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做事才能受人欢迎。
负面情绪,正在让你处处受挫
抑郁、愤怒、焦虑、恐惧、猜疑、沮丧……每一种负面情绪都能摧垮你。你明知道自己说话做事不该带有情绪,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说话不招人待见,做事总让人厌烦。控制情绪,多种*效方法助你走出消极情绪的漩涡,让你说话做事更受人欢迎。
2.|识破他人的情绪,与人交往才能事半功倍。
面对他人的伪装,你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你身边的人总是喜怒不形于色,把情绪隐藏起来,如何识破他人的情绪?与他们交往如何不“踩雷”?通过对方的表情、肢体动作和语音,让你准确辨识其情绪波动,让他们无法伪装。
3.|排解负面情绪,方法要多样。
赶走你的负面情绪,这些方法更*效
ACT疗法、暴露疗法、疏浚法、色彩法、艺术疗法……赶走你的负面情绪,不只有一种方法。你很难用一种方法赶走负面情绪,要多试几种,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强,非专业人士也能灵活运用。
4.|有趣、实用,测测你的各项指数。
测测你的各项指数,及时掌握自己的情绪动态
你的情绪稳定吗?你是哪种情绪类型?你的易怒指数是多少?你的抑郁指数是多少?你的焦虑指数是多少?你的情绪是否“过火”了?各项专业心理测验,助你及时掌握自己的情绪动态。
5.|不晦涩,不肤浅,通俗易懂而又不乏可读性。
枯燥的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无助于你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辨识他人的情绪
告别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不讲晦涩的知识,不谈肤浅的心理学,既不打击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又不为了趣味而降低实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微情绪心理学知识,同时又保证较强的可读性。
6.|心理小课堂,在实践中加深认识。
如何赶走消极情绪?挖掘积极情绪?心理小课堂帮助你
每一节都设置一个“心理小课堂”小版块,理论结合实践,让你既有愉快的阅读体验,又在实践中加深对微情绪心理学的认识。
这是一本研究人类情绪,进而分析人格特征的心理学手册。
共分九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识破他人的情绪,从而在交际中掌握主动权。还讲解了怎样控制、疏导、排解消极情绪,避免其泛滥成灾,以及怎么挖掘积极情绪等内容。
识破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解密自己的情绪,从而乐享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出版此书的目的,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马浩天,销售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凭借自己的技巧,做出了令人*目的成绩。如今,他开始着力于服务更多的人获得成功。代表作品《一本书读懂销售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微反应心理学》等。
*一章 打开情绪的密码箱
微情绪知多少
情绪究竟从何而来?
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欺骗了你?
钟摆效应:情绪也有周期
巴纳姆效应:他人总能左右你的情绪
心理测试 你的情绪稳定吗
第二章 表情是表达情绪的主要途径
眉毛会泄漏玄机?
会“说话”的眼睛?
从眼神看情绪?
嘴部小动作展示各种情绪?
下巴也能窥探人心?
微笑不够自然可能是假笑?
心理测试 测测你的情绪控制能力?
第三章 不会撒谎的肢体动作
不同手势传达不同情绪
从抓挠耳朵看不同情绪
摸鼻子可能是在撒谎
双臂交叉暗示排斥
双手叉腰的含义
腿上动作展现情绪变化
不同走姿体现不同心情
心理测试 测测你的内心有多脆弱
第四章 通过语言揭开情绪的伪装
透过声音辨别情绪
语速揭露内心变化
言语过于恭敬者或怀戒心
从言谈方式看穿对方心理
要学会听“话中话”
识破言不由衷的反话?
心理测试 情绪类型测验
第五章 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走出绝望,解决冲突是关键?
消除遗憾情绪,放下心中的负累
克服猜疑心理,抑制主观臆断
控制焦虑,用释放摆脱煎熬
化解嫉妒,抑制攀比心?
控制生气,扑灭心中的怒火
抑制逃避,直面生活中的挫折
心理测试 你的易怒指数是多少
第六章 “晒情绪”需要注意几个事项
不要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
表达情绪,*须遵循几项原则
选择合理的时机,让情绪“晒晒太阳”
倾诉要选对倾听对象
表达情绪≠情绪化
抛弃不当的表达方式
心理测试 测测你的抑郁指数
第七章 “踢走”消极情绪的七种方法
ACT疗法:接受与实现
暴露疗法:与恐惧面对面较量
音乐疗法:在音乐中恢复平静
半饥半饱法:正确对待压力?
