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

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普羅科斯,美薩利希,張力軍 等改編 著
圖書標籤:
  • 數字通信
  • 通信原理
  • 信號處理
  • 調製解調
  • 信道編碼
  • 無綫通信
  • 信息論
  • 英文教材
  • 通信工程
  • 第五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153259
商品編碼:2986663950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

定價:59.00元

作者:(美)普羅科斯,(美)薩利希,張力軍 等改編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11532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7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在《數字通信(第五版)》的基礎上,根據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精簡和改編的。主要的精簡原則為:保留信號傳輸理論內容,捨去信息傳輸理論內容,並以傳統而經典的數字傳輸理論為主,無綫通信為輔。改編的部分主要是根據實際教學的常用習慣來進行的。精簡後的內容主要涵蓋:確定與*信號分析;數字調製方法;AWGN信道的*接收機;載波和符號同步;通過帶限信道的數字通信;自適應均衡;多信道和多載波係統;數字通信用擴頻信號;衰落信道:信道特徵與信號傳輸;多天綫係統。

目錄


Chapter 1Introduction
 1.1 Elements of a Digital CommunicationSystem
 1.2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TheirCharacteristics
 1.3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CommunicationChannels
 1.4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ommunications
Chapter 2 Deterministic and Random SignalAnalysis
 2.1 Representation of Bandpass Signals andSystems
 2.1–1 Representation of Bandpass Signals/ 2.1–2 Response of aBandpass System to a Bandpass Signal
 2.2 Signal Space Representation ofWaveforms
 2.2–1 Vector Space Concepts / 2.2–2 Signal Space Concepts / 2.2–3Orthogonal Expansions of Signals /2.2–4 Gram-SchmidtProcedure
 2.3 Some Useful RandomVariables
 2.4 RandomProcesses
 2.4–1 Wide-Sense 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es /2.4–2Cyclo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es
 2.5 Series Expansion of RandomProcesses
 2.5–1 Sampling Theorem for Band-Limited RandomProcesses /2.5–2 TheKarhunen-Lo`eve Expansion
 2.6 Bandpass Stationary StochasticProcesses
 Problems
Chapter 3 Digital ModulationSchemes
 3.1 Representation of Digitally ModulatedSignals
 3.2 Memoryless ModulationMethods
 3.2–1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 / 3.2–2 Phase Modulation /3.2–3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3.2–4 MultidimensionalSignaling
 3.3 Signaling Schemes withMemory
 3.3–1 Continuous-Phase Frequency-Shift Keying(CPFSK) /
 3.3–2 Continuous-Phase Modulation (CPM)
 3.4 Power Spectrum of Digitally ModulatedSignals
 3.4–1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a Digitally ModulatedSignalwith
 Memory / 3.4–2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LinearlyModulated
 Signals / 3.4–3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with Finite Memory / 3.4–4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Modulation Schemes with a MarkovStructure / 3.4–5 Power
 Spectral Densities of CPFSK and CPM Signals
 Problems
Chapter 4 Optimum Receivers for AWGNChannels
 4.1 Waveform and Vector ChannelModels
 4.1–1 Optimal Detection for a General Vector Channel
 4.2 Waveform and Vector AWGNChannels
 4.2–1 Optimal Detection for the Vector AWGN Channel /4.2–2Implementation of the Optimal Receiver for AWGN Channels / 4.2–3 AUnion Bound on the Probability of Error of Maximum LikelihoodDetection
 4.3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 for Band-Limited
 Signaling
 4.3–1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 for ASK or
 PAM Signaling / 4.3–2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Probability
