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李儀 中國紡織齣版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李儀 中國紡織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日常生活
  • 行為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自我認知
  • 生活技巧
  • 李儀
  • 中國紡織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策馬揚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紡 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48359
商品編碼:30045106998
叢書名: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具體描述

産品展示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作 者:  李儀 
定價:  39.80
ISBN號:  9787518048359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開本:  16
裝幀:  平裝
齣版日期:  2018-4-1
印刷日期:  2018-4-1
編輯推薦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生活態度 
掌握瞭它,就等於找到瞭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為我們打開全新的天地 
掌握瞭它,就像找到人生的一盞明燈,引導著我們奮力前行 
寫給每個希望瞭解心理學、更好地理解人性、全麵提升自身素質的人
內容介紹
很多人覺得心理學是一塊神秘的學術地帶,雖然大多數人都希望對其有所瞭解,但卻覺得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心理學並沒有那麼復雜,也並非那麼神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心理學實驗的效應,而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選取瞭當今公證的多個實驗,其令人驚訝的結果和過程,往往會引發人生頓悟和遐想。自然界的規律、社會的規律往往和人生的規律驚人的相似。人生的真諦不在於悟瞭多久,而在於有沒有悟到點子上。人的一生不停地在街頭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並隨時檢驗著實驗的效果,有時還要反復實驗。如果將人生比作以一生的時間跨度為實驗周期,以人生布景為實場景的大實驗也不為過。這是人一生下來就開始進行的、富有哲理與人文內涵的實驗。 
本書精心尋覓瞭許多實驗,讓讀者在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麵,通過各種有趣的實驗,實現對自我認識的感悟與提升。
作者介紹
李儀 
心靈療愈係暢銷書作傢,長期緻力於自我提升、心靈成長方麵的研究。 
他認為,當一個人把問題從外部世界轉嚮內心的時候,就是成長與蛻變的開始;用心理學的眼光檢視自己和周圍,就找到瞭“我為什麼是我”“現在為什麼是這樣”的答案。
目錄
章 你的心理,是否被人暗示瞭 
經典實驗:誰是“殺人”凶手// 002 
相關實驗 A. 關於墨菲效應// 003 
B. 誰燒傷瞭我的手//003 
測測你自己:暗示——巴布爾效應//005 
小貼士:與快樂相關的心理暗示// 006 
小結// 008 
第二章 探秘潛能 
經典實驗:挑戰高難度的樂譜//012 
相關實驗 A. 愛,有著不可思議的潛能//013 
B. 逼迫,也許真能讓人飛翔//014 
測測你自己:探索你的未知潛能//015 
小貼士:九大潛能必為你所用//016 
小結// 018 
第三章 自信,讓人更加高貴 
經典實驗:自信能夠提高成績//022 
相關實驗 A. 小狗因何而死//023 
B. 美麗的秘訣//024 
測測你自己:信心小測試//025 
小貼士:增強信心有秘訣//027 
小結//028 
第四章 “心理黑子” 
經典實驗:“心理衍射論”//030 
相關實驗 A. 蜜蜂與蒼蠅 // 031 
B. 一張“偏方”//032 
測測你自己:偏執小測驗// 033 
小貼士:心理“黑子”//033 
小結//035 
第五章 認識自己,照顧自身的靈魂 
經典實驗:巴納姆規律//038 
相關實驗 A. 我們喜歡處處抬高自己//039 
B. 這罐子是滿的嗎?// 041 
測測你自己:走迷宮,找自己// 042 
小貼士:馬斯洛需求理論//044 
小結//045 
第六章 你的記憶,是否受到瞭操控 
經典實驗:被篡改的記憶// 048 
相關實驗 A. 為記憶“編碼” // 049 
B. 如何將記憶遺忘//050 
測測你自己:荒島尋寶 //051 
小貼士:“似曾相識”的感覺// 052 
小結//053 
第七章 傻瓜不是天生的,蠢材都是後天製造的 
經典實驗:智商決定瞭成績?//056 
相關實驗 A. “讓人聰敏”的奧秘//057 
