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前政要论“全球公共伦理”

十国前政要论“全球公共伦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田康夫 著
图书标签:
  • 十国春秋
  • 五代史
  • 全球公共伦理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古代史
  • 伦理学
  • 国际关系
  • 文化交流
  • 历史人物
  • 政要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9704
商品编码:3020944268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十国前政要论“全球公共伦理”

定价:59.00元

售价:35.4元,便宜23.6元,折扣60

作者:]福田康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101797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1983年国际行动理事会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以来,全世界的前政要们每年聚集一次,与各领域的专家一同为解决全球性的难题出谋划策。本书所记载的正是2014年的会议上,各国前政要们对于“伦理与决断”问题的理解与阐释。 在全球通商与政治国际化飞速发展的同时,制定人类伦理标准却被忽视了。会议认为世界主要宗教间相通的公共伦理,能够为全球公共伦理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撑,它势必影响包括通商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开幕式的演讲;二是论文以及各分会场讨论的总结;三是图宾根会议上的演讲及论文;四是过去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政治之间对话提出的宣言。所涉及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20世纪的历史给了我们哪些教训?我们能够懂得压抑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的归属意识,而尊重他人或者其他国民的归属意识吗?无论任何国家、组织以及个人,与自己利益相比会更重视道德价值或真实正义吗?人类所有活动,特别是诸如经济、科学技术等,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拥有负面消极的一面,在决定其发展走向时伦理观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边疆牧歌:阿尔泰山脉下的草原部落史》 第一章:远古的回响与冰川的足迹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阿尔泰山脉这一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探寻数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起源与演变。阿尔泰,意为“金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熔炉。 我们的叙事始于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新石器时代。地质变迁塑造了今日的地理面貌,也为早期人类的迁徙提供了通道。通过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最新发现,我们追溯了最早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适应这片气候剧烈变化的土地。重点分析了被称为“西伯利亚蓝眼睛”的早期人群与后来从中亚渗透而来的印欧语系先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1.1 早期文化层级:卡拉苏克与阿凡纳谢沃 深入剖析阿凡纳谢沃文化(公元前3300-2500年)的特征,他们被认为是草原青铜时代的先行者,擅长使用铜器,并初步掌握了畜群的季节性迁移技术。接着,我们将焦点转向稍晚出现的卡拉苏克文化,讨论其冶金技术的飞跃,尤其是对金、青铜合金的熟练运用,这为日后草原黄金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2 驯化革命与马背上的世界 探讨马匹驯化的历史意义。阿尔泰地区被认为是驯化马匹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马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牧社会的结构、战争形态和社会组织。本章详细描述了从依赖步兵到骑兵主导的军事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如何催生了对广阔牧场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考察了早期马具和战车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使游牧民族能够进行远距离的突袭和快速的战略机动。 第二章:斯基泰的黄金时代与萨满的低语 公元前一千年,铁器时代来临,草原上出现了一系列强大的军事复合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他们以其令人惊叹的黄金工艺和尚武精神闻名于世,其影响力远达黑海沿岸和中国西域。 2.1 艺术与信仰:动物风格的解读 斯基泰艺术是草原文化最璀璨的瑰宝。本章集中分析了“动物风格”(Animal Style)的艺术符号学,包括猛兽搏斗、鹿的形象以及夸张的野兽造型。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萨满教宇宙观的视觉体现。我们将深入探讨斯基泰人的墓葬习俗——“大墓”(Kurgans),特别是对陪葬品(如著名的帕西雷克文化中的冰冻保存的毛皮和织物)的精细解读,揭示其宗教仪式、等级制度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模式。 2.2 铁的纪元与部落联盟的兴衰 描述斯基泰人在阿尔泰地区的兴衰过程。他们如何与南方的农耕文明(如中国战国时期的秦汉)进行贸易、冲突与文化交流。重点研究了铁制兵器和工具的普及如何加强了部落首领的权力,并促成了更大规模、更持久的游牧联盟的形成。探讨了斯基泰人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被新兴的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取代的原因与过程。 第三章:突厥的崛起与草原帝国的建立 随着历史的推进,阿尔泰地区迎来了突厥语族群的时代。从公元6世纪开始,铁勒、突厥汗国及其后继者们,将草原游牧的政治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1 古突厥汗国的统治结构 详细分析了突厥汗国(Gokturk Khaganate)的政治和社会组织。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军事化和复杂行政体系的帝国。我们考察了“什”(Shih)和“俟斤”(Il-kin)等基本的行政单位,以及“可汗”(Khagan)的权力基础——基于血缘和军事威望的混合统治模式。重点讨论了鄂尔浑碑铭文(Orkhon Inscriptions)的史料价值,这些碑文是研究早期突厥语和政治思想的珍贵一手资料。 3.2 佛教与草原的交锋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开始向东传播,并深刻地影响了突厥上层社会。本章对比了萨满教的传统与佛教的传入,分析了草原贵族如何选择性地接纳宗教,将其整合进原有的世界观中。讨论了粟特商人、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徒在草原上的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思想交流的复杂性。 3.3 回鹘汗国的文化转向 探讨回鹘汗国(Uyghur Khaganate)的特点。他们相较于前代的突厥,更倾向于定居生活和农业,并最终定都于漠北的都斤城(Ordu-balik)。这种定居化的趋势对游牧传统造成了何种冲击?分析了回鹘人对文字(回鹘文)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他们对周边政权(如唐朝)的影响。 