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 大地之美:千姿百态的地貌
定价:24.00元
作者:骆团结 等,北京地质学会,刘学清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200092301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与地球的明天”科普书系·大地之美:千姿百态的地貌》由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资助,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内容提要
地球上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从全球变暖、大海啸、超级火山爆发和下次冰期的到来……哪些迫在眉睫?哪些属于遥远的未来?这套书将为你一一解读这些地球深藏的奥秘。
目录
地貌与人类生活
千姿百态的地貌
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大美不言——山
既熟悉又陌生的山
山是如何形成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
世界上高和长的山脉
靠山吃山
大地的舞台——高原
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的四大高原
大的高原在哪里
生活在高原的人
人之福地——平原
平原的分类
世界上的大平原
中国三大平原
富饶的聚宝盆——盆地
盆地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的盆地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四大盆地
出生在地下的高山——花岗岩地貌
何处寻觅花岗岩
我国的花岗岩景观档案
迎客松的家——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巨蟒出山——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地球之怒的见证——火山及火山地貌
喷涌而出的岩浆
火山喷发都是非常猛烈的吗
死火山和活火山
世界活火山的分布
火山遗迹景观档案
我国火山公园档案
泼墨山水——砂岩峰林
砂岩峰林的形成
岩石也需要呵护
地球之花——丹霞地貌
什么是丹霞地貌
千疮百孔的岩壁
中国丹霞地貌档案
“好高骛远”赏丹霞
洞底生花——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如何形成的
喀斯特景观档案
石笋“温度计”
波浪般的岩层——褶皱
什么是褶皱
荒芜的魅力——沙漠
饱经风霜——冰川及冰川遗迹
流水塑造的奇迹——峡谷
荒漠中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地球的飘带——河流及河流地貌
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泊
风刮来的高原——黄土地貌
露出海面的龙宫——海蚀地貌
作者介绍
文摘
具体来说,河流的搬运作用可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类。机械搬运作用很好理解,就是河水随着流动自然地把水中的各种物质带走;化学搬运就是指矿物和岩石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氯、硫、钙、镁、钾等元素或某些化合物汇集到河水中以溶液的状态被带走。
河流的沉积作用
如果河水的搬运能力降低了,使其中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河流之所以能够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就是因为河流水动力状态的改变,如流量、流速减小,尤其是流速的减弱。当然,如果进入河水中的物质数量太多,河水“背不动”它们了,也会把它们“放下来”。一般有利于发生机械沉积的地方和时机是河床的坡度突然从很陡变为平缓,或者流速突然变小,或者河水流人相对静止的水体时,如河水从山区流出,在出山口,或者由相对很窄的峡谷河段进入到宽阔的河段时,在河水流海、湖泊的河口部位也会发生沉积。河流机械沉积的结果是形成了很多诸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壮观的地质地貌。
冲积扇:
不同河的的沉积作用的特点和沉积物特征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地带,河段坡度较陡,河道较平直,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作用不明显。而当河水流出山区,或者河流的支流沆入主流的地方,就会有较多的沉积物堆积下来。由于河水或洪水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从之前被限制在其中的相对窄的河道,变成相对开阔的地方,流速减慢,所以沉积物堆积后自然就会形成扇状的地形,称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有人把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因暂时性洪流而形成的扇形地叫洪积扇,把湿润地区常年性河流在山口区形成的扇形地叫冲积扇。从冲积扇的原
具体来说,河流的搬运作用可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类。机械搬运作用很好理解,就是河水随着流动自然地把水中的各种物质带走;化学搬运就是指矿物和岩石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氯、硫、钙、镁、钾等理我们知道,这个位置往往会聚集丰富的水资源,因此这样的冲积扇便成为人类生产灌溉和饮用水的重要源泉地,尤其是在f旱区和半干旱区更是如此。例如,内蒙古的包头市就位于一个冲积扇上。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在大河的中下游由河流带来大量冲击物在低洼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坦区域。有人认为冲积扇就属于冲积平原中位于山口部位的一部分,叫山前平原。但这不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冲积平原的主体在山前平原的下游。冲积平原的特点是地面平坦开阔,面积广大。如华北平原就是典型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大的冲积平原。
……
序言
其实你不必凝视太空,来寻找令人震惊的危险,你马上就会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个危险的地方。
——科普畅销书作家 比尔·布莱森
事实证明,2012年,世界不会走到尽头,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对于地球将更加了解和关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希望的象征。
——墨西哥(玛雅文明核心区)旅游局
尽管不可思议,我们对太阳内部的物质分布的认识,远比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要多。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视觉与智力的盛宴。它成功地将那些遥远而复杂的地质概念,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章节,那些钟乳石、石笋、地下河,我一直以为只是电视纪录片里的奇观,这本书却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在碳酸盐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下形成的,并且列举了中国广西桂林、越南下龙湾等地的经典案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地貌与人类文明的联系,比如古人如何利用河流三角洲发展农业,或者高原地貌对民族迁徙和文化形成的潜在影响。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巧妙结合的视角,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曾经去过的或者想去的地方,想象着那里的地貌是如何塑造出独特的风光和风情。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地貌,就是这些故事最直接的印证。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地貌”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地貌不过是山川河流,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壮阔。开篇就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大陆漂移的宏伟画卷,从亿万年前的盘古大陆到如今七大洲的格局,那种地质运动的尺度和时间跨度,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各种地貌的形成机制,比如火山活动、冰川侵蚀、风力作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生动的比喻,即使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小白”,也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关于海沟和海岭的部分,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海底世界并非一片平坦,而是同样充满着奇特的地质构造,甚至还有“海底山脉”。书中对全球典型地貌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非洲的东非大裂谷,还是北美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正身临其境,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地球之旅,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大陆漂移到微观的沉积岩形成,从陆地地貌到海底地貌,几乎触及了地貌学的各个重要方面。我之前对“构造地貌”的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了地震、火山以及山脉的形成,这种将地貌与地球内部活动联系起来的解释,让我觉得十分震撼。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 fascinating 的地貌类型,比如“风蚀地貌”中的雅丹地貌,那种在戈壁荒漠中形成的奇特地貌,仿佛是外星球的景象,书中对它们形成过程的解析,让我对风这种看似柔弱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地球表面的多姿多彩,也让我对地球的演化过程有了更宏观和系统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地质现象时,所使用的那种充满力量感和史诗感的词汇。比如形容火山喷发时,“熔岩如同怒吼的巨龙,吞噬着大地”,这种描写的画面感极强,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科学术语,但它总是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让我感觉自己在学习,但又不像是在死记硬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冰川地貌”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U型谷、冰斗、冰碛垄等冰川作用形成的标志性地貌,并且解释了冰川如何塑造出壮丽的山川和湖泊。读完这部分,我再看那些关于阿尔卑斯山脉或南极洲的图片,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巧妙,图文并茂,一些罕见地貌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艺术造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传达的那种“敬畏感”和“探索欲”。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书中对“侵蚀地貌”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河流、风、雨水这些看似普通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是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雕刻着地球的容颜。尤其是关于“海岸地貌”的章节,介绍了海蚀崖、海蚀洞、离岸沙洲等,让我明白了海岸线的变化是多么的动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它还在不经意间激发了我对自然的探索欲望,让我想要去亲眼看看那些书中描绘的地貌奇观,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它就像一本指南,指引着我去发现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来自地球深处的美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