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钱亚生清华大学出版社正版考研全新教材9787302010029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钱亚生清华大学出版社正版考研全新教材97873020100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志刚,钱亚生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考研教材
  • 曹志刚
  • 钱亚生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现代通信
  • 信号与系统
  • 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010029
商品编码:29855647112
页数:42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现代通信原理
丛书名: 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作者/主编: 曹志刚,钱亚生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302010029  
出版年份: 2012年11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428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5元
实际重量:  499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现代通信原理》是作者近十年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总结,并特别注意吸收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教研组和作者在数字调制解调、纠错编译码、语音编码、数字复接和基带传输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现代通信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无线电技术、通信与电子等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章绪论 

1.1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1.2通信的组成 
1.3通信的分类 
1.4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4.1通信发展简史 
1.4.2主要传输手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5通信的性能度量 
第二章信息论初步 
2.1信息的度量 
2.1.1消息的统计特性 
2.1.2离散信源的信息量 
2.1.3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2.1.4连续信源的信息度量 
2.2信道容量和香农公式 
2.2.1有扰离散信道的信息传输 
2.2.2有扰连续信道的信息传输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3.1双边带调幅 
3.1.1常规双边带调幅(AM) 
3.1.2载波双边带调幅(DSB—SC) 
3.1.3常规双边带调幅和载波双边带调幅的调制与解调 
3.2单边带调制(SSB) 
3.2.1单边带信号的频域表达及滤波法形成 
3.2.2单边带信号的时域表达及相移法形成 
3.2.3单边带信号的维弗法形成 
3.2.4单边带信号的解调 
3.3残留边带调制(VSB) 
3.3.1残留边带信号的产生 
3.3.2残留边带信号的解调 
3.4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3.4.1线性调制信号产生的一般模型 
3.4.2相干解调的一般模型 
3.4.3插入载波包络检波 
3.5线性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3.5.1通信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模型 
3.5.2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3.5.3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3.6频分多路复用及线性调制应用举例 
3.6.1频分多路复用原理 
3.6.2载波电话 
3.6.3广播电视 
3.6.4立体声广播 
参考资料 
习题 
第四章模拟角调制 
4.1角调制基本概念 
4.2窄带角调制 
4.2.1窄带调频 
4.2.2窄带调相 
4.3正弦信号调制时的宽带调频 
4.3.1单频调制时宽带调频信号的频域表达 
4.3.2单频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4.3.3单频调制时的功率分配 
4.3.4双频及多频调制 
4.4任意信号调制时调频信号的频谱 
4.4.1周期性信号调频 
4.4.2随机信号调频 
4.4.3任意限带信号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4.5宽带调相 
4.5.1单频宽带调相 
4.5.2任意信号的宽带调相 
4.6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6.1调频信号的产生 
4.6.2调频信号的解调 
4.7调频的抗噪声性能 
4.7.1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4.7.2门限效应 
4.7.3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4.8采用预加重/去加重改善信噪比 
4.9改善门限效应的解调方法 
4.9.1反馈解调器 
4.9.2锁相环解调器 
4.10调频应用举例 
4.10.1调频广播 
4.10.2广播电视伴音 
4.10.3卫星广播电视 
4.10.4通信卫星中的频分多址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五章脉冲编码调制 
5.1脉冲编码调制(PCM)基本原理 
5.2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5.2.1低通抽样定理 
5.2.2内插公式 
5.2.3带通抽样定理 
5.3实际抽样 
5.3.1自然抽样 
5.3.2平顶抽样 
5.4标量量化与矢量量化 
5.4.1标量量化 
5.4.2矢量量化 
5.5佳量化器 
5.6均匀量化 
5.7佳非均匀量化 
5.8对数量化及其折线近似 
5.8.1理想对数量化 
5.8.2 A律对数压缩特性 
5.8.3μ律对数压缩特性 
5.8.4对数压缩特性的折线近似 
5.9 PCM编码原理 
5.9.1折叠二进制码(FBC) 
5.9.2信道误码对信噪比的影响 
5.9.3 CCITT标准的PCM编码规则 
5.10对数PCM与线性PCM码之间的变换 
5.11单片PCM编 
参考资料 
习题 
第六章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6.1 概述 
6.2 DPCM的基本原理 
6.3 自适应预测 
6.4 自适应量化 
6.5 32kb/s ADPCM编解码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七章增量调制 
7.1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7.2数字压扩自适应增量调制 
7.3增量总和调制 
7.4信道误码对增量调制的影响 
7.5集成化数字压扩增量调制器 
7.5.1增量调制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 
…… 
第八章时分复用 
第九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十章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第十一章差错控制编码和线性分组码 
第十二章卷积码 
附录一常用三角公式 
附录二Q函数和误差函数 
附录三类贝塞尔函数 
附录四傅氏变换



