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3] 比較哲學與文化(一)

[A323] 比較哲學與文化(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森著 著
图书标签:
  • 比较哲学
  • 文化研究
  • 哲学史
  • 亚洲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文化比较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02210
商品编码:2988277580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1992-12-31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本文集為作者十多年來在美講學及研究的心得﹐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比較中西化及思想的異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嚴肅的主題和精闢的創見﹐文筆流暢、立論公允、描述客觀、說理清晰。尤其是對中國文化特性的闡發﹐對當代哲 學的評述﹐以及我國目前哲學界提供的意見﹐都能一針見血﹐語語中肯﹐為我國近年來思想界罕有之作。


比較哲學與文化(二):當代視野下的跨文化對話 本書特色 本書延續了《比較哲學與文化(一)》的基礎,深入探討當代全球化脈絡下,不同哲學傳統如何相互碰撞、交融與啟發。不同於傳統的單一學科視角,本書採取多維度的跨文化比較方法,聚焦於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議題,如科技倫理、身份認同、後殖民主義、全球正義等,藉由東西方哲學的對話,尋求更為豐富和包容的理解。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脫自身文化預設的框架,以更具批判性和開放性的眼光審視人類共同的境遇。 第一部分:當代科技倫理的跨文化反思 隨著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和數位化社會的急速發展,倫理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探討西方當代科技倫理學(如效益主義、義務論在AI決策中的應用)與東方傳統智慧(如儒家的「仁」學、道家的「自然」觀)在處理科技衝擊時的異同。 第一章:人工智慧與主體性危機 西方視角: 分析計算主義哲學對心靈本質的探討,以及圖靈測試、強人工智慧與弱人工智慧的辯論。重點考察當代哲學家如丹尼特(Daniel Dennett)和塞爾(John Searle)的觀點,以及他們如何界定「意識」與「理解」。 東方視角: 探討禪宗和道家思想中對「心物不二」的理解,以及這如何挑戰西方二元論的基礎。特別是,如果AI能夠模擬人類的行為和情感,它是否能被賦予某種程度的道德地位?儒家「格物致知」的當代詮釋,將科技視為擴展人類道德實踐的工具,而非獨立的道德主體。 比較與整合: 探討將東方的「關係性主體」(Relational Self)觀念應用於AI倫理框架的可能性。例如,AI的道德判斷是否應基於其在特定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作用,而非僅基於預先編程的規則。 第二章:生命科技與自然概念的重構 基因編輯的倫理困境: 考察西方生物倫理學中關於「自然性」(Naturalness)和「人類尊嚴」(Human Dignity)的辯論。批判性分析將人類「優化」的傾向,及其對個體自主權的潛在侵犯。 東方對「生」與「死」的理解: 對比道家和藏傳佛教在處理生命延續、疾病與死亡的態度。探討「順應自然」(無為)的理念在面對激進的生命干預技術時所能提供的不同參照系。 全球治理的挑戰: 比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延長壽命」或「消除遺傳疾病」的價值排序差異,並討論如何建立一個能容納這些差異的全球性生命倫理框架。 第二部分:身份認同、後殖民主義與全球正義 全球化加劇了文化間的接觸,但也暴露了權力結構的不平等。本部分將集中於批判性理論與非西方知識體系如何共同解構既有的身份政治和歷史敘事。 第三章:後殖民主義的哲學遺產與知識的去中心化 批判理論的繼承與超越: 重新審視法農(Frantz Fanon)和薩義德(Edward Said)的論述,分析「他者化」的結構如何持續影響當代社會的文化表徵和政治權利分配。 非西方視角的抵抗: 介紹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非洲的「烏本圖」(Ubuntu)哲學,以及印度達利特(Dalit)哲學對主流西方知識霸權的挑戰。這些思想如何重新定義「解放」和「主體性」?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 探討在跨文化哲學交流中,「翻譯」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行為。分析特定術語(如「自由」、「平等」、「主體」)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語境中的意義漂移,以及如何避免以優勢語言為中心的解讀。 第四章:全球正義的多元承諾 羅爾斯(Rawls)與東亞社會契約: 比較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的「無知之幕」概念,與儒家「差等之愛」或墨家「兼愛」思想在處理社會資源分配時的差異。當代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如何影響對財富再分配的道德訴求? 氣候變遷與世代正義: 從西方環境倫理學的權利觀出發,對比土著群體與自然共存的觀念(如大地倫理學)。探討在氣候危機中,不同文化群體對「未來世代」應承擔何種責任的理解。 文化多樣性與普世價值: 討論在強調文化相對性的同時,是否存在一些必須跨越文化藩籬才能達成的基本人權或道德底線。本書將嘗試以一種「協商的普世主義」(Negotiated Universalism)來調和這兩種極端立場。 第三部分:美學、藝術與感性經驗的比較 哲學不僅是思辨的活動,也是對人類感性經驗的探究。本部分關注美學領域的跨文化比較,探討不同文化如何建構「美」、「崇高」與「意義」。 第五章:從康德到東方審美:經驗與超驗的橋樑 康德的批判美學回顧: 簡要重溫康德關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崇高」的理論,及其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 日本「物哀」(Mono no aware)與西方憂鬱(Melancholy): 深入比較日式美學中對短暫和消逝之美的珍視,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對永恆和完美的追求。探討「物哀」如何提供一種更為接受生命無常的態度。 中國山水畫與風景的哲學: 分析中國古典繪畫中「意境」的形成,以及其中「可遊、可居、可觀」的空間哲學。這與西方將風景視為可被理性掌握或主體投射的對象有何根本區別? 第六章:儀式、表演與社會實踐中的美學價值 儀式的美學功能: 比較宗教儀式(如西方聖餐禮、印度教祭祀)在建構共同體意義上的作用。探討儀式如何將哲學概念具體化為可感知的身體實踐。 當代藝術中的文化挪用與詮釋: 分析全球當代藝術實踐中,藝術家如何運用異文化符號。哲學上如何區分「尊重性的借用」、「批判性的挪用」和「剝削性的挪用」?