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第4版)

电路基础(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亚历山大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基础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路
  • 电子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四版
  • 电气工程
  • 基础电路
  • 电路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0124
商品编码:298673680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基础(第4版)

定价:109.00元

作者:(美)亚历山大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030320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路基础(第四版)(英文影印版)》讲述了电路课程的基础知识,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直流电路,包括基本定律和定理、无源元件及有源元件。第二部分是交流电路,包括相量、正弦稳态分析、功率、有效值、三相电路和频率响应。第三部分包括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和二端口网络分析。本书以电路的基础知识、分析方法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做了有创意的延伸与发展,加强了它与新技术的联系。
  《电路基础(第四版)(英文影印版)》 可作为电类各专业课程的双语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preface xi
acknowledgments xvi
guided tour xviii
a note to the student xxiii
about the authors xxv
part 1 dc circuits 2
chapter 1 basic concepts 3
1.1 introduction 4
1.2 systems of units 4
1.3 charge and current 6
1.4 voltage 9
1.5 powerand energy 10
1.6 circuit elements 15
1.7 *applications 17
1.8 *problem solving 20
1.9 summary 23
chapter 2 basic laws 29
2.1 introduction 30
2.2 ohm's law 30

.2.3 *nodes, branches, andloops 35
2.4 kirchhoff's laws 37
2.5 series resistors and voltage division 43
2.6 parallel resistors and current division 45
2.7 *wye-detta transformations 52
2.8 *applications 58
2.9 summary 64
chapter 3 methods of analysis 81
3.1 introduction 82
3.2 nodal analysis 82
3.3 nodal analysis with voltage sources 88
3.4 mesh analysis 93
3.5 mesh analysis with current sources 98
3.6 *nodal and mesh analyses by inspection 100
3.7 nodal versus mesh analysis 104
3.8 circuit analysis with pspice 105
3.9 *applications: dc transistor circuits 107
3.10 summary 112
chapter 4 circuit theorems 127
4.1 introduction 128
4.2 linearity property 128
4.3 superposition 130
4.4 source transformation 135
4.5 thevenin's theorem 139
4.6 norton's theorem 145
4.7 *derivations of thevenin's and norton's theorems 149
4.8 maximum power transfer 150
4.9 verifying circuit theorems with pspice 152
4.10 *applications 155
4.11 summary 160
chapter 5 operational amplifiers 175
5.1 introduction 176
5.2 operational amplifiers 176
5.3 ideal op amp 179
5.4 inverting amplifier 181
5,5 noninvertingamplifier 183
5.6 summing amplifier 185
5.7 difference amplifier 187
5.8 cascaded qpamp circuits 191
5.9 op amp circuit analysis with pspice 194
5.10 tapplications 196
5.11 summary 199
chapter 6 capacitors and inductors 215
6.1 introduction 216
6.2 capacitors 216
6.3 series and parallel capacitors 222
6.4 inductors 226
6,5 series and parallel inductors 230
6,6 applications 233
6.7 summary 240
chapter 7 first-order circuits 253
7.1 introduction 254
7.2 thesource-free rccircuit 254
7.3 the source-free rt circuit 259
7.4 singularity functions 265
7.5 step response of an rccircuit 273
7.6 step response of an rt circuit 280
7.7 tfirst-qrder op amp circuits 284
7.8 transient analysis with pspice 289
7.9 applications 293
7.10 summary 299
chapter 8 second-order circuits 313
8.1 introduction 314
8.2 finding initial and final values 314
8.3 the source-free series rtc circuit 319
8.4 the source-free parallel rtc circuit 326
8.5 step response of a series rlc circuit 331
8.6 step response of a parallel rlc circuit 336
8.7 general second-order circuits 339
8.8 second-order op amp circuits 344
8.9 pspice analysis of rtccircuits 346
8.10 *duality 350
8.11 tapplications 353
8.12 summary 356
part 2 ac circuits 368
chapter 11 sinusoids and phasors 369
9.1 introduction 370
9.2 sinusoids 371
9.3 phasors 376
9.4 phasor relationships for circuit elements 385
9.5 impedance and admittance 387
9.6 *kirchhoff's law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389
9.7 impedance binations 390
9.8 tapptications 396
9.9 summary 402
chapter 10 sinusoidal steady-state analysis 413
10.1 introduction 414
10.2 nodal analysis 414
10.3 mesh analysis 417
10.4 superposition theorem 421
10.5 source transformation 424
10.6 thevenin and norton equivalent circuits 426
10.7 qp amp ac circuits 431
10.8 ac analysis using pspice 433
10.9 tapptications 437
10.10 summary 441
chapter 11 ac power analysis 457
11.1 introduction 458
11.2 instantaneous and average power 458
11.3 maximum average power transfer 464
11.4 effective or rms value 467
11.5 apparent power and power factor 470
11.6 plex power 473
11.7 tconservation of ac power 477
11.8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481
11.9 tapplications 483
11.10 summary 488
chapter 12 three-phase circuits 503
12.1 introduction 504
12.2 balanced three-phase voltages 505
12.3 balanced wye-wye connection 509
12.4 balanced wye-delta connection 512
12.5 balanced delta-delta connection 514
12.6 balanced delta-wye connection 516
12.7 power in a balanced system 519
12.8 tunbalanced three-phase systems 525
12.9 pspice for three-phase circuits 529
12.10 tapptications 534
12.11 summary 543