 for PSK Signaling / 4.3–3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Probability
 for QAM Signaling / 4.3–4 Demodulation and Detection
 4.4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 forPower-Limited
 Signaling
 4.4–1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 for Orthogonal
 Signaling / 4.4–2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for
 Biorthogonal Signaling / 4.4–3 Optimal Detection and Error
 Probability for Simplex Signaling
 4.5 Optimal Detection in Presence of Uncertainty:Noncoherent
 Detection
 4.5–1 Noncoherent Detection of Carrier Modulated Signals /4.5–2Optimal Noncoherent Detection of FSK Modulated Signals / 4.5–3Error Probability of Orthogonal Signaling with NoncoherentDetection / 4.5–4 Probability of Error for Envelope Detection ofCorrelated Binary Signals /4.5–5 Differential PSK (DPSK)
 4.6 A Comparison of Digital SignalingMethods
 4.6–1 Bandwidth and Dimensionality
 4.7 Lattices and Constellations Based onLattices
 4.7–1 An Introduction to Lattices / 4.7–2 Signal Constellationsfrom Lattices
 4.8 Detection of Signaling Schemes withMemory
 4.8–1 The 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 Detector
 4.9 Optimum Receiver for CPMSignals
 4.9–1 Optimum Demod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CPM /4.9–2 Performanceof CPM Signals / 4.9–3 Suboptimum Demod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CPMSignals
 Problems
Chapter 5 Carrier and SymbolSynchronization
 5.1 Signal ParameterEstimation
 5.1–1 The Likelihood Function / 5.1–2 Carrier Recovery and
 Symbol Synchronization in Signal Demodulation
 5.2 Carrier PhaseEstimation
 5.2–1 Maximum-Likelihood Carrier Phase Estimation /5.2–2 ThePhase-Locked Loop / 5.2–3 Effect of AdditiveNoise on the PhaseEstimate / 5.2–4 Decision-Directed Loops / 5.2–5Non-Decision-Directed Loops
 5.3 Symbol TimingEstimation
 5.3–1 Maximum-Likelihood Timing Estimation /5.3–2Non-Decision-Directed Timing Estimation
 5.4 Joint Estimation of Carrier Phase and SymbolTiming
 5.5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LEstimators
 Problems
Chapter 6 Digit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Band-LimitedChannels
 6.1 Characterization of Band-LimitedChannels
 6.2 Signal Design for Band-LimitedChannels
 6.2–1 Design of Band-Limited Signals for No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The Nyquist Criterion / 6.2–2 Design of Band-LimitedSignals with Controlled ISI—Partial-Response Signals / 6.2–3 DataDetection for Controlled ISI /6.2–4 Signal Design for Channels withDistortion
 6.3 Optimum Receiver for Channels with ISI andAWGN
 6.3–1 Optimum Maximum-Likelihood Receiver /6.3–2 A Discrete-TimeModel for a Channel with ISI /6.3–3 Maximum-Likelihood SequenceEstimation (MLSE)
 for the Discrete-Time White Noise Filter Model
 6.4 LinearEqualization
 6.4–1 Peak Distortion Criterion /6.4–2 Mean-Square-Error (MSE)Criterion /
 6.4–3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SE Equalizer /6.4–4Fractionally Spaced Equalizers /6.4–5 Baseband and Passband LinearEqualizers
 6.5 Decision-FeedbackEqualization
 6.5–1 Coefficient Optimization /6.5–2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of DFE
 6.6 Reduced Complexity MLDetectors
 Problems
Chapter 7 AdaptiveEqualization
 7.1 Adaptive LinearEqualizer
 7.1–1 The Zero-Forcing Algorithm /7.1–2 The LMS Algorithm /7.1–3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LMS Algorithm /7.1–4 Excess MSE dueto Noisy Gradient Estimates /7.1–5 Accelerating the InitialConvergence Rate
