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种起源
定价:39.80元
作者: 达尔文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0450099
字数:
页码:3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所阐述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它的问世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内容提要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生物变异分为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和自然条件下的变异两种,而动物在进行变异的过程中会出现生存竞争,这里的竞争包括相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但同一物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物种或者不同变种之间进行会产下,但不同物种形成的常常是的,而不同变种形成的往往可育;生物都是从简答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
目录
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第2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第3章 生存斗争
第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第5章 变异的法则
第6章 本学说之难点以及解释
第7章 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个异议
第8章 本能
第9章 性质
0章 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1章 古生物的演替
2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3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续)
4章 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的证据
5章 综述和结论
作者介绍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生物学之外,达尔文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摘
第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章讲述的生存斗争,对物种的变异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人类手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当然可以。我们将会发现,在自然状态下,选择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自然状态下的生物也会产生无数微小的变异和个体差异,就像家养生物一样,只是程度比较小罢了。此外,还要明白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态下,整个身体构造具有了的可塑性。不过,胡克和阿沙·格雷说,对于家养动物来说,我们见到的变异并不是人类作用直接造成的;人类既不能创造变异,也不能阻止变异,只是能够将变异积累起来而已。当人类将生物放在新环境中时,变异就产生了;但类似的生活条件的变化,自然界中可能也会发生。我们应该谨记,所有的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多么复杂的关系;因而,构造上的各种变异,对于需要面对变化的环境的生物来说,也许是有益的。虽然家养生物会发生对人类有利的变异,但面对复杂的生存斗争,在时代相传的过程中变异不会发生变化吗?由于繁殖的个体数量要远远多于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如果真的出现上述情况,那具有一点优势的个体将会获得比其他个体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另外,我相信有害的变异终将会灭亡。我将有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或者“适者生存”。既无益也无害的变异不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它们也许会成为不固定形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关于使用“自然选择”这个术语,有些人反对,有些人误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自然选择会导致变异。其实,自然选择的作用仅仅是将对生物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作用。不过,即使是人工选择,也必须具备自然条件下的个体差异,人们才能够根据某种目的进行选择。有人认为,“选择”一次体现了动物的自主选择之意,既然植物没有自主意识,那“自然选择”就不能用在它们身上。从字面上而言,“自然选择”是不符合实际的语言;然而,谁能说化学家用“选择的亲和力”这个术语描述元素化合作用不正确呢?尽管某种酸进行化合作用时不是特意选择某种盐基。有人认为,我将自然选择神化了;可是,有那一位学者反对万有引力控制行星运行的说法呢?人们都明白这种比喻的含义,使用这种名词的目的是为了简单明了。此外,无法避免“自然”一词的拟人化用法,但这里所说的“自然”指的是许多自然法则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作用,以及产生的结果,而法则指的是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因果关系。只要了解了我的论点,人们就会放弃如此肤浅的反对意见了。
为了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我们需要研究一下自然条件发生微小变化时,这个地区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例如,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当地各族生物的比例也会产生变化,甚至有些物种会灭绝。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的生物都是由复杂的关系联系起来的,即使不是气候的影响,仅仅是生物比例的变化也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地区是开放型的,新的物种会进入,这样会影响原来的物种。我们曾经说过,从外地引进一种植物或者动物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是在一个岛上,或者是某一部分边界被圈起来的地方,新的物种难以自由出入这里,当原来的生态出现空隙时,当地容易产生变异的物种会去填充这个空隙。如果外界生物能够随意迁入,这些位置早就被外来生物占领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有利于生物个体的微小变异,都能使其很好地适应环境,而这些变异会被保存下来,自然选择就会发挥作用对生物进行改良。