chapter 13 magically coupled circuits 555
13.1 introduction 556
13.2 mutual inductance 557
13.3 energy in a coupled circuit 564
13.4 linear transformers 567
133 ideal transformers 573
13.6 idealautotransformers 581
13.7 tthree-phase transformers 584
13.8 pspiceanatysis of magically coupled circuits 586
13.9 applications 591
13.10 summary 597
chapter 14 frequency response 613
14.1 introduction 614
14.2 transfer function 614
14.3 tthe decibel scale 617
14.4 bode plots 619
14.5 series resonance 629
14.6 parallel resonance 634
14.7 passive filters 637
14.8 active filters 642
14.9 scaling 648
14.10 frequencyresponse using pspice 652
14.11 putation using matlab 655
14.12 applications 657
14.13 summary 663
part 3 advanced circuit analysis 674
此处删去原书5.16章。
chapter 17 the fourier series 755
17.1 introduction 756
17.2 trigonometric fourier series 756
17.3 symmetry considerations 764
17.4 circuit applications 774
17.5 average power and rms values 778
17.6 exponential fourier series 781
17.7 fourier analysis with pspice 787
17.8 tapplications 793
17.9 summary 796
此处删去原书8章。
chapter 19 two-port works 849
19.1 introduction 850
19.2 impedance parameters 850
19.3 admittance parameters 855
19.4 hybrid parameters 858
19.5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863
19.6 trelationships between
19.7 interconnection of works 871
19.8 puting two-port parameters using pspice 877
19.9 tapplications 880
19.10 summary 889
appendix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nd matrix inversion a
appendix b plex numbers a-9
appendix c mathematical formulas a-16
appendix d pspice for windows a-91
appendix e matlab a-46
appendix f kcide for circuits a-65
appendix g answers to odd-numbered problems a-75
bibliography b-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工基础》(第四版)是一本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电工技术人员,提供扎实、系统、实用的电工基础知识的书籍。本书内容涵盖了电工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常用元器件、电路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的实践技能,力求让读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电工基础理论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电学概念入手,为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电荷与电流: 详细阐述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以及电流的形成、单位(安培)和测量方法。我们将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电流现象之间的联系。 电压与电势: 深入剖析电压的含义,即电场力做功的能力,以及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我们将探讨电压的测量(伏特),并介绍各种电压源,如电池、发电机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阻与欧姆定律: 详细介绍电阻的概念、单位(欧姆)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材料的电阻率、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温度等。核心内容将围绕欧姆定律展开,阐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大量的计算题型,帮助读者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功率与焦耳定律: 讲解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瓦特),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我们将深入探讨焦耳定律,分析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并引申到实际应用中,如电热器的设计、电线发热的安全性考量等。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引入电路图的绘制规范和常用符号,介绍构成一个完整电路所需的几个基本要素: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我们将区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并初步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直流电路分析 在掌握了基础概念后,本书将进入更为深入的直流电路分析。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详细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分配规律,包括总电阻的计算、电流的分配以及各支路电压的计算。我们将通过图示和例题,清晰地展示不同连接方式下电路的工作特点。 混联电路分析: 针对同时包含串联和并联元件的复杂电路,我们将介绍一系列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包括节点法、网孔法等,教会读者如何将复杂电路分解为简单电路进行分析,从而准确求解电路中的各项参数。 基尔霍夫定律: 深入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这是分析任意复杂直流电路的强大工具。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际电路分析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含多个电源和多个电阻的电路。 电源的内阻与实际电源模型: 探讨实际电源并非理想的,会存在内阻,以及内阻对电路工作的影响。我们将建立实际电源的模型,并分析其在不同负载下的电压特性。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介绍两个非常有用的电路等效变换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这两个定理能够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简化为一个等效的电压源或电流源模型,极大地简化电路分析过程,特别适用于研究电路的局部特性。 第三部分:交流电路基础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交流电的世界,了解其独特性质和分析方法。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介绍交流电的产生(发电机原理)、周期、频率、振幅、初相位等基本参数。我们将重点讲解正弦交流电,并介绍其波形图和相量表示法。 纯电阻、纯感抗和纯容抗电路: 分别分析当交流电路中只存在电阻、电感或电容元件时,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引入感抗(XL)和容抗(XC)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频率的关系。 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深入分析由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或并联组成的电路。我们将讲解阻抗(Z)、导纳(Y)的概念,相量图的绘制,以及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和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谐振现象: 详细介绍RLC电路的谐振现象,包括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特点和应用,如选频电路、滤波电路等。 交流电的测量: 介绍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功率因数表、频率计等常用交流测量仪表。 第四部分:常用电工元器件与电路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在实际电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元器件,以及它们的典型应用电路。 电阻器: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电阻器,如碳膜电阻、金属膜电阻、功率电阻、可调电阻等,以及它们的标识方法、精度、额定功率等参数。 