《现代通信原理》以现代通信为背景,、深入地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

  全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通信基本概念、信息论初步、模拟调制、语音编码、多路复用、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和差错控制编码等。
  《现代通信原理》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取材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的先进通信技术和新理论。书中列举了许多例题,每章后附有大量习题。
  《现代通信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无线电技术、通信与电子等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信息科学的基石:通信系统深度解析》 引言:信息洪流中的脉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全球紧密相连,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跨越大陆的视频通话,到高速无线网络,再到深邃太空的探测信号,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背后一套复杂而精妙的通信原理。它们是信息科学的基石,是信息传递的灵魂。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核心原理,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使其能够理解信息如何在物理世界中高效、可靠地流动,并为进一步探索更前沿的通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与要素 任何通信系统的运行都遵循一个通用的模型。本章将首先介绍这个基本模型,它由信源、信宿、发送器、接收器、信道以及噪声等核心要素构成。我们将逐一解析每个要素的作用与特点: 信源 (Source): 信息的产生者,可以是人类的语言、数据、图像、视频等。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信源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后续的编码和调制过程。 信宿 (Destination): 信息的接收者,期望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信源发出的信息。 发送器 (Transmitter): 负责将信源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这通常涉及信息源编码、信道编码以及调制等关键步骤。 接收器 (Receiver): 负责从传输过来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息。它需要执行解调、信道译码等操作。 信道 (Channel): 承载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介,可以是导线、光纤、空气(无线电波)、甚至是太空。信道的特性(如带宽、衰减、延迟)直接影响信号的质量。 噪声 (Noise): 任何可能干扰原始信号并导致信息失真的非预期因素。我们将讨论噪声的来源(如热噪声、散粒噪声、外部干扰)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并初步了解抑制噪声的方法。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深入理解,读者将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为后续的章节奠定基础。 第二章:信息源编码——精炼信息的艺术 为了高效地传输信息,信源发出的原始信息需要经过编码处理,使其在保持信息量的同时,能够以更紧凑、更适合传输的形式呈现。本章将聚焦于信息源编码,也称为信源压缩或数据压缩。 信息量的概念与度量: 我们将引入“信息量”的概念,并介绍如何用熵(Entropy)来度量信源的不确定性,即平均信息量。理解熵是信息源编码的基础。 无损编码: 学习如何通过移除信息中的冗余来达到压缩的目的,但同时保证信息可以完全恢复。我们将详细讲解两种经典的无损编码方法: 香农编码 (Shannon-Fano Coding): 基于概率的编码方法,通过为出现频率高的符号分配较短的码字,为出现频率低的符号分配较长的码字来实现压缩。 霍夫曼编码 (Huffman Coding): 一种最优的前缀编码方法,在给定符号概率分布的情况下,能够生成平均码长最短的编码。我们将详细阐述其构造过程和性质。 有损编码: 探讨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允许一定程度的信息损失以换取更高压缩率的技术。虽然本书主要关注通信的物理传输层面,但了解有损编码的基本思想,如基于感知特性的压缩(如JPEG、MP3),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在多媒体通信中会有不同的编码策略。 本章的学习将使读者明白,如何通过巧妙的编码技术,在不损失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传输的数据量,从而提高传输效率,降低对带宽的需求。 第三章:信道编码——对抗噪声的盾牌 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会引入错误。信道编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传输的信号中加入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到甚至纠正这些错误,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本章将深入探讨信道编码的技术。 错误检测与纠正: 区分错误检测(仅仅告知发生错误)和错误纠正(主动修复错误)的概念。 线性分组码 (Linear Block Codes): 海明码 (Hamming Codes): 一种简单而高效的纠错码,能够检测和纠正一位错误。我们将学习其编码和译码原理。 循环码 (Cyclic Codes): 一类具有循环性质的分组码,实现起来更为灵活高效,是许多现代纠错码的基础。我们将介绍其生成多项式和代数结构。 卷积码 (Convolutional Codes):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时不仅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比特,还依赖于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输入的信息比特。我们将介绍其编码器的结构(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以及Viterbi译码算法(一种高效的最大似然译码算法)。 