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风落之光 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
| 作 者: | 拉斯 缪勒 |
| 定价: | 298.00 |
| ISBN号: | 9787549597147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8-5-1 |
| 印刷日期: | 2018-5-1 |
| 编辑推荐 |
| 本书既有精美的唱片封面,同时还有精彩的文字分析。立体呈现了ECM唱片的美学气质。而且该书延请知名设计师孙晓曦整体精心打造,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制作精美大气,值得乐迷收藏。 此书由知名音乐人张璐诗倾情翻译。 |
| 内容介绍 |
| 本书是一本精美的图片集,收录1969-2010 ECM唱片封套及名录,通过上千幅图片的形式专业性解读ECM视觉与音乐的融合与对话。该书是当代音乐迷与设计、摄影爱好者的绝美收藏,其封套赋予音乐更完整的魅力。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伟大唱片厂牌的灵魂外衣,视听合一的独立美学。 |
| 作者介绍 |
| 拉什.穆勒(Lars Muller),1955年生。1982年于瑞士巴登创办自己的视觉交流工作室,1983年开始任出版人,专注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艺术、摄影和社会。他定期教学,是国际绘图联盟(AGI)的成员。 作为一名独立出版人,拉什.穆勒的作品几乎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他初识曼弗雷德.艾歇尔(ECM创始人)时便一见如故,两人对彼此的美学理念互相赞赏不已,当场就决定联手为ECM的唱封设计做一本书,并在1996年合作出版了ECM首本视觉书《 Sleeves of Desire 》。 |
| 目录 |
| 23 暮色降临时 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
114 超媒介影像记 卡塔琳娜.艾普莱西特
167 他们的音乐:艾歇尔/戈达尔 —— 声音/图像 杰夫.安德鲁
255 大地与音响 克提尔.毕昂施塔德
341 复调摄影 拉尔斯.缪勒
347唱片目录
432 索引
435 人物小传
439 对话曼弗雷德.艾歇尔——“不那么明显” 张璐诗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暮色降临时 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 关于纬度 60 之外的生活,一位英国诗人说过脍炙人 口的话:“‘北方’的意思就等同于一个‘拒’字。”这是 W. H. 奥登 1936 年在冰岛度过一个夏季后写下的。这口 吻不由分说的“拒”字,在这里有广泛的用意:打发走, 拒绝,略过。不论是哪种含义,都包含了一种自醒的、心 意已决的孤独感。在都市消费主义和田园情趣这些普通 的生活理想的另一面,这种孤独感与一片贫瘠荒芜、冷若 冰霜的大地相承。内心没有温暖,身体感受不到阳光,取 而代之的是淅沥冷雨洒遍萧瑟寒街;看不见凉棚下长桌旁 的快乐人群,只有孑孓独影;缺乏豁然开朗的明亮视野, 天地充满了暮色和困惑。尽管如此,决绝的“北方”却再 次成为吸引人的意象,甚至远远无比舒适的“南方”, 就像是只有“北方”能为世俗带来救赎。 迄今为止,曼弗雷德.艾歇尔(Manfred Eicher)的 公司 ECM 已经出版了超过一千种唱片。唱片之间除了贯 穿着相通的音乐风格,在封面艺术创作上也体现出相似的 视觉观念。从 1969 年、1970 年发表的批唱片开始, 制作概念就一直如是,尽管其中的主题和色调各不相同。 即便是英国低音贝斯演奏家戴夫.霍兰(Dave Holland) 录制的某些专辑,封面上没有图像只有字母:这些字母看 起来写法现代,但字体并没有像一个个小屋檐那样的衬线; 它们不需要加粗边或放大底部边线,每一个字母独当一面, 并不需要别的支撑。而很多早期的封面已经出现了风景与 大地的照片,也许并不都在欧洲北部取景,但这些地点看 24 上去全都很接近北欧的模样:比方说,挪威萨克斯管演奏家杨.葛巴列克(Jan Garbarek)的专辑《十二个月亮》 (Twelve Moons,1993)封面上的沼泽地。捷克唱片修复 工作者和摄影师扬.叶德利奇卡(Jan Jedlicˇ ka)是在托斯 卡纳西部海边的低洼沼泽里找到的灵感,但也许是受到了 蓝灰色暮光的启发,想象中立即浮现的是人迹罕至的北方 地区。再如,恩里科.拉瓦(Enrico Rava)和迪诺.萨鲁 兹(Dino Saluzzi)五重奏的专辑《回》(Volver,1988, 摄影:Werner Hannappel)封面上云雾笼罩的山峦。没 有一幅画面拘泥于狭隘的字面意义。也没有一幅图片只是 充当音乐或音乐家的点缀。它们不会假装去诠释作品,甚 至画面本身也不容许诠释。这些画面与音乐相伴,作为独 立的艺术作品而存在,取景之地与呈现方式也经常出人意 料。每一幅图片都不受其潜在含义的约束,带着梦幻特质, 从无中生有,一出生就与粗俗及其孪生形态形成对抗。没 有一幅作品透着成就与骄傲,或是取悦听众的刻意。无所 诲,人亦不受惑。这些画面全都在有品格地表达着一个 “拒”字。 |
..................
