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总主编;释永信
底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刊本,版画众多
出版形态:一函一册 16开宣纸线装
成书尺寸:高28厘米、宽18厘米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出版
定价560元
内容介绍
观无量寿经,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另加“楞严经势至菩萨念佛章”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又被称为“净土五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千百年来,佛教典籍的刊刻多次引领了中国印刷史的风潮,并在国际上引起高度关注。我们现存早的印刷品是唐代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早在大型图书编辑过程中使用千字文编号是从北宋初年《开宝大藏经》开始;以印度为例,它的一些王朝历史要以中国的《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为重要参考资料……保留至今的佛教典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夺目的璀璨明珠。
佛教在中国古代文化生态中自觉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传播者的使命。佛教典籍的刊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未停息过。但是,由於诸多历史原因,能够保留到的十不余一。而这些承载着先贤智慧的珍贵的佛教古籍,散藏於海内外的公共图书馆、寺院藏经楼和一些私人收藏家手中,得到了妥善的保存,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但是,由於古籍的文物属性,“藏”与“用”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这也使得佛教徒和佛学研究者想要看到这些古籍,变得异常艰难。因而,“中国佛教典籍珍本丛刊”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珍稀善本複制影印,化身千百,使这些文献嘉惠学林、利益众生。
辑推出的珍本典籍有如下四种:其一为明永乐年间《四十二章经》(经折装);其二为明代径山藏之三经同函(《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线装,一函两册);其三为清顺治年间《观无量寿经图颂》(线装,单册);其四为清康熙年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经折装)。上述数种佛经均为佛教常诵经典,亦极具版本价值。在上解决了“藏”与“用”的矛盾。
当我第一次打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难以言喻的。线装的古朴风格,配合着宣纸那种特有的吸墨性和光泽感,让整本书的视觉效果非常高级。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老派”的韵味,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都以实用和美观并重。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版画艺术颇有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觉资料。那些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清初佛画艺术的高超水平,让人不得不对当时的雕版匠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价值,一半在于其宗教内容,另一半则在于它无可替代的艺术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宣纸的温润与线装的古朴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气场。我注意到,那些版画的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纹理,甚至是背景的云雾,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这远非现代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所能比拟的。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欣赏那种手工雕刻和拓印带来的独特颗粒感和层次感。每一次翻动,都像是与历史进行了一次私密的对话,感受那种历经沧桑却依旧鲜活的艺术魅力。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装帧古朴典雅,宣纸的质感摸上去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内页的排版和雕版印刷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墨香的味道。虽然我不是佛教研究的专家,但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和考究的字体,就觉得这是一件艺术品。每一页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特别是那些版画,线条流畅,构图精妙,即便是现代印刷技术也很难达到这种韵味。它不仅仅是一部经书,更像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与艺术的追求。那种沉静、庄重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静下心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收藏价值绝对是毋庸置疑的。清朝顺治年间的刊本影印,这本身就意味着它的稀有和珍贵。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我对它的来历充满了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线装的书脊,每一针一线都透露着传统工艺的精湛。虽然是影印本,但几乎完美地复刻了原版的风貌,甚至连纸张的纹理和墨色的深浅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对于任何一个喜爱古籍和传统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藏品。它不仅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一种可以把玩、可以世代相传的宝贝。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方式,简直是将一件文物级别的作品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宣纸的触感柔和而有韧性,不同于现在常见的纸张,它自带一种沉静的“温度”。线装的处理方式也极其讲究,既保证了书页的稳固,又维持了古籍的形制。最让我震撼的是内页的版画数量和质量,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像是独立的艺术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情趣。每一次仔细端详,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墨色的变化、刀痕的力度。这本书对于想要体验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