B. 誰決定孩子的智商//058 
測測你自己:愛因斯坦之謎// 059 
小貼士:愛因斯坦的智商// 060 
小結//061 
第八章 性格,是先天遺傳OR後天影響 
經典實驗:雙胞胎性格的對照// 064 
相關實驗 A. 遺傳和環境共同塑造性格//067 
B. 某些習慣可能是受遺傳的影響//068 
測測你自己:判斷性格測試//069 
小貼士:什麼影響瞭我們的性格?//070 
小結//072 
第九章 一個人的態度決定瞭高度 
經典實驗:羅森塔爾實驗//074 
相關實驗 A. 小白鼠的死亡// 075 
B. 告訴自己你能行//076 
測測你自己:我一定要//076 
小貼士:皮格馬利翁和他的幸福生活// 077 
小結// 078 
第十章 拆掉思維那堵牆 
經典實驗:一盒火柴的作用// 080 
相關實驗 A. 單刃改雙刃//081 
B. 藥方的多種效果//081 
測測你自己:一枚麯彆針//082 
小貼士:心理受功能所固//083 
小結// 084 
第十一章 完美,將束縛你的世界 
經典實驗:瑕疵也是一種美//086 
相關實驗 A. 真實比完美更可愛// 087 
B. 完美主義者的心理壓力 // 088 
測測你自己: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088 
小貼士:完美的是“斷臂維納斯”// 089 
小結 //090 
第十二章 你要控製你自己 
經典實驗:誰能多等20分鍾 //092 
相關實驗 A. 暴怒的野馬 // 093 
B. 徵服瞭自己纔能徵服其他// 093 
測測你自己:你的自控力是多少// 094 
小貼士:如何提高自製力// 095 
小結//096 
第十三章 毛毛蟲效應 
經典實驗:“苦命”的毛毛蟲 //100 
相關實驗 A. 好感也有盲從性 //100 
B. 所羅門實驗 // 101 
測測你自己:自主性小測試//103 
小貼士:蘇格拉底的“蘋果” //104 
小結 // 105 
第十四章 刻闆印象的束縛 
經典實驗:人不能機械地歸類 //108 
相關實驗 A. 跳蚤的高度 //109 
B. 性彆的印象 //110 
測測你自己:你有大男子主義/小女人主義嗎?//110 
小貼士:博客火瞭// 112 
小結 //113 
第十五章 你尋找的幸福,就在自己身邊 
經典實驗:中國城市幸福指數//116 
相關實驗 A. 主觀的幸福 //117 
B. “冰激淋”實驗 //119 
測測你自己:你離幸福有多遠 //120 
小貼士:幸福的訣竅 // 121 
小結 // 121 
第十六章 增減效應 
經典實驗:阿倫森的實驗 //124 
相關實驗 A. 遞減的奬勵 //125 
B. 朝三暮四 //126 
測測你自己:哪種人會輕易迷惑你 // 127 
小貼士:生活中的增減效應 //128 
小結 // 129 
第十七章 團隊的威力 
經典實驗:積雪的解決方法 // 132 
相關實驗 A. 網絡的集體語言//133 
B. 挑戰者號的災難//134 
測測你自己:你在團隊中的角色//135 
小貼士:團體迷思 //139 
小結 //142 
第十八章 愛情的迷宮 //143 
經典實驗:羅密歐與硃麗葉效應 //144 
相關實驗 A. “愛情毒藥” //145 
B. 相約在危橋 //145 
測測你自己:假如你化身為彩蝶 //146 
小貼士:愛情三角理論 //147 
小結 //148 
第十九章 情感,妙不可言 
經典實驗: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150 
相關實驗 A. 感性的呼籲 //151 
B. 溫度的安全感 // 152 
測測你自己:你給的關懷足夠嗎? // 153 
小貼士:“飢渴的皮膚” // 153 
小結 //154 
第二十章 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 
經典實驗:交叉的圓圈 // 158 
相關實驗 A. 婚姻方程式 //159 
B. “門當戶對”的婚姻 // 160 
測測你自己:你心中婚姻的樣子 // 161 
小貼士:不相稱的婚姻 // 163 
小結 // 163 
第二十一章 閤作,纔生雙贏 
經典實驗:囚徒睏境 // 166 
相關實驗 A. 閤則兩利,分則兩敗// 167 
B. 私欲,置人於死地 // 168 
測測你自己:閤作能力測試 // 169 
小貼士:鯰魚效應 //170 
小結 // 172 
第二十二章 道德兩難法 
經典實驗:偷藥的海因斯 // 174 
相關實驗 A. 誠信,是寶貴的品質 // 176 
B. 雨夜的選擇 // 177 
測測你自己:你的道德取嚮 //178 
小貼士:道德負心理 / 180 
小結 // 182 
第二十三章 初次見麵,讓人難以忘懷 
經典實驗:美的標準 //184 
相關實驗 A. “多看”效應 // 185 
B. 暈輪效應 // 186 
測測你自己:你的魅力源自哪裏? // 186 
小貼士:相似互補 // 189 
小結 //189 
第二十四章 “人來瘋”的行為 
經典實驗:社會促進效應 // 192 
相關實驗 A. 異性效應 // 193 
B. 越是渴望越失望 //194 
測測你自己:你是容易受人影響的人嗎?// 195 
小貼士:群體變化// 196 
小結// 197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第六章 你的記憶,是否受到瞭操控 

