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 9787121272301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 97871212723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恩云飞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元器件
  • 失效分析
  • 可靠性
  • 质量控制
  • 测试技术
  • 电子工程
  • 材料科学
  • 故障诊断
  • 电路分析
  • 半导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2301
商品编码:298663294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 作者 恩云飞著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272301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工程应用类书,主要介绍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从失效分析概论、失效分析技术、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以及失效预防几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失效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技术和设备、方法和流程,指导开展相关的失效分析工作,并了解失效预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作者简介
恩云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青年与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电子学会理事,《失效分析与预防》编委会委员,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作,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评价及试验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10余项。

   目录
**篇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概论

章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2)
1.1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基本概念(2)
1.1.1 累积失效概率(2)
1.1.2 瞬时失效率(3)
1.1.3 寿命(5)
1.2 电子元器件失效及基本分类(6)
1.2.1 按失效机理的分类(7)
1.2.2 按失效时间特征的分类(7)
1.2.3 按失效后果的分类(8)
参考文献(8)
第2章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9)
2.1 失效分析的作用和意义(9)
2.1.1 失效分析是提高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的必要途径(9)
2.1.2 失效分析在工程中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0)
2.1.3 失效分析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0)
2.1.4 小结(11)
2.2 开展失效分析的基础(11)
2.2.1 具有电子元器件专业基础知识(11)
2.2.2 了解和掌握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12)
2.2.3 具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设备(12)
2.3 失效分析的主要内容(13)
2.3.1 明确分析对象(14)
2.3.2 确认失效模式(14)
2.3.3 失效定位和机理分析(14)
2.3.4 寻找失效原因(14)
2.3.5 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15)
2.4 失效分析的一般程序和要求(15)
2.4.1 样品信息调查(16)
2.4.2 失效样品保护(16)
2.4.3 失效分析方案设计(16)
2.4.4 外观检查(17)
2.4.5 电测试(17)
2.4.6 应力试验分析(18)
2.4.7 故障模拟分析(18)
2.4.8 失效定位分析(18)
2.4.9 综合分析(21)
2.4.10 失效分析结论和改进建议(21)
2.4.11 结果验证(21)
2.5 失效分析技术的发展及挑战(22)
2.5.1 定位与电特性分析(22)
2.5.2 新材料的剥离技术(22)
2.5.3 系统级芯片的失效激发(22)
2.5.4 微结构及微缺陷成像的物理极限(22)
2.5.5 不可见故障的探测(23)
2.5.6 验证与测试的有效性(23)
2.5.7 加工的全球分散性(23)
2.5.8 故障隔离与模拟软件的验证(23)
2.5.9 失效分析成本的提高(23)
2.5.10 数据的复杂性及大数据量(23)
2.6 结语(24)
参考文献(24)
第二篇 失效分析技术

第3章 失效分析中的电测试技术(26)
3.1 概述(26)
3.2 电阻、电容和电感的测试(27)
3.2.1 测试设备(27)
3.2.2 电阻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27)
3.2.3 电容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29)
3.2.4 电感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31)
3.3 半导体器件测试(32)
3.3.1 测试设备(32)
3.3.2 二极管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34)
3.3.3 三极管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39)
3.3.4 功率MOS的测试方法及案例分析(42)
3.4 集成电路测试(46)
3.4.1 自动测试设备(46)
3.4.2 端口测试技术(47)
3.4.3 静电和闩锁测试(49)
3.4.4 IDDQ测试(51)
3.4.5 复杂集成电路的电测试及定位技术(52)
参考文献(53)
第4章 显微形貌分析技术(54)
4.1 光学显微观察及光学显微镜(54)
4.1.1 工作原理(54)
4.1.2 主要性能指标(55)
4.1.3 用途(56)
4.1.4 应用案例(56)
4.2 扫描电子显微镜(57)
4.2.1 工作原理(57)
4.2.2 主要性能指标(59)
4.2.3 用途(60)
4.2.4 应用案例(60)
4.3 透射电子显微镜(61)
4.3.1 工作原理(61)
4.3.2 主要性能指标(62)
4.3.3 用途(63)
4.3.4 应用案例(64)
4.4 原子力显微镜(65)
4.4.1 工作原理(65)
4.4.2 主要性能指标(66)
4.4.3 用途(66)
4.4.4 应用案例(67)
参考文献(68)
第5章 显微结构分析技术(70)
5.1 概述(70)
5.2 X射线显微透视技术(70)
5.2.1 原理(70)
5.2.2 仪器设备(78)
5.2.3 分析结果(79)
5.2.4 应用案例(80)
5.3 扫描声学显微技术(84)
5.3.1 原理(84)
5.3.2 仪器设备(90)
5.3.3 分析结果(90)
5.3.4 应用案例(91)
参考文献(92)
第6章 物理性能探测技术(94)
6.1 光探测技术(94)
6.1.1 工作原理(94)
6.1.2 主要性能指标(96)
6.1.3 用途(96)
6.1.4 应用案例(97)
6.2 电子束探测技术(99)
6.2.1 工作原理(99)
6.2.2 主要性能指标(101)
6.2.3 用途(101)
6.2.4 应用案例(101)
6.3 磁显微缺陷定位技术(102)
6.3.1 工作原理(102)
6.3.2 主要性能指标(105)
6.3.3 用途(106)
6.3.4 应用案例(106)
6.4 显微红外热像探测技术(108)
6.4.1 工作原理(108)
6.4.2 主要性能指标(111)
6.4.3 用途(111)
6.4.4 应用案例(111)
参考文献(113)
第7章 微区成分分析技术(114)
7.1 概述(114)
7.2 俄歇电子能谱仪(114)
7.2.1 原理(114)
7.2.2 设备和主要指标(115)
7.2.3 用途(117)
7.2.4 应用案例(120)
7.3 二次离子质谱仪(121)
7.3.1 原理(121)