电容器: 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原理、单位(法拉)以及分类,如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等。我们将重点讲解电容器在滤波、耦合、隔直等方面的作用。 电感器: 介绍电感器的构造、原理、单位(亨利)以及分类。我们将讲解电感器在储能、滤波、电磁感应等方面的应用。 半导体器件基础: 引入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基本半导体器件的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我们将简要介绍它们在整流、放大、开关等方面的应用。 继电器与接触器: 介绍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以及它们在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中作为开关元件的广泛应用。 变压器: 详细讲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升压和降压作用,以及变压器的分类、主要参数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第五部分:电工基础实践与安全 在理论知识之外,本书同样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安全意识的灌输。 电工仪表的使用: 详细讲解万用表(包括电压、电流、电阻、二极管等档位)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其他常用电工仪表的读数和操作技巧。 电路的焊接与连接: 介绍导线连接的基本方法,如压接、焊接等,以及电路板的焊接技巧。 安全用电知识: 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详细介绍触电的危害、防护措施(如接地、绝缘、漏电保护器等)、急救方法以及日常用电的注意事项。 常见故障的判断与排除: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电路中常见的故障现象,如断路、短路、接触不良等,并提供相应的判断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简单电器的维护与修理: 结合实际生活,介绍一些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和简单故障的维修指导,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小问题。 《电工基础》(第四版)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每章都配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辅以必要的图表和示意图,旨在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电学概念。无论是初学者希望入门电工领域,还是在职人员希望系统梳理和提升电工技能,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电工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安全、高效地运用电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对电路的看法。我原本以为电路分析会是一堆令人头疼的公式和符号的堆砌,但这本书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将这个复杂的世界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叠加原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定理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叠加原理让我理解了,即使电路中有多个信号源,我们也可以分别分析它们对电路的影响,然后将结果叠加起来,这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电路的分析。 书中的图示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幅电路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而且对关键元件和节点都有明确的标注。作者还经常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电流方向或者电压极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曾经因为电路图不清晰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认,但有了这本书,我能够更快速地理解电路结构。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相当出色,从最基础的概念验证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我尝试着去做书中的大部分习题,虽然有些题目很有挑战性,但每一次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都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更复杂的电路。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功率”的讲解。作者详细解释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并分析了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效率的影响。这让我了解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计算电流和电压,更是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电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各种实际电路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者通过分析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在电路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非线性元件在实际电路中的作用。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作者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来传达知识。即便涉及到一些较难的数学推导,作者也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避免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一些介绍,比如简单的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原理。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电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激发了我对这些具体技术更深入学习的兴趣。 《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用科学严谨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电路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我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学习方法,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在我学习电路的旅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电路理论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我从一个对电路完全陌生的初学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学习者。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阻抗”概念的讲解。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定义,还深入分析了电阻、电容和电感在交流电路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电路的总阻抗。这种从直流到交流的过渡,非常平滑,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书中的大量图例,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每一幅电路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而且对关键元件和节点都有明确的标注。作者还经常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电流方向或者电压极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只用文字描述的电路,总是容易出错,而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三相电路”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介绍了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原理,以及三相功率的计算。这让我对现代电力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三相电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十分出色,从最基础的概念验证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我经常会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立即去尝试解决相关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并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之处。