说真的,现在的音乐包装设计似乎越来越趋于平面化和快速消费。因此,我无比怀念那些需要时间和心力去精雕细琢的时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重新体会“工匠精神”的书籍。那种对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度、乃至装帧工艺的考究,都体现出对听众的尊重。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在那个技术尚未完全数字化的年代,设计师和印刷厂是如何合作,将复杂的视觉概念转化为实体产品的。我想了解那些关于“留白哲学”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装帧设计,让听众在第一次接触专辑时,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执着,本身就是对音乐艺术的最高敬意,我希望能在一本书中重新找回那种被珍视的感觉。
评分近来我对那些专注于某个特定厂牌或流派的视觉研究特别感兴趣。你知道,有些厂牌的标志性风格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无需文字说明,光是看到那个字体、那个标志性的留白处理,就能立刻将你带入那个音乐的宇宙。我非常好奇,这种高度统一的“视觉语言”是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地被坚持下来的?我希望找到一本能深入挖掘这种“品牌美学”的书,它不仅展示了成品,更剖析了建立这种美学体系所经历的挑战和妥协。想象一下,翻开一页,就能感受到跨越半个世纪的、那种坚韧不拔的艺术品味传承,那份厚重感是任何数字展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黑胶收藏,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封面摄影”与“音乐精神”之间关系的参考书。很多封面照片看似简单,但背后的故事和拍摄意图却极其复杂。比如,那些著名的肖像照,摄影师是如何引导被摄者,使其眼神和肢体语言完美契合音乐情绪的?我希望找到一本能深入探讨光线、景深、以及胶片颗粒感如何成为叙事工具的书。它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印图片,而是要像一个策展人一样,为每一张封面配上精准的“解读标签”,解释为什么这张照片是那张专辑的“最佳视觉注脚”。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升我对图像的鉴赏能力,让我看到每一张封面的“呼吸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种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的画册一直不太感冒。我真正渴望的是那种能带我“潜入”到设计师思维深处的导览。比如,我想知道在那个特定年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艺术表达的?他们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中,精准地捕捉到最能代表那张专辑灵魂的瞬间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揭示“幕后故事”的书籍。它应该像一本解剖学图谱,把那些看似随意的排版、看似朴素的色彩,背后的逻辑和深思熟虑一一呈现出来。我梦想着它能提供大量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同一个音乐家在不同时期,其视觉形象是如何悄然转变,又如何与他们的音乐风格同步成长的。那种细腻到像素级的观察和解读,才是真正的享受。
评分哇,最近沉迷于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黑胶唱片封面设计中,简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我总觉得,一张好的唱片封面不仅仅是音乐的门面,它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承载着创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射。想象一下,那些经典的爵士乐、古典乐专辑,它们封面上的光影、构图、色彩,无一不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我最近在琢磨,如果能有一本专门梳理这些视觉演变脉络的书籍,那该多好啊!那种能让你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反复把玩的书,它应该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像是一部视觉史诗,记录着不同年代音乐人如何通过图像来定义自己的声音。我特别期待那种能够深入剖析设计理念的书,告诉我为什么某些构图会带来宁静感,而另一些则充满了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