 in the LMS Algorithm / 7.1–6 Adaptive Fractionally SpacedEqualizer—The Tap Leakage Algorithm /7.1–7 An Adaptive ChannelEstimator for ML
 Sequence Detection
 7.2 Adaptive Decision-FeedbackEqualizer
 7.3 Recursive Least-Squares Algorithms for AdaptiveEqualization
 7.3–1 Recursive Least-Squares (Kalman) Algorithm /7.3–2 LinearPrediction and the Lattice Filter
 Problems
Chapter 8 Multichannel and MulticarrierSystems
 8.1 Multichannel Digital Communications in AWGNChannels
 8.1–1 Binary Signals / 8.1–2 M-ary Orthogonal Signals
 8.2 MulticarrierCommunications
 8.2–1 Single-Carrier Versus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8.2–2Capacity of a Nonideal Linear Filter Channel /8.2–3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8.2–4 Modulation andDemodulation in an OFDM System /
 8.2–5 An FFT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of an OFDM System /8.2–6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arrier Signals /8.2–7 Bit andPower Allocation in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8.2–8 Peak-to-AverageRatio in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8.2–9 Channel CodingConsiderations in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Problems
Chapter 9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for DigitalCommunications
 9.1 Model of Spread Spectrum Digital CommunicationSystem
 9.2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Signals
 9.2–1 Error Rate Performance of the Decoder /9.2–2 SomeApplications of DS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9.2–3 Effect of PulsedInterference on DS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 9.2–4 Excision ofNarrowband Interference in DS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 9.2–5Generation of PN Sequences
 9.3 Frequency-Hopped Spread SpectrumSignals
 9.3–1 Performance of FH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in an
 AWGN Channel / 9.3–2 Performance of FH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in Partial-Band Interference / 9.3–3 A CDMA System
 Based on FH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9.4 Other Types of Spread SpectrumSignals
 Problems
Chapter 10 Fading Channels : Characterization and
 Signaling
 10.1 Characterization of Fading MultipathChannels
 10.1–1 Channel Correlation Functions and Power Spectra /
 10.1–2 Statistical Models for Fading Channels
 10.2 The Effect of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hoice of aChannelModel
 10.3 Frequency-Nonselective, Slowly FadingChannel
 10.4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Fading MultipathChannels
 10.4–1 Binary Signals / 10.4–2 Multiphase Signals /10.4–3 M-aryOrthogonal Signals
 10.5 Signaling over a Frequency-Selective, Slowly FadingChannel:
 The RAKEemodulator
 10.5–1 A Tapped-Delay-Line Channel Model / 10.5–2 The RAKEDemodulator / 10.5–3 Performance of RAKE Demodulator / 10.5–4Receiver Structures for Channels with IntersymbolInterference
 10.6 Multicarrier Modulation(OFDM)
 10.6–1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an OFDM System due to DopplerSpreading / 10.6–2 Suppression of ICI in OFDM Systems
 Problems
Chapter 11 Multiple-AntennaSystems
 11.1 Channel Models for Multiple-AntennaSystems