第四章:铁蹄下的变革与融合 中世纪的阿尔泰地区见证了蒙古帝国的崛起,这是草原民族对欧亚大陆影响的最后一次高潮。这一时期,阿尔泰地区的部落构成了蒙古扩张的核心力量。 4.1 蒙古征服前夜的部落格局 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阿尔泰山脉周边分布着克烈、乃蛮、塔塔尔等众多部落。本章细致描绘了这些部落之间的权力斗争、联姻策略以及他们与金朝、西夏等农耕政权的关系。分析了这些部落的社会结构、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他们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外部压力而进行的内部重组。 4.2 术赤与察合台:草原继承者的分化 蒙古帝国建立后,阿尔泰及周边地区被划归术赤兀鲁思(钦察汗国的前身)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范围。本章侧重于分析蒙古贵族在草原上的“蒙古化”与“被本地化”的辩证过程。研究了蒙古统治者如何利用和改造既有的游牧行政经验,同时又如何逐渐被当地突厥、钦察等民族的语言和习俗所同化。 4.3 帖木儿帝国的余晖与草原的静默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帖木儿的兴起对该地区的影响。尽管帖木儿的主要势力集中在中亚腹地,但其扩张的边缘地带仍然触及了阿尔泰的西麓。讨论了帖木儿时代后,该地区游牧政治的碎片化趋势,以及随着近代沙俄和清朝势力渗透,传统游牧生活的结构性瓦解。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总结阿尔泰草原数千年间的文化遗产,探讨其如何塑造了今日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身份认同。 结语:永恒的迁徙与记忆的沉淀 阿尔泰山脉下的历史,是一部关于适应、征服与融合的史诗。它证明了草原并非历史的真空地带,而是塑造了全球贸易路线、军事科技和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关键枢纽。本书旨在重现那些被历史尘烟掩盖的游牧民族的真实面貌,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如何将马背上的生活,化为不朽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史料和繁复的政治博弈分析。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煽情或主观臆断的成分,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链之上。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反而酝酿出一种强大的历史张力。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政治决策串联起来,揭示出在权力真空状态下,不同政权为了生存和扩张所采取的那些充满权谋和妥协的“必要之恶”。尤其是一些关于外交策略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它迫使我反思,所谓的“政治家”的本质,究竟是在何种极端困境下被塑造出来的?那种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感,通过作者冷静的笔触,被放大和凸显,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有些朴实无华,但翻开后,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洞察力,他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选择了从微观的历史事件入手,逐步构建起对“前政要”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框架。我特别欣赏他引用的那些一手史料,很多细节的考证都极其到位,让我这个对那个时代不算特别熟悉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络。比如,他对某一战役后各方势力的微妙互动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做研究的功力。全书的论述逻辑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政治制度变迁,到后期的权力结构重塑,每一步都踩得很稳,让人感觉作者对所论述的领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学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不被打扰的学术对话,他引导你看到那些被传统史学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拓宽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认知边界。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宏大叙事中的英雄赞歌或王朝兴衰的传统套路,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关键决策的“政要”个体。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日常工作、幕僚互动乃至私下通信的解读,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矛盾的政治生态。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在作者的重新审视下,出现了有趣甚至颠覆性的变化。这种重构历史叙事的方法论,非常值得称赞。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由不可抗拒的“大势”决定,而是无数个具体决策和人性博弈的累积。读完后,我对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有了坚实的史料为基础的论证。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严肃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盛宴。作者的语言风格偏向古典学术的严谨,但其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尤其是将散落的碎片信息整合出宏大图景的能力,令人叹服。全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去审视任何一个在动荡中寻求秩序重建的政治实体。我仿佛能透过纸页,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感和机会并存的氛围。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在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政治智慧是如何被激发和扭曲的。它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和学术规范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流畅,仿佛一气呵成,虽然内容深度很高,但阅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因果链时,习惯性地使用图表和详细注释来辅助说明,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语境的强调,他总是提醒我们,不能用后世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前代人物的抉择。这种“理解而非审判”的立场,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公正和成熟。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解读,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度剖析报告,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