章的内容让我们明白,自然条件的变化会让变异性增加。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有益变异的机会便增多,这显然有利于自然选择。如果不会出现有益变异,自然选择就无法发挥作用。在讨论“变异”时,不要忘记变异中的个体差异。既然人类能够将个体差异积累起来,而且在家养生物中有着显著效果,那么,自然选择也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它发挥作用的时间比人工选择长得多。我认为即使没有巨大的自然变化,例如气候的改变,高度隔绝限制生物迁徙等,自然生态系统中也会出现空白位置,通过自然选择改变某些生物性状,促使它们填补这些空白。因为各个地区的生物是在均衡力量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当某种生物的构造或者习性发生微小变异时,就会具有某种优势,如果这种生物继续在原有环境下生存,通过相同的方式获得利益,则变异会一直发展,该种生物的优势也会逐渐增强。任何一个地方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都没有达到适应的程度,所以任何生物都需要继续变异,以便拥有更好的适应性。因此,在许多地方能够见到这种现象,外地迁入的生物迅速战胜了本地生物,并在当地取得了立足之地。通过外来生物战胜本地生物的事实可知,本地生物也曾产生过有利变异来抵抗侵略者。
借助于有计划的选择方式,人类能够形成巨大的成果,但自然选择为什么不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人类仅仅对生物的外表或者可见性状进行改造,但“自然”(我将“自然保存”或者“适者生存”拟人化了)并不关心外表,除非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外表。“自然”能够作用于每个内部器官、每一体质的微小差异,甚至是整个生命机体。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而“自然”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利益进行选择。通过选择的事实能够明白,每个选择的性状都受到了“自然”的影响;而人类将来自于不同地区的生物圈养在同一个地方,很少使用特殊的方式增强选择出来的性状。人类用同一种饲料喂养长喙鸽和短喙鸽,也不会使用特殊方式训练长背或者长脚的哺乳动物,人类在相同的气候下饲养长毛羊和短毛羊,也不让强壮的雄性生物通过竞争方式获得雌性配偶。人类不会淘汰所有的劣等动物,而是在不同的季节中保护一切生物。人类往往根据半畸形生物或者显著变异,或者对他有利的性状进行选择。在自然状态下,任何生物发生的微小差异都会改变竞争中的平衡关系,并且将差异保存下来。与自然选择对地质时期的影响相比,人类的努力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人类的生命多么短暂,所获得的结果多么贫乏啊!“自然”产物的性状比人工产物的性状更加实用,它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能够明显地体现出选择优良性状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必感到惊讶。
在世界范围内,自然选择时时刻刻都在对变异产生作用,消灭次的,保留好的。无论何时何地,它只要有机会就会默默工作,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的关系。除非能够标记时间变迁和岁月流逝,否则人们无法发现这种缓慢的变化,而人们不清楚远古地质时期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仅仅看到现在生物与以前生物的区别。
物种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变异,所以当变种形成之后,也许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还要经历一次变异,或者出现以前出现过的有利于个体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要被保存下来,这样慢慢地发展下去才行。由于常常出现相同的个体差异,我们便会认为上面的设想是有根据的。不过,这个设想是不是正确,还要看它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此外,有些人认为可能出现的变异量非常有限,这也是一种推论。
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为了给生物谋取利益,所以即使我们认为不重要的性状和结构,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生物也很重要。当我们发现,食用叶子的昆虫是绿色,食用树皮的昆虫是灰斑色,冬季高山上的松鸡是白色时,我们相信这些颜色是为了保护这些生物,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如果松鸡不会死亡,它们的数量是一直增加,大家都清楚,大部分松鸡被食肉鸟捕杀而死。鹰依靠视力捕捉猎物,它的视力非常强,所以欧洲大陆某些地区的人们不养白鸽,因为鹰很容易将白鸽捕捉住。因此,自然选择赋予各种松鸡不同的颜色,而这些颜色会一成不变地保持下去。不要以为一只颜色特殊的动物没有关系,要清楚白色羊群中的黑色羊羔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弗吉尼亚有一种食用“色根”(paintroot)的猪,猪的颜色决定其吃了之后是死是活。对于植物来说,植物学家认为果实的茸毛和果肉的颜色不重要,但园艺学家唐宁(Downing)说,美国无毛的果实要比有毛的果实容易受到象鼻虫(Curculio)的侵害,紫色的李子比黄色的李子容易感染某种疾病,黄色果肉的桃子比其他颜色果肉的桃子更容易得某种疾病。如果以人工选择的方法来培育这些变种,小的变异会慢慢积累成大的变异;但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树木需要与其他树木及大量敌害进行抗争,那么,各种差异将会决定哪一个变种具有优势,有毛果实的还是无毛果实的,或者黄色果肉的还是紫色果肉的。
根据我们有限的知识推断,物种之间的微小差异好像不是很重要,但需要明白,气候、食物等因素会对这些变异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器官法则可知,一个部分发生变异之后,并且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积累时,其他的变异也会慢慢地出现。
在家养状态下,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出现的变异可能会出现在后代的同一个阶段,例如,食用或者农用种子的性状、大小、味道,蚕在幼虫期和蛹期的变种,鸡卵的颜色,牛羊在成熟之前出现的角等。同理,在自然状态下,通过积累有利的变异和遗传,自然选择也会对生物产生的作用。如果植物的种子被风吹得越远对植物越有利,那么,自然选择会发挥作用。自然选择能够让昆虫的幼虫产生变异,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但这些事故与成虫遭遇的事故完全不同。在某些法则的影响下,幼虫期的这种变异会影响成虫的构造,而成虫期的变异也会影响幼虫期的构造。不过,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选择都能确定这些变异是无害的,否则可能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简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世间万物都是被神明创造出来,然后一成不变地存在着。