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
定价:89.00元
作者: )昆木德·兰詹桑杰·贾,格含沙雅木·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8112344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太赫兹通信系统中,为了与单片集成电路收发系统集成,研发人员主要采用波导和平面两种天线。
目前,由于波导类天线的增益和定向性要优于甲面天线,蚓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平面天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作者认为,由于平面天线在集成度、制造成本等方面非常有优势,需要充分挖掘平面天线在太赫兹通信中的应用潜力。因此,作者在《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中系统地研究了平面天线的优化设计问题,讨论了平面天线增益和定向性增强的机理。我们相信,对于太赫兹频段的平面天线,《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将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能够为我国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录
章 太赫兹源及天线
1.1 引言
1.2 太赫兹通信领域
1.3 太赫兹源与检测器
1.4 高定向性太赫兹天线
1.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层微带传输线
2.1 引言
2.2 多层微带传输线的必要性
2.3 微带传输线分析
2.3.1 有效介电常数
2.3.2 特征阻抗
2.3.3 基片层对特征阻抗的影响
2.3.4 微带传输线中的损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采用电磁带隙材料的微带天线设计
3.1 引言
3.2 光子晶体和超材料
3.3 带隙材料分析
3.3.1 基片厚度对带隙的影响
3.3.2 半径和空气柱间隔对带隙的影响
3.4 有效介电常数的恢复
3.5 天线分析与仿真
3.5.1 太赫兹微带贴片天线的几何拳数
3.5.2 带隙对天线定向性的影响
3.5.3 均质基片天线定向性对比
3.6 通过缩比模型确认分析的有效性-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EBG基片上的贴片阵列天线
4.1 引吉
4.2 几何结构
4.3 基片材料与馈电机构
4.4 贴片天线阵列的等效电路模型
4.5 相长干涉
4.6 天线参数研究
4.6.1 间隙G1和G2的影响
4.6.2 &和&变化的影响-
4.6.3 引向器宽度对电性能的影响
4.6.4 EBG的影响
4.6.5 互耦对增益和定向性的影响
4.7 结果对比
4.8 贴片天线阵列的新进展
4.8.1 串联馈电微带贴片天线
4.8.2 谐振腔型天线
4.8.3 反射阵列
4.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谐振腔集成半椭圆透镜天线
5.1 引言
5.2 为什么在太赫兹通信中使用透镜天线
5.3 低介电常数透镜材料
5.3.1 透镜天线设计中的低相对介电常数材料
5.3.2 介电常数影响的对比
5.4 环谐振腔集成透镜天线
5.5 环谐振腔集成透镜工作原理
5.5.1 环谐振腔
5.5.2 半椭圆介质透镜天线分析
5.5.3 天线系统的忌定向性
5.6 环形谐振腔集成透镜天线的数值分析
5.7 性能对比
5.8 用不同技术验证理论
5.8.1 分析方法
5.8.2 仿真技术的对比
5.9 环与贴片集成透镜天线
5.1O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定向腔型太赫兹天线设计
6.1 引言
6.2 天线的基本外形
6.3 工作原理
6.3.1 有效媒质近似
6.3.2 有效媒质法和射线追踪技术的关系
6.4 太赫兹偶极子
6.5 两个侧金属壁的影响
6.6 天线的缩比模型
6.7 天线性能的对比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开环谐振腔负载太赫兹微带天线性能分析
7.1 引言
7.2 基片的影响
7.3 表面波模型与基片厚度
7.4 表面波损耗的抑制
7.5 开环谐振腔微带天线
7.6 基片与馈线的选择
7.7 参数研究
7.7.1 基片厚度对增益和辐射效率的影响
7.7.2 损耗角正切对增益的影响
7.8 开环谐振腔微带天线的优化
7.8.1 宽度与内谐振腔间隙的影响
7.8.2 间隙升天线增益的影响
7.9 定向性的对比
7.10 分析的验证
7.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用于预测太赫兹贴片天线定向性的对比法
8.1 引言
8.2 工作原理
8.2.1 频率选择表面分析
8.2.2 使用射线追踪法进行谐振估计
8.2.3 对比法
8.3 数值分析
8.4 接地面尺寸的影响
8.5 天线损耗的影响
8.5.1 介质损耗
8.5.2 导体损耗
8.5.3 辐射效率和增益
8.6 外侧壁的影响
8.7 结果对比
8.8 定向性的对比
8.9 硬件实现
8.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太赫兹频率选择表面
9.1 引素
9.2 FSS简要回顾
9.3 FSS模型
9.4 数值和仿真结果
9.5 角敏感性
9.6 太赫兹频段损耗
9.6.1 电阻损耗
9.6.2 表面粗糙度
9.6.3 介质损耗
9.7 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太赫兹通信系统进展
10.1 引言
10.2 太赫兹通信的未来
10.3 太赫兹器件
10.3.1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10.3.2 共振隧穿二极管
1O.3.3 耿氏二极管
10.3.4 场效应晶体管
10.3.5 崩越二极管
10.3.6 锗化硅异质结双极晶体管
10.4 太赫兹镜
10.5 太赫兹波传播
10.5.1 视距传播模型
1O.5.2 非视距传播模型
10.6 太赫兹通信系统
10.6.1 太赫兹检测技术
10.6.2 100GHz数据传输
10.7 太赫兹频率的信道编码
10.8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简洁而又不失科技感,主色调采用了深邃的蓝色,配合着抽象的电路板纹理,仿佛预示着书中探索的未来通信技术。封面上“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这几个字,用一种醒目的银白色字体印刷,边缘带着微微的光泽,在灯光下闪烁,给人一种前沿、高精尖的印象。而“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的标识,则表明了它所属的出版系列,暗示着这本书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翻译的高质量科技读物,这让我对内容的可信度和深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略带磨砂的质感,翻页的时候没有刺耳的沙沙声,这点细节做得很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书籍品质上的用心。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瓶颈,开启新篇章的技术。太赫兹频段,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未被开发的宝藏”,如今却在通信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天线作为通信的“触角”,其设计的革新更是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如何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利用平面天线技术,驾驭太赫兹的强大能量,实现更高速、更广域、更智能的连接。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大门,我期待它能带我领略其中的奥秘。
