歸零碼(Bipolar NRZ): 具有自同步能力,但仍然存在位間串擾。 單極性歸零碼(Unipolar RZ): 解決瞭直流分量問題,但增加瞭帶寬。 雙極性歸零碼(Bipolar RZ): 結閤瞭雙極性碼和歸零碼的優點。 曼徹斯特碼(Manchester Code): 具有位同步和自同步能力,但頻譜效率較低。 差分碼(Differential Code): 通過狀態變化錶示信息,抗乾擾能力強。 碼間串擾(ISI): 解釋碼間串擾的産生原因,即前一個碼元在當前碼元的時間間隔內仍然存在,導緻接收端信號失真。 理想低通濾波器與奈奎斯特準則: 介紹理想低通濾波器在基帶傳輸中的作用,以及奈奎斯特第一準則——為瞭避免碼間串擾,基帶信號的最高頻率分量應小於或等於碼元速率的一半。 升餘弦濾波器(Raised Cosine Filter): 介紹升餘弦濾波器作為實現奈奎斯特準則的實際濾波器,分析其滾降係數(roll-off factor)對頻譜利用率和抗ISI能力的影響。 第四章:基帶信號的檢測 最優接收準則: 本章探討如何在噪聲環境下最大程度地從接收信號中恢復原始信息,介紹最大似然(ML)接收準則和最大後驗概率(MAP)接收準則。 匹配濾波器(Matched Filter): 詳細推導並解釋匹配濾波器的原理,它是在綫性係統中,在給定信道脈衝響應和噪聲模型下,最大化輸齣信噪比的濾波器。我們將討論匹配濾波器的特性和在基帶信號接收中的應用。 最佳基帶傳輸係統: 結閤碼型設計和匹配濾波器,本章將構建一個最優的基帶傳輸係統模型,分析其性能。 誤碼率(BER): 引入誤碼率(Bit Error Rate)的概念,它是衡量數字通信係統性能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我們將分析在AWGN信道下,不同碼型和匹配濾波器下的誤碼率公式,並探討如何通過增加信號功率或降低傳輸速率來降低誤碼率。 時鍾恢復: 討論在接收端如何準確地確定碼元邊界,從而正確地采樣和判決。介紹常用的時鍾恢復技術,如早-晚定時法、鎖相環(PLL)等。 第三篇:帶通傳輸 第五章:帶通信號的調製 調製的基本概念: 介紹調製的目的——將基帶信號映射到高頻載波上進行傳輸,以適應信道特性並實現多路復用。 調幅(AM): 雙邊帶調幅(DSB-SC): 介紹載波被抑製的調幅方式,以及其功率效率和帶寬需求。 單邊帶(SSB): 介紹僅傳輸一個邊帶的方式,以提高頻譜利用率,但解調復雜度較高。 常規調幅(AM): 介紹包含載波成分的調幅方式,其優點是解調簡單(包絡檢波),但功率效率較低。 調頻(FM): 調頻的基本原理: 介紹載波的瞬時頻率隨調製信號變化,實現恒定包絡的調製。 FM信號的頻譜: 分析FM信號的頻譜特性,以及其帶寬與調製指數的關係(卡森法則)。 FM的優點: 強調FM抗噪聲能力強的優點。 調相(PM): 調相的基本原理: 介紹載波的瞬時相位隨調製信號變化。 PM與FM的關係: 闡述PM和FM之間的內在聯係。 數字調製技術: 重點介紹在數字通信中廣泛應用的帶通調製技術,這些技術將數字基帶信號映射到模擬載波的不同參數上: 振幅鍵控(ASK): 改變載波的幅度來錶示數字信息。 頻率鍵控(FSK): 改變載波的頻率來錶示數字信息。 移相鍵控(PSK): 改變載波的相位來錶示數字信息。重點介紹二進製相移鍵控(BPSK)和正交相移鍵控(QPSK)的原理、星座圖和性能。 正交振幅調製(QAM): 結閤ASK和PSK,同時改變載波的幅度和相位,以提高頻譜效率。詳細介紹M進製QAM的原理。 調製解調器的設計考量: 討論在實際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如功率效率、帶寬效率、實現復雜度、抗噪聲能力等。 第六章:帶通信號的檢測 最優接收原理: 將帶通信號的檢測問題轉化為與基帶信號檢測類似的框架,應用最大似然(ML)和最大後驗概率(MAP)準則。 相乾解調: 介紹需要本地載波與接收信號同頻同相的解調方式,適用於ASK、PSK等。分析相乾解調的優點和缺點。 非相乾解調: 介紹不需要本地載波同步的解調方式,適用於FSK、非相乾ASK等。討論其性能劣於相乾解調。 最小均方誤差(MMSE)判決: 介紹另一種判決準則,旨在最小化接收信號與原始信號之間的均方誤差。 帶通係統的誤碼率分析: 針對各種數字調製方式(ASK, FSK, PSK, QAM),在AWGN信道下推導其誤碼率公式。分析不同調製方式的性能差異,以及星座圖大小對誤碼率的影響。 符號間乾擾(ISI)與多徑效應: 討論在帶通傳輸中,由於非理想的信道特性(如多徑傳播)可能引入的ISI。 第四篇:數字通信係統的高級主題 第七章:信道編碼(糾錯編碼) 糾錯編碼的必要性: 闡述在傳輸過程中,由於噪聲和乾擾導緻錯誤不可避免,信道編碼的作用是通過增加冗餘來檢測和糾正錯誤,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編碼的基本概念: 編碼效率: 定義編碼效率為信息比特數與碼字總比特數的比值。 監督比特(Parity Bit): 介紹最簡單的錯誤檢測方法。 漢明距離(Hamming Distance): 定義漢明距離,並說明它與錯誤檢測和糾錯能力的關係。 綫性分組碼: 定義與結構: 介紹綫性分組碼的綫性結構,以及生成矩陣(Generator Matrix)和校驗矩陣(Parity-Check Matrix)的作用。 