7.3.2 设备和主要指标(123)
7.3.3 用途(125)
7.3.4 应用案例(126)
7.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128)
7.4.1 原理(128)
7.4.2 设备和主要指标(129)
7.4.3 用途(131)
7.4.4 应用案例(132)
7.5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133)
7.5.1 原理(133)
7.5.2 设备和主要指标(135)
7.5.3 用途(138)
7.5.4 应用案例(142)
7.6 内部气氛分析仪(142)
7.6.1 原理(142)
7.6.2 设备和主要指标(143)
7.6.3 用途(146)
7.6.4 应用案例(146)
参考文献(147)
第8章 应力试验技术(148)
8.1 应力影响分析及试验基本原则(148)
8.2 温度应力试验(150)
8.2.1 高温应力试验(150)
8.2.2 低温应力试验(151)
8.2.3 温度变化应力试验(152)
8.3 温度-湿度应力试验(152)
8.3.1 稳态湿热应力试验(152)
8.3.2 交变湿热应力试验(153)
8.3.3 潮湿敏感性试验(154)
8.3.4 应用案例(154)
8.4 电学激励试验(155)
8.5 振动冲击试验(157)
8.6 腐蚀性气体试验(159)
参考文献(160)
第9章 解剖制样技术(161)
9.1 概述(161)
9.2 开封技术(162)
9.2.1 机械开封(162)
9.2.2 化学开封(163)
9.2.3 激光开封(165)
9.3 芯片剥层技术(167)
9.3.1 去钝化层技术(167)
9.3.2 去金属化层技术(169)
9.4 剖面制样技术(170)
9.4.1 金相切片(170)
9.4.2 聚焦离子束剖面制样技术(171)
9.5 局部电路修改验证技术(173)
9.6 芯片减薄技术(174)
参考文献(176)
第三篇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

0章 通用元件的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180)
10.1 电阻器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180)
10.1.1 工艺及结构特点(180)
10.1.2 失效模式和机理(183)
10.1.3 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186)
10.1.4 失效分析案例(189)
10.2 电容器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190)
10.2.1 工艺及结构特点(191)
10.2.2 失效模式和机理(194)
10.2.3 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195)
10.2.4 失效分析案例(199)
10.3 电感器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201)
10.3.1 工艺及结构特点(201)
10.3.2 失效模式和机理(203)
10.3.3 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203)
10.3.4 失效分析案例(204)
参考文献(205)
1章 机电元件的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206)
11.1 电连接器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206)
11.1.1 工艺及结构特点(206)
11.1.2 失效模式和机理(209)
11.1.3 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214)
11.1.4 失效分析案例(215)
11.2 继电器的失效分析(222)
11.2.1 工艺及结构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专业类书籍,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具体技术、方法流程和应用,可以为电子行业的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文摘

   序言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面解析》 概述 在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领域,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是衡量一个产品性能、寿命乃至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书《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面解析》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或分析方法,而是以系统性的视角,深入探讨电子元器件从诞生之初的设计理念,贯穿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直至最终应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全方位揭示其可靠性工程的精髓。本书旨在为电子工程师、研发人员、质量管理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如何设计、制造和应用更高可靠性的电子元器件,从而提升电子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基础理论与模型 本部分将为读者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可靠性工程的核心概念。 可靠性定义与度量: 详细阐述可靠性的基本定义、失效的类型(如突发失效、早期失效、寿命期失效)以及常用的可靠性指标,例如失效率(Failure Rate)、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TBF)、可靠度函数(Reliability Function)、失效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等。将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解释如何量化和评估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 失效机理分析: 广泛涵盖电子元器件可能出现的各类失效机理,这包括但不限于: 电化学腐蚀: 讲解金属互连线、焊点等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过程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 热应力与机械应力: 分析温度循环、振动、冲击等物理应力如何引起元器件的疲劳、开裂、脱焊等失效。 电应力与电迁移: 深入探讨过电压、浪涌电流、电迁移现象等对半导体器件性能衰退和失效的影响。 材料老化与降解: 阐述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其对元器件性能的劣化。 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细分析湿度、温度、辐射、污染等环境因素在加速元器件失效过程中的作用。 可靠性模型与统计学应用: 介绍经典的可靠性模型,如威布尔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指数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等,并讲解如何利用统计推断方法,基于测试数据建立可靠性模型,预测元器件的寿命和失效率。将重点介绍参数估计、置信区间计算、假设检验等统计工具在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电子元器件设计阶段的可靠性保障 可靠性设计的理念应贯穿元器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从源头提升元器件的内在可靠性。 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 强调选择高质量、高稳定性材料的重要性,并讲解材料特性与元器件可靠性的关系。探讨先进的制造工艺如何降低缺陷密度、提高材料纯度和均匀性,从而减少潜在的失效源。 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规避应力集中、优化散热、防止电化学腐蚀等。