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3]義大利,這玩藝!:視覺藝術&建築

[A343]義大利,這玩藝!:視覺藝術&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鴻均,徐明松 著
图书标签:
  • 意大利
  • 视觉艺术
  • 建筑
  • 设计
  • 文化
  • 旅行
  • 艺术史
  • 摄影
  • 欧洲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28586
商品编码:29953274103
包装:平装
开本:20K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作者:  /  
出版社: 東大
副标题: 視覺藝術 & 建築
出版年: 2007年11月01日
页数: 236
定价: 新台幣320.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1928586

内容简介  · · · · · ·

在時間彷彿定格的龐貝廢墟中,我們與古人一同呼吸;在貢多拉船夫的歌聲伴隨下,我們聽見威尼斯的短暫與永恆;在羅馬那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裡,我們看見貝尼尼不服輸的身影……

義大利,一個承載著羅馬帝國歷史榮耀的國度,究竟有什麼樣傑出的藝術表現?一個天性浪漫開朗的拉丁民族,為何能在看似漫不經心中,隨處展現不凡的藝術天份與品味?

本書精心設計的這趟義大利藝術旅程,從「視覺藝術」與「建築」的角度出發,帶你深刻體驗這只南歐長靴的傳統與現代。

視覺藝術篇:作者謝鴻均以其藝術創作與研究的背景,及近年來在義大利的旅行經驗,藉著跨越歷史的反思步伐,來切入幾個城邦的人文與藝術,不論是古典主義的發展或當代藝術的展演,皆能為讀者帶來煥然一新的觀賞角度。

建築篇:作者徐明松以建築專業背景與在義大利多年的生活經驗,從混雜、多元的威尼斯開始,走過繁花盛開的翡冷翠,最後通向永恆的羅馬,試著將個人的體驗形諸筆墨,為喜愛建築的讀者進行一場平面導覽。如果還是不夠過癮,就請你按圖索驥展開實地的義大利藝術旅行吧!

作者简介  · · · · · ·

謝鴻均

畢業於師大美術學系西畫組、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創作博士。現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暨美勞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致力於創作、研究與教學。著有《原好》(2006)、《陰性.酷語》(2003)及翻譯作品《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2000)、《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合譯) (1998),並於雜誌期刊撰文二十餘篇。

在教學研究的同時,亦曾舉辦多次個展如下:《原好》(2006,伊通公園)、《陰性空間》 (2005,交大藝術中心)、《紐帶》(2003,新樂園藝術空間)、《出走》(2002,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純種》(2001,新樂園藝術空間)、《行篇》(2000, 得望公所)、《2000解剖圖》(1998,東海藝術中心)、《寓言式的溝通》(1995,國立臺灣美術館)等。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建築評論與策展人。畢業於威尼斯建築學院,在歐洲浸淫近十年,義大利改戀了他的價值觀,還提供了一個全面養成的大環境,他揭示了創作來自生活,生命有多少厚度,創作就有多少重量的珍貴事實。從知道那一刻的開始,作者就試著放鬆步伐。回歸生活,用心感受來自生活的一切。「回國,下了飛機,踏上電扶梯,差點摔出去」,他知道他已遠離了義大利,這個比較快的節奏才是他的國家。在臺灣,回學校教書,寫文章討論建築與都市「時事」,不過這裡的確比義大利緊張許多。放鬆吧!匆忙的社會。聽點音樂、讀點書、漫畫、灑掃庭園、享受美食,相信頭腦會變得更澄明,社會變得更美好。


