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虽然都从微观史视角出发,这本书和王笛老师以往的作品还是挺不一样的,不仅历史学,还有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等融会贯通,感觉自己的视野又拓宽了!
评分##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映照着过去的影子。透过过去的社会,可以感受到曾经的中国。
评分##我就想知道我勾画了还能退款吗。
评分中国城市文化史、社会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领域的顶级学者王笛老师关于中国社会史的一部精彩通识课程实录,以微观视角下的中国普通民众为关注落脚点,广泛介绍以普通民众为主角的生活史、文化史、民俗史、法制史、信仰史等方方面面的广义中国社会史内容。作者的介绍,一方面广泛参考和征引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的最优质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注重以文学经典、流行影视作品、日常生活案例等为基础,展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娓娓道来的知识分享。尽管从学术角度而言,本书的原创性并不高,但从历史文化普及和公共史学写作的角度来说,却可以称得上是作者最重要和可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值得关注和推荐。
评分##个人认为,书籍尤其是社科类的书籍属性,一般有两种。第一种为启蒙,第二种作为研究。用当下的话说,这是一类引流,另一类专研。《碌碌有为》无疑就是前者,我们不能期望与依靠两卷书和泛泛而谈,便可将细节通通掌握。它的作用无异于对喜爱阅读的人一个启蒙,抑或是让读者萌生深入下去的开篇。
评分##这是我最近读的最好看的书了,作者非常客观地评价了各种社会现象。本以为会无聊地看不进去,没想到看了一眼就停不下来。
评分##刚开始看,从上册来说,顶着微观史的名头,在非常广泛的领域里,甚至跨地域的编辑了一堆从各种知名历史学者的研究中摘出的案例…一手的文献挖掘几乎没有…看起来是一本百家讲坛的书面版或者是知乎“古代人怎么过节”之类问题的高赞回答集锦……读过史景迁或是《奶酪与蛆虫》这样的书的同学可能不是此书的目标客群…(以上评论仅限上册)(又,本书转让,几乎全新)
评分##我就想知道我勾画了还能退款吗。
评分##相对于宏观的梳理角度,本书从宗族、家庭、个人,或者集镇等更细微的角度,去观察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