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技术与网络移动性

移动IP技术与网络移动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辉顾华玺党岚君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IP
  • 网络移动性
  • IP协议
  • 无线网络
  • 移动通信
  • 网络技术
  • 计算机网络
  • 路由优化
  • 移动管理
  • Qo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61741
商品编码:298692324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IP技术与网络移动性

定价:40.00元

作者:李晓辉顾华玺党岚君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180617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移动IP为主线,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移动IP相关领域的研究。
首先,本书描述了移动IP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且对其主要工作过程展开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讲述了相关的消息格式,以及各消息格式在移动IP中的作用,还讲述了移动IP中各实体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
为了提高移动IP的实用性,还需要结合更多的通信领域新技术来研究移动IP。本书描述了无缝切换技术,包括移动IP的快速切换、平滑切换以及基于层次型的区域移动管理方案;介绍了移动IP的双栈技术,支持移动节点在IPv6和IPy4网络问的自由移动;描述了移动IP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还介绍了移动IP的多宿技术,提高无线网络的可靠性。
随着移动Ad hoc网络(MANET)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出现,移动IP技术的研究目标从现有的主机移动性逐步向网络移动性演进,出现了移动络(NEMO。本书研究了网络移动性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给出了移动络的优化技术,并且通过实例展示了主机移动性和网络移动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录


部分 背景知识
 章 序言
1.1 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
 1.1.1 移动计算
  1.1.2 普适计算
  1.1.3 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的关系
1.2 IP移动性管理和移动IP
1.3 移动透明性
1.4 移动IP的起源及发展
  1.4.1 移动IP起源
  1.4.2 IETF移动IP协议
  1.4.3 移动IP技术的优点
 第2章 网络协议基础
  2.1 OSI与TCP/IP
  2.1.1 OSI模型
  2.1.2 TCP/IP协议
 2.2 IPv4协议
  2.2.1 IP分组格式
  2.2.2 IP地址机制
  2.2.3 IP路由选择
  2.2.4 IP组播
  2.2.5 网络地址转换
  2.3 IPv6协议
  2.3.1 IPv4到IPv6
  2.3.2 IPv6分组格式
  2.3.3 IPv6地址机制
  2.3.4 ICMPv6概述
  2.3.5 邻居发现协议
  2.3.6 地址配置
  2.4 IPv4和IPv6的共存
  2.4.1 隧道基本概念
  2.4.2 IPv4 over IPv6
  2.4.3 其他隧道技术
2.5 网络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2部分 基本原理
 第3章 移动IPv4原理
3.1 协议的目标和任务
  3.1.1 协议要求
  3.1.2 协议目标
3.2 移动IP基本工作过程
  3.2.1 协议概述
  3.2.2 代理搜索和移动检测概述
  3.2.3 注册过程概述
  3.2.4 路由过程概述
  3.2.5 移动IP的基本工作过程
3.3 移动IP的代理搜索和移动检测
  3.3.1 代理搜索消息格式
  3.3.2 代理搜索过程
  3.3.3 移动检测方法
3.4 移动IP的注册过程
  3.4.1 注册消息格式
  3.4.2 注册请求过程
  3.4.3 注册应答过程
3.5 移动IP的路由过程
  3.5.1 单播分组的路由
  3.5.2 广播分组的路由
  3.5.3 组播分组的路由
  3.5.4 ARP、代理ARF,和强制ARF
3.6 移动IP的网络管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IPv6原理
4.1 移动IPvl5简介
4.2 移动IPv16协议概述
  4.2.1 基本概念
 4.2.2 移动检测和转交地址获取
  4.2.3 绑定管理
  4.2.4 与通信对端的通信
 ……
第3部分 实用化技术
 第5章 移动IP的无缝切换技术
 第6章 移动IP的双栈技术
 第7章 移动IP的安全
 第8章 移动IP的多宿技术
第4部分 网络移动性
 第9章 移动网络基础
 0章 MEMO优化技术
 1章 NEMO应用案例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纵横四海,畅游无界:信息时代下的网络迁徙艺术 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对网络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固定的地点和设备。无论身处繁华都市的咖啡馆,还是偏远乡村的山间小溪,亦或是在疾驰的列车上,我们都期望与世界保持零距离的畅通沟通。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需求,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网络变革,而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便是对“网络移动性”的极致追求。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项具体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一宏大愿景的网络移动性这一核心概念。我们不再将网络看作是 static 的物理连接,而是赋予它生命,让它能够感知并适应用户的移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塑,一种让数字世界真正“活”起来的艺术。 网络移动性:不仅仅是“上网”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连接,往往是“一次性”的。一旦你插入网线,或者连接到某个Wi-Fi热点,你的网络身份就与这个接入点紧密绑定。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用户行为模式的改变,这种僵化的连接方式已然捉襟见肘。我们需要在不同网络之间无缝切换,在移动过程中保持IP地址的稳定,甚至在跨越不同的运营商和地理区域时,也能享受到不间断的服务。这便是网络移动性的魅力所在,它将“在哪里上网”变成了“如何保持持续的网络连接”。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度探索之旅,从宏观的理念到微观的实现,全方位地理解网络移动性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不会止步于对某个特定协议的罗列,而是力求揭示隐藏在这些技术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工程智慧。 打破藩篱,重构连接:网络移动性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想象一下,您正在使用手机与同事进行重要的视频会议,突然您需要走到会议室外面接听一个紧急电话,而此时您却身处一个信号微弱的区域。