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

满28包邮 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胜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
  • 雨林
  • 自然
  • 科普
  • 摄影
  • 动物
  • 生物
  • 包邮
  • 满28
  • 精美图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2672
商品编码:299337400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

定价:68.00元

作者:李元胜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24926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闻出版署向全国推荐的百种读物《昆虫之美》后续,用文字和镜头见证大自然的诗意与尊贵

内容提要


在完成创作《昆虫之美》后,作者以七年时间,多次深入西双版纳、海南等地中国热带雨林考察、拍摄,历经过程的艰辛和发现的惊喜,厚积薄发,终于有了这部惊艳之作。热带雨林的珍稀物种,在诗人好奇的镜头下,具备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精彩的考察和探险过程,也给了作者极大的启发,激发出兼有自由、浪漫和科学的严谨的文字,相信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爱和敬意。作者是诗人,他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是近年来传播得为广泛的现代诗之一。在这本科考笔记中,同样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怀。

目录


八月。空中悬挂着水滴的雨季。整个西双版纳的上空,就像一张变化不定的桌布。
望天树的昼与夜 /013
勐腊的南腊河,与望天树的原始雨林互相滋润,形成了类似河流地带的景观。
莱阳河:雨林之上 / 030
思小高速应该称得上中国美的高速公路之一吧,路在雨林中穿行,沿途甚至还有观察点,可以随时进观察点泊车区,去森林里散散步。
春节到版纳拍蝴蝶 /042
它停在一片草叶上,安静地等候阳光,翅膀上挂满了露水钻石。
公路通向曼燕村 /055
在这条路上浏览窗外景色,就像用幻灯片模式,欣赏一个热带相片册,很多景致一闪而过,让你来不及琢磨。
绿石林印象 /066
热带沟谷雨林接近原始雨林的生态,我曾三次在这个景区消磨时光。
夜里的声响 /077
夜深了,版纳植物园并不寂静,虫声此伏彼起,相当热闹。
大浪坝 /086
我看到了晨光的来源,它从天边的云缝里泄露而出,投射到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把山下的大片田野和河流,留在阴影里。
关于燕凤蝶 /097
燕凤蝶是中国小的凤蝶,好几年里,对常居重庆的我来说,它是一种传说中的蝴蝶。
尖峰岭上的星光 /106
尖峰岭临海,所以气候和海南岛腹地有所不同,明显干燥得多,甚至看不出一点雨季的迹象,路边的草叶都有些枯黄。
一次恐怖而美丽的考察 /117
恐怖的一次,是当天晚上,他在草丛中寻找竹节虫,几分钟的时间,袜子上布满了一层蚂蟥。
有呼吸的宝石 /126
这些千奇百怪的瓢蜡蝉,就像有呼吸的宝石一样,有着非常美丽的形状和图案,非常迷人。
黄猄蚁小记 / 137
黄猄蚁是一种织巢蚁,喜欢在空中筑巢,
树枝上安家。
树干上的故事 /146
就像从一面镜子里面,看到一个城市,一棵树也可以作为这样的镜子,它映射出很多整个树林的信息。
跟我去看蝉的羽化 /159
这个季节倒有另一个不错的节目——那就是打着电筒,去看蝉的羽化。
灯光下的昆虫 /171
很多珍稀昆虫,或者成虫发生期短,或者生活习性比较隐蔽,也很难被我们发现。
花间 /180
蜜腺分泌着糖分,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吸引着昆虫源源不断地赶来吮吸。
从自怀、赤水到黄金老林 /197
考察方式是比较的田野调查方式,白天和晚上分别进行户外观察搜索、拍照记录,另外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灯诱。
茂兰笔记:时光的停顿 /219
在遥远的时代,那里本来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无边无际岩石堆,雨水顺着岩石漏斗,转入地下,成为神秘地下河流。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元胜,男,年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生态摄影师。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设计专业。年起开始自然考察和摄影,出版多部科普作品,曾出版诗集《无限事》(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年、年传播度高的现代诗)、《昆虫之美》等。