但《物种起源》却用一种极其严谨、层层递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收集了无数的证据——化石、地理分布、胚胎发育、生物体的相似性等等,然后将它们 meticulously 地拼凑在一起,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生命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不断变化、演化的。 我尤其被“自然选择”这一概念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繁衍后代,而另一些则逐渐消失。这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而是环境对生物体的一种“筛选”。那些拥有更适合生存的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有利特征传递下去。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逻辑,却让我反复咀嚼。我开始审视周围的世界,那些植物的叶片形状,那些动物的皮毛颜色,那些昆虫的翅膀纹理,仿佛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力”带来的震撼,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但我一旦翻开,就如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想要一口气读完。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非凡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关注宏观的物种分布和演化趋势,更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差异和遗传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存竞争”的论述,这并非仅仅是指个体之间的直接搏斗,也包括了生物体在资源、繁殖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 我原以为,生物的进化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进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进化更像是一个被动适应的过程。生物体只是在尽力地适应所处的环境,而那些最“适合”环境的特征,才更有可能被保留下来。这种“被动适应”的观点,让我对生命的演化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如何在地球上顽强生存和繁衍的史诗,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我本身对自然科学算不上非常精通,抱着一种“听听看”的心态去翻阅。一开始,我担心会遇到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很吃力。但意外的是,作者的文字虽然严谨,却并不枯燥。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驯养的家畜家禽,比如不同地区的动植物分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仿佛跟着他在世界各地游历,观察着各种奇妙的生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变异”的描述。作者指出,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并非总是完全复制父母的特征,总会有细微的差别产生。而正是这些微小的、随机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如果没有变异,那么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体也无法适应。这一点让我对生命的“可塑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自身的很多特征,是否也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和无数次变异才形成的。这本书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生物的奇特形态和多样性感到好奇,总是在想,为什么有的鸟类会有如此鲜艳的羽毛,为什么有的植物会有如此奇怪的形状?《物种起源》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这些现象背后原理的大门。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他通过大量的证据,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自然选择”在物种演化中的核心作用。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间断性”和“渐进性”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否认演化的渐进性,但他也承认,在某些时期,演化可能会发生相对快速的变化。这种对复杂性的承认,让他的理论更加可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不再认为生物的出现是偶然的,也不再认为它们是静止不变的。取而代之的是,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对演化的力量充满了好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也是这个宏大生命演化史中的一部分。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读《物种起源》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毕竟,从小到大,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多都指向“创造论”,突然来一本如此“大胆”的书,挑战既有的认知,难免会有些不适应。然而,作者达尔文的写作风格却出奇地冷静和客观。他并没有在书中进行煽情的论述,而是用大量的观察事实和逻辑推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反复强调“我并不是说……而是要表明……”,这种谨慎的态度反而增强了说服力。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对于各个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通过代代相传逐渐累积,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开始想象,那些曾经生活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的生物,是如何一点点地发生改变,最终演化出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形态。这种宏大的时间尺度和演化过程,让我感到自身的渺小,也对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充满了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像是一扇打开了通往过去和未来的窗口,让我看到了生命不可思议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