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瞬态分析”的介绍,虽然内容不多,但已经让我初步了解了电容和电感在电路启动和停止过程中的动态行为。这种对动态特性的初步探讨,为我日后深入学习埋下了伏笔。 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电感”的“感抗”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惯性”,能够阻碍电流的变化,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记忆和理解上都受益匪浅。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功率因数”的重要性。作者详细解释了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效率的影响,并介绍了一些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这让我了解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线性元件”的讲解。作者通过分析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在电路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非线性元件在实际电路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者,《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耐心,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我前进,让我这个对电路一无所知的人,也能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认知。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功率”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还详细讲解了功率因数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电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的图示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标注准确,而且布局合理。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作者会采用多幅图来展示不同的分析角度,或者通过局部放大来突出关键区域,这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元件的相互关系。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只用文字描述的电路,总是容易出错,而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的讲解。作者通过分析不同频率下电路的阻抗变化,展示了当电路工作在谐振频率时,电流达到最大值。这种对动态特性的深入探讨,让我对电路的频率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十分出色,从最基础的概念验证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我经常会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立即去尝试解决相关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并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之处。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介绍,这让我初步了解了如何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等效为一个简单的模型,从而简化电路分析。这种对电路简化思想的介绍,为我日后学习更复杂的电路打下了基础。 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电感”的“自感”特性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能量储存器”,能够储存和释放磁场能量,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记忆和理解上都受益匪浅。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电路安全”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提及了一些电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例如接地、过载保护等。这让我了解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更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的讲解。作者通过分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构成,展示了它在各种模拟电路中的广泛应用。这让我对现代电子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在我最近的学习中可谓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过去我对电路的概念总是模模糊糊,感觉像是雾里看花,永远抓不住实质。但自从接触了这本书,那种困扰感逐渐消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循序渐进,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数学和物理大厦。尤其是在初识直流电路部分,对于电阻串并联的分析,书中给出了多角度的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套用,更侧重于解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分配规律。 书中那些大量的图例,真的是把枯燥的电路图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电路时,会运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区分不同支路的电流方向,或者用箭头标注电压的极性,这种细节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准确地追踪信号的流动。即使是面对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电路网络,通过书中提供的系统性分析方法,比如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我都能一步步地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等效电路”的讲解。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电路简化成更容易理解的模型,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比如,在分析由多个电源和电阻组成的电路时,通过戴维宁和诺顿等效,我能够迅速抓住电路的核心特性,而无需被无关的细节所干扰。这种“抓住本质,忽略枝节”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同样受用。 书中的一些专题讨论,比如对RLC电路的暂态响应的分析,虽然一开始让我有些吃力,但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并辅以图形展示了电流和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电感和电容的动态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将其视为“储存能量”的元件,而是理解了它们在电路动态过程中的“惯性”和“滞后”作用。 而且,书中也适当地介绍了常用的测量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并结合实际操作指导,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室用这些仪器去测量实际电路的参数,验证理论计算结果,这种亲身的实践经历,让我对电路知识有了更立体的感受,也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 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电路分析的严谨性。作者在推导过程中,每一步都力求清晰,并解释了其背后的物理原理。这让我明白,学习电路不仅仅是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公式的由来和意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待学习的其他方面,让我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来传达知识。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较难的数学推导,作者也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避免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知识本身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功率”部分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还详细讲解了功率因数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电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各种电路元件的特性介绍也非常到位,例如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三极管的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等。