Turbo码与LDPC码: 简要介绍现代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先进编码技术,如Turbo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它们能够在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条件下实现近乎完美的纠错性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认识到信道编码在提高通信可靠性方面的重要性,理解不同编码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应对实际通信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调制与解调——信息的“交通工具” 为了在物理信道中传输数字信息,我们需要将离散的数字比特转换成连续的模拟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调制。接收端则需要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成原始的数字比特,这个过程称为解调。本章将详细讲解各种调制技术。 基带传输与通带传输: 区分直接传输数字信号(基带)和将数字信号嵌入到载波频率上传输(通带)的概念。 模拟调制技术: 调幅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通过改变载波的幅度来传递信息。我们将介绍其原理、优点和缺点(如易受噪声干扰)。 调频 (Frequency Modulation, FM): 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传递信息。我们将探讨其抗噪声性能优于AM的原因。 调相 (Phase Modulation, PM): 通过改变载波的相位来传递信息。 数字调制技术: 幅度键控 (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 用不同的幅度电平表示不同的数字比特。 频率键控 (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 用不同的频率表示不同的数字比特。 相位键控 (Phase Shift Keying, PSK): 用不同的相位表示不同的数字比特,如BPSK(二进制PSK)和QPSK(四相PSK)。 正交幅度调制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结合了ASK和PSK的优点,能够在一组载波上同时传输多比特信息,是现代高速数据传输(如Wi-Fi、4G/5G)的关键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QAM的星座图及其性能。 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 介绍接收端如何恢复原始信息,以及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本章的学习将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装载”到载波上的,以及在接收端如何被“卸载”,掌握各种调制解调方式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适用性。 第五章:信道模型与传输特性——信号的旅程 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时,会受到各种物理效应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决定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的性能。本章将深入分析各种信道模型及其传输特性。 信道分类: 理想信道 vs. 实际信道: 介绍理想信道(无噪声、无失真)的理论概念,以及真实世界中信道的复杂性。 线性信道与非线性信道: 平坦衰落信道 vs. 选择性衰落信道: 探讨多径效应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无线通信中。 传输特性: 带宽 (Bandwidth): 衡量信道能够传输的信号频率范围,是通信容量的关键因素。 衰减 (Attenuation):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噪声 (Noise): 之前章节已提及,在此将从信道特性角度进一步分析其统计特性。 失真 (Distortion): 信号波形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形状改变,包括线性失真(如幅度失真、相位失真)和非线性失真。 多径效应 (Multipath Effect): 信号通过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信号到达时间不同,产生延迟扩展和衰落。 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发射端或接收端相对运动引起信号频率的变化。 香农-哈特利定理 (Shannon-Hartley Theorem): 介绍信息传输的理论极限——信道容量。我们将分析带宽、信噪比(SNR)如何影响信道容量,以及香农极限的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理解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认识到信道特性的重要性,并能对通信系统的设计目标(如提高数据率、降低误码率)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第六章:基带传输与匹配滤波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信号在无损耗(理想)基带信道中的传输,并引入基带信号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匹配滤波。 基带信号的表示: 如何用脉冲幅度调制(PAM)等方式表示数字比特序列。 奈奎斯特准则 (Nyquist Criterion): 介绍如何避免码间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实现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我们将分析一类脉冲整形滤波器(如理想的 sinc 滤波器)如何满足奈奎斯特准则。 匹配滤波器 (Matched Filter): 目的: 在存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的信道中,最大化信噪比,从而最小化误码率。 原理: 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是接收信号的“镜像”,其设计与信号的形状有关。 性能分析: 讲解匹配滤波器在AWGN信道下,如何实现最小的误码率。 本章的学习将使读者理解基带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掌握避免码间串扰的关键技术,并学会如何设计最优的滤波器来应对噪声干扰。 第七章: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最终,所有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保证信息能够以可接受的速率和可靠性进行传输。本章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量化分析。 误码率 (Bit Error Rate, BER): 定义和计算数字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信噪比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衡量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是影响误码率的关键因素。 