碼的參數: 討論碼字的長度、信息比特數、校驗比特數、最小漢明距離等參數。 代錶性碼: 詳細講解漢明碼(Hamming Code)的構造和糾錯原理,以及它在實際中的應用。 捲積碼: 編碼過程: 介紹捲積碼的編碼過程,它不像分組碼那樣將信息分割成固定長度的組,而是對連續的信息流進行編碼。 編碼器結構: 講解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構成的捲積編碼器。 譯碼: 介紹維特比算法(Viterbi Algorithm)作為捲積碼最優譯碼算法,以及其工作原理。 現代編碼理論: 糾錯編碼的理論極限: 引入香農定理中關於糾錯編碼的理論極限,即存在能夠以任意低誤碼率傳輸的編碼方案,隻要傳輸速率低於信道容量。 Turbo碼和LDPC碼: 簡要介紹這兩類現代高性能糾錯碼,它們在接近香農極限的性能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功,是現代通信係統(如4G、5G)的關鍵技術。 第八章:多路訪問與多址技術 多路訪問問題的提齣: 討論在共享通信信道中,多個用戶如何同時進行通信而不相互乾擾。 頻分多址(FDMA): 將可用帶寬分割成若乾個獨立的子信道,每個用戶分配一個或多個子信道。 時分多址(TDMA): 將時間軸分割成若乾個時隙,每個用戶在分配的時隙內傳輸數據。 碼分多址(CDMA): 為每個用戶分配一個特定的僞隨機碼序列,通過該碼序列將用戶的信號與其他用戶的信號區分開。 正交頻分復用(OFDM): 一種將高速數據流分解成多個低速子流,並在多個正交子載波上同時傳輸的技術,常用於無綫局域網和移動通信。 混閤多址技術: 介紹在實際係統中,經常將上述多種技術結閤使用,以達到更好的係統性能。 第九章:多徑傳播與均衡 多徑傳播的形成: 詳細解釋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如建築物、山丘)後發生反射、散射、衍射,形成多條路徑到達接收端,導緻信號失真。 多徑效應的影響: 碼間串擾(ISI): 不同路徑到達的信號在接收端發生疊加,導緻ISI,這是多徑效應最主要的負麵影響。 衰落(Fading): 由於多徑信號的相乾疊加,信號幅度會發生周期性的起伏,稱為衰落。 均衡技術: 介紹用於補償多徑效應和ISI的技術,以恢復原始信號。 判決反饋均衡器(DFE): 利用過去的判決結果來預測和抵消當前的ISI。 綫性均衡器(LE): 利用綫性濾波器來抵消ISI。 自適應均衡器: 能夠在信道特性變化時自動調整濾波器參數,以達到最佳的均衡效果。 分集技術(Diversity): 介紹通過接收來自不同路徑的信號,並對它們進行閤並,以提高信號的可靠性,對抗衰落。例如,空間分集、頻率分集、時間分集。 第十至第十二章:應用係統實例 電話係統(PSTN): 探討傳統電話網絡中的語音信號傳輸原理、編碼、調製和交換技術。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如GSM, CDMA, LTE): 分析移動通信係統中涉及的基帶和帶通調製、多址技術、信道編碼、功率控製、切換等關鍵技術。 無綫局域網(WLAN,如Wi-Fi): 講解Wi-Fi標準中使用的OFDM、MAC層協議、糾錯編碼等技術。 衛星通信係統: 介紹衛星通信中的信道特性、調製解調、多址接入、天綫技術等。 光縴通信係統: 探討光信號的産生、傳輸、調製、解調以及光縴的損耗和色散問題。 結論 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讀者將掌握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術,理解信息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信道中可靠、高效地傳輸。本書不僅為考研復習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進入通信工程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打下良好開端。希望讀者能夠深入理解這些概念,並將其應用於解決實際通信係統中的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始終保持著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係。作者沒有將理論知識“神化”,而是時刻提醒我們,這些理論最終是為瞭解決現實世界中的通信問題而存在的。書中隨處可見對經典通信係統(如GSM、CDMA)的分析,以及對現代通信技術(如OFDM、MIMO)的深入探討。這些案例分析,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係起來,仿佛在為我提供一套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具箱”。我曾經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關於信號乾擾的問題,翻閱這本書時,竟然驚喜地發現書中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案例分析,並給齣瞭相應的處理思路,這極大地啓發瞭我。

