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为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编辑推荐】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当被问到“你是什么垃圾”时,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将垃圾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带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此间,万物皆相关联。垃圾与城市,拾荒者与我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人类世”的山水画。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如作者所言:“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
--------------------------------------------
【媒体推荐】
此书另辟蹊径,带你进入“垃圾”的世界;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是对现代的、消费的大城市生活的绝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陈冠中(作家)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买买买,也是丢丢丢。嘉明与劼颖的《废品生活》是一部描绘收废品人的民族志,也是一幅“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画,揭示垃圾并非中国经济奇迹的废渣或副产品,反而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所谓垃圾围城,垃圾就是当代生活的隐喻。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眼光,以物观我,见微知著,从废品出发,观照中国的盛世背后,社会的建构重组、空间的流转变幻、百姓的得失寻觅。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
##陈冠中评价此书是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觉得很中肯。书是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前都一个理论性的导言,然后引出后面的相关田野故事。其实,这些引论后的田野调查,更能形象地说明拾荒者或者收破烂这个群体的存在样态。作者也提到,对于废品更高层级的流动,文章的着墨很少。就继续期待之后的衍伸研究。另外,第188页第一段第二行,“另个一行业”,或许编辑有误。
评分##没什么分析,比较容易读
评分##没什么分析,比较容易读
评分##。。。这不就课程小作文,和记者采访差不多。。。
评分##更像是讲故事的田野笔记,某些名人的评价不免稍显拔高。看了引言和文献综述期待得不行,但实际上正文的分析并没有特别鞭辟入里,反倒是有很多不太能get到表达目的的细节,也不太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个群体强烈的共情和关切。
评分##陈冠中评价此书是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觉得很中肯。书是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前都一个理论性的导言,然后引出后面的相关田野故事。其实,这些引论后的田野调查,更能形象地说明拾荒者或者收破烂这个群体的存在样态。作者也提到,对于废品更高层级的流动,文章的着墨很少。就继续期待之后的衍伸研究。另外,第188页第一段第二行,“另个一行业”,或许编辑有误。
评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折射着对希望和现实的看法,还有对自由的坚持。尊重这个职业,比想象中生计更难,改变更大。
评分##其实相比于这些职业拾荒者、回收人,我更感兴趣的是小区内的拾荒者,他们多半是业主的父母,或者就是年纪稍大的业主本人,能够住在不错的小区里,却依旧每日翻垃圾桶,甚至一日多次,有时还带着孩子。这种生活更是我难以理解。这本书还是典型的社会调查,可能材料本身并丰富,内容也就集约而简略。空间的问题实在很容易被人忽略,这里面提到拾荒者的外迁应该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一方面是城市实在的延展,另一方面则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强行驱赶边缘,事实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真的太田园牧歌了,每一次消费的产生其实都有大量相关的支撑群体,他们也是城市的一员,甚至他们也在相互支撑彼此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只是同在边缘而已。这本书的研究者似乎下沉得还是不够,很多地方也还不能很贴近
评分##完全没有展示出垃圾场上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勉强算是拾荒者采访的纪实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