探索不朽的文明:希腊神话与古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这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古希腊文明核心,探索其精神脉络与艺术成就的深度导读。 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返爱琴海畔的辉煌年代,领略塑造了西方文明基石的恢弘叙事——希腊神话。我们不仅将细致梳理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及其纷繁复杂的谱系,更将深入剖析这些神祇的性格侧面、他们所代表的自然力量与人类情感,以及神话在古希腊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和日常道德构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神祇的谱系与宇宙的起源 我们将从卡俄斯(Chaos)的虚无开始,系统追溯泰坦诸神(Titans)的崛起与覆灭,直至宙斯(Zeus)领导的奥林匹斯众神如何通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泰坦之战”(Titanomachy)确立了宇宙的秩序。 宙斯与权力结构: 分析宙斯如何从一个推翻父亲的革命者,转变为掌管天空、法律与秩序的最高统治者。重点探讨他与赫拉(Hera)、波塞冬(Poseidon)、哈迪斯(Hades)等核心神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动态如何映射了早期城邦政治的权力博弈。 人性的镜子: 深入探讨阿波罗(Apollo)对理性、光明与艺术的追求,以及狄俄尼索斯(Dionysus)对狂喜、本能与解放的颂扬。我们考察这些看似对立的神祇,如何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冥界与命运: 详述哈迪斯的冥界疆域,对斯提克斯河(Styx)、卡戎(Charon)以及地狱三犬刻耳柏洛斯(Cerberus)的描绘。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古希腊人对命运(Moirae)的敬畏,以及英雄们如何试图抗争或顺应那不可逆转的宿命。 第二部分:史诗的洪流——荷马与英雄时代 本书的重点篇章之一,是聚焦于两部奠定西方文学基调的不朽巨著:《伊利亚特》(The Iliad)和《奥德赛》(The Odyssey)。 《伊利亚特》:战争的荣耀与悲剧: 我们将细致分析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帕里斯的审判),并聚焦于阿喀琉斯(Achilles)的“愤怒”(Menis)如何成为推动史诗叙事的核心驱动力。书中将探讨战争中的“荣誉”(Timē)与“不朽的名声”(Kleos)对英雄行为的塑造,以及赫克托耳(Hector)作为保卫者所体现的责任与人性光辉。我们还会审视维纳斯、雅典娜等神祇对战局的直接干预,如何体现了命运与个体意志的交织。 《奥德赛》:归家的漫长旅程: 俄底修斯(Odysseus)十年漂泊的历程,是对人类智慧、坚韧与欺骗艺术的终极考验。本书将逐一解析他遭遇的挑战: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的狡诈、塞壬女妖(Sirens)的诱惑、喀耳刻(Circe)的魔法,以及他最终如何运用伪装与计谋重返伊萨卡岛,恢复家庭与城邦的秩序。这不仅仅是冒险故事,更是关于身份认同与文明回归的深刻寓言。 第三部分:悲剧的深度——城邦的道德困境 从史诗的宏大叙事转向城邦的舞台,我们将深入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作品中,探寻人类在道德、法律与神意之间的挣扎。 神律与人律的冲突: 重点分析《安提戈涅》(Antigone)中,安提戈涅对神圣的埋葬之令的坚守,与克瑞翁(Creon)代表的世俗法律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冲突如何揭示了城邦政治的脆弱性及其对个人良知的压迫。 知识与傲慢(Hubris): 考察《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的结构,分析俄狄浦斯作为一位渴望知识、试图逃脱预言的英雄,如何因为自身的傲慢与盲目,最终导致毁灭性的自我认知。这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知之为知之”的强调,以及对僭越神圣界限的警惕。 命运的无奈与人性的复杂: 探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人物,如《美狄亚》(Medea)中,她如何因爱与背叛而爆发出的毁灭性力量,展现了更为贴近现实、充满争议性的人类情感。 第四部分:神话的传承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古希腊本身,审视这些神话叙事如何被后世吸收、改造和延续。 文学的源头: 探究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埃涅阿斯纪》(Aeneid)如何借用希腊母题构建罗马的建国神话,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中,神祇形象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人性化。 哲学的根基: 分析柏拉图(Plato)等哲学家如何运用神话故事(如“普罗米修斯的礼物”或“洞穴寓言”)来阐述复杂的哲学概念,说明神话并非只是故事,而是早期思想探索的载体。 现代的回响: 简要探讨在现代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当代小说和电影中,希腊神话角色和叙事模式如何持续提供灵感,证明其作为人类经验原型库的持久生命力。 通过对这些文学、宗教和哲学文本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理解古希腊神话如何不仅是古代的信仰体系,更是理解西方叙事结构、伦理思考和艺术表达的不可或缺的钥匙。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神祇目录,而是关于秩序与混乱、理性与激情、人类的荣耀与局限的永恒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团队无疑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对于视觉元素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专业水准。这不是一本随便拼凑图片的画册,每一张插图的选择和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作者经常会在同一页面上,并置两件风格迥异但主题相似的作品——比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拉斐尔的画作——以便读者可以即时进行视觉上的比较和对比,这种“图文对位”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的细节局部图,这些近景特写往往能揭示出人眼在实际参观中容易忽略的匠心独运之处,比如颜料堆叠的层次感,或是石膏打磨的微小痕迹。