※※經典實驗:被篡改的記憶 

在生活中,假如我們缺少瞭記憶的話,一切智慧活動和心理發展都無從談起。就算人發生瞭暫時性失憶,也會對人的心理活動造成重大的影響。但是,記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確反映齣我們過去的經驗呢?換而言之,記憶的度有多大? 

勞夫塔斯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傢,1975年她通過自己的實驗得齣瞭一個齣人意料的結論。這個結論讓我們不禁懷疑,我們的記憶能力還靠譜嗎? 

勞夫塔斯找來150個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勞夫塔斯為他們播放一段車禍事故的片段,其中事故隻持續瞭4秒鍾。片段播放結束後,勞夫塔斯將這群受試者分為A、B兩組,每人必須迴答10個問題。在A組中個問題是這樣的:影片中的肇事車輛衝過停車標誌牌的時候有多快?而B組的個問題是:影片中肇事車輛右轉彎的時速是多少?,兩組受試者都被問道:該片中,你有沒有看到標誌牌?結果A組中有約占53%的人迴答他們在影片中看到瞭標誌牌,而B組中僅有約占35%的人說他們看到瞭。其實,發生撞車事故是由於肇事車輛的司機衝過瞭停車標誌牌後與迎麵而來的車輛相撞而引起的,實驗錶明——我們的迴憶會在適當的提示中被更多地喚起。 

接下來,A組的受試者被問道:那輛白色跑車在鄉間公路上的時速有多快?B組的學生則需要迴答:那輛白色跑車經過鄉間公路的農倉時時速是多少?,勞夫塔斯問這兩組受試者:你們有沒有在影片中看到農倉?結果B組受試者有17.3%說看見過,而A組學生隻有2.7%說看見過。但實際上影片中並沒有齣現農倉。由此可見,我們的記憶在一個不經意的錯 

誤提示中被篡改瞭。 

美國警察認為這個結論對刑事調查有著直接的意義。勞夫塔斯指齣,證人通常會在整個刑事案件調查過程中被多次訊問,比如警察對犯罪現場的訊問、檢察官對案件的訊問、法官的訊問等。不管是在哪些訊問中,一些錯誤的信息很可能會誤導證人的記憶,甚至改變證人的真實記憶。 

所以勞夫塔斯認為,事件的完全再現並不能完全依靠證人的記憶,因為在訊問過程中很有可能改變瞭證人的真實記憶,這說明瞭:人的記憶並不是單純地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再現,而往往是對過去經驗的再造。 

※※相關實驗 

A. 為記憶“編碼” 

實驗原理:自創記憶編碼+聯想。 

實驗主持人:錦州記憶研究所李維。 

實驗對象:李維。 

實驗過程及結果: 

放置一塊黑闆於舞颱中央,在上麵寫一些阿拉伯數字,讓觀眾隨便說一些什麼,說齣的內容依次按照阿拉伯數字記下來,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李維並沒有看黑闆,但他能把這些全記下來。不管是要求他講齣數字相關內容,還是講齣相關內容的數字號碼,他都能馬上說齣來,而且還錶現齣倒背如流的水平。 

實驗原理: 

這種錶演看似顯得不可思議,其實隻是運用記憶術而已,産生瞭“培哥效應”罷瞭。運用這種方法並不睏難,你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舉例來說,(1)帽子,(2)眼鏡,(3)圍巾,(4)衣服,(5)腰帶,(6)褲子……牢牢掌握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聯結。假如你要記住以下幾個詞匯:(1)大象,(2)打氣,(3)洗澡,(4)電風扇,(5)自行車,(6)水……這樣你就可以進行聯想瞭,比如記到大象頭上戴瞭一頂帽子。記住“水”時,將它和褲子産生聯想——用水來洗褲子。通過這樣的聯想,記什麼都不再顯得那麼睏難瞭。 

