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大视野

空天大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澄 著
图书标签:
  • 航空航天
  • 航天探索
  • 航空科普
  • 科技
  • 军事
  • 科普读物
  • 空军
  • 飞行
  • 战略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0802
商品编码:298648403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空天大视野

定价:49.00元

作者:黄志澄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708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黄志澄老师是我国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空天大视野》一书是黄老多年的文章精选编撰成书。黄老借由这本书为广大空天迷、军事迷、科技迷拨开大空天时代的迷雾,帮助大家明辨真伪。

内容提要


本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相影响的视角,评述了航空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述了空天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介绍了空天军事化和商业化的*进展;详细地解读了近年来媒体关注的世界及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点,包括现代飞机、无人机、近太空飞行器、先进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重型运载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和火星飞行器的发展动向;重点探讨了太空安全、太空探索、太空经济和太空创业的现状和前景。

目录


一、直面大空天时代 / 1

1. 大空天与大视野 / 1
2. 航空与航天和而不同 / 2
3. 空天技术大融合 / 4
4. 空天一体与新军事变革 / 6
5. 从制空权到制天权 / 8
6. 回眸航空商业化 / 10
7. 迎接空天经济时代 / 12

二、从天空到空天 / 15

1. 人类对飞行的*初探索 / 15
2. 莱特兄弟为何成功 / 17
3. 军用飞机成为战争之神 / 19
4. 导弹催生时代风云 / 20
5. 冷战时代的太空对抗 / 22
6. 击落卫星:437计划揭秘 / 24
7. 理性看待美国阿波罗登月 / 26
8. 阿姆斯特朗的光芒与代价 / 28
9. 3D打印开启太空制造新时代 / 30
10. 美俄会合作再建新空间站吗? / 32

三、天空新印象 / 34

1. 让人类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 34
2. 国外发展新一代战斗机的启示 / 36
3. F-22:一个并不美丽的神话 / 38
4. F-22首战叙利亚的目的何在 / 40
5. 歼-15 PK 苏-33 / 42
6. 美军为何研发远程打击轰炸机 / 44
7. 马航MH370的技术反思 / 46
8. 超声速客机何日重现 / 48
9. 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 50

四、展望无人机 / 52

1. 无人机的崛起 / 52
2. 捕获无人机与导航战 / 54
3. X-47B开启无人舰载机时代 / 56
4. 无人战机引发空战大变革 / 58
5. 从潜射无人机看“海底恶魔” / 60
6. 火星无人机何时首飞 / 62
7. 从科幻走向现实的火星直升机 / 64
8. 中国在小型无人机方面的优势 / 66
五、挺进近太空 / 68

1. 近太空飞行器到底指的是什么? / 68
2. 飞艇的东山再起 / 70
3. 混合型飞艇的发展前景 / 72
4. 巨型飞艇呼唤王者归来 / 74
5. 美国军用浮空器的复兴之路 / 76
6. 大阳能飞机潜力无限 / 77

六、导弹风云录 / 80

1. 马岛战争凸显导弹威力 / 80
2. 爱国者大战飞毛腿 / 82
3. 战斧是美军**的打击武器 / 84
4. 从核威慑到核讹 / 86
5. 朝鲜何时会有洲际导弹 / 88
6. 白杨-M的之谜 / 90
7. 为什么美军特别关注东风-21D / 92
8. S-400导弹先进在哪里 / 93
9. 美国部署亚洲反导意欲何为 / 95
10. 评美国欲在韩部署“萨德” / 97

七、高超声速屏障 / 99

1. 人类何时突破高超声速屏障 / 99
2. 高超声速是美军摆的迷魂阵吗 / 101
3. 美军X-51A并未达到预期 / 103
4. 误将可能性当成实际 / 104
5. 美国调整高超声速技术路线 / 106
6. HTV-2飞行试验为何失败? / 108
7. 秘而不宣的AHW / 110
8. 前景难测的HSSW 导弹 / 112
9. SR-72在谁? / 114
10. 盘点美国高超声速武器计划 / 116
11. 高超声速大博弈 / 118