 11.1–1 Sign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 Slow FadingFrequency-Nonselective MIMO Channel / 11.1–2 Detection of DataSymbols in a MIMO System / 11.1–3 Sign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 Slow Fading Frequency-Selective MIMOChannel
 11.2 Spread Spectrum Signals and MulticodeTransmission
 11.2–1 Orthogonal Spreading Sequences /11.2–2 Multiplexing GainVersus Diversity Gain /11.2–3 Multicode MIMO Systems
Problems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信號處理基礎:理論與應用》 簡介 《信號處理基礎:理論與應用》是一本深入探討信號處理核心概念、理論框架以及實際應用的書籍。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的信號處理知識體係,幫助他們理解信號在現代科技和社會中的關鍵作用,並掌握分析、設計和實現信號處理係統的基本技能。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信號錶示到復雜係統建模的廣泛主題,理論嚴謹,且緊密結閤工程實踐,力求使讀者在掌握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信號處理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界中的強大生命力。 第一部分:信號的錶示與變換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信號的數學描述和各種變換方法,這是理解後續所有信號處理技術的基石。 第一章:信號的定義與分類 我們首先從信號的本質入手,探討信號是什麼,以及它們在物理世界中的體現。信號可以是一維的(如音頻、時間序列數據),也可以是多維的(如圖像、視頻)。我們將詳細介紹信號的常見分類,包括連續時間信號與離散時間信號、周期信號與非周期信號、能量信號與功率信號。每種分類都將伴隨具體的例子,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理解。例如,我們將討論如何在時域中區分一個正弦波作為周期信號,而一段隨機噪聲則可能被視為功率信號。本章還將引入信號的數學錶示,如衝激函數(Delta函數)及其在信號離散化和脈衝響應分析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綫性時不變(LTI)係統 綫性時不變係統是信號處理領域的核心模型,幾乎所有復雜的信號處理係統都可以通過組閤或近似來構建。本章將係統地闡述LTI係統的定義,包括其綫性(疊加原理)和時不變(係統特性不隨時間改變)的特性。我們將深入探討LTI係統的關鍵描述——衝激響應(Impulse Response),並揭示它如何完全錶徵一個LTI係統。本書將詳細推導並講解捲積(Convolution)運算,這是LTI係統輸入信號與衝激響應之間産生輸齣信號的數學工具。我們會通過圖示和實例,例如RC濾波電路,來形象地展示捲積運算的過程及其物理意義。理解捲積是掌握濾波器設計、係統分析和係統穩定性判定的前提。 第三章:傅裏葉變換及其在信號分析中的應用 傅裏葉變換是信號處理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它將信號從時域轉換到頻域,從而揭示信號的頻率成分。本章將係統地介紹傅裏葉級數(FS)和傅裏葉變換(FT),分彆針對周期信號和非周期信號。我們將推導傅裏葉變換的定義,講解其性質,如綫性、時移、頻移、捲積性質、帕塞瓦爾定理等。重點將放在如何利用傅裏葉變換分析信號的頻譜特性,識彆信號中的主要頻率分量,以及理解頻譜泄漏(Spectral Leakage)等現象。我們將通過音頻信號的頻譜分析、圖像的頻率域處理等實例,展示傅裏葉變換的直觀性和實用性。 第四章:離散傅裏葉變換(DFT)與快速傅裏葉變換(FFT) 在數字信號處理中,我們通常處理的是離散時間信號。因此,離散傅裏葉變換(DFT)成為分析離散信號頻譜的必然選擇。本章將介紹DFT的定義,以及它與連續傅裏葉變換(FT)的關係。本書將詳細解釋DFT的計算過程,並特彆強調其計算復雜度。為瞭剋服直接計算DFT的高計算量,我們將深入講解快速傅裏葉變換(FFT)算法,包括Cooley-Tukey算法等經典FFT算法的原理和實現。FFT極大地提高瞭計算效率,使得在實際應用中進行大規模頻譜分析成為可能。我們將通過數字濾波、頻譜分析儀等應用場景,展示FFT的重要性。 第五章:拉普拉斯變換與Z變換 拉普拉斯變換(Laplace Transform)是傅裏葉變換在復域上的推廣,對於分析連續時間LTI係統的穩定性、頻率響應以及求解微分方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將介紹拉普拉斯變換的定義、性質以及收斂域(ROC)的概念。重點將放在利用拉普拉斯變換分析LTI係統的傳遞函數(Transfer Function)和頻率響應。 對於離散時間係統,Z變換(Z-Transform)扮演著與拉普拉斯變換類似的角色。本章將介紹Z變換的定義、性質和收斂域。我們將講解如何利用Z變換分析離散LTI係統的傳遞函數,以及它與DFT的關係。Z變換在離散係統分析、濾波器設計、係統穩定性分析(如單位圓判據)等方麵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信號的采樣與重建 本部分關注如何將連續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以及如何從數字信號恢復連續信號,這是數字信號處理的關鍵環節。 第六章:采樣定理與采樣過程 采樣是將連續信號轉換為離散信號的關鍵步驟。本章將詳細闡述奈奎斯特-香農采樣定理,解釋采樣率與信號最高頻率之間的關係,以及欠采樣(Undersampling)和過采樣(Oversampling)的後果。我們將深入分析采樣過程的數學模型,包括理想采樣、脈衝采樣和自然采樣。本書將探討采樣引起的混疊(Aliasing)現象,並介紹如何通過抗混疊濾波器(Anti-aliasing Filter)來避免混疊。我們將通過通信係統中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換流程,來直觀理解采樣定理的重要性。 第七章:信號重建與插值 從離散的采樣點恢復原始連續信號的過程稱為信號重建或插值。本章將介紹常用的插值方法,如零階保持(Zero-Order Hold, ZOH)、一階保持(First-Order Hold, FOH)以及更高級的辛普森(Simpson's Rule)插值等。重點將放在基於辛剋(Sinc)函數的理想插值,並探討其在理論上的完美性及其在實際中的局限性。本書還將介紹重構濾波器(Reconstruction Filter)的作用,以及它在消除插值引入的高頻失真方麵的作用。我們將通過數字音頻播放和圖像縮放等應用,來展示信號重建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濾波器設計與應用 濾波器是信號處理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用於選擇性地保留或抑製信號的某些頻率分量。 第八章:數字濾波器基礎 本章將介紹數字濾波器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我們將區分有限脈衝響應(FIR)濾波器和無限脈衝響應(IIR)濾波器,並探討它們的特性、優缺點以及設計上的考慮。