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一份献给《那不勒斯四部曲》读者的厚礼。最喜欢以“碎片”为题的那70页,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战栗。 访谈也很好,就是比较讨厌个个记者都来问匿名这回事。费兰特说得对,读者没那么好奇,读者知道她是谁,热爱文学的读者都知道,就是媒体特别好奇。起码对于我来说,相比于想知道费兰特是谁,我更想看的是她写完但没发表的那些小说。 但采访中也有看着特别开心的问题。我这两年一直在交叉着看费兰特和克瑙斯高,总觉得两个人的作品有一种可以对比的奇妙连接,但是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对比。结果里面有两个记者,一个挪威一个土耳其的,都提出了克瑙斯高和费兰特写作之间的关系,很开心,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看法。
评分##“我认为一本书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有机体,本身就包含对所有问题的答复。” 说得太对了!!学校能不能取消论文答辩??(今天的论文仍然是0进度的一天)
评分##匿名的事问了一百多遍
评分##“我认为一本书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有机体,本身就包含对所有问题的答复。” 说得太对了!!学校能不能取消论文答辩??(今天的论文仍然是0进度的一天)
评分##匿名的事问了一百多遍
评分##是大脑和身体都过电般的阅读体验。费兰特在书里写,女性的语言、经历和情感渗透到母亲缝制的衣服上。类似的,她的文字也渗透到我的头脑里和身体上,构成一种席卷身心的阅读体验。她坚固又柔软,强硬又柔和,不断往语言和真实的最深处走,尝试捕捉难以描述之物,赋予混乱和无序语言的形状。做陈英老师那期节目的时候咚咚的插画画的是一些沉渣和碎片,很抽象,很混乱,她说不想用太过具象的画面。拿到纸质书看到封面设计,发现封面上的“碎片”和咚咚的设计不谋而合,也抽象,也破碎。费兰特用语言描述不可描述之物,而她的语言本身似乎又在抵抗一种可描述的、有形的、具体的图像。还挺妙的。
评分##女性想了解男性的时候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可以借鉴 希望更多的记录和写作可以让男性有这样的运气 如果没有女性主义思想的话,我到现在只会是一个有文化的小姑娘,沉浸在男性主义文化和亚文化里,自以为可以独立思考。女性主义帮助我成长,但现在看来,我看到,也感觉到,新一代年轻人好像对此嗤之以鼻。她们并不知道,我们获得这一切的时间不长,状况也并不是很稳定。我在故事里讲述的那些女性,她们深切地知道这一点,因为她们切身经历了争取权益的过程。
评分##将会一直影响我们对写作和生活的态度。
评分##已经开始期待费兰特早期三本书的中译本了,尤其是《暗处的女儿》,以及是时候重读四部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