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论从史出;立足于完整而宏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语言表述简洁明快,文笔优美,体现出作者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2 . 有几种宝贵材料是首度被学者使用、首度公开发表:1.《点石斋画报》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四千余张原始画稿,是该画报研究的宝贵资料,从来无人使用,历博刚刚将之数字化,本书将是第一个使用者。2.《点石斋画报》在常规新闻画之外还出版了三百余张插页画,也从未进入学界视野,本书也将是首度研究。3.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有当年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开设近代中国史课程所使用的大量幻灯片,从来无人关注,本书是首度研究。4. 鲁迅“幻灯片事件”相关的砍头图像第一次得到全面搜集与梳理。5. 晚清幻灯放映状况的大量报刊资料也是第一次得到挖掘整理。
--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本书作者但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最后一篇《透明的文学》,常读常新。后记中写母亲,写女儿,“在我家里,男性基本是缺席的,女性柔弱而强大,工作创造、支撑家庭、养育后代”,“她(女儿)的未来难以想象,我不知会送她到哪里,不知在她的未来,怎样做中国人”。
评分##很精彩,其中尤其喜欢论点石斋画报中“观看的公共空间”和论摄影和鲁迅的部分,每部分都可以作一篇完整的阅读札记,在此不多赘述。至于镜像和幻灯两章,所论议题则相对较为平淡。“透明”的观念或许可以对标克拉里的“不透明”,在此著中,作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社会转型期观看的媒介,这种对“观看”的观看让那些遗留下来的图像不再是徒增蒙蔽的毛玻璃,而成了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对象。不过,作者偶尔太强调19世纪末以来的“新变”,多少忽略了许多视觉现象其实是已有传统的延续,如实景的“卧游图”,晚明商业化的吴门就有较为成熟的类似表达,再如主要强调了《点石斋画报》对西洋艺术、新兴媒介的模仿,但彼时也有不少画家希望模仿本土的经典士大夫艺术,正是在这两种艺术影响的张力之下,才诞生了如此独特的点石斋面貌。
评分##作者对视觉理论的熟稔程度和对近代史料、图像的详密追踪考证分析让人叹服,怒给五星好评哈哈。
评分##之前读陈平原的左图右史,觉得说得不够深,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除了史料和理论的双重阐释,更启发的是研究思路上的同一。回到粗粝而杂糅的状态,不就是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思考方式吗?/理论小白记录自己的一点缓慢成长。
评分立足于完整而宏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有几种宝贵材料更是首度被学者使用、首度公开发表。
评分##借個樓,對視覺現代性感興趣的朋友歡迎來參加我們的討論https://mp.weixin.qq.com/s/ibKju5qBFXSbGjiRdyBHaQ
评分##之前读陈平原的左图右史,觉得说得不够深,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除了史料和理论的双重阐释,更启发的是研究思路上的同一。回到粗粝而杂糅的状态,不就是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思考方式吗?/理论小白记录自己的一点缓慢成长。
评分##在燕园工作满一年之际,收到了唐老师的赠书。说句题外话,都说国内博士后是个非常尴尬的职位,但我很庆幸能和唐老师一起共事——如果说有的时候这种尴尬来源于外界的不了解和不重视,那么唐老师绝对是会主动去化解这种尴尬的合作导师。这本书的出版除了是她多年研究成果,也伴随着上个月在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的展览“影像时刻:早期中国摄影视觉的发生”。全书有着很强的“媒介意识”和“历史意识”,通过编织串联的现代中国新兴视觉媒介(社会)网络论证“摄影视觉性”为何独树一帜,何以分割历史。它是视觉文化史战线的开辟,也是视觉文化理论—图像人类学的中国回响。
评分##在燕园工作满一年之际,收到了唐老师的赠书。说句题外话,都说国内博士后是个非常尴尬的职位,但我很庆幸能和唐老师一起共事——如果说有的时候这种尴尬来源于外界的不了解和不重视,那么唐老师绝对是会主动去化解这种尴尬的合作导师。这本书的出版除了是她多年研究成果,也伴随着上个月在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的展览“影像时刻:早期中国摄影视觉的发生”。全书有着很强的“媒介意识”和“历史意识”,通过编织串联的现代中国新兴视觉媒介(社会)网络论证“摄影视觉性”为何独树一帜,何以分割历史。它是视觉文化史战线的开辟,也是视觉文化理论—图像人类学的中国回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