将引入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仿真技术,用于预测元器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和温度场,指导结构优化。 可靠性设计规则(DRP): 介绍业界通用的可靠性设计规则,例如在半导体设计中的最小线宽、间距、过孔数量等,以及在封装设计中的应力缓和设计、互连线布局等。 设计评审与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 强调在设计早期进行多轮设计评审的重要性,以及FMEA作为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工具,如何在元器件设计阶段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评估其影响和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电子元器件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可靠性提升 制造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制造环节的质量控制策略。 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管理: 介绍当前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光刻、刻蚀、薄膜沉积、键合等,并重点讲解如何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例如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全过程追溯等。 来料检验与过程监控: 阐述对原材料、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的重要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设置关键参数监控点,实时掌握工艺参数的稳定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焊接与组装的可靠性: 针对集成电路封装、PCB组装等环节,详细分析焊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焊膏成分、回流焊温度曲线、焊点质量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组装工艺,提高焊点的可靠性,避免虚焊、冷焊、脱焊等问题。 清洁度控制与污染防护: 强调生产环境的清洁度对元器件可靠性的影响,介绍有效的清洁工艺和污染防护措施,以防止颗粒物、化学残留等对元器件造成损害。 第四部分: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测试与验证 通过有效的测试与验证,可以全面评估元器件在设计和制造阶段所获得的可靠性水平。 加速寿命试验(ALT): 详细介绍各类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包括高温高湿试验(HAST)、温度循环试验(TC)、恒定湿热试验(TH)、振动试验、冲击试验、高加速应力筛选(HAST)、高加速寿命试验(HALT)等。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加速应力参数,如何设计试验方案,以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推算实际使用寿命。 环境应力筛选(ESS): 解释ESS在去除早期失效元器件,提高批次可靠性方面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ESS,以及如何确定筛选条件和时长。 电应力测试与过压保护评估: 重点阐述静电放电(ESD)测试、电瞬态抗扰度(EFT)测试、浪涌测试等,以及如何评估元器件的电应力承受能力和保护电路的有效性。 失效模式分析与根源追溯: 强调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失效,需要进行详细的失效模式分析,并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如显微镜观察、能谱分析、X射线成像、层析成像等)来追溯失效的根本原因。 第五部分:电子元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管理 元器件的可靠性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的问题,更需要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得到持续的管理和关注。 应用环境的可靠性评估: 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环境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湿、振动、电磁干扰等)对元器件的影响,并介绍如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或设计适合的元器件。 现场失效数据收集与分析: 阐述建立有效的现场失效数据收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失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 可靠性设计指南与标准: 介绍与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相关的国际和行业标准,例如ISO 9001、IATF 16949、MIL-STD等,并讲解如何遵循这些标准来指导元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可靠性预测与维护策略: 探讨如何基于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对电子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维护和更换策略,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适用人群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电子元器件设计工程师: 帮助他们理解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提高元器件内在可靠性的方法。 电子产品研发工程师: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元器件的性能限制,在产品设计中做出更合理的元器件选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师: 为他们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提升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分析的能力。 制造工程师与工艺工程师: 帮助他们理解制造过程对可靠性的影响,掌握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稳定性的关键。 技术院校师生: 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的系统教材。 对电子产品可靠性有深入需求的各行业技术人员。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的各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应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阐述,又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实际应用场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深入浅出: 采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将复杂的概念和技术进行拆解和阐释,易于理解和掌握。 前沿性: 涵盖了当前电子元器件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先进技术。 通过阅读《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程: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面解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是如何被构建、评估和保障的,从而为开发出更具竞争力、更值得信赖的电子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我平时读的一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定义,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失效分析的世界。