这种由远及近,再聚焦到微观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满足了视觉强迫症读者的需求,让我仿佛拥有了一台可以随时放大和聚焦的“虚拟显微镜”,得以窥见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创作秘密。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对欧洲建筑和雕塑心存敬畏,却又苦于缺乏系统性入门引导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及时的灯塔。它的知识密度虽然高,但绝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炫技之作”。作者在介绍每一位大师的作品时,总会清晰地勾勒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的创作动机,这种“语境化”的处理非常到位。例如,在讨论某位雕塑家的作品时,他会先铺垫当时社会对“完美人体”的哲学思辨,然后才深入到肌肉线条和动态平衡的细节分析中去,使得作品的意义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镶嵌在了历史的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材料性”的探讨,作者对于大理石的冷峻质地、青铜的氧化色泽,以及不同地区特有的石材如何影响了当地建筑的风格走向,都有着独到且深入的见解。这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宏伟的结构,不再仅仅是“高大”或“华丽”,而是开始理解它们如何与自然元素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消解了“高雅艺术”与普通人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居高临下的学究气,更像是与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朋友分享他在意大利旅行时的所见所感。他擅长用现代化的思维去解构那些古典的审美标准,用当下的语境去解读古老的寓言。比如,当他介绍某种中世纪的市政厅建筑时,他会将其功能和布局与现代的办公楼进行有趣的类比,让读者立刻明白其社会学意义。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意大利人生活美学的小片段,比如对咖啡馆的布局、广场上人们的日常活动,这些生活化的观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土壤,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悬浮于真空中的精英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之中。读完后,我不仅对艺术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那里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避开了传统艺术史书籍那种教科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沉浸感”的导览模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谁在何时创作了什么”,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带着你穿梭于罗马的古老巷陌、佛罗伦萨的狭窄街道,以及威尼斯水巷的波光粼粼之间。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充满了个人化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捕捉。比如,在描述一座宏伟的教堂内部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穹顶的尺寸和壁画的题材,而是会着墨于阳光如何透过彩色玻璃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点,以及置身其中时那种令人屏息的敬畏感。这种“在场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更妙的是,作者总能找到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切入点来解读那些高深的艺术理论,将复杂的构图原理、透视技法,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类比,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可感,使得我对那些曾经望而生畏的艺术术语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和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点复古又透着现代感的排版,特别是“義大利,這玩藝!”这几个字的处理,字体的粗细变化和留白把握得恰到秋毫,仿佛在邀请你走入一个充满惊喜的未知领域。内页的纸张触感非常舒适,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质感,使得那些原本就色彩丰富的图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细节,还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宏伟曲线——在视觉上更加沉稳、耐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通常会插入一些手绘的速写草图或者旅行中的随笔片段,这些小插曲有效地打断了纯粹的知识灌输,让阅读过程像是在和一个博学的旅伴并肩而行,他时不时地指向窗外,告诉你“看,那边的光影处理得多妙”。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艺术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即便是对艺术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种精心营造的氛围所吸引,愿意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页的内容。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