色彩法:情绪跟随色彩发生变化
艺术疗法:用艺术净化情绪
心理测试 伯恩斯焦虑量表
第八章 挖掘积极情绪的“宝藏”
时刻坚持希望
拥抱热情,乐享生活
在工作中投入激情?
用利导思维引导情绪?
自信是累积出来的?
心理测试 测测你有多乐观?
第九章 情绪难逃思维的牢笼
期待过高:要求太高导致内心焦躁
错贴标签:消极暗示导致情绪起伏?
罪责归己:盲目揽错导致不堪重负
以偏概全:偶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主观臆断:偏见容易带入感情色彩?
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导致郁郁寡欢?
心理测试 你的情绪是否“过火”了
后记
识情绪,察心理?
除了进化主义论和身体知觉论,还有一种观点叫认知评价论。这种观点认为,情绪反应的产生有一个前提条件——对事件的评价。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人的情绪来自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愤怒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觉得他人在蔑视我们。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以阿诺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来自对某一事件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遇到的事件的重要性评价直接决定着体验到的情绪类型。拉扎勒斯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和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这种论点认为情绪反应的核心是认知评价,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情绪之间的区别。比如,在相同的环境下,即便接受相同的刺激,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认知疗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原理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改变其不良认知。
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同,知识层次存在差异,所处环境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知。比如:同一所医院,小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可能会把它看成一个令人畏惧的场所;成年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可能会把它看成一个救死扶伤、减轻痛苦的场所。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在于不同的人由于认知不同,对医院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比如,一个人很自卑,总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甚至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他总是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认知疗法的策略就是帮助他打破旧有的错误认知,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重拾自信。
认知疗法大师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所以,当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时,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认知疗法主要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在治疗情绪抑郁症方面效果*著。尤其是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更是一种效果*著的短期治疗方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使用认知疗法治疗单相抑郁症患者,只需要经过三个月的治疗,80%的病人都会有*著的改善。
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欺骗了你
激发事件A仅仅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发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
情绪ABC理论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他认为,激发事件A仅仅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发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并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人对它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
如上图所示,A指诱发事件,C指情绪行为结果。有诱发事件,必有情绪行为结果,但是同样的诱发事件A,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情绪行为结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诱发事件到情绪行为结果,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由于在同一诱发事件A下,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不同,所以有B1和B2之分,从而得到不同的情绪行为结果C1和C2。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我们产生情绪困扰,是因为我们经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假如坐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必然会引起情绪障碍。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比如,同样是失恋,有些人觉得这未必就是坏事,所以很快就走出失恋的阴影,而有些人却觉得以后都不会再爱了,从此看破红尘。再比如,面试失败后,有些人觉得这次面试只是一次磨炼自己的机会,失败了也没什么,下次再努力就行了,而有些人则郁郁寡欢,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同一件事,由于这两类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自然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人的非理性信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对化的要求
所谓“*对化的要求”,指的是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一定会发生或绝不会发生的想法。它的表现是经常把“想要”“希望”等化为“一定”“*须”等。比如,“我的朋友*须听我的”“我一定要出人头地”等。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这种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对于一个人而言,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他周围的人或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意愿而改变。所以,当一些事物的发展与他的*对化要求存在冲突时,他就会觉得难以接受,从而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
所谓“过分概括化”,指的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非理性化思维方式,经常把“有些”“有时”过分概括化,理解为“一切”“总是”。就像埃利斯所说,这就类似于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它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的特征是拿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他人或自身的整体价值。比如,一些人偶尔遭遇失败,就把自己看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这种的自我否定很容易让人产生自罪自责、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假如这种评价指向他人,还会让人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所以,我们应该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谁都有犯错误的可能。
3.糟糕至*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往往太过悲观,觉得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是十分糟糕的、非常可怕的。比如,“这下真的完了,我没通过面试,以后的生活完了”“我工作没做好,以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等。无论是什么事情,称之为“糟糕至*”都不是*准确的,因为总会有更糟糕的情况发生。假如一个人一直持有“糟糕至*”的观念,那么当他遇到更糟糕的事时,一定会一蹶不振,产生足以令其崩溃的不良情绪。
总之,“*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都是人的非理性信念,很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非理性信念。假如存在这种非理性信念,就要有意识地改变,用合理的观念取而代之。
埃利斯研究人的本性,发现几个规律,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可以是合理的、有理性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无理性的。如果按照理性去思考、去行动,人就会非常愉快、富有竞争精神、行动*有成效。
2.情绪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思维,所以心理上的困扰往往源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
3.人具有一种社会学和生物学的倾向性,分别倾向于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4.人是懂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然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