文摘


序言



《自然之歌:陆地生态的奥秘》 一、 序言:生命的交响与栖息地的探索 欢迎踏入《自然之歌:陆地生态的奥秘》的世界。这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类群的精微描写,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视角——地球上广袤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动态平衡及其演化历程。我们旨在绘制一幅关于生命如何在土壤、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下构建起稳定而多样的栖息地的全景图。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生物群落,从寒冷的苔原到炎热的沙漠,从茂密的温带森林到广阔的草原,深入剖析这些环境如何塑造了其中生命的形态、行为与相互关系。这不是一本仅描绘“美”的书,而是一部探讨“生存哲学”的实证之作,其中充满了科学的严谨、生态学的智慧以及对生命坚韧性的深刻洞察。 二、 第一篇:基石与骨架——非生物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的存在,首先依赖于其非生物环境的支撑。本篇将详尽探讨气候、土壤和地形这三大支柱对生命分布和多样性的根本性影响。 1. 气候的脉动:温度、降水与光照的统治 我们将首先解析全球气候模式(如哈德里环流、科里奥利力)如何决定了主要的生物群落分布。深入探讨温度(年平均温、季节性波动、极端温度忍耐度)和水分(年降水量、蒸发潜力、水分有效性)如何设定了植物生长的上限与下限。例如,沙漠生态系统中,水分获取和保持的策略占据了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而在极地或高山,热量预算则成为限制生物体规模和繁殖率的关键因素。书中将引入“气候图解”的概念,展示不同气候区域如何精确对应特定的植被类型。 2. 土壤的秘密:生命的孕育之所 土壤远非“泥土”,它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动态系统之一。本章将详细解构土壤的物理结构(质地、团粒结构)、化学组成(pH值、养分循环,特别是氮、磷、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物群落(微生物、真菌、无脊椎动物)在土壤形成与维持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比较红土、黑钙土、钙质土等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如何支撑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3. 地形与微环境:尺度效应的体现 坡向、海拔、坡度对局部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微小改变,却能造成生物群落的巨大差异。本书将利用地形学原理,解释山地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异的规律,以及在同一山坡上不同微环境中(如山谷底部与山脊)所观察到的物种组成差异,强调尺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 第二篇:绿色之网——植被的结构、功能与适应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它们构筑了生态系统的物理骨架,并驱动了能量的流动。 1. 生长形态与生存策略 本书将超越植物的传统分类,重点分析植物为适应特定环境而演化出的不同生命形式:乔木(高大结构以争夺光照)、灌木(适度扩张以应对中等压力)、草本植物(快速繁殖与地下储藏)。我们将深入研究植物的生命周期策略(如C3、C4、CAM光合作用途径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叶片结构(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和根系形态(深根、浅根网络)来精确响应环境压力。 2. 竞争、共存与群落动态 植被群落的形成是物种间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博弈。本篇将阐述资源竞争理论(光照、水分、养分),并讨论干扰(如火灾、风暴、病虫害)在维持群落多样性中的“创造性破坏”作用。我们将分析“群落演替”理论,从先锋物种到顶级群落的转变过程,以及这种动态变化如何确保生态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弹性。 3. 植被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联结 植物不仅消耗资源,更是养分循环的“泵”。我们将详细分析森林冠层截留降水、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养分释放的调控机制,以及植物群落通过根系固氮或耐盐性,如何间接塑造整个生态系统的化学环境。 四、 第三篇:移动的生命——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动物作为消费者、捕食者、食草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营养级联:从初级消费者到顶级掠食者 本章聚焦于食物网的结构及其稳定性。我们将探讨食草动物如何通过选择性取食来影响植被结构(例如,大型有蹄类对草地灌木化的抑制作用),以及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调控作用。研究将侧重于“营养级联效应”,即顶级捕食者的缺失如何导致营养级联失控,引发栖息地结构的连锁反应。 2. 行为生态学的栖地适应 动物的迁徙、领域划分、觅食策略是它们对特定栖地压力做出的精准回应。例如,分析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如何根据水资源分布进行季节性大迁徙;或者,森林中的穴居动物如何利用土壤结构进行隐蔽和筑巢。我们将审视动物如何通过行为适应来最小化环境风险。 3. 关键物种与生态系统工程师 本书特别强调那些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不成比例影响的“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例如,海狸通过筑坝改变水文条件,创造湿地环境;或者,食腐动物通过清除尸体,影响疾病传播和营养物质回流。这些物种的存亡直接决定了整个栖息地的健康与功能。 五、 第四篇:动态平衡与人类影响——生态系统的挑战与未来 陆地生态系统并非静止不变,它们时刻面临着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 1. 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阈值 我们将讨论生态系统如何吸收和恢复环境扰动(弹性)。同时,引入“生态临界点”的概念,即当人类压力(如过度放牧、污染、气候变化)超过某一阈值时,生态系统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性转变(如从森林转变为稀树草原)。 2. 栖息地破碎化与连通性 随着人类基础设施的扩张,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孤立的斑块。本章将分析栖息地破碎化对物种基因交流、局部灭绝风险以及边缘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来恢复景观连通性。 3. 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后果 聚焦于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具体响应,包括物种分布的纬度或海拔迁移、物候期的改变(如提前开花、推迟休眠),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打破原有的协同关系(如传粉者与植物的同步性)。 结语:理解陆地,珍视连接 《自然之歌:陆地生态的奥秘》试图向读者展示,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复杂信息和精妙设计。理解这些生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追求,更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全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将自然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动态演化的整体的宏观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充满童趣和探索精神的视角来描绘昆虫世界。他没有使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昆虫间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关于信息素、鸣叫、舞蹈的描写,让我觉得它们的世界充满了奇妙的语言和约定。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昆虫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故事,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我曾经以为昆虫只是简单的生物,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它们的世界是如此复杂和充满智慧。书中的插画也是一大亮点,虽然不是写实的风格,但却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将昆虫的形态和它们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知识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绝美的艺术品!《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让我完全沉浸在了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里。书中对色彩的运用简直是炉火纯青,无论是雨林中那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甲虫,还是那些有着华丽花纹的蛾类,都如同经过了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蜂鸟鹰蛾的描写,那种在花丛中悬停、以极快的速度汲取花蜜的身姿,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它翅膀振动的声音,闻到花朵的芬芳。书中对昆虫形态的描绘也同样令人惊叹,那些有着奇特触角、锋利口器的生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充满生命力,甚至带着一丝神秘的美感。我经常会把书中的图片和现实中的昆虫对比,发现书中的描绘更加生动、传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让我重新认识了“美”的定义,原来在微小的生命中,也能蕴含如此极致的美丽。这本书让我觉得,雨林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画廊。