八、卫星大变革 / 121

1. 手机卫星个人卫星时代 / 121
2.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机遇和挑战 / 122
3. 北斗产业化中国太空经济 / 124
4. 宇宙中**有同情心的*美仙女 / 126
5. 我国卫星遥感迈上新台阶 / 128
6. 马航MH370呼唤卫星大变革 / 130
7. 建设全球卫星互联网 / 132
8. 让卫星起死回生的“凤凰计划” / 134

九、运载火箭再创辉煌 / 137

1. 从土星5号火箭说起 / 137
2. 美国再造巨型火箭 / 138
3. 纪念DC-X飞行试验20周年 / 140
4. 质子-M事故的背后 / 142
5. 安加拉A5 重振俄航天雄风 / 144
6. 印度向载人航天迈出**步 / 146
7. 日本Epsilon的警示 / 148
8. 美军要用战机发射小卫星 / 150

十、航天飞机浴血重生 / 152

1. 航天飞机的荣光和悲情 / 152
2.“哥伦比亚”号黑色启示 / 153
3. 美国为何发展小型军用航天飞机 / 155
4. X-37B在监视“天宫一号”吗 / 157
5. X-37B的启示 / 159
6. 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有何不同 / 161
7. 追梦者:美国新一代航天飞机 / 163
8. 重复使用火箭飞机XS-1计划 / 165
9.“佩刀”为空天飞机提供新动力 / 167

十一、太空创业潮 / 169

1. SpaceX要在太空挑战谁 / 169
2. 从童谣中飞出的“龙”飞船 / 171
3. 马斯克的成功并非走运 / 173
4. 美国加速航天运输商业化 / 174
5. 美国商业载人飞船呼之欲出 / 176
6. Skybox 创业模式或许更适合中国 / 178
7. 哥本哈根亚轨道的故事 / 180
8. 魂系火星的夫妇 / 182
9. 如何看待“安塔瑞斯”爆炸事故? / 184
10. 太空旅游创新亦须保安全 / 186
11. 商业空间站并非神话 / 188
12. 迎接全球太空创业潮 / 190
十二、火星交响曲 / 193

1. 好奇是人类探索火星的动力 / 193
2.“好奇”号的恐怖七分钟 / 195
3. 载人飞船安全降落火星是难关 / 197
4. 面临EDL技术的严峻挑战 / 199
5. 给印度火星探测点个赞 / 200
6.“2020火星车”将为载人任务开路 / 202
7. NASA精心打造“猎户座”飞船 / 204
8.“火星一号”靠谱吗? / 207
9. 捕获小行星是不是异想天开? / 208
10. 美国选择小行星为新目的地 / 210
11. 美国载人火星计划进退两难 / 212

十三、战争幽灵在游荡 / 215

1. 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 / 215
2. 离岸控制:美国候选的对华军事战略 / 217
3. 从利比亚看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动向 / 218
4. 硅片能打败钢铁吗? / 220
5. 钓鱼岛:狭路相逢勇者胜 / 222
6. 黄岩岛对峙的启示 / 224
7. 强化南海的战略地位 / 226
8. 从“震网”病毒看无接触战争 / 227
9. 美军的“舒特”杀手 / 229
10. 创新是美国“新抵消战略”的核心 / 231
11. 透过美国新武器预研的迷雾 / 233
12. 美国军工复合体与中国威胁论 / 235
十四、争夺高地 / 238

1. 太空武器化正在走来 / 238
2. 美俄卫星是否故意相撞? / 240
3. 太空从军事化到武器化 / 241
4. 太空威慑是新的威慑手段 / 243
5. 美军坚持太空优先 / 245
6. 从激光武器*怕雾霾说起 / 247
7. 电磁炮是理想的太空武器吗? / 249
8. 核动力空天母舰是真是假? / 251
9. 美空军重筑太空篱笆 / 253
10. 美军编织监视太空的天罗地网 / 255
11. 美媒为何要炒作中国反卫星试验? / 256
12.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美国军事航天 / 258

十五、大师之瞻 / 261

1. 钱学森关于优先发展导弹的建议 / 261
2. 要认真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 / 263
3. 把眼光放远一点 / 265
4. 钱学森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展望 / 267
5. 鲁迅早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 269

