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測量的故事
定價:98.00元
作者:安德魯·魯濱遜
齣版社:中國質檢齣版社(原中國計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26426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自有文明以來,測量就一直是詮釋社會、和進步的助力。當分割土地、種植莊稼、建造宮殿、貿易商品、徵收個稅、保存記錄和慶祝節日時,必須將長度、麵積、體積、角度、重量、價值、語言和時間量化和係統化。現代社會中,測量已經擴展到收銀機、通信衛星和大腦掃描儀。它通過檢查、利率、選舉和民意測驗等手段,幾乎規範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
本書用插圖概述的方式解釋瞭測量單位和測量儀器背後的意義,並說明如何在電子、地球和星辰等物質世界以及人體和意識中使用測量。
本書有的是迷人的曆史,有的是前沿的科學,共同探索瞭從溫度、地震和放射,到音樂、血液和社會觀念等一切可以測量的對象,以及法國大革命期間米製的起源。它帶領讀者領略從已知世界邊緣的哈勃望遠鏡圖像,到意識*深處的智力測驗的故事。
目錄
目錄
引言1
篇測量的含義12
章米製的由來14
古希臘人對地球的測量·經緯度·地球形狀的研究·測量米·國際米製化進程
第二章數字與數學 26
計數與會計·算籌,結繩與算盤·古代數字·數基·零和無窮大·坐標·幾何學·黃金分割·分形·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
第三章常用單位40
重量與密度·長度與距離·麵積與體積·角度·貨幣與價值·時間
第四章儀器與技術58
準確度和精密度,誤差和不確定度·一根繩子有多長?·望遠鏡·顯微鏡·溫度計·氣壓計·地震儀·蓋革計數器·光譜儀·激光器·國傢計量機構
第二篇對自然的測量74
第五章原子76
原子與量子論·原子鍾·放射性與同位素·元素周期錶·離子與化閤價·化學濃度·酸堿度·體積與壓強·溫度與能量·質量與韆剋基準·材料、應力及應變·輻射與顔色·相對論·聲音·電和磁·納米技術
第六意地球 100
羅盤·土地勘測·衛星·氣象與大氣層·風暴、颶風和龍捲風·閃電·氣候變化·地質年代·闆塊構造論·地震·海嘯·火山·礦物、鑽石和黃金·物種
第七章宇宙130
日心說·行星運行·月球·行星·太陽·恒星·彗星·黑洞·自然界中的常數·宇宙膨脹及大爆炸
第三篇對人類的測量150
第八章思想152
語言·詩節韻律及韻律分析·旗語和莫爾斯電碼·文字係統·速記·紙張大小和圖書開本·圖書與圖書館分類法·字體排版·攝影·計算·工具、釘子及螺絲·音樂與歌唱·IQ和智力
第九章人體170
人類基因組·血液·醫學掃描·眼睛與鏡片·身體質量指數·卡路裏和食品添加劑·酒精含量·空氣質量與花粉量·防曬係數·醫學處方·疾病潛伏期·疼痛·壓力因子·紡織品與托格值
第十章社會188
日曆·時區·郵政編碼·民意調查·人口普查·ID、真相及謊言·種族·軍銜·口徑·經濟學·彩票與·體育與比賽·集閤名詞
後記:萬物之尺206
延伸閱讀212
圖片來源214
索引216
作者介紹
安德魯?魯濱遜,著有暢銷書《喚醒沉睡的文字》(The Story of Writing)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托馬斯?楊(Thomas Young)和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等受歡迎的名人傳記。他曾任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文字編輯,現在是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WolfsonCollege, Cambridge)訪問學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我並不是一個特彆擅長數字和科學的人,但《測量的故事》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講述瞭人類如何與“度量”這個概念搏鬥並最終馴服它的過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那些“不精確”時代的迴顧,比如古代人們如何依靠自然現象來計時,如何用身體的比例來衡量事物。這種原始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測量方式,雖然粗糙,卻充滿瞭智慧和創造力。而當作者逐步引入科學方法和精密儀器時,我又被那種不斷追求精確的工匠精神所震撼。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測量”並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它承載著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對秩序的追求,以及對真理的渴望。每一次讀到新的測量方法的發明,我都感覺像是見證瞭一個小小的奇跡。它讓我對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精確的數字,都多瞭一份敬畏之心。
評分這本書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原本以為“測量”這個詞會顯得枯燥乏味,但作者用一種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量化世界的迷人領域。從古老的丈量土地到現代的精密儀器,每一個篇章都像打開瞭一個新奇的盒子。我尤其喜歡關於“標準米”的故事,那種為瞭一個精確的定義,無數科學傢前僕後繼、甚至在極端條件下工作的精神,真的令人肅然起敬。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測量技術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曆史變遷。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古希臘的哲學傢如何思考空間,又如何試圖用幾何學來丈量大地;也感受到瞭工業革命時期,精準測量如何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強大引擎。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度量衡,背後蘊含著多少智慧的結晶和人類的努力。讀完之後,我再看嚮身邊的物品,都會覺得多瞭一份審視的眼光,仿佛它們都在講述著一段關於“測量”的傳奇。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瞭人類文明進程中,那條由尺度和精確性鋪就的偉大道路。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隻是覺得“測量”這個主題或許能帶來一些新的視角。然而,《測量的故事》卻遠超我的預期,成為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書。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測量技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是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的縮影。書中關於“度量衡統一”的章節,讓我深刻理解瞭 standardization(標準化)對於國傢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瞭,一個統一的度量體係如何能夠打破壁壘,促進交流,推動文明的進步。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夾雜著一些曆史趣聞和科學的魅力,讓整個閱讀過程輕鬆而充實。它讓我認識到,測量不僅僅是為瞭“知道”,更是為瞭“能夠”。能夠準確地測量,纔能更好地創造和發展。
評分我通常不太會主動去翻閱那些聽起來比較“硬核”的題材,但《測量的故事》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充滿公式和圖錶的枯燥讀物,結果卻讓我愛不釋手,仿佛在讀一本精彩的探案小說。作者非常巧妙地將一個個看似獨立的測量故事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清晰的時間軸和邏輯綫。從最基礎的長度、質量、時間,到更復雜的溫度、壓力、電磁波,每一種度量單位和方法的誕生,都伴隨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挑戰和突破。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光速”的測量曆史印象深刻,那種跨越世紀的努力,不同科學傢之間既競爭又閤作的關係,充滿瞭戲劇張力。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無數麯摺和峰迴路轉。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充滿瞭畫麵感,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傢們麵臨的睏境與他們的智慧閃光。
評分對於那些對科學史或者技術發展史略感興趣的朋友來說,《測量的故事》無疑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儀器和度量方法的堆砌,更多的是在展現人類如何一步步從模糊的認知走嚮精確的把握,這個過程中的艱辛、智慧與浪漫。我一直對“時間”這個概念很著迷,而書中關於時鍾演變的部分,簡直就像一部微縮的社會史。從日晷的粗略,到擺鍾的穩定,再到原子鍾的極緻精準,每一次技術飛躍都伴隨著對宇宙規律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嚴苛的要求。我更是驚嘆於作者能夠將如此復雜的技術原理,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清楚,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閱讀。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科技便利,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代人探索、試錯、超越的成果。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為什麼”的好奇心,讓我們不僅僅滿足於“是什麼”,而是去探究“如何做”以及“為何如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