評分

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我被它厚重的篇幅和嚴謹的數學推導所震撼。作為一名在職人員,時間有限,我對是否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內容感到一絲擔憂。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在處理數學部分時,非常講究“道”與“術”的結閤。他會先解釋清楚某個數學工具的由來和作用,然後纔給齣具體的推導過程。更重要的是,他會在推導過程中穿插大量的圖示和類比,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難度。尤其是在傅裏葉變換和功率譜密度的講解上,書中通過生動的圖形變化,讓我對信號的時域和頻域之間的轉換關係有瞭深刻的認識,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讓我領略到知識的魅力。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讀過幾本通信原理的書,但都感覺差瞭點什麼。要麼過於理論化,讓人讀起來枯燥乏味;要麼過於淺顯,缺乏深度。直到遇到這本,我纔真正找到瞭“對味”的書。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巧妙地將復雜的概念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錶達齣來,同時又不失嚴謹性。例如,他在講解信道容量時,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將信道比作一個水管,而信息量比作水流,生動地解釋瞭信道容量的含義以及影響因素。這種“寓教於樂”的寫作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瞭高度的興趣,並且能夠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概念。

評分

這本《通信原理》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教材,它的內容之豐富,講解之細緻,讓我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體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復雜概念時的邏輯清晰和層層遞進的梳理方式。例如,在講解數字調製解調技術時,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各種復雜的公式和圖錶,而是先從最基礎的信號錶示、頻譜特性入手,逐步引入不同調製方式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考量。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對於我這樣並非科班齣身,但又對通信領域充滿好奇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幫助我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理解每一個公式背後的物理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教材,其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否激發讀者的思考和探索欲。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某些章節的結尾,會提齣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導讀者去思考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嚮,以及當前存在的一些挑戰。這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例如,在談到信道編碼時,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捲積碼和LDPC碼等經典編碼,還留有關於極性碼(Polar Codes)的簡要介紹,並且暗示瞭它在5G標準中的重要地位,這促使我主動去查找更多關於極性碼的資料,深入瞭解其獨特的編碼思想和性能優勢。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通信原理》是一本集理論性、實用性、啓發性於一體的優秀教材。它不僅為我打下瞭堅實的通信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通信技術更深入的探索欲望。我將這本書視為我通信學習旅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並且相信它將在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發揮持續的作用。我非常推薦所有對通信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正在備考通信類專業的學生,認真研讀這本書。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也是我非常欣賞的地方。很多關鍵的公式和定理,都用醒目的方式突齣顯示,便於記憶和復習。而書中大量的圖示,無論是原理示意圖還是信號波形圖,都繪製得非常精美、準確,並且能夠很好地輔助文字的說明,讓我對抽象的概念有瞭直觀的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編碼方案的波形對比圖,它能直觀地展示齣不同編碼方式在抗乾擾能力上的差異,讓我對編碼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種圖文並茂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

評分

對於考研黨來說,選擇一本好的參考書至關重要。我非常慶幸選擇瞭這本《通信原理》。它不僅內容全麵,覆蓋瞭考研大綱的絕大部分知識點,而且講解深入淺齣,邏輯清晰。我尤其看重書中對基本概念的反復強調和不同章節之間的聯係。作者並沒有孤立地介紹某個知識點,而是會不斷地將其置於整個通信係統的大背景下進行講解,讓我能夠建立起對通信係統整體架構的清晰認識。例如,在介紹香農定理時,作者會將其與信源編碼、信道編碼以及調製解調等內容聯係起來,讓我深刻理解信道容量的理論極限以及工程上如何逼近這個極限。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講解通信原理的入門教材,更是一本能夠伴隨讀者深入研究的參考書。作者在某些前沿領域,如認知無綫電、軟件定義網絡等,也有所涉獵,雖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引起讀者的興趣,並為後續的學習指明方嚮。我曾經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個關於網絡擁塞控製的問題,偶然間在書中找到瞭相關的章節,雖然不是重點講解,但已經包含瞭基本的原理和思路,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學習通信原理是一件非常“硬核”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數學功底。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非常注重培養讀者的“物理直覺”和“工程思維”。他會在講解數學公式的同時,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公式背後所代錶的物理意義和工程含義。例如,在推導某些概率分布的公式時,作者會先解釋清楚這些概率分布是如何在實際通信場景中産生的,以及它們對係統性能的影響。這種“由錶及裏”的學習方式,不僅讓我掌握瞭數學工具,更重要的是讓我理解瞭通信係統的“靈魂”,培養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