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丝竹轩小学论集
定价:68.00元
作者:龙宇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101060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论集》所收的文章,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 文字学部分收入了龙先生在这方面的比较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所讨论的问题,有些不见于《中国文字学》;有些虽见于《中国文字学》,但讨论得比较详细、深入。如果想全面了解龙先生在文字学上的成就,应该将这些论文与《中国文字学》同读。
《论集》所收的音韵学方面的论文,有《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没有收人的三篇旧文,还有《论文集》未及收入的晚近发表的两篇讲上古音的论文,对《论文集》是重要的补充。
目录
序一(裘锡圭)
序二(杨承祖)
文字
《造字时有通借证》辨惑
说帅
说庆
说赢与赢赢
《说文》古文子字考
甲骨文金文*字及其相关问题
释甲骨文韭字兼解牺尊
广《同形异字》
说篮***及其相关问题
从两个层面谈汉字的形构
释****奏
声韵
英伦藏敦煌《切韵》残卷校记
先秦散文中的韵文
读《嘉吉元年本韵镜跋》及《韵镜研究》
上古音中二三事
古韵脂真为微文变音说
训诂
比较语义发凡
论声训
正名主义之语言与训诂
说“呢訾栗斯、喔伊儒儿”
《说<论语>“史之阙文”与“有马者借人乘之”》读后
有关古书假借的几点浅见
先秦古籍文句释疑
古文字与古经传认知之管见
外编
中国学与国家
京剧尖团音浅说
作者简历
著作目录
作者介绍
龙宇纯,安徽望江人,一九二八年生。台湾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一九七二年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年届六十退休。 中间曾兼系所主任,中研院合聘骂史语所研究员,又尝借聘台湾中山大学,创办中文系。一九九零年任东海大学中研所讲座教授。 一九九九年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对这类偏向艺术教育理论的专著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但《丝竹轩小学论集》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带着一种学者的谦逊与艺术家的激情。全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的刻板结构,而是像竹子生长一般,从根基(理论溯源)开始,逐步向上延伸,探讨了在当代快节奏教育环境下,如何为“丝竹”教育找到立足之地。书中对“慢艺术”与“快文化”的冲突与调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点恰恰击中了当前教育领域最痛的靶子。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聆听的教育”这一部分的论述,它强调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教会孩子如何真正地“听见”世界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下一代的深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重新校准了方向。
评分研读《丝竹轩小学论集》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了一个极具东方美学的教育场景——丝竹之音环绕的小学课堂。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性。与其他教育论著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践的温度”,作者似乎一直站在讲台前,与听众进行着面对面的恳切交流。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调整对传统乐理的引入深度,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科学性,又充满了人情味。整本书行文流畅,论据翔实,尤其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转译上所做的努力,展现了作者作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无疑是当代基础教育领域中一股清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之泉。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丝竹轩小学论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艺术教育在现代小学阶段的价值与实践。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深刻,尤其是在论述“丝竹”这一核心意象时,那种对音韵和谐、竹节精神的推崇,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在艺术修养上的那种内敛而又磅礴的力量。书中对具体课程设置的探讨,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了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困境,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通过音乐和传统器乐的熏陶,来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和集体协作精神的章节,那部分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教育专家的观点,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素质教育的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专著,更像是一份对慢下来、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的倡导书,其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
评分这部论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它像一部保存完好的老乐谱,每一页都渗透着时间的味道和匠人的坚持。它没有过多使用时髦的教育术语来堆砌篇幅,而是用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探讨了最核心的教育问题:如何塑造一个和谐完整的灵魂。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关怀”,他关注的不仅是孩子们能否弹出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对他们心性的雕琢。书中的某些段落,如关于“指法与心法”关系的描述,其文学色彩之浓厚,几乎可以单独作为散文来品读。它不是一份标准的教学大纲,而是一份饱含深情的教育宣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升学率的喧嚣背后,那些关于美、关于雅、关于“气”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真正底色。
评分翻开这本《丝竹轩小学论集》,我的第一感受是内容的“厚重”与呈现的“轻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它并非那种板着面孔的教科书式读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探索欲。从行文来看,作者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对“丝竹”的理解已然融入血脉。他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器乐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内涵——比如如何通过乐器演奏中对“节制”与“气韵”的把握,来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谈及具体教学案例时,作者的叙事风格变得尤为生动,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随他的思路去实践。特别是关于如何将传统器乐融入跨学科学习的构想,那种将音乐、美术乃至文学融会贯通的教育视野,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教学智慧和广博的学识,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恨不能立刻投入到新的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