星座图 (Constellation Diagram) 与误码率的关系: 视觉化展示数字调制方案,并分析星座点之间的距离如何影响误码率。 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对ASK, FSK, PSK, QAM等调制方式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 信道容量与实际传输速率: 结合香农-哈特利定理,讨论理论容量与实际系统设计之间的权衡。 系统优化: 探讨在实际系统中,如何通过组合使用信息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技术,在带宽、功率、复杂度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评估和比较不同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理解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并为设计和优化实际通信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结论:通信的未来与展望 本书的结束并非通信知识的终点,而是通往更广阔信息科学领域的新起点。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5G、6G、物联网、卫星通信、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理解本书所涵盖的通信原理,将使您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它们背后的技术挑战与创新。从高效编码的精妙,到调制解调的智慧,再到信道特性的理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希望本书能为您揭开通信世界的神秘面纱,激发您对信息科学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共同见证信息传递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科技发展充满热情的人,虽然我的本职工作并非通信领域,但我一直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理感到着迷。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从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让我感到惊叹的技术。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作者和出版机构都享有盛誉,这让我相信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碎片化、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渴望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理解那些驱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原理。我注意到这本书被定位为“考研教材”,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涵盖该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技术迷宫,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信号如何在各种媒介中传播,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和解码的,以及各种通信系统的优势和劣势。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极大地拓宽我的知识视野,加深我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并且能够为我日后可能涉足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章节安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我仔细研究了目录,发现它遵循了一个非常清晰且逻辑严谨的顺序,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原理和技术。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建立扎实基础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每一章节的标题都非常概括和准确,能够让我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规划我的学习进度。我注意到一些关键的概念,比如傅里叶变换、香农定理等,都被安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这说明教材非常重视这些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此外,我看到书中还涉及到了现代通信的一些重要分支,比如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整体的视角。我非常喜欢这种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教材,它能够帮助我有效地组织和理解知识,避免信息过载。我相信,凭借这样一本结构清晰的教材,我能够更高效地掌握现代通信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风格很让我喜欢,虽然简洁,但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这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对通信工程这个专业充满向往,也了解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了解到“现代通信原理”是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资深学者,并且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无疑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增添了砝码。我注意到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对于一个学生党来说,这很重要。我翻阅了一下网上的预览图,发现书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不少的图示和案例分析,这让我觉得它并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的书,而是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容易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通信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学术深度,能够让我这个初学者快速进入状态。

