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支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包慧怡在翻译讲座上给这位才子的评价是小清新,不过她是就《哲学的慰藉》而言,因为后者起名自那个“译者的保护神”哲罗姆的同名著作,而就是这个半人半神的译者把诗视作“魔鬼的食粮”。余光中则将自己的译者身份等同于祭司,也就是专门伺候“死人”的家伙,古代就是那些代人唱诗的。不过,德波顿的是随笔,翻译不比诗容易,这是因为随笔的内容几乎没有限制——包括各种“子不语”,因此其翻译会难住很多老夫子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包慧怡不是老夫子。
评分读完之后,更焦虑、更努力了。 书中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在旁征博引,只为讲清楚焦虑和不平等地位的起源。但也有不少内容发人深省。 金句如下: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身份低下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评分##身份的焦虑是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担忧。作者认为这种焦虑的根源是“想要获得爱”,想要他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之所以今天人们异常焦虑则是因为社会进步,平等理念深入人心,认为人能够努力改变命运,不再逆来顺受渴望成功。今天的人们焦虑主要集中在财富上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18世纪开始人们开始相信①富人对社会有用②有钱人有钱是因为优秀能干而非贪婪③穷人竞争失败是因为愚蠢没能力。而在资本家统治的商业社会,资本家通过各种渠道将上述三种说法烙在人们心中,因此人们都想要变成有钱人。对于身份的焦虑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化解:①像哲学家学习,理性分析他人观点不盲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达达主义)②依靠艺术,破斥身份的刻板印象(讽刺漫画)③思考死亡,让真实回归生活找到真正的渴望。作者的文学功底十分深厚,分析问题很透彻。
评分##适当的焦虑能推动人们前进,生活也往往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学会更好地与焦虑共存吧。
评分##最近一直希望解决自己焦虑的问题,后来发现焦虑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评分##… but it doesn’t help at all.
评分##阿兰德波顿的书是真的好读,基于作者本人的博学和强大的融汇贯通能力,使读者也能跟着顺滑切换于历史、哲学、经济、政治、艺术多个方面的视角看待由身份引发的焦虑。现在写消费主义的书越来越多了,但大多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且偏向于帮人戒断的指引工具书。但这本不是,笔墨全都在身份焦虑的萌发和发展的过程上,是一本更有阅读趣味的书。
评分##一如既往好看的德波顿。给现代人的心灵抚慰。
评分##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资源(金钱、工作和荣誉)都是相当有限的,要获取这些资源,必然有一番争斗。势利小人把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完全划等号。推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