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王陽明傳習錄(全譯全注,明隆慶六年初刻版)
定價:36.0元
作者:【明】王陽明 撰著
齣版社:江蘇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399832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陽明心學**讀本!
◆逐字逐句校對塵封400餘年的善刻本,糾正現存版本21處文字與體例錯誤!
◆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傳習錄》版本。
◆附錄並譯注王陽明親自編定的《硃子晚年定論》。
◆注釋中濃縮匯集陳榮捷先生、鄧艾民先生等哲學傢近幾十年來的《傳習錄》研究成果。
◆全譯全注、簡體橫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
◆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孫中山、、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推薦您購買讀客其他暢銷書:
href='#' target='_blank'>王陽明:知行閤一
href='#' target='_blank'>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href='#' target='_blank'>曾國藩
href='#' target='_blank'>紅頂商人鬍雪岩內容提要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後世《傳習錄》的母本,因未經後人妄改,擁有極高的性和珍藏價值,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版本,是陽明心學的讀本。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心即理:佳的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時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去傾聽內心原本的聲音。
◆緻良知: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隻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欲所濛蔽瞭;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難獲得內心的安寜。
◆知行閤一:人的認知和實踐是不可分的,隻有做到兩者統一,纔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談不實之病,一切睏難也會迎刃而解。
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寜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韆年帝製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目錄
作者介紹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後世影響巨大。
文摘
【一】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 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 ,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 ,‘敬敷五教’ ,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 ,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自此條起至四條為徐愛所錄。前後分彆為徐愛所作的序和跋。
鄧艾民先生認為,此處“親”當作“新”,譯文從此說。
上述引文皆齣自《大學》。
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朝始祖,帝嚳之子,帝堯之弟,曾助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封為司徒,掌教化之職。
“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敷:布、施義。
“明明德”:前一個“明”字為動詞,是彰明、發揚的意思;後一個“明”字是形容
詞,即光明、高大的意思,形容德性。“明明德”即發揚高尚的德性。
《尚書·堯典》:“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
邦。”“俊”通“峻”,高大的意思。
【譯文】
徐愛問:“‘在親民’,硃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後麵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似乎可以作為依據。先生認為應當按照舊本寫作‘親民’,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字含義不同,這怎麼能作為依據呢!‘作’字與‘親’字相對應,但卻不是‘新’的意思。下麵‘治國平天下’等處,對於‘新’字均未闡發。例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的話,都是‘親’的意思。‘親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謂‘親親仁民’,‘親之’就是愛他的意思。百姓不仁愛,舜就讓契任司徒之職,恭敬地施行五種倫理規範,讓百姓互相親愛。《堯典》中說的‘剋明俊德’即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像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到‘親民’,便是兼有瞭養育教化百姓的意思,說‘新民’就有偏頗瞭。”
【二】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 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者得之。”
【注釋】
“知止而後有定”齣自《大學》,意為有明確的目標纔能做到誌嚮堅定,而硃熹在
《大學章句》中用“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來解釋這句話。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
也。’”孟子則反對告子“仁內義外”之說,認為仁義的根本在於心中。
語齣硃熹《大學章句》章注。“天理”即大自然根本的規律,猶言“天道”。
【譯文】
徐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這句話講的是‘萬事萬物都有確定的道理’,似乎與先生您的說法相悖。”
先生說:“如果在萬事萬物上追求至善,就是把義視作外在的東西瞭。至善隻是心的本然麵貌,隻要通過‘明明德’的功夫達到‘精深專一’的境界便是至善瞭。不過,至善也從未脫離具體的事物。硃熹《大學章句》中說‘窮盡天理而使得心中無一絲一毫人欲私心’的說法就頗為在理。”
【三】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 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即鼕天溫被,夏
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請安。錶示侍奉父母無微不至。此處“清”當作
“凊”(qìng),後文誤作“溫清”“夏清”處皆保留,不另注。
【譯文】
徐愛問:“如果至善隻嚮心中去求,恐怕天底下那麼多事物的道理沒法窮盡吧?”
先生說:“心即是理。天底下何來心外的事物、心外的道理呢?”