在传统的网络模型下,这次移动很可能导致会议中断,信息丢失,甚至影响到重要的工作决策。而网络移动性的核心目标,正是要消弭这样的“连接断层”。 本书将深入探讨网络移动性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IP地址的稳定性与分配: 在用户从一个网络移动到另一个网络时,如何保证其IP地址的连续性?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同的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IP地址段,如何在这些异构环境中保持标识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是网络移动性研究的基石。 网络切换的无缝性: 从Wi-Fi切换到蜂窝网络,或者从一个Wi-Fi热点切换到另一个,用户往往期望这个过程是“隐形”的,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中断或用户体验的下降。如何实现这种“零感知”的切换,涉及到了大量的协议设计和优化。 服务质量(QoS)的保障: 在移动过程中,网络带宽、延迟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如何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例如高清晰度的视频流,低延迟的游戏体验,是网络移动性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安全性的考量: 移动连接意味着更多的安全风险。每一次网络切换,每一次新的接入,都可能暴露潜在的安全漏洞。如何在保证连接畅通的同时,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是网络移动性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跨域漫游的复杂性: 当用户跨越不同的运营商、国家甚至 continents 移动时,网络的管理和连接的建立将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协调不同网络实体之间的关系,保证漫游的顺畅,是推动全球网络移动性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网络移动性的发展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增强的用户体验: 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稳定、高质量的网络连接,将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数字生活体验,让工作、娱乐、社交更加自由和便捷。 创新的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汽车、远程医疗、物联网(IoT)设备、智慧城市等等,这些依赖于持续、可靠连接的应用,都将因网络移动性的发展而受益,甚至成为可能。 新的商业模式: 移动性和无缝连接的特性,将催生出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以及更高效、更灵活的网络运营模式。 连接的普惠性: 网络移动性的发展,有助于打破地理限制,将数字世界的便利带给更多偏远地区的人们,实现信息的普惠。 洞察本质,掌握未来:探索网络移动性的多维视角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网络移动性,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认知框架。我们将: 追溯历史的脉络: 回顾网络连接方式的演进,从早期的固定网络到无线网络的出现,再到如今对移动性的不懈追求,理解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解析核心原理: 深入讲解支撑网络移动性的关键技术原理,例如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演进、域名系统(DNS)在移动环境下的作用、以及网络地址转换(NAT)等,理解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探讨协议的奥秘: 审视那些旨在解决移动性问题的网络协议,例如不同版本的IPv6及其对移动性的支持,以及一些更专业的协议(如Mobile IP)的架构和工作流程,但我们将侧重于这些协议的思想和设计理念,而非繁复的细节。 审视架构的设计: 分析现有的网络架构如何适应移动性的需求,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灵活、更智能的网络架构,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为网络移动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关注用户侧的实现: 探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在支持网络移动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适配。 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5G/6G等前沿技术,探讨网络移动性将如何进一步演进,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数字未来。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定位 本书旨在为那些对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以及未来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深刻的洞察。无论您是: 技术爱好者: 渴望深入了解网络技术背后的原理和演进,理解“连接”的真正含义。 IT从业者: 正在从事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软件开发者等工作,需要掌握网络移动性的概念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或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好准备。 产品经理与决策者: 希望理解网络移动性对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技术视野。 学生与研究者: 正在学习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希望获得对网络移动性的系统性认识。 本书不会充斥着枯燥的命令行和复杂的配置教程,而是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带领读者领略网络移动性的魅力。我们相信,理解了网络移动性的核心,就如同掌握了一把解锁未来数字世界的钥匙,让我们能够真正实现“纵横四海,畅游无界”的数字生活。 这趟旅程,将带您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连接,理解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网络移动性的精彩旅程,去感受信息时代下连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解答了我长久以来对移动网络连接稳定性的疑惑。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且高度移动的时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当我们在不同的网络之间切换时(例如从家里的Wi-Fi切换到公共Wi-Fi,或者从Wi-Fi切换到蜂窝网络),我们通常期望这种切换是无感知的,我们的通信也不会中断。这本书就聚焦于实现这一目标的“移动IP技术”。 它详细讲解了移动IP如何通过特定的协议和机制,允许移动设备在更换网络时,仍然保持原有的IP地址,从而保证通信的连续性。