评分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有望引领下一代通信革命的关键技术。太赫兹频段,因其独特的电磁波特性,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高分辨率成像、精密传感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然而,要有效地利用这个频段,高性能、小型化的天线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克服太赫兹频段的高损耗问题,如何实现宽带化和高增益,如何进行小型化设计以适应日益微纳化的电子设备等。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理论知识,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和仿真分析,甚至是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到这本书属于“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着很高的期望。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地了解太赫兹平面天线技术发展的窗口,从而更好地把握下一代通信技术的脉搏。
评分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保持高度敏感的科技爱好者,我对“下一代通信”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充满探索欲。最近,太赫兹(THz)频段因其巨大的带宽潜力,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如6G)研究的热点。而要充分发挥太赫兹频段的优势,高性能、小型化的天线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的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恰好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深入阐述太赫兹频段的独特电磁特性,以及在这一频段下,平面天线的设计面临着哪些独特的挑战。例如,如何克服介质损耗和金属损耗,如何实现宽带化和高增益,以及如何进行微型化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移动终端和物联网设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新型的太赫兹平面天线结构,并探讨它们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潜在应用,如高速移动通信、高精度雷达、以及生物医学成像等。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个深入了解太赫兹平面天线技术前沿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发展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密切关注能够引发技术革命的新兴领域。太赫兹(THz)频段,以其超越微波、低于红外的独特优势,在高速通信、高分辨率成像、生物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要充分释放太赫兹的潜力,高效、高性能的天线设计是关键。特别是平面天线,因其易于制造、低成本、可集成性强等优点,在下一代通信设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恰恰点明了这一关键交叉领域。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深入探讨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物理特性、设计挑战,以及各种新型天线结构,例如介质超材料天线、宽带偶极子阵列、相控阵天线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天线的设计原理、仿真方法、性能评估,以及在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系统中的具体实现方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评分我对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太赫兹(THz)通信,以其超宽的带宽和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被认为是下一代通信(如6G)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要实现高效的太赫兹通信,对天线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这本书的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直接点明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交叉领域。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详细阐述太赫兹频段的特性,以及平面天线在这一频段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各种新型的太赫兹平面天线结构,例如基于超材料的设计、宽带谐振结构、以及具有良好方向性的阵列天线等。同时,我也非常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讨论这些天线与太赫兹收发模块的集成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太赫兹平面天线技术的绝佳平台,让我能够站在科技的前沿,洞察通信的未来。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于“下一代通信”的构想,更多是集中在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以及更智能的网络连接。然而,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底层的硬件支持,而天线正是通信系统的“灵魂”。当我看到“太赫兹平面天线”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被吸引了。太赫兹频段,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未被充分开发的频段”,如今却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未来通信的“高速公路”。而平面天线,以其轻薄、易于集成、可实现大规模阵列等优势,完美契合了下一代通信设备对小型化、高性能的需求。这本书让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在如此高的频率下,平面天线的设计会遇到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材料损耗、加工精度、电磁兼容性等等。