我从书中了解到,失效分析并非只是简单地找出“凶手”,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案手法”。书中对各种失效模式的描述,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例如,在分析静电放电(ESD)失效时,书中不仅解释了ESD的形成过程和对元器件的影响,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ESD测试来评估元器件的抗ESD能力,以及如何设计电路来防止ESD的发生。这种从失效现象到失效机理,再到失效预防的完整链条式讲解,让我印象深刻。而且,书中对各种分析仪器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对SEM、TEM这些高精尖仪器只有模糊的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在失效分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能够揭示的微观世界。这本书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的“系统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我之前一直以为,失效分析就是一个纯粹的电子工程领域的问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其实涉及到了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甚至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书中对各种失效机理的解释,往往需要结合材料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物理规律来理解。例如,在讲解材料老化和降解时,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导致元器件性能的下降。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失效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它不仅仅是找出失效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来改进设计、优化工艺,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可靠性。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电子产品,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努力,而失效分析,正是保障这些智慧成果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基本原理的心态去阅读,但越读越觉得引人入胜,完全停不下来。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致,对于每一个失效机理,都给出了详实的解释,并且配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理解效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加速寿命试验”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加速试验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试验来预测元器件的实际寿命。这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具体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等,并对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以前对这些仪器只有模糊的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在失效分析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分析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生了深入研究这个方向的想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体验,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维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玩意儿,比如手机、电脑、甚至家里的电视机,里面的那些精密部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罢工”失效,都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那些小小的芯片、电阻、电容,仿佛藏着无数的秘密。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把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奇妙世界。它没有用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来吓唬我,而是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揭示了电子元器件失效背后的种种原因。我学到了原来一个不起眼的静电就能轻易地摧毁一个昂贵的芯片,还了解到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甚至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都可能对元器件的寿命产生巨大的影响。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先进的失效分析方法,比如通过显微镜观察元器件的表面形貌,分析其内部的微观结构,甚至是利用各种化学和物理手段来“诊断”出失效的“病因”。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一个设备会突然停止工作,并非是偶然,而是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原因。这本书让我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工作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读完之后,我再看待身边的电子产品,感觉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工艺的结晶,而那些潜在的失效风险,也仿佛变得触手可及,更加理解了“质量”这个词背后的深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技术,尤其是像电子元器件这样技术性强的领域,最难的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或者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到了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完全是两回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失效的案例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失效。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宏观的电路板损坏到微观的晶体管击穿,每一个案例都伴随着详细的分析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效模式”的章节,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常见的失效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思路和工具。比如,它会告诉你,当出现某个特征的失效时,应该优先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排查,应该使用哪些仪器设备来辅助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也尝试过阅读一些技术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读完之后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不知道该如何应用。