十六、空天的人文视野 / 272

1.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 272
2. 探索外星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 274
3. 移民外星能拯救人类吗? / 275
4. 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时代 / 277
5. 魅力来自科幻与人文的交融 / 280
6. 从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到太空经济学 / 281
7.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 283
8. 建立星球整体文化 / 285

十七、走向空天强国 / 288

1. 科学决策的辉煌成果 / 288
2. 载人航天必须走创新之路 / 290
3.“嫦娥三号”人类探月新阶段 / 292
4.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 294

作者介绍


黄志澄,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大型试验基地建设、载人航天方案论证、新型航天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来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宏观科学领域研究。著作有《高超声速飞行器空气动力学》、《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等。

文摘


序言



聚焦星辰的远航:《寰宇秘境探秘志》 一、引言: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 当我们仰望夜空,那浩瀚无垠的黑暗与点缀其间的微光,是否曾激发起你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寰宇秘境探秘志》并非一本描绘日常航天工程的指南,它是一部深入探索宇宙学前沿、揭示宇宙极端现象与潜在生命形式的恢弘史诗。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已知的观测边界,潜入那些理论物理学与天文观测交织的前沿地带,探寻那些挑战我们传统认知、令人屏息的宇宙奇观。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近三十年间天文物理学革命性的突破之上,汇集了脉冲星计时阵列的最新数据、引力波探测的突破性发现,以及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捕捉到的早期宇宙图景。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宇宙图景,不再满足于平铺直叙的星系演化史,而是深入解析那些决定宇宙命运的关键“秘境”。 二、第一篇:时空织物的涟漪——引力波宇宙学的新疆域 引力波的发现,彻底开启了我们感知宇宙的全新维度。传统的电磁波观测,如同仅能通过光线来描绘一个三维世界;而引力波,则是直接触碰了时空自身的“颤动”。 1. 黑洞的“婚礼”与宇宙的骨架 本书详细剖析了LIGO、Virgo以及KAGRA探测器捕捉到的数千起双黑洞并合事件。我们不仅关注质量和自旋参数的精确测量,更侧重于从这些事件中反演早期宇宙的恒星形成历史。不同质量黑洞的并合频率,揭示了宇宙中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死亡速率与质量分布,这对于理解宇宙的再电离时期至关重要。我们探讨了“中间质量黑洞”的形成难题,它们是否是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胚胎”,还是通过密集的恒星群碰撞产生的全新天体? 2. 宇宙背景的低频轰鸣 继电磁波背景之后,超低频引力波背景(Stochastic Gravitational Wave Background, SGWB)被视为宇宙的“终极噪音”。本书深入解读了脉冲星计时阵列(如NANOGrav、PPTA)的最新结果,探讨了这些低频信号可能源自的机制:是超大质量黑洞对(SMBHB)的持续缠绕,还是宇宙弦(Cosmic Strings)的振动,抑或是早期宇宙暴胀的直接遗迹?我们对比了不同模型对当前观测数据的拟合优劣,试图描绘一幅比宇宙微波背景更古老的“引力波全景图”。 三、第二篇:暗物质的粒子身份——超越标准模型的狩猎场 暗物质,占据了宇宙物质总量的绝大部分,却至今保持着神秘的面纱。本书不满足于宏观的引力证据,而是聚焦于寻找其“粒子级”的直接证据,以及其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精细作用。 1. 轴子与WIMP的“黄昏” 在传统上被寄予厚望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探测实验遭遇瓶颈之际,我们转向了更轻量级的候选者——轴子(Axions)。本书详尽介绍了各种“光子-轴子转换”实验(如ADMX、IAXO)的原理与进展,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确的磁场控制来捕获这些理论上为解决强CP问题而生的幽灵粒子。同时,我们也评估了那些“超轻暗物质”理论,它们如何通过影响原子能级或微观引力效应来留下蛛丝马迹。 2. 暗物质的“天体物理指纹” 除了直接探测,我们通过审视宇宙中的极端天体来约束暗物质的性质。例如,在矮星系和球状星团的核心,暗物质的密度可能极高,导致其湮灭或衰变产生特征性的伽马射线或中微子信号。本书对比了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LAT)对银河系中心反常信号的分析,探讨了这些信号究竟是未能解析的脉冲星群,还是暗物质聚集的直接证据。我们特别关注了暗物质对宇宙再电离时代星系形成的影响,即“温热暗物质”模型如何解释当前观测到的早期星系丰度问题。 四、第三篇:系外行星的“生命密码”——宜居带之外的生存策略 本书的目光投向了银河系内数以万计的系外行星,但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寻找“第二个地球”,而是探索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演化出适应性。 1. 潮汐锁定与大气逃逸的博弈 对于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潮汐锁定是无法回避的宿命。本书详细模拟了这种行星(一面永昼,一面永夜)的大气环流模式。我们探讨了“热边界层”和“深层海洋”在维持液态水和稳定气候中的作用。通过对TRAPPIST-1系统内行星的大气光谱分析,我们试图识别出非平衡态的气体组合,这可能是地质活动或生物活动的间接信号。 2. 氦与氢的“超级地球” 在远离宜居带的巨大行星上,厚重的大气层构成了另一个极端。本书深入研究了那些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大气层,如何通过极端压力和温度梯度来维持液态或超临界态的溶剂层。我们假设,在这些“超级地球”的内部,可能存在基于硅或氨的替代性生命化学,并分析了下一代凌日光谱仪如何可能区分这些由非水基生命体产生的生物标记气体(如磷化氢的非地质来源)。 3. 环星盘与生命起源的“炼金术” 行星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秘境”。我们分析了围绕年轻恒星的岩屑盘(Debris Disks)的化学演化。这些盘面是构建行星、输送有机前体分子的工厂。通过对毫米波阵列(ALMA)观测数据的再解读,我们追踪了复杂有机分子(如糖类前体)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合成与迁移路径,力图还原太阳系早期生命基石的“播种”过程。 五、结语:探索的永恒张力 《寰宇秘境探秘志》是一次对当前科学极限的诚实回顾与勇敢展望。我们所揭示的宇宙图景,充满了令人兴奋的不确定性——从暗物质的本质到生命存在的普适性。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那些尚未被定义的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因为真正的探索,往往始于我们承认“我们不知道什么”的那一刻。宇宙的壮丽,不在于已知的答案,而在于无穷无尽的、等待我们去触及的秘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实在太惊喜了!原本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购买了《空天大视野》,没想到它竟然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人类文明与宇宙发展之间的宏大联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明的尺度”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种哲学化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我们人类文明所处的地位以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看”太空,更是关于“思”太空。它触及了许多深刻的哲学命题,比如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我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思考录。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未来的疑问,这正是作者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吧。