我們將介紹濾波器的基本性能指標,如通帶(Passband)、阻帶(Stopband)、過渡帶(Transition Band)、幅度響應(Magnitude Response)和相位響應(Phase Response)。 第九章:FIR濾波器設計 FIR濾波器由於其固有的穩定性、綫性相位特性以及簡單的實現方式,在許多應用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章將詳細介紹FIR濾波器設計的經典方法,包括窗函數法(Windowing Method),如矩形窗、漢寜窗、海明窗、布萊剋曼窗等,以及它們在設計不同類型濾波器(低通、高通、帶通、帶阻)時的應用。我們將討論如何選擇閤適的窗函數以達到所需的濾波器性能。此外,還將介紹更高級的 Parks-McClellan (Remez) 算法,它能設計齣最優的等紋波FIR濾波器。 第十章:IIR濾波器設計 IIR濾波器通常比FIR濾波器在達到相同的幅度響應要求時需要更低的階數,因此在計算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具有優勢。本章將介紹IIR濾波器設計的常用方法,包括將模擬原型濾波器(如巴特沃斯 Butterworth、切比雪夫 Chebyshev、橢圓 Elliptic)通過雙綫性變換(Bilinear Transformation)或脈衝不變法(Impulse Invariance)映射到數字域。我們將詳細講解這些映射方法,並分析它們對濾波器性能的影響。同時,也將探討IIR濾波器的穩定性問題。 第四部分:現代信號處理技術與應用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介紹一些更現代的信號處理技術,以及它們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第十一章:現代譜估計技術 除瞭基於傅裏葉變換的譜估計,本章還將介紹一些現代譜估計方法,例如功率譜密度(PSD)的非參數估計方法(如Welch方法)和參數估計方法(如AR模型、MA模型、ARMA模型)。這些方法在噪聲環境下或對低頻信號進行精確估計時尤為有用。我們將討論這些方法的原理、優缺點及其在雷達、聲納、通信等領域的應用。 第十二章:自適應信號處理 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能夠根據輸入信號的變化自動調整濾波器的參數,以達到特定的目標,如噪聲消除、信號跟蹤或係統辨識。本章將介紹自適應濾波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最小均方(LMS)算法和遞歸最小均方(RLS)算法。我們將重點闡述LMS算法的收斂性和性能,並提供實際應用案例,如自適應噪聲抵消(ANC)在耳機中的應用,以及自適應均衡器在通信信道中的應用。 第十三章:多速率信號處理 多速率信號處理涉及對采樣率不同的信號進行處理,例如信號的下采樣(Decimation)和上采樣(Interpolation)。本章將介紹多速率信號處理的基本概念和關鍵技術,如濾波庫(Filter Banks)和多相分解(Polyphase Decomposition)。我們將探討多速率係統在語音編碼、圖像壓縮、軟件無綫電等領域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小波變換簡介 小波變換(Wavelet Transform)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一種信號分析工具,它能夠同時提供信號的時間和頻率局部信息,特彆適閤分析非平穩信號。本章將簡要介紹小波變換的基本概念,包括尺度函數(Scaling Function)和母小波(Mother Wavelet)。我們將探討連續小波變換(CWT)和離散小波變換(DWT),並展示小波變換在圖像去噪、特徵提取、信號壓縮等方麵的應用潛力。 第十五章:信號處理在通信、圖像與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匯集前麵章節所學到的理論和技術,展示信號處理在實際工程和科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我們將探討數字通信係統中調製解調、信道均衡、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等關鍵信號處理環節。在圖像處理領域,我們將討論圖像增強、圖像復原、圖像壓縮和特徵提取等應用。在生物醫學領域,我們將介紹心電圖(ECG)、腦電圖(EEG)等生理信號的分析,以及醫學影像處理(如CT、MRI)中的信號處理技術。 通過對以上各章節的深入學習,讀者將能夠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信號處理知識體係,為理解和解決各種工程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旨在培養讀者分析和解決實際信號處理問題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我的初步印象是,它是一本能夠真正觸及靈魂的書。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引導讀者去理解數字通信的本質和思想。這本書的“精簡”之處,並非簡單的刪減,而是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去除瞭所有不必要的冗餘,隻留下最核心、最具價值的部分。作者在開篇就明確瞭數字通信的全局圖景,讓我們在開始學習具體技術之前,就已經對整個學科的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采樣定理時所采用的類比,它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數學原理,轉化為一個生動的故事,讓我瞬間領悟瞭“奈奎斯特頻率”背後的物理意義。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也激發瞭我深入探索的興趣。書中對於信息論的介紹,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將信息論僅僅作為一種數學工具來對待,而是深刻地剖析瞭它在通信係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為我們提供通信能力的理論上限。這種高度的哲學思考,讓我對數字通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當讀到章節末尾的習題時,我發現它們的設計也十分巧妙,往往能夠引導我思考更廣泛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公式的計算上。盡管這是一本英文書籍,但其語言風格卻齣奇的清晰和富有吸引力。作者善於運用富有洞察力的語句,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讓我有種與智者對話的感覺。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數字通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看待這個領域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數據流背後的深刻原理。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評分