實驗聯想: 

這種記憶方法的固定編碼有很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部位編號,也可以按照友的名字進行編碼。我們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學習中,就可以避免學習枯燥和記不住等難題,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瞭。 

B. 如何將記憶遺忘 

實驗原理:記憶的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瞭。 

實驗主持人:德國心理學傢艾賓浩斯。 

實驗對象:艾賓浩斯。 

實驗過程及結果: 

隨著時光的遷移,我們的一些記憶會漸漸變得淡薄,更有甚者會消失不見,相信大傢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是什麼原因讓記憶消失瞭呢?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可循嗎?德國心理學傢艾賓浩斯在1885年的一項相關實驗後,發布瞭實驗結論的圖錶,這就是有名的“艾賓浩斯麯綫”。他以“無意義”的音節作為記憶的對象(在心理學實驗中使用有意義的詞是不允許的,因為有意義的詞會引起不同聯想,對記憶産生乾擾,從而影響實驗結果),並將“無意義”的音節分為八組,每組八個,首先測齣自己要記住這些音節總共需要多長時間,結果大約用瞭1000秒的時間。過瞭20分鍾後,當他將相同的內容重復記憶後,結果顯示整整縮短瞭近600秒的時間,用百分比來錶示省時率的話,即省時60%,與此相反,遺忘率是40%…… 

通過這個圖錶錶明,遺忘的時間是長短不一的,不是說固定丟掉多少記憶,第二天也是如此。事物在記憶的初階段容易被遺忘,後來就逐漸減慢瞭,如記憶某事物相當長時間,該事物幾乎不可能被遺忘,“先快後慢”就是記憶遺忘的規律。 

實驗聯想: 

記憶遺忘是有規律的,不光是艾賓浩斯,在他之後也有很多人做瞭相關實驗,實驗結果雖較前者而言有些偏差,但麯綫的運動規則“八九不離十”。根據艾賓浩斯的結果,美國某公司就開發齣瞭一款記憶核係統(Memoy Nucleon System),該係統能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利用每個人不同的記憶遺忘點(亦是記憶點),通過簡單的人機交互,在大傢的學習 

時間接近遺忘點時,重復所學內容,以此來達到加深其記憶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利用該規律,在記憶力到臨界點時,不斷重復信息,以此達到牢牢掌握該內容的目的。 

※※測測你自己:荒島尋寶 

將自己想象成一位探險傢,在某荒島上四處尋寶,經過一番周摺後,發現四扇門,憑自己的感覺猜猜哪扇門背後藏著驚天寶藏? 

A.雕花雙扇金屬門 

B.陳舊的雙扇木門 

C.沉重單扇石門 

D.模糊的單扇毛玻璃門 

測試結果 

A.說明你是個記得快,忘得更快的人。舉例來說,昨天你在“昆百”影城看的電影,你就能記成“百昆”劇院。沒錯,你的忘性就是 

如此之大。 

B.選擇該項的人說明你根本沒什麼記憶,對於小時候的記憶用拼湊來說一點也不為過,你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像……好像……”,天哪! 

C.你的記憶力中規中矩,可以用“一目十行,過目即忘”來形容!讓你難忘的事卻偏偏是那些讓你齣糗的片段!另外,你有一項強大的記憶功能,對人的相貌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D.該選項代錶瞭的記憶力,你不是路盲,在認路方麵你堪稱是“老馬識途”!你對孩童時期的記憶也超乎瞭彆人的想象,連哪天做過什麼事情、事情發生的地點你都記得,你真厲害! 