书中对网络移动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不仅仅局限于IP地址的层面,更包含了用户身份的认证、会话的保持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移动IP版本的比较,以及它们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考量印象深刻。这本书为我理解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底层架构和技术演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网络探险”。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移动IP技术”这个概念时,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移动网络的便利,陌生则是因为其背后的实现原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不清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了移动IP技术的神秘面纱。它详细介绍了移动IP的核心机制,包括如何处理移动节点(MN)、归属代理(HA)和外部代理(FA)之间的通信,以及如何通过隧道技术来转发数据包。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网络移动性”这个概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它不仅仅局限于IP层的移动,而是涵盖了应用层、会话层等多个层面。这意味着,即使你的设备在不同网络之间切换,你的聊天记录、游戏进度,甚至你正在编辑的文档,都不会丢失。书中对这些复杂机制的讲解,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通过一些实际场景的案例分析,来解释技术原理,这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它不仅解答了我对移动网络运作方式的疑问,更让我对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享受的便捷的移动通信体验,背后是多么强大的技术支撑。在过去,网络的连接往往意味着固定和稳定,一旦离开了预设的网络环境,连接就会中断。而现在,我们可以在移动中享受不间断的网络服务,这得益于“移动IP技术”和“网络移动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网络世界“幕后”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默默工作、保障我们通信顺畅的技术。 书中对移动IP的核心概念,如注册、隧道、地址管理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解释了当一个移动设备从一个网络移动到另一个网络时,如何保持其原有的IP地址不变,以及如何通过各种代理节点来转发数据。这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各种移动IP协议的细节,以及它们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移动性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分析很感兴趣,例如在无线局域网、蜂窝网络之间的无缝切换,以及对实时通信应用(如VoIP、视频会议)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移动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身处一个繁忙的机场,周围的人们都在忙碌地使用着他们的电子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各种各样。这场景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书中关于“网络移动性”的论述。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流动的世界,无论是出差、旅行,还是日常通勤,我们都在不断地穿越不同的网络环境。从家里的Wi-Fi,到办公室的有线网络,再到路上的蜂窝网络,甚至可能还有公共Wi-Fi热点。而我们期望的是,这一切切换都应该是“隐形”的,用户根本察觉不到。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实现这种“隐形”切换背后的技术原理,特别是移动IP(Mobile IP)的各种机制。 它详细介绍了移动IP如何通过注册、隧道等方式,使得移动节点即使更换了IP地址,也能保持与原网络地址的连接。这就像是给你的设备办理了一张“全球通”的电话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用同一个号码保持联系。书中还对 Mobile IP 的不同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以及它们在性能、安全性和部署复杂性上的差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安全性的讨论,因为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安全漏洞的潜在风险会大大增加。书中对如何保障移动节点通信的安全,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理解当下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核心挑战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移动IP技术与网络移动性》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对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的移动时代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它们在不同网络之间无缝切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本我手中捧着的书,恰恰聚焦于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它深入探讨了移动IP技术,这是一种允许移动设备在IP地址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网络接入点之间自由漫游的技术。这意味着,即使你从Wi-Fi网络切换到蜂窝网络,或者在不同的Wi-Fi热点之间移动,你的网络连接也不会中断,你正在进行的通信(比如视频通话、在线游戏)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书中对网络移动性的阐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网络移动性不仅仅是设备层面的IP地址切换,它还包含了更广泛的意义,例如用户身份的持续性、会话的连续性、以及应用程序的状态保持。想象一下,当你乘坐火车,信号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你的手机网络一直在默默地工作,你的在线会议依然顺畅,这就是网络移动性在起作用。本书通过详细的讲解,勾勒出了实现这种无缝移动性的各种技术框架和协议,比如 Mobile IP 的不同版本(v4 和 v6),以及相关的信令机制、安全机制等。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了这些技术如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落地,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并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网络通信的底层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当我们在不断移动的环境中,如何才能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本书《移动IP技术与网络移动性》恰恰触及了这个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它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张详细的“网络地图”,让我能够理解设备在穿越不同网络时是如何“导航”的。