《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具顛覆性的一本。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以一種極其精煉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數字通信的核心思想和關鍵技術呈現在我麵前,完全打破瞭我以往對“精簡版”的刻闆印象。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數字通信的宏大圖景,讓我們在開始學習具體技術之前,就已經對整個學科的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信號量化時所采用的類比,它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數學原理,轉化為一個生動的故事,讓我瞬間領悟瞭“奈奎斯特頻率”背後的物理意義。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也激發瞭我深入探索的興趣。書中對於信息論的介紹,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將信息論僅僅作為一種數學工具來對待,而是深刻地剖析瞭它在通信係統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為我們提供通信能力的理論上限。這種高度的哲學思考,讓我對數字通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當我讀到章節末尾的習題時,我發現它們的設計也十分巧妙,往往能夠引導我思考更廣泛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公式的計算上。盡管這是一本英文書籍,但其語言風格卻齣奇的清晰和富有吸引力。作者善於運用富有洞察力的語句,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讓我有種與智者對話的感覺。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數字通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看待這個領域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數據流背後的深刻原理。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評分

當我第一次翻開《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時,我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本‘精簡版’到底能有多‘精簡’?” 作為一名在通信領域摸爬滾打瞭多年的工程師,我深知這個領域的龐雜與精深,任何一本試圖涵蓋所有內容的教材都可能變得臃腫不堪。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打破瞭我的固有認知。它並沒有因為“精簡”而犧牲內容的深度和完整性,反而通過一種更加聚焦、更加提綱挈領的方式,將數字通信的核心思想和關鍵技術一一呈現。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所采用的邏輯順序。從最基礎的信號錶示和采樣定理,到復雜的編碼調製技術,再到最後的信道模型和性能分析,每一步都銜接得非常自然,仿佛在為讀者搭建一座堅實的知識階梯。尤其是在介紹信息論的部分,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香農定理的深遠意義,以及它如何指導著現代通信係統的設計。這種對理論根源的深刻挖掘,讓我對整個學科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穿插的大量實例,更是讓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講解誤碼率(BER)與信噪比(SNR)的關係時,作者引用瞭Wi-Fi信號在不同環境下的實際衰減情況,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模型與實際應用之間的緊密聯係。即便這本書是英文原版,其語言錶達也十分清晰,甚至比一些翻譯過來的中文書籍更加易懂。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句子和精準的詞匯,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堆砌,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本書無疑是數字通信領域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數字通信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知識的“瘦身”與“重塑”。我曾閱讀過不少關於數字通信的教材,它們大多內容詳實,但也因此顯得冗長,往往讓我在繁雜的細節中迷失方嚮。而這本“精簡版”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將數字通信的核心知識提煉齣來,並通過一種極其精煉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現。作者在處理一些基礎概念時,並沒有迴避其背後的數學原理,但卻能夠巧妙地將其與直觀的物理意義聯係起來,使得理解過程順暢無比。例如,在講解信號的離散化和量化時,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瞬間領悟瞭模擬信號嚮數字信號轉換的本質,以及采樣率和量化位數對信息保真度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信息論部分的闡釋。作者並沒有僅僅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來介紹,而是將其融入到整個數字通信的框架中,深刻地揭示瞭信息論在通信係統設計中的指導作用。他通過對香農信息率的討論,讓我得以窺見通信能力的理論極限,以及如何在實際係統中逼近這一極限。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現代通信係統的一些關鍵技術的介紹,盡管篇幅有限,但卻能夠點到核心,讓我對OFDM、MIMO等技術有瞭初步但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雖然是英文原版,但其錶述簡潔而有力,充滿瞭邏輯性和啓發性。作者善於使用簡短而精準的句子,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明明白白,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獨特的“精簡”之道,讓我重新認識瞭數字通信,它不僅傳授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理解這一學科的思維方式,是一本真正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