※※小貼士:“似曾相識”的感覺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曆:突然覺得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識,甚至是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你都可以預見,就像你經曆過這些事情一樣,但你又不能準確說齣該記憶源自何處。 

當今科學也無法完全解釋這一現象。據美國某心理學會的調查顯示,“似曾相識”的經曆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身上發生過。想象力越是豐富就越有可能發生該現象;喜歡旅行的人比不喜歡的人經曆“似曾相識”的概率更高;較其他人而言,高學曆的人更容易産生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曆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發現,青年時期是發生“似曾相識”概率高的階段,然後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特彆是當人們開始枯燥單一的生活後,發生這樣現象的概率低瞭很多。 

當弗洛伊德理論在一個世紀以前還是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似曾相識”的現象被心理學傢看成是亞健康人群潛意識的矛盾體現。但現在的心理學傢認為“似曾相識”這一現象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衝突的基礎之上,健康的大腦也會産生這一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常常齣現在壓力和疲憊感大的人群中。與此同時,“jamais vu”(法語)也會隨之齣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時卻什麼也想不起來。 

心理學傢認為,産生該種現象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的信息過多但對信息的來源並未注意。似曾相識感渠道廣泛,有的是虛幻的,有的是真實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某電視劇或是小說的情節時,很有可能會把它當成是之前的經曆。或者,當身處電視劇中的真實場景時,錶麵看上去是忘記瞭,但潛意識還會勾起某些迴憶。心理學傢還指齣,有時,人們是不需要真實的記憶的,熟悉的感覺有時候是大腦在作祟。 

※※小結 

俄國教育傢魯賓斯坦曾這樣說過:“假如沒有記憶,我們便會成為轉瞬即逝之物。從將來看過去,所看到的便會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謂現在,隨著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會一去不復返地消失在過去之中。”由此不難發現其對記憶推崇之至。失去瞭記憶,人就像無傢可歸的流浪兒一樣,更加失去瞭生命傳承下去的意義。 

如果我們喪失瞭記憶,我們將喪失從事一切活動的能力。人生在世不過幾十載,你將忘記一切,更加不會懂得情、愛情、友情……這一切,都將消失。 

如果沒有記憶,這個世界將會少言寡語,人們不懂得喜怒哀樂,幸福更是無從找尋。 

如果我們喪失瞭記憶,就沒有幸福的童年、沒有激情的青年……曾經的經曆,都會變得陌生,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苦苦尋找著自己的根源,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沒找到。 

世上可怕的事情莫過於人類將記憶喪失。當你遭遇挫摺灰心喪氣的時候,你已經想不起應該找誰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當你功成名就的時候,你也想不齣該找誰來一起慶祝,世間的一切好像變得瞭無生趣…… 

我們找不齣人類記憶的根源來自何處,就像“我是誰”這樣古老的哲學問題一樣,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人們也無法找齣滿意的答案,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將記憶加以利用,令其發揮齣大功效。

..................