评分

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通信工程师,虽然日常工作中接触的都是具体的应用和前沿技术,但时不时地会回顾和巩固基础理论。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我翻阅过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技术书籍,很多都过于偏重实践,对于原理的阐述往往一笔带过,这让我觉得很不踏实。而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和作者的背景来看,我预感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理论讲解。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书籍,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怎么做”。我在网上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评价,虽然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内容,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考研教材”这些标签,让我觉得它的内容质量和深度应该是相当有保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和巩固我在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填补一些可能存在的认知盲点,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训年轻的同事。总而言之,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一种更高级别的理论理解,一种能够让我超越具体应用,洞察通信系统深层运作机制的能力。

评分

收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订质量。书页的缝合非常牢固,翻页时感觉非常顺滑,而且不会有纸张松散的感觉。我以前买过一些便宜的教材,装订质量很差,用不了多久书页就散开了,这让我觉得很不方便。这本书的装订质量让我觉得非常放心,可以确信它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学习和反复翻阅。我特别喜欢书的纸张,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印刷的油墨也很均匀,字体清晰锐利,即使是细小的公式也能看得清楚。我注意到书的整体排版风格非常规整,章节标题、段落划分都很清晰,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保持良好的节奏,不容易分心。我非常注重学习的细节,认为好的阅读体验是高效学习的前提。这本书在这些细节上的表现,让我觉得它是一本用心制作的教材。我是一名对知识有追求的学生,我相信一本制作精良的教材,能够激发我更强的学习动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被外部的干扰所困扰。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电子工程师,虽然我已经不再从事一线工作,但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经常会翻阅一些新的技术书籍,希望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这本书虽然被定位为考研教材,但我相信其严谨的学术内容对于我这样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我特别看重书籍的理论深度和内容的权威性,而“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考研教材”这些标签,恰恰能满足我的这一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回顾和梳理我曾经学过的通信原理知识,并且能够深入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在理论层面有哪些新的发展和突破。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原理,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收到书后,仔细翻阅了一下,发现书中的公式推导非常严谨,逻辑清晰,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现代通信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

评分

我在浏览在线书店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对通信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解释复杂概念的读物。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信息立刻吸引了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加上“现代通信原理”这样的核心主题,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佳作。我仔细研究了封面设计,简洁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尤其关注的是书的出版日期,虽然我更喜欢一些较新的书籍,但经典的原理性教材往往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能够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对它所包含的深入讲解、清晰的逻辑脉络以及权威的作者团队充满了信心。想象一下,捧着一本厚实的书,在宁静的午后,伴随着一杯香浓的咖啡,慢慢品味那些关于信号、信道、编码、调制等精妙绝律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对手边的其他一些碎片化信息和二手资料已经感到厌倦,迫切地需要一本系统、权威的参考书来梳理我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通往更广阔通信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质量真是令人惊喜,收到的时候箱子完好无损,书本被牢牢地固定在里面,一点磕碰的痕迹都没有。我特别喜欢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感觉出版社在寄送环节就下足了功夫,确保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读者能收到最完美的图书。书的纸张也比我想象的要厚实一些,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使是细小的公式和图表也毫无模糊之感。翻阅的时候,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会有廉价杂志的那种滑腻感,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封面的设计也很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却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与这本书的内容定位非常契合。我是一名正在备考的学子,对于考研资料的要求非常高,这本书的出版质量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成为我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其他的教材,有的印刷质量不佳,有的纸张泛黄,有的甚至有错页的情况,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选择是正确的。尤其是书本的装订方式,也非常牢固,翻页的时候不会出现散架的担忧,可以放心地反复翻阅。总而言之,从收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品质所折服,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学习工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经典,没有太多花哨的插图或者过度的排版,而是以一种朴实而严谨的态度呈现内容。我特别欣赏这种专注于知识本身的风格,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这种清晰、直接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帮助我集中注意力。我注意到书中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写得非常详尽,每一步的逻辑联系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理解才能掌握知识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其他教材时,因为跳过了中间的推导步骤而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的详尽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每一个公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此外,书中的图表也设计得非常精炼,虽然不像某些出版物那样色彩斑斓,但每一个图都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关键的原理或结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我仔细观察了目录结构,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到高级主题,逐步深入,非常符合学习的规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信任,感觉它能够带领我稳步前行,攻克通信原理的难关。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充满好奇的学生,虽然还没开始正式的课程,但已经提前购买了一些入门级的教材,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它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正版”的标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深知辨别信息真伪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习这种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内容时,选择正版教材能确保我获取的是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避免被盗版、错误的版本误导。我非常看重学习的严谨性,我相信权威的出版社会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收到书后,我仔细检查了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一切都符合我对一本正版教材的期待。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合理,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解释,它们都非常到位,而且翻译得很准确。我还会参考一下书中的参考文献,这能帮助我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可靠的学习伙伴,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让我对通信原理有一个初步但深刻的认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铺平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