书中对“移动IP技术”的讲解,让我明白,即使设备更换了网络接入点,其IP地址也不会改变,这对于维持现有连接至关重要。 书中深入剖析了移动IP的关键组件和工作流程,例如移动节点、归属代理、外部代理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方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隧道技术的解释,它如何将数据包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封装和转发,从而实现跨网络的连接。此外,“网络移动性”的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阐释,不仅仅是IP地址的改变,更包括了对用户身份、会话状态的维护,以及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实现无缝漫游的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思考未来的网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如何将一个看似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如“移动IP”和“网络移动性”,抽丝剥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固定连接的范畴,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需求变得理所当然。但这种“随时随地”的背后,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支撑。这本书就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协议的细节,例如 Home Agent、Foreign Agent、Care-of Address 等关键概念的解释,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实现移动节点的漫游。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移动IP协议的分析,比如 MN-MIP4, MN-MIP6, MR-MIP4, MR-MIP6 等。理解这些协议的演进和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把握移动IP技术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书中还讨论了移动IP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网络的漫游开销、信号切换时的延迟、以及跨越不同运营商网络时的互联互通问题。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网络未来发展时常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无缝、可靠且安全的移动通信网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网络技术发展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现代通信方式的全新认知。我们常常认为使用手机上网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究竟有多么复杂的技术支撑。这本书以“移动IP技术”为切入点,为我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奥秘。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移动IP,让设备在更换网络环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IP地址,从而实现连接的连续性。 书中对“网络移动性”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IP地址切换,而是涉及到用户身份的持续性、会话的完整性,甚至是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如Wi-Fi和蜂窝网络)进行无缝切换的实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移动IP协议的对比分析感到受益匪浅,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方案的优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享受的便捷移动通信,是无数技术创新和努力的结晶。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网络技术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移动IP技术”的核心概念,让我能够理解设备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书中对移动IP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归属代理(Home Agent)、外部代理(Foreign Agent)以及它们的通信机制,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对这一技术的运作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让我欣喜的是,本书对“网络移动性”的探讨,将移动IP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IP地址管理,更是涉及到如何保障用户在不同网络环境下,依然能够获得无缝、连续的服务体验。书中对各种移动IP协议的分析,以及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这本书让我对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日常通信背后那个庞大而精密的“幕后英雄”。每天我们都在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但很少有人去深究,当我们的设备在不同的网络之间穿梭时,是什么保证了这一切的顺畅不中断?这本书就如同一本“武林秘籍”,详细解答了这个问题。它从“移动IP技术”这个核心切入,解释了如何让设备在网络地址发生变化时,依然能够保持与原有地址的连接。这就像是你在不同城市旅行,但你的“家”的地址始终不变,你总能收到来自“家”的信件。 书中对网络移动性的阐述,更是将这种概念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它不仅仅是IP地址的切换,而是涉及到用户身份的持续性、会话的连续性,甚至是应用状态的保持。想象一下,你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直播,信号突然从Wi-Fi切换到4G,但直播画面依然流畅,没有丝毫卡顿,这背后就是强大的网络移动性在支撑。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实现这种无缝漫游的各种技术细节,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极致的移动体验。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不同移动IP协议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项技术的演进和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