评分

这本《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碰到雨林中湿润的空气,每一个细小的昆虫都好像被赋予了生命。我尤其喜欢关于蝴蝶的部分,那种色彩斑斓的翅膀,在作者的描述下,不再是简单的颜色堆砌,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每一片鳞粉都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当我看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奇特造型的甲虫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它们真实存在!它们的外壳如同被打磨过的宝石,身体结构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智慧。书中的图片质量也是绝佳,高清晰度的微距镜头捕捉到了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亚马逊丛林,近距离观察这些微小的生命。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只是盯着一幅图,想象它们在茂密的植物间穿梭,在露珠上休憩的样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深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渺小生物,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评分

不得不说,《昆虫之美2:雨林秘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带着我一点一点地探索雨林的秘密。他不仅仅是介绍昆虫,更是讲述了关于它们的故事,关于它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求生,如何在复杂的生态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些“伪装大师”的章节,那些能够完美融入周围环境的昆虫,它们巧妙的生存策略,让我惊叹不已。我常常会想象,如果我也置身于雨林之中,是否能够发现这些隐藏在绿叶和树皮下的生命。书中的科学知识讲解得非常到位,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保护雨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吁,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责任。

评分

《雨林秘境》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读着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位探险家,背着行囊,穿梭在神秘的雨林深处。书中对于各种昆虫的描写,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环境巧妙地互动。比如,关于蚂蚁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勤劳”二字,而是展现了它们复杂而高效的社会结构,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建立起庞大的地下王国,这种智慧令人折服。还有那些寄生昆虫,它们看似“残酷”的生存方式,在作者的笔下,却变成了自然选择的必然,充满了生存的张力和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共生”关系的阐述,比如某些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这种微妙的联系,恰恰构成了雨林生生不息的生命链。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对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