觸碰內心之窗:理解行為背後的微妙力量 我們是否曾對著鏡子裏的自己,睏惑於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為何有時會莫名其妙地開心,有時又被無名的憂傷籠罩?我們是否曾對親友的行為感到不解,甚至産生誤會?我們是否曾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好奇,想要探尋其深層原因?這些看似瑣碎卻又真實存在的生活瞬間,都悄然指嚮一個共通的領域:心理學。 這本書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套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相反,它是一扇通往我們內心世界的窗口,一盞照亮我們日常行為的明燈。我們將一起走進心理學的奇妙花園,用最親切的語言,最生動的例子,去探索那些影響我們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強大力量。 第一章:認識你自己——自我認知的奧秘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箴言,是通往智慧的基石,也是心理學的起點。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們的自我認知是否準確?自尊心從何而來?它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軌跡?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自我概念的形成,理解自我評價的機製,並學習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積極的自我認知。我們會瞭解,當我們對自身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們便能更好地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更勇敢地麵對挑戰,更自信地追求目標。 我是誰?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從童年時期的社會比較,到青少年時期的身份探索,再到成年後的自我整閤,我們將追溯自我概念是如何一點點被塑造的。我們會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同伴的影響、社會文化的熏陶,都在潛移默化地構建著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既有“我能行”的豪情壯誌,又會陷入“我不配”的自我懷疑?我們將剖析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心理的根源,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你培養積極的自我評價,擺脫不必要的自我設限。 投射效應的迷惑: 有時,我們看到的他人,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我們將揭示投射效應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製造誤解,以及如何辨識和剋服這種心理偏差,從而更客觀地看待他人。 第二章:情感的潮汐——情緒的理解與管理 情緒,是我們生活中最豐富、最活躍的色彩。喜悅、悲傷、憤怒、恐懼,這些情緒如同潮汐般起伏不定,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心情,甚至我們的生理狀態。然而,很多人卻常常被情緒所睏擾,無法自拔。本章將帶你走近情緒的世界,理解情緒産生的機製,學習如何識彆、接納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讓你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它的奴隸。 情緒的語言: 不同的情緒傳遞著怎樣的信號?它們是如何被生理機製和認知評估共同激發的?我們將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情緒産生的奧秘。 情緒的調節藝術: 當負麵情緒襲來,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壓抑、爆發,還是疏導?我們將介紹多種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如認知重評、放鬆訓練、正念練習等,幫助你在各種情境下保持內心的平衡。 同理心的力量: 理解他人的情緒,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我們將探討同理心的本質,以及如何培養和運用同理心,去感知他人的內心世界,從而建立更深刻、更真誠的連接。 第三章:思維的迷宮——認知偏差與決策的藝術 我們的思維並非總是理性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認知偏差所誤導,做齣並非最優的決策。從“確認偏誤”讓我們固守已有觀點,到“錨定效應”影響我們的判斷,這些思維的“捷徑”有時會讓我們迷失方嚮。本章將帶你穿越思維的迷宮,揭示常見的認知偏差,並學習如何運用更理性的方法,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我們是如何思考的: 從信息處理的基本模型,到思維的啓發式和算法,我們將瞭解大腦是如何加工信息並形成判斷的。 常見的認知陷阱: 我們將深入剖析“可用性啓發”、“代錶性啓發”、“損失厭惡”、“框架效應”等常見的認知偏差,並分析它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的判斷和選擇。 做齣更優決策: 瞭解瞭思維的局限性,我們便能更警惕地避免認知偏差。本章將提供一套決策的框架和工具,幫助你在麵對復雜問題時,進行更全麵、更理性的分析,做齣更符閤長遠利益的選擇。 第四章:人際的畫捲——溝通、關係與社會影響 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注定要在群體中生活。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然而,溝通的障礙、關係的疏遠、社會壓力的侵擾,卻常常成為我們生活的睏擾。本章將聚焦人際互動,探索高效溝通的秘訣,解析關係建立與維護的原則,並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 傾聽與錶達的藝術: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說的話彆人聽不懂,有時候我們聽不進彆人的建議?我們將探討積極傾聽的技巧,學習如何清晰、準確地錶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處理溝通中的衝突。 關係的基石:信任與親密: 什麼是信任?親密關係又是如何建立和發展的?我們將從依戀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角度,解析人際關係的本質,並提供維護和深化關係的實用建議。 社會認同與群體動力: 我們為何會受到群體意見的影響?群體壓力是如何改變個體行為的?我們將瞭解社會認同理論、服從實驗等經典研究,揭示群體動力對我們行為的強大塑造力。 第五章:成長的階梯——學習、動機與人格塑造 個體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我們如何學習新知識?是什麼驅動我們去追求目標?我們獨特的人格特質是如何形成的?本章將關注個體成長,探討學習的原理,理解動機的來源,並揭示人格的復雜性。 學習的奧秘: 從條件反射到操作性條件反射,再到社會學習理論,我們將瞭解不同的學習方式,並探討如何優化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率。 點燃內心的火焰:動機的力量: 是什麼讓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夢想?是內在的興趣,還是外在的奬勵?我們將解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區彆,並學習如何激發和維持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動力。 我是誰?人格的多重維度: 我們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嗎?人格是否可以改變?我們將介紹一些主要的人格理論,並探討人格的穩定性與可塑性,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結語:用心理學的智慧,點亮生活的美好 心理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科,它就蘊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在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每一次互動之中。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能夠為你打開一扇新的視角,讓你用更深刻、更敏銳的目光去觀察自己、理解他人、洞察社會。 願你我都能成為更瞭解自己、更能管理自己、更能與他人和諧共處的人。願我們都能運用心理學的智慧,去化解生活中的睏惑,去擁抱內心的平靜,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關於自我探索與生命成長的旅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去發現,去理解,去成長。

用戶評價

評分

《影響力》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本“攻心秘籍”。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方式,揭示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他人巧妙地影響,又如何在不經意間去影響他人。他提齣的六個基本原理——互惠、承諾與一緻、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簡直是解讀人際互動和社會現象的金鑰匙。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閃過無數個自己的親身經曆:為什麼我有時會不好意思拒絕彆人的請求?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為什麼看到“限時搶購”的字樣,就感覺特彆想要?作者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讓我們看到瞭這些影響力原理是如何在廣告、銷售、政治宣傳甚至個人交往中發揮作用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稀缺原理”,我這纔明白,為什麼那些“限量版”或者“機會難得”的商品,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購買欲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總是獨立自主地做齣選擇,很多時候,我們是被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心理機製所驅動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讀心術”的眼睛,能夠更清晰地洞察到那些試圖影響我的力量,並且也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意願,去進行更真誠的互動。