作者通过曲线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非线性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实际电路中的作用。 《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电子世界的大门。它用科学严谨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电路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我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书本身的价格,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学习方法,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在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初次接触电路理论的阶段,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一步步地探索这个全新的领域。作者的讲解逻辑非常清晰,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或不知所措。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讲解。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公式,而是通过详细的图解和文字说明,展示了如何从电路结构出发,建立方程组,并最终求解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这种“从分析到求解”的完整过程,让我对这两种重要的电路分析方法有了透彻的理解。 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线条流畅,标注清晰。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图例来展示不同的分析过程,或者将电路进行局部放大,以突出关键部分。这种精良的插图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让我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能够有更直观的视觉辅助。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二端口网络”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介绍了阻抗参数、导纳参数、混合参数等,并详细讲解了它们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这让我对复杂电路的整体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关注其内部细节。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十分巧妙,既有基础的概念巩固题,也有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我经常会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立即去尝试解决相关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并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之处。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电路仿真软件”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工程应用是紧密相连的。虽然书中并未深入讲解软件操作,但其提及,已经为我指明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电容的“储能”特性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水库,能够储存和释放电荷,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记忆和理解上都受益匪浅。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等效电路”的重要性。作者通过讲解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简化成更容易分析的模型,这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瞬态响应”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微分方程,而是通过引入一些简化的分析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电容和电感的充放电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的方法,让我能够逐步掌握复杂的电路行为。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评分

在我决心深入学习电子工程领域之初,《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无疑为我铺就了一条坚实而清晰的道路。作者的讲解方式,与其说是“教授”,不如说是“引领”。他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新的概念,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 书中对于“叠加原理”的阐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清晰的步骤和图示,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含有多个独立信号源的复杂电路,分解为多个只含一个信号源的简单电路进行分析,最终将各部分结果叠加得到总的解。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更让我领略到了数学工具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强大力量。 书中的插图质量堪称一流。无论是简单的基本电路图,还是复杂的网络模型,都绘制得极其精细,标注清晰。尤其是在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时,作者会辅以形象的示意图,将无形的概念具象化,例如,用流动的水来比喻电流,用水坝的阻力来比喻电阻。这种生动的图示,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抽象的电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能量守恒”和“功率平衡”的章节。作者将这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电路分析中,让我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出电流和电压,更能理解电路中能量的转化和传输过程。这让我对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黑箱”式的输入输出,而是能够理解内部的运行机制。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是我特别称赞的地方。它不仅有检验基本概念的题型,更有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知识的挑战性题目。我坚持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介绍,这让我初步了解了如何利用电容和电感来滤除特定频率的信号。这种对信号处理技术的初步接触,为我日后学习更高级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打下了基础。 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用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电阻分压原理时,会提及实际电路中电位器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动力。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电路稳定性”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提及了一些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稳定性问题,例如负反馈在稳定电路中的作用。这让我了解到,电路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更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端口网络”的讲解。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数学推导,解释了多端口网络的定义和分析方法。这让我对复杂电路的整体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关注其内部细节。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评分