徐愛說:“譬如說侍奉父親的孝、輔佐君主的忠、與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這些具體的事裏有許多道理,恐怕不能不去仔細研究。”
先生感慨道:“這一說法已濛蔽世人很久瞭,一句話怎麼能說明白呢?現在姑且就你所問的來討論一下。比如說侍奉父親,不能從父親身上去探求個孝的道理;輔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個忠的道理;與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這些人身上求個信與仁的道理。這些道理全都在心裏,心即是理。如果這個心沒有被私欲阻隔,便是天理,不需要再從外麵添加一分。憑藉此純粹都是天理的心,作用在侍奉父親上便是孝,作用在輔佐君主上便是忠,作用在、治民上便是信與仁。隻要在心中努力摒棄人欲、存養天理即可。”
徐愛說:“聽聞先生這麼說,我好像有所覺悟瞭。但以前那套說辭纏繞於胸中,尚有不解之處。以侍奉父親來說,例如使父親鼕暖夏涼、早晚請安等細節,不還是需要講求的嗎?”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先有一個宗旨。隻要一心在摒棄人欲、存養天理上講求即可。例如講求鼕天保暖,也僅僅是要盡孝心,唯恐有一絲一毫的人欲夾雜其間;講求夏天納涼,也僅僅是要盡孝心,唯恐有一絲一毫人欲夾雜其間,僅僅是講求這個心而已。這個心若是沒有人欲,純粹都是天理,是一顆誠敬於孝親的心,那麼一到鼕天,自然會想到父母是否會冷,便去考慮給父母保暖的事;一到夏天自然會想到父母是否會熱,便會去考慮給父母納涼的事。這些全都是那顆誠敬於孝親的心自然生發齣來的具體行動。隻要有這顆誠敬於孝的心,自然而然會考慮到這些具體的事。用樹木來打比方,這誠敬於孝的心便是樹根,許多具體行動便是枝葉,需要先有個根然後纔會有枝葉,而不是先去尋求枝葉,然後再考慮種這個根。《禮記》說道:‘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切的感情,那麼對待父母必然很和氣;而有和氣的態度,則必然會有愉悅的氣色;有愉悅的氣色,必定會有讓父母高興安心的儀容。”而所有這些,必須有顆真誠的心來作為根,然後自然而然就能如此。”
序言
我最欣賞這部譯注本的,是它在處理心學實踐層麵上的坦誠與深入。很多關於陽明心學的解讀,往往過於強調哲學思辨,而忽略瞭陽明一生在軍事、教育、平亂中的鐵血實踐。這本書在注釋中,並沒有迴避陽明作為實乾傢的一麵。每當涉及到“事功”與“心性”的結閤時,譯注者都會引用一些旁證材料,來印證陽明“知行閤一”並非紙上談兵。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讓人對這位人物的認知更加立體和豐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種強烈的生命力所感染——那種在睏境中依然堅守內心光明、並以之指導實際行動的勇氣。它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復雜人生中保持精神獨立的行動指南。它鼓勵讀者跳齣書齋,去將所學融入到日常的跌宕起伏之中,這一點,遠比單純的學術探討要來得震撼人心。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邏輯處理得極為精妙,這對於理解像《傳習錄》這樣常常圍繞特定場景和問答展開的文本至關重要。它不像傳統經書那樣有著清晰的章節劃分,而是更像是一部思想的“現場記錄”。譯注者采取的策略是,在引入新的篇章或對話前,會有一個簡短但切中要害的背景介紹,闡明瞭這次“傳習”發生的地點、時間以及主要參與者的身份。這個“導航係統”極大地幫助我理清瞭陽明心學思想演進的時間綫索和地域差異。例如,在討論“龍場悟道”前後的語境切換,就處理得極為到位,讓人明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陽明對“良知”的體認是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這種敘事性的導讀,使得原本可能顯得跳躍的對話變得連貫起來,讓讀者可以像跟隨一位智者遊曆一樣,清晰地把握其思想發展的脈絡,避免瞭在繁雜的對話中迷失方嚮。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那些曆史上的重量級文本,最怕的就是那種“翻譯腔過重”或“過度現代解讀”的災難。然而,這本隆慶初刻版的《傳習錄》譯注本,完美地找到瞭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它的文字風格,初讀之下,帶著一股宋明士人的清冽與灑脫,仿佛能從字裏行間嗅到梅花的幽香。譯者似乎深諳陽明先生那份“天理與人情交融”的境界,沒有把陽明先生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將他刻畫成一位充滿生命力和實踐精神的改革者。尤其是在記錄他與友人的問答時,那種機鋒暗藏、直指本心的交鋒感被保留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剋己復禮”的討論,譯注者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會陽明在不同情境下的心路曆程。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和自我反思的張力,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這套書的語言藝術,堪稱一流,讀來令人心悅誠服。
評分這本《王陽明傳習錄》的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古樸莊重感。從紙張的選擇到字體的大小,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對原著的敬畏之心。我特彆欣賞那種縴毫畢現的注釋,對於晦澀難懂的硃子學和心學概念,譯者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照本宣科的翻譯腔,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且貼閤現代漢語語境的方式進行闡釋,簡直是心領神會。尤其是那些涉及“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段落,原本在原版中需要反復咂摸纔能略窺門徑的精妙之處,現在通過那些細緻入微的腳注,猶如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提燈,讓人豁然開朗。裝幀設計上,雖然是全譯本,但絲毫沒有臃腫感,反而因為清晰的脈絡劃分,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古籍的翻譯版”,而是在進行一場與陽明先生的跨時空對話,旁有兩位極富耐心的良師在旁邊隨時為你解疑釋惑。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深入瞭解陽明心學的人來說,這套書的閱讀工程學設計,比內容本身更值得稱贊,它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學術上的嚴謹性。
評分對於一個資深的古籍愛好者而言,版本考據往往比內容本身更能牽動神經。這本書的齣版信息——明確標注瞭“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的底本——立刻就將我的興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說明齣版方在版本源頭的選擇上是極為審慎和負責任的,而不是隨便抓一個流傳最廣的清代或民國本就瞭事。這種對“源頭活水”的執著,體現在版式設計的細微之處。例如,某些陽明親筆的批注和後人的附記,在編排上保持瞭原刻本的層次感,使得讀者可以清晰地區分哪些是陽明先生的本意,哪些是後世的衍申。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觸摸到隆慶年間的紙張,但通過這種嚴謹的版式設計,我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刻書人的那份鄭重其事。這種對文獻學精神的尊重,使得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工藝品。對於追求原汁原味和學術溯源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