我也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创新的平面天线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高效的太赫兹信号收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看到那些正在默默支撑起未来万物互联的基石。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股浓厚的科技氛围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白色的书名,仿佛星辰大海中的未来通信信号。触感极佳的书页,印刷清晰的文字,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专业书籍。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源于我对“下一代通信”和“太赫兹”这两个关键词的强烈好奇。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通信速率和容量的需求永无止境。而太赫兹频段,作为电磁频谱中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黄金地带”,蕴藏着突破现有通信瓶颈的巨大潜力。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频段,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和信号收发,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平面天线”的引入,则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平面天线的轻薄、易于集成、可实现大规模阵列等优点,使其在微型化、多功能化的未来通信设备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两个前沿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详细阐述在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设计、优化、制造以及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这本书就像一本通往未来通信世界的地图,我希望能通过它,解锁太赫兹平面天线的无限可能。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被一种未来感所吸引。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跳跃的银白色文字,以及若隐若现的电路纹理,无不诉说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一前沿领域的好奇心。我们正处在一个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有着前所未有需求的时代,而太赫兹频段,因其巨大的带宽潜力,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高频段,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和信号收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而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咽喉”,其设计至关重要。特别是平面天线,因其轻薄、易于集成、可实现大规模阵列等优势,在下一代通信设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深入剖析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物理特性,以及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例如材料选择、损耗控制、加工精度等等。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创新的平面天线结构,以及它们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而富有质感的蓝色,点缀着抽象的电路图案,散发出浓郁的科技气息。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以醒目的银白色字体呈现,配合“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的副标题,表明了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发展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对太赫兹频段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它蕴藏着革命性的通信潜力。然而,要有效地利用太赫兹频段,高性能、小型化的天线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平面天线因其结构紧凑、易于集成、可实现低成本制造等优点,在下一代通信设备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关键设计要素、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策略。例如,如何应对太赫兹频段的高介电损耗和金属损耗,如何实现宽带化和高增益,以及如何设计出适用于各种通信场景(如5G/6G、卫星通信、物联网等)的平面天线。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在深入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太赫兹通信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的介绍,比如其极高的频率意味着巨大的带宽和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在短距离通信、成像、传感等方面的潜在应用。然而,如何将这种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尤其是如何在微型化、低功耗的设备中实现高效的太赫兹信号收发,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天线,作为连接电子设备与电磁波世界的桥梁,其设计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特别是平面天线,因其易于集成、可实现小型化和低剖面等优点,在很多新兴应用场景中备受青睐。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讲解太赫兹频段下平面天线的物理特性,以及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独特的挑战,例如材料选择、损耗问题、加工精度等等。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新型平面天线结构,如介质谐振天线、超材料天线、缝隙天线等,在太赫兹频段下的具体设计原理和性能分析充满期待。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探讨这些天线与太赫兹通信系统的集成问题,包括匹配网络的设计、多天线系统的协同工作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的全面解析,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太赫兹平面天线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