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
定价:45.00元
作者:蔡红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36242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2):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根据第六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的主题论文汇编而成,该书以“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为论述主题,一方面阐释以新产品、新融合为代表的旅游发展新趋势;另一方面研讨以新投资、新升级为代表的旅游经营新业态。以旅游经济研究为主,兼及旅游教育,就旅游经济和旅游教育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全新界定和深入解读。
作为旅游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汇集,《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2):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既可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行业发展的真实记录。第六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由北京旅游学会、国际旅游学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共同主办,作为旅游经济研讨与发展的重要学术形式,《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2):信息化与网络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教育》的出版,既是学术论坛现场成果的固化传承,又是学术论坛争鸣理念的切实延伸。
目录
作者介绍
蔡红,女,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新世纪“百人工程”。先后出版《中国高端旅游市场:定位与开发》等3部著作,参编作品9部。近年来陆续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承办北京市旅游委、北京市教委研究课题12项,规划策划项目8项,咨询研究2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营销、高端旅游及乡村旅游等。
李云鹏,男,管理学博士、区域经济学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旅游局以及部分省(市)旅游局信息中心专家、山东省旅游策划规划营销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天普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计划。出版《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专著1部,参编4部教材(专著)。近8年来承接和参与纵向和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研究方向: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活力的赋能效应”的论述,这个部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它会集中于某个单一的技术层面进行阐述,但作者却将视野放得极其开阔,将人力资本、信息流动速度和政策导向三者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书中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现代社会的信息网络比作“无形的血管”,而传统的交通网络则是“有形的骨架”,并深入分析了两者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有一段关于“数字鸿沟”对偏远山区社区经济发展滞后性的影响分析,数据翔实到令人动容,它不是空泛地批评不平等,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干预点,比如基层社区的“智能客服体系”建设建议。这种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回到具体操作层面的穿梭能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开始重新审视我手上正在做的另一个项目,尝试用这种“系统性重构”的视角去优化现有的流程。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会在你脑海中持续发酵、让你时不时回头翻阅的工具书。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在思考工作中的某个瓶颈时,会自然地回想起书中某个特定的模型或者框架。全书的索引做得非常到位,关键概念的术语表也整理得井井有条,这对于需要频繁引用和回顾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结语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的研究问题,暗示着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这种开放式的收尾,既是对读者知识的肯定,也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继续参与到这场知识的构建之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前沿性、严谨性和思辨性的佳作,值得所有关注社会与技术交织领域的人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初读时会觉得略显晦涩,因为它大量使用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专业术语,对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去消化。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严谨的学术语境,就会发现这种精确性正是其价值所在。作者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往往会采取“三明治”式的结构:先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接着用扎实的定量分析数据进行支撑,最后再用定性的案例进行佐证,层层推进,不留逻辑漏洞。尤其是在数据图表的呈现上,作者似乎下了不少功夫,那些复杂的多变量回归分析图,虽然看起来有些复杂,但配上的详细解读却能瞬间点亮你的思维盲区,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个结果会出现。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习惯性地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专门记录那些我需要进一步查阅的专业名词和引用的核心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深度学习的效率。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提供的一份详尽的参考手册,而非轻松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学术态度去对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的感觉非常专业且有格调,初次上手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国际贸易相关的研讨会上偶然看到有人在翻阅,当时被它沉稳的基调所吸引。当我翻开内页时,发现排版非常清晰,注释和图表的数据来源标注得相当详尽,这对于我这种注重文献可靠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全书的逻辑结构也是环环相扣的,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构建到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层次感很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其中关于跨文化交流对传统服务业冲击的章节,作者引用的案例大多是近年来发生的国际热点事件,使得内容极具时效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理论深度时,并没有陷入纯粹的西方理论引用,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读起来既有学理上的支撑,又不失贴近现实的烟火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视觉到认知层面,都提供了高水准的享受,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无可置疑,但同时,它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也随处可见。它并没有盲目地推崇“一切皆可数字化”的思潮,反而在中间章节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技术异化和“过度连接”带来的负面效应。作者清晰地指出,技术进步并非万灵药,当用户体验被算法过度优化时,个体的主动探索欲和随机的美好邂逅机会反而会被压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虚拟社区黏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龄层用户对线上社群的依赖程度,揭示了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并可能带来新的孤独感。这种冷静且略带警惕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调避免了陷入空洞的赞美,增添了思辨的重量感。它促使读者不仅要问“我们能做什么”,更要问“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牺牲什么”,这种对伦理边界的关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