評分

《烏閤之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以為人們在群體中會變得更加理智,能夠集思廣益,但這本書卻用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它描述瞭群體是如何在某種情緒的驅動下,變得容易衝動、盲從,並且喪失個體獨立的判斷能力。我讀到書中關於“群體意見的同質化”和“個體智力水平下降”的論述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很多社會事件的畫麵。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大眾意見”,並不是每個人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某種情緒在群體中被放大、被傳播的結果。作者的語言充滿力量,他用犀利的筆觸,剖析瞭群體心理的種種弊端,比如“暗示性”和“傳染性”。讀這本書,讓我對“從眾心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開始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如何被各種意見裹挾,而又如何輕易地放棄瞭獨立思考的權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警惕群體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並且提醒我們,在參與任何群體討論或決策時,都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它不是一本讓人感到舒適的書,但它無疑是一本能讓人獲得深刻反思的書。

評分

最近讀完《思考,快與慢》,我隻能說,這完全是一場思維的盛宴。書中的核心概念“係統1”(快思考)和“係統2”(慢思考)簡直太精妙瞭!我之前從未意識到,我們的大腦在很多時候是如何“偷懶”的,又是如何輕易被各種偏見所影響。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案例,揭示瞭我們日常決策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陷阱”。比如“錨定效應”,我這纔恍然大悟,為什麼有時候在購物時,看到一個“原價”很高的商品被打摺後,就覺得特彆劃算,即使那個“原價”可能根本不值。還有“可得性啓發”,我常常因為最近接觸到某個信息,就高估瞭它的重要性或可能性。這種對自身思維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讓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變得更加謹慎。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可以說是一種不斷自我糾錯的過程。每一次讀到書中提到的某個偏見,我都會立刻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例子,然後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或者這樣決定過。這是一種既痛苦又令人興奮的覺醒。它讓我明白,想要做齣更理性的決策,就必須有意識地啓動“係統2”,去質疑那些“係統1”輕易給齣的答案。

評分

《習慣的起點》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習慣”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養成一個好習慣,或者戒掉一個壞習慣,全憑意誌力。結果讀瞭這本書,纔發現意誌力其實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資源,一旦消耗完,我們就容易迴到原點。作者深入剖析瞭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包括“觸發點”、“行為”、“奬勵”這三個核心要素,並且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來支撐他的觀點。讀到“微習慣”那一部分,我簡直驚為天人。我之前嘗試過每天閱讀一小時,結果往往堅持不下去,但作者提齣的“每天讀一頁”或者“每天寫一句話”這種極小的切入點,反而更容易讓人開始,並且在完成之後産生積極的反饋,從而更容易堅持下去,最終養成更宏大的習慣。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他沒有給你“必須”怎麼樣,而是告訴你“為什麼”和“如何做”。我嘗試著去拆解自己的壞習慣,比如睡前玩手機,我並沒有強迫自己立刻戒掉,而是先去尋找背後的“觸發點”,可能是無聊,可能是壓力。然後,我嘗試用一個更健康的“行為”去替換它,比如睡前閱讀幾頁書,或者聽一段舒緩的音樂。雖然過程還需要不斷地調整,但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並且擁有瞭更有策略的方法。

評分

讀完《認知覺醒》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腦袋裏那些時不時冒齣來的奇怪想法、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著一套運行邏輯。書中很多例子都非常貼切,比如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自己有時候會莫名的拖延,明明知道事情的後果,但就是提不起勁去開始。讀瞭關於“認知偏差”的那部分,纔明白,原來這背後可能隱藏著對失敗的恐懼,或者是一種對當下即時滿足的過度追求。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結閤瞭不少心理學實驗和真實案例,讓我這個對心理學原本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去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我開始嘗試去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帶評判地去觀察它們,然後試著去理解它們産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者放任自流。比如,當我感到焦慮時,我會問自己,“我現在為什麼會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是基於事實,還是我的想象?” 這種練習雖然需要時間和耐心,但確實讓我感覺自己對情緒的掌控力在慢慢增強。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改變自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去“看見”自己內在的運行機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