初次翻开《电路基础(第4版)》,就被书中那严谨而不失活泼的讲解风格所吸引。作为一名渴望深入理解电子世界奥秘的初学者,我一直期待着一本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叠加原理时,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多个原因同时发生,其结果是各个原因单独发生时结果的总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记住这个重要的原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复杂的电路分析中。 书中的插图质量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幅电路图都绘制得极为精细,元件的符号、导线的连接、关键节点的标注都一丝不苟。作者还善于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区分不同支路的电流方向,或者用箭头清晰地标示电压的极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在解读电路图时的难度,让我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抓住电路的核心结构。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暂态分析”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微分方程的引入,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电容和电感在电路启动和停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行为。他通过大量的图形展示,形象地描绘了电流和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而易于把握。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题,更包含了大量的分析题和设计题。这些题目涵盖了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有效地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经常在完成一道难题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让我对继续深入学习充满动力。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功率传输”的优化问题,例如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推导和应用。这让我意识到,电路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更是为了提高效率,实现能量的最优利用。这种对工程效率的关注,让我对电路分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讲解时,经常会提及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例如收音机中的调谐电路,或者电动机的启动电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领域的兴趣。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电路保护”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提及了一些防止电路损坏的措施,例如熔断器和断路器的工作原理。这让我了解到,电路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性能,更要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理想元件与实际元件”的对比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理想元件(如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特性,并分析了实际元件(如实际电源、寄生电容电感)的非理想性对电路分析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电路的行为。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通往电子世界的大门。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评分

这本《电路基础(第4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电子工程领域初窥门径的学生,我一直觉得电路理论晦涩难懂,充满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拿到这本厚实的书,一开始还真有点打怵,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清晰、逻辑严谨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比如分析简单的LED灯电路、电动机的启动原理,甚至是收音机内部的基本信号处理,都讲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电路分析方法的介绍,例如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详细的步骤推导,将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直观的物理过程,让我不再感到迷茫。特别是那些“思考题”和“动手实践”环节,我尝试着去解开它们,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次的成功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甚至开始在课余时间,用一些简单的元器件搭建小型电路,验证书中的原理,这种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式,让我对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牢固。 书的排版也非常出色,大量的插图和表格清晰地展示了电路结构和参数,对比阅读起来更加高效。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电路的分析,通过多角度的图示,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电路的讲解,比如RC、RLC电路的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作者用不同的角度,从时域到频域,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电路的动态特性,让我对电容和电感的“记忆”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在讲解放大器部分,作者也提及了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激发我对更前沿知识的探索欲望。我感觉自己仿佛握住了一把开启电子世界大门的钥匙,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周围的电子设备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手机的充电电路到电脑的主板,我都能隐约看到书中讲解的原理的影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学习电路基础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冰冷的公式赋予了生命,让我看到了电能在我们生活中的神奇作用。我曾经对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图纸望而却步,但现在,我能够自信地拿起万用表,去测量电阻、电压和电流,去验证书中的每一个结论。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离不开《电路基础(第4版)》的指引。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电路模型和理想元件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实际电路,而是先从最基本的理想电阻、理想电容、理想电感入手,构建了最纯粹的电路模型。这种由简入繁的教学方法,让我能够先掌握核心概念,然后再逐步引入实际电路中的非线性、寄生效应等复杂因素。当我开始接触实际电路分析时,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不至于被那些“不理想”的因素所迷惑。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十分巧妙,从基础的计算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我常常在做完一个章节的讲解后,就立即去做相关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并且能够发现自己理解上的盲点。有些题目需要我反复推敲,甚至查阅相关的资料,但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另外,作者在讲解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定律时,都非常注重其物理意义的阐释。例如,在讲解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可以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串联电阻(或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并联电阻),以及这种等效的意义何在。这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工具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特别喜欢书中有时穿插的一些“历史趣闻”和“工程实例”。这些小故事虽然篇幅不多,但却非常有启发性。比如,在讲到电磁感应定律时,书中会简单介绍法拉第的发现过程,这让我对科学探索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而在介绍一些现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时,也会提及书中基础电路的实际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动力。 总的来说,《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在我学习电路的道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电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电子工程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我相信,它一定会像它对我一样,打开你们通往这个精彩世界的大门。

评分