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它让我明白,失效分析不仅仅是找出原因,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优化的过程。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虽然还比较生疏,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干货满满”,而且组织结构非常合理。我一直对电子产品出现故障的原因感到困惑,尤其是那些我无法理解的“莫名其妙”的损坏。这本书就像一个详尽的“故障排除手册”,为我揭示了元器件失效的各种可能性。从最基础的电化学腐蚀、机械应力,到更复杂的半导体器件的击穿机理,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实际的失效照片和显微图像,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例如,书中关于焊接点失效的分析,就通过大量的显微照片展示了不同失效模式下的焊点形貌,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裂纹、空洞等缺陷是如何产生的。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分析测试方法,比如热循环试验、恒定湿热试验等,并对这些试验的原理、目的和实施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失效分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测试和严谨的分析。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过去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从更科学、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分析绝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知识、需要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的系统工程。我之前可能片面地认为,失效分析就是“事后诸葛亮”,出了问题才去分析。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强调了在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考虑元器件的可靠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书中介绍的失效模式与机理,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都展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产品可靠性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失效原因的细致分析,从微观的材料缺陷到宏观的环境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关于“电迁移”的讲解,就详细阐述了金属原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迁移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如何导致导线断裂或短路。这种深入的机理分析,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电子产品可靠性方面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电子产品的“寿命”问题非常感兴趣,为什么有些产品用了几年就坏了,而有些产品却能用十几年依然稳定运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它详细地阐述了影响电子元器件寿命的各种因素,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测试方法来评估和预测元器件的寿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加速寿命试验”的部分,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如何通过施加比正常工作条件更严苛的环境(例如高温、高湿、高电压等)来加速元器件的失效过程,从而在短时间内预测其长期可靠性。这对于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书中还深入剖析了各种失效机理,比如材料的老化、晶体管的击穿、焊接点的疲劳等等,并配以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失效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关于产品寿命的疑问,更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制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事物原理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探究那些隐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秘密”。电子产品,无疑是现代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组成它们的微小元器件,更是充满了神秘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失效现象娓娓道来。我从中了解到,原来那些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芯片,也会因为微小的瑕疵而发生“病变”,而导致这些“病变”的原因,竟然如此多样,从材料本身的缺陷,到制造过程中的一点疏忽,再到使用环境的严苛考验,无一不是潜在的“杀手”。书中对各种失效机理的讲解,犹如侦探小说一般,充满了悬念和推理。我学到了如何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观察失效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失效的根源。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电子产品,也更加理解了“可靠性”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让我对电子技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知识,但很多知识都转瞬即逝,或者过于晦涩难懂。而这本书,却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电子元器件失效问题。我之前一直认为,失效分析就是一件“亡羊补牢”的事情,等到出了问题再去分析。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失效分析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它强调了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元器件的可靠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书中介绍的各种失效预防技术,比如材料选择、工艺控制、可靠性测试等,都非常有启发性。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高质量的电子产品,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在可靠性方面的努力。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停留在基础层面,它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分析技术和趋势,比如纳米材料的失效分析,以及一些新型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解决我目前遇到的问题,还能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并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