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在Manne看来,厌女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质,而不是心理学上的状态;厌女行为是一种政治现象,而非个人行为。厌女是一个在男权社会秩序下运作的体系,它的目的和社会功能就是监督与执行女性的臣属角色以给予男性注意力与关爱,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于是那些被认定为未能符合父权标准的女性在其中比较可能遭遇敌意。」
评分##在其他论述中被反复提及,算是久闻大名今得一见。愈发感慨父权逻辑的顽固及其保护机制的精巧与隐蔽。但还是有希望的,这本书也正是希望的一部分。
评分##一般,车轱辘话一大堆。
评分##看这本书时我的愤怒和我看《坡道上的家》时的愤怒是一样的 作者总是太想滴水不漏 搞得好像这本书的受众是男性一样 试图不得罪谁(特指男性)但这本书的受众(绝大多数阅读群体)是女性 女性读这本书是试图从里面学到如何摆脱厌女 而不是看你端水 / 厌女者的门槛如果像作者写的这么高 为什么「厌女者」是个「羞辱性标签」? / 希望这类女权读物的作者都能搞清楚 受众是女性 不要再试图回避尖锐问题以达到不得罪男性的目的了 / 寄希望于说话滴水不漏涵盖全部情况就会像作者一样冗长无必要 / 看完之后的确如作者在结尾所说一样 对消除厌女越来越不乐观 虽然是女性意识越觉醒 厌女反弹就越厉害 但好像也并不能因此就认定女性力量一直在壮大 / 总而言之 不要做厌女的帮凶
评分##虽然看繁体对我来说没啥问题,但译文读起来反而不好懂了????似乎还是英文原版读起来更舒服且通顺。
评分##「在Manne看来,厌女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质,而不是心理学上的状态;厌女行为是一种政治现象,而非个人行为。厌女是一个在男权社会秩序下运作的体系,它的目的和社会功能就是监督与执行女性的臣属角色以给予男性注意力与关爱,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于是那些被认定为未能符合父权标准的女性在其中比较可能遭遇敌意。」
评分读完《厌女》可以接着读这本。它的关注点不在现象,而是以现象为例,分析背后的道德预设跟逻辑。另外替翻译说句话,抛开两岸语言习惯差异,已经翻译得很扎实了。阅读障碍来自原文——女性主义者通常(过于)善于自我批判,为求语意精准并涵盖种种情况,讲起话来往往都是这副模样。
评分##看得实在太心累了
评分##从现象和事件去分析厌女的动机、过程、心理,结论就是父权社会下,女性需要更积极更大可能的发声,掌握言论,社会大环境很难改变,能改变的是女性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