評分

我必須說,《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我曾一度擔心“精簡版”會意味著內容的刪減和理論的淺嘗輒止,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在保持知識體係完整性的同時,將內容濃縮到瞭最精華的部分。它就像一個高度提煉的精華液,將數字通信的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術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經典理論時所采取的 pendekatan。比如,在介紹數字調製技術時,作者並沒有陷入各種調製方式的細節泥潭,而是著重分析瞭它們在頻譜效率、功率效率以及抗乾擾能力等方麵的權衡,這讓我在短時間內就能對不同調製方式的優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建立整體的知識框架非常有幫助。書中對於信道編碼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我過去常常在各種糾錯碼的算法細節中迷失,而這本書則著重於闡述編碼的目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如何提升通信係統的可靠性。作者通過一些簡化的例子,讓我得以快速掌握LDPC碼和Turbo碼等現代編碼技術的核心思想,而無需沉溺於復雜的代數運算。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實際通信係統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例如,在討論多徑傳播對信號的影響時,作者引用瞭移動通信中均衡器的設計思路,這讓我對課程內容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雖然是英文原版,但其錶述清晰流暢,即便是非英語母語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作者善於使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探索的樂趣。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成功地為我打開瞭數字通信領域的一扇新窗口,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深入瞭解這一領域的讀者。

評分

當我拿起《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裏閃過一絲猶豫:“精簡版”是否意味著內容的缺失,會錯過一些關鍵的知識點?然而,這種疑慮很快就被這本書精湛的內容組織和深刻的洞察力所驅散。作者以一種令人驚嘆的精準度,將數字通信的核心概念提煉齣來,並以一種流暢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信號處理部分時所采取的 pendekatan。他並沒有陷入各種傅裏葉變換和捲積的繁瑣細節,而是著重闡述瞭它們在信號分析和係統建模中的作用。例如,在介紹采樣定理時,作者通過生動的類比,讓我瞬間理解瞭為何需要以兩倍的最高頻率進行采樣,以及欠采樣可能帶來的後果。這種直觀的解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書中對信道編碼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各種編碼算法,而是著重於解釋編碼的本質——如何通過增加冗餘來對抗噪聲和乾擾,從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他以一種高度概括的方式,介紹瞭LDPC碼和Turbo碼等現代編碼技術的優勢,讓我得以快速掌握這些技術的核心思想,而無需深入研究其復雜的數學原理。此外,書中對於信息論的闡釋也十分到位。作者並非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數學分支來介紹,而是將其視為數字通信的基石,深刻地揭示瞭信息論在通信係統設計中的指導作用。他通過對信道容量的討論,讓我得以窺見通信能力的理論極限,以及如何在實際係統中逼近這一極限。這本書的英文寫作風格也非常齣色,簡潔而富有力量,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作者善於運用精準的詞匯和清晰的句式,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明明白白,讓我有一種與智者對話的感覺。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成功地為我打開瞭數字通信領域的一扇新窗口,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深入瞭解這一領域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具顛覆性的一本。當初拿到《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畢竟“精簡版”這三個字往往意味著刪減和淺嘗輒止。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甚至可以說是大錯特錯。作者在保持核心概念清晰透徹的同時,將一些冗餘的細節巧妙地剝離,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絲毫不顯拖遝,反而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解釋一些復雜的數學模型時,並沒有直接拋齣公式,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物理意義。例如,在介紹信道編碼的部分,我過去常常被那些繁復的校驗位計算弄得頭昏腦脹,但這本書通過生動的類比和直觀的圖示,讓我瞬間領悟到瞭糾錯碼的精髓。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在討論現代通信係統時,並沒有迴避一些前沿的技術,比如OFDM的原理在低功耗物聯網設備中的應用,以及5G NR中的某些關鍵技術特性。雖然是“精簡版”,但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並沒有因此打摺扣,反而因為這種聚焦,使得讀者能夠更快地掌握最核心的知識點,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數字通信的迷宮中快速找到方嚮,而不是讓我迷失在各種細枝末節中。它的語言風格簡潔明瞭,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隻要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也能從中受益匪淺。我可以說,這本“精簡版”反而是我讀過的同類書籍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技術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消化,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評分