评分

我一直以为,《空天大视野》这样的书,应该是一本冷冰冰的、充满公式和图表的百科全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充满了人文情怀。作者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这个对天文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宇宙生命”的探讨,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各种科学理论和推测,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否孤独”这个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宇宙是遥不可及的冰冷之地,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奇妙乐园。它用一种充满温度的方式,展现了宇宙的奥秘,也让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被《空天大视野》这个名字吸引,主要是觉得它听起来很有气势,但当我真正读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天文现象,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天文学家和宇航员的故事,这些真实的人物经历,让原本遥远的星空变得更加鲜活和触手可及。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未知的恐惧与激动,也能体会到他们为科学事业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种将宏大的科学叙事与个体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描绘宇宙的壮丽,更是在赞颂人类探索精神的不屈不挠。

评分

这本《空天大视野》,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那种教你辨认星座、计算星体运行的实用性手册,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境界”的提升。作者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恒星的诞生与消亡,到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再到黑洞的神秘莫测,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行。我特别喜欢它对“宇宙尺度”的描绘,那种宏大到难以置信的距离和时间跨度,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但也同时激发了我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视角的拓展,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名叫《空天大视野》的书,虽然我一直对这类主题不太感冒,但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和闪烁的星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宇宙的浩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科普读物,但翻开之后,却发现它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叙事方式展开,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娓娓道来他在太空中的奇遇。作者的语言并不生硬,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某个遥远星系的描写,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恒星的脉动和星云的呼吸。我猜想,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花费了不少心思去构思这些场景,力求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也能体验到太空的壮丽与神秘。这本书,确实颠覆了我对“科普书”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人类探索边界的赞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