這關乎藝術的道德邊界與文化歸屬權。 結論:走向開放性的哲學未來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展示比較哲學並非僅僅是文獻的羅列或概念的對比,而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思想實踐。它要求我們在不斷的對話中,承認自身知識框架的有限性,並準備好接受他者的觀點來修正、豐富甚至顛覆我們原有的信念體系。當代哲學的出路,在於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批判性反思之上的開放性結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花了好一阵子去欣赏那个字体排版,每一个字母的间距、标题和作者名的比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米白色的纸张既护眼,拿在手里又有分量感,翻阅起来触感极佳,这在现在的快餐式出版物中越来越少见了。显然,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真功夫的,他们明白,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其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内容的一种尊重和前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某个精致、未曾涉足的殿堂的大门。光是这本书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已经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上,它在很多地方都巧妙地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使得这些古老的思想议题立刻鲜活了起来。例如,在讨论某些关于“自我”的定义时,作者会不经意地将话题引向当下社交媒体上身份构建的焦虑,这种关联性极强,让人在阅读历史思想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哲学流派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投射和影响。它成功地打破了“哲学是遥远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科”这一刻板印象,证明了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探究,永远是理解我们当下处境最强有力的工具。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与人交流时的视角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判断,而是会不自觉地追问“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假设是什么?”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心智习惯的养成。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自己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某些观点带来的冲击力太强,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敏锐度和克制力。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姿态,去简单地给不同的思想体系贴上“先进”或“落后”的标签,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一种文化和哲学体系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内在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深层次的同理心和批判性并存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看待世界的维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正在被温柔地重塑,原本那些习以为常的、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文化假设,都被放置到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它迫使我跳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去拥抱那种认知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这才是真正的智识冒险。

评分

我通常阅读比较费劲,很容易被那些过于晦涩的术语和绕来绕去的句式劝退,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至少在我看来,是极其罕见的平衡艺术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学议题,用一种近乎叙事诗般的流畅笔触娓娓道来。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上来就给你扔一堆拉丁文和德文的佶屈聱牙的定义,而是非常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仿佛邀请你一同走过一条铺满青苔的古老小径,沿途的风景都在慢慢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逻辑时的那种耐心,他不是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铺陈背景、梳理历史脉络,这使得最终的论点显得根基稳固,令人信服,而不是空中楼阁。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思想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堪称阅读的“隐形向导”。我过去常遇到的困扰是,当遇到一个陌生的引用或一个关键的术语时,如果注释不够详尽,就不得不频繁地中断阅读流程,去搜索引擎上费力地查阅背景资料,结果往往是中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心绪也跟着散乱了。然而,这本书的脚注和尾注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们既提供了必要的出处溯源,又常常在侧面补充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论延伸,但又绝不会喧宾夺主,干扰主体文字的流畅。这些注释就像是为读者准备的细致入微的地图,当你需要探寻更深处时,它们自然而然地浮现,让你在享受主线叙事的同时,也能随时进行知识上的“深潜”,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网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