在我还在为那些抽象的电路符号和繁琐的数学公式感到头疼时,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他不是简单地抛出知识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例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他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分析不同阻值下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 书中对电路分析方法的介绍,是我最为欣赏的部分之一。无论是基尔霍夫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还是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推导过程,作者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示说明。特别是那些“举一反三”的例子,能够让我将学到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不同的电路情境中,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复杂的电路问题,一时无从下手,但当我回顾书中关于网孔电流法的讲解,并尝试按照书中步骤进行分析后,竟然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标注准确,而且布局合理。对于一些复杂的电路结构,作者会采用多幅图来展示不同的分析角度,或者通过局部放大来突出关键区域,这使得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元件的相互关系。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只用文字描述的电路,总是容易出错,而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能量守恒”和“功率平衡”的章节。作者将这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电路分析中,让我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出电流和电压,更能理解电路中能量的转化和传输过程。这让我对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黑箱”式的输入输出,而是能够理解内部的运行机制。 书中的一些“特别提示”和“常见误区”部分,更是为我省去了不少弯路。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预见到读者可能会在哪些地方产生困惑,并提前给出解答和澄清。这些提示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规避一些低级错误,使我的学习更加高效。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比如电动机的控制电路,滤波电路的基本原理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电路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激发了我对这些具体技术更深入学习的兴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工程领域。 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准确和严谨,同时也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者在引入新术语时,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和解释。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很舒适,没有被大量的专业术语所压倒。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学习电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电路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性、系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书中提供的各种解题方法和分析技巧,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工程问题。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暂态分析”的处理。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微分方程,而是通过引入一些简化的模型和直观的图形,来帮助读者理解电容和电感的充放电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暂态问题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 总的来说,《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是我学习电路过程中遇到的宝贵财富。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对工程学的兴趣。我非常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正在电路学习道路上探索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电路基础(第4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电路理论讲解得清晰易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他不是简单地抛出知识点,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讲解。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可以将复杂的线性电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串联电阻(或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并联电阻),以及这种等效的意义何在。这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工具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 书中的大量插图,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每一幅电路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而且对关键元件和节点都有明确的标注。作者还经常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电流方向或者电压极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曾经因为电路图不清晰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认,但有了这本书,我能够更快速地理解电路结构。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瞬态响应”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微分方程,而是通过引入一些简化的分析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电容和电感在电路启动和停止过程中的动态行为。这种对动态特性的初步探讨,为我日后深入学习埋下了伏笔。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十分出色,从最基础的概念验证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我经常会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立即去尝试解决相关的习题,通过反复的练习,我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并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之处。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傅里叶级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这让我初步了解了如何将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成一系列正弦信号,从而简化电路分析。这种对信号处理的初步接触,为我日后学习更高级的信号理论打下了基础。 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电容”的“容抗”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阻碍”电流流动的“通路”,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记忆和理解上都受益匪浅。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电路模型的建立”的重要性。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实际的电路元件抽象成理想的模型,以及在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实际因素。这让我了解到,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互感”的讲解。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数学推导,解释了当两个线圈靠近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磁场耦合,从而相互感应。这让我对电磁场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电路基础(第4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以其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精美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电路基础。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程学的浓厚兴趣,我将永远珍藏这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