在我看來,《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少即是多”的典範。起初,我對於“精簡版”這個標簽有所保留,擔心其內容會過於膚淺,無法滿足我對數字通信深入理解的需求。然而,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甚至讓我對其精簡的編排方式贊不絕口。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概念提煉齣來,並通過邏輯清晰的結構呈現,使得讀者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掌握核心知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誤差控製編碼的講解。不同於一些教材中繁雜的算法推導,這本書更側重於解釋編碼的目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在提升通信係統可靠性方麵的作用。作者通過直觀的圖示和簡化的例子,讓我快速理解瞭信道編碼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對於一些現代編碼技術,如LDPC碼和Turbo碼,作者都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將其精髓扼要地呈現齣來。此外,書中對於通信係統性能的分析部分,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展示各種性能指標的計算公式,而是更注重解釋這些指標的物理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在討論誤碼率(BER)與信噪比(SNR)之間的關係時,作者通過生動的圖示,清晰地展現瞭不同調製方式在不同SNR下的性能差異,這讓我對信道條件對通信質量的影響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英文寫作風格也非常流暢自然,即便是對於非英語母語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語言,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堆砌,使得閱讀過程既高效又充滿樂趣。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成功地為我提供瞭一個高效的學習路徑,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快速掌握數字通信核心知識的讀者。

評分

《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驚喜的發現,更是一次思維的啓迪。我曾幾何時,在浩如煙海的通信理論知識麵前感到迷茫,一本本厚重的教材,似乎總是難以抓住問題的核心。而這本“精簡版”,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煉的語言,將我從知識的迷霧中拉瞭齣來。它不像其他書籍那樣,將大量的篇幅用於繁復的數學推導,而是更側重於勾勒齣數字通信的整體框架和核心思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信息論時所采取的策略。他並沒有將信息論孤立開來,而是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整個通信係統的設計中,讓我們深刻理解信息論是如何指導著通信能力的理論邊界。當我讀到關於信道容量的討論時,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瞬間領悟瞭香農公式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它如何為我們指明瞭通信優化的方嚮。書中對於各種編碼技術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同於以往接觸過的書籍中冗長的算法描述,這本書更側重於解釋編碼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它在提升通信可靠性方麵的作用。作者通過簡化的例子,讓我快速掌握瞭LDPC碼和Turbo碼等現代編碼技術的核心思想,而無需沉溺於復雜的代數運算。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實際通信係統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例如,在討論多徑傳播對信號的影響時,作者引用瞭移動通信中均衡器的設計思路,這讓我對課程內容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這本書的英文寫作風格也非常流暢自然,即便是對於非英語母語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語言,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堆砌,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成功地為我提供瞭一個高效的學習路徑,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快速掌握數字通信核心知識的讀者。

評分

第一次接觸《數字通信(第五版 英文精簡版)》時,我的內心是帶著一絲好奇與些許的疑慮。我之前接觸過的相關書籍,大多內容詳盡,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公式推導和理論細節,往往讓人望而生畏。這本書的“精簡版”標簽,反而勾起瞭我的興趣,我好奇作者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內,清晰地闡述如此龐雜的學科。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因為“精簡”而犧牲內容的深度,反而通過一種高度概括和提煉的方式,將數字通信的核心理念和關鍵技術以一種更加易於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一些基礎原理時所采取的“自頂嚮下”的方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首先勾勒齣數字通信係統的整體架構,然後逐步深入到各個模塊的原理。例如,在介紹數字調製時,作者並沒有逐一列舉所有調製方式的細節,而是重點分析瞭它們在頻譜效率、功率效率和實現復雜度等方麵的權衡,這讓我能夠快速地建立起對不同調製方式的整體認知。書中對信道編碼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用簡潔的語言解釋瞭糾錯碼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如何提高通信係統的魯棒性。他通過一些直觀的例子,讓我得以快速掌握LDPC碼和Turbo碼等現代編碼技術的精髓,而無需陷入繁雜的代數運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齣色,雖然是英文原版,但其錶述清晰流暢,即便是對英語不太熟練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語言,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堆砌,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精煉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成功地為我打開瞭數字通信領域的一扇新窗口,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數字通信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