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伯頓·斯坦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序言 Ⅰ
緻謝 XIII
第一部分 導論 001
引言 004
地理環境 005
社會環境 014
對社群和國傢的重新定位 026
曆史學傢的選擇 047
第二部分 古代印度 049
第二部分年錶 050
遠古時期 052
印度文明的雛形 052
吠陀文化 063
政治與宗教發展 073
吠陀時代晚期的宗教 082
孔雀王朝的性質 095
邁嚮古典模式 105
早期印度教 111
南部的發展 118
早期帝國時代 120
笈多古典模式 128
古典模式的闡述和擴展:南方 135
第三部分 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印度 145
第三部分年錶 146
中世紀的印度 149
引言 149
中世紀王國 156
南方王國的角色 176
伊斯蘭教的到來 183
印度伊斯蘭教的發展 196
德乾高原和南部 207
毗奢耶那伽羅王國 209
國傢與社群 214
近代早期的印度 220
引言 220
莫臥兒帝國 226
莫臥兒帝國繼位之戰 245
莫臥兒帝國的最後一幕 256
馬拉塔時刻 265
歐洲的影子 276
東印度公司 280
引言 280
發展的共同軌跡 288
公司對過去的沿襲 300
一個新秩序的齣現 307
嘩變與反抗 315
公司後期的製度 317
第四部分 當代南亞 319
第四部分年錶 320
皇權取代東印度公司 323
當代國傢 323
兵變之後 326
英屬印度的統治 339
19 世紀後期的政治經濟 350
文化變革、教育和新的階級 359
階級、種姓和性彆的政治化 372
邁嚮自由 389
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 389
早期國大黨及其對手 393
戰爭、犧牲和群眾政治動員 407
帝國主義矛盾的敵人 411
首次競選 419
運動間隙 427
新政治的條件 437
甘地的勝利 439
公民不服從 440
政治中的左翼 463
右翼勝齣 474
戰爭與最後一幕的開始 482
分治的苦澀勝利 497
新國傢,舊民族 510
領土的曆程 510
獨立的承諾 512
平行綫上的巴基斯坦 526
綠色革命:富足的承諾 537
新舊環境問題 538
婦女的狀況:未兌現的承諾 548
社群政治:破碎的多元主義 554
印度與世界 560
被信守的承諾,未兌現的承諾 564
另一個印度 566
尼赫魯共識 568
侵蝕共識 571
左翼的失敗 577
印度教民族主義 581
印度教右翼的崛起 584
經濟自由化 588
印度國傢 593
注釋 599
延伸閱讀(參考書目) 602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奇葩”的種姓製度到底是怎麼迴事?

誕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內?

——————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裏!

關於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鄰國印度,一本書吃透它!

美國南亞史學者伯頓·斯坦代錶作,國外權威教科書,暢銷25年。

全書敘述瞭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紀的曆史變遷,將當代印度的政治問題與其曆史聯係起來。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軸,對印度的地緣關係、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會發展進行瞭全麵解讀。

運用曆史學、人類學、考古學三重視角,縱深解讀今日印度曆史成因,全景再現南亞次大陸文明演變,為中文世界讀者深入分析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

本書對印度曆史進行瞭有力而連貫的解讀。所有認真研究印度的學生,無論他們具體學習什麼學科、關心什麼時段,本書都是必讀書。

——《曆史雜誌》(History)

伯頓·斯坦能夠縱觀印度曆史,橫跨如此多的世紀,運用多樣的材料來分析問題,這令人印象深刻。哪怕他僅略微提及的問題,都能激發讀者的討論,這也是他成就的標誌。他不僅在描述事件,更是在錶達觀點。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伯頓·斯坦願意提齣很多可能引起爭端的觀點,這本身就很難得。這本書很可能會在課堂上引發有趣的討論,這是大多數前輩史傢甚至都沒有去嘗試的。

——《皇傢亞洲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用戶評價

評分

##有中文版瞭,看序言翻譯得還可以。

評分

正如本書的修訂者David Arnold所說,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一個人、一捲,寫完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脈絡。本書並非簡單的簡明通史,伯頓•斯坦有自己的學術野心和理論構架,他將視野移嚮次大陸南方,注重印度曆史各時段中潛在的連續性,引入“分段國傢”理論,強調社群與國傢間的張力。前半部分語言有點發澀,不過1/2之後就開始流暢,最後兩章行文簡潔明朗,處理曆史問題又不失現實關切,我很喜歡。最後的最後,這本書能有7張地圖,我很滿意,畢竟那是印度的地圖啊(

評分

正如本書的修訂者David Arnold所說,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一個人、一捲,寫完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脈絡。本書並非簡單的簡明通史,伯頓•斯坦有自己的學術野心和理論構架,他將視野移嚮次大陸南方,注重印度曆史各時段中潛在的連續性,引入“分段國傢”理論,強調社群與國傢間的張力。前半部分語言有點發澀,不過1/2之後就開始流暢,最後兩章行文簡潔明朗,處理曆史問題又不失現實關切,我很喜歡。最後的最後,這本書能有7張地圖,我很滿意,畢竟那是印度的地圖啊(

評分

正如本書的修訂者David Arnold所說,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一個人、一捲,寫完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脈絡。本書並非簡單的簡明通史,伯頓•斯坦有自己的學術野心和理論構架,他將視野移嚮次大陸南方,注重印度曆史各時段中潛在的連續性,引入“分段國傢”理論,強調社群與國傢間的張力。前半部分語言有點發澀,不過1/2之後就開始流暢,最後兩章行文簡潔明朗,處理曆史問題又不失現實關切,我很喜歡。最後的最後,這本書能有7張地圖,我很滿意,畢竟那是印度的地圖啊(

評分

##本書大體上以時間為主軸綫,一路探尋古代印度吠陀文化、孔雀王朝、笈多古典模式;中世界和近代早期印度中南方王國的角色、莫臥兒帝國、馬拉塔時刻;當代南亞的民族主義、公民的不服從和獨立的曆程等。 我們從中讀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長的印度。它從遠古走來,一步步走到今天。是作者用7幅地圖36張插圖,和洋洋灑灑幾十萬字,讓我們對南亞次大陸文明的演變更加瞭解。

評分

##有中文版瞭,看序言翻譯得還可以。

評分

##對伯頓·斯坦非常的失望,斯坦嚴重低估瞭印度國傢尤其是莫臥兒帝國對於鄉村藩籬的乾預,在斯坦的“分段國傢模式”"儀式主權 "概念描繪瞭一個自我調節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基本自治的群體抵製中央權力壟斷武力或調節社會或經濟製度的任何企圖。在這一概念中,全能國傢的假設被顛倒過來,但它再次將國傢與作為社會基礎單位的村莊從根本上分開,前者被定義為一種儀式性的王權形式,僅具有監護功能,而後者則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單位,由麵嚮地方的關係網絡所主導。 正如《Peasant Stat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South India》一樣,斯坦忽視瞭中世紀晚期印度鄉村顯貴被轉化為國傢官吏的進程,p28-p36頁對於國傢與社群之間的討論中對於社群有效是否能限製中央政府支配較低層次邊界有失偏頗

評分

##對伯頓·斯坦非常的失望,斯坦嚴重低估瞭印度國傢尤其是莫臥兒帝國對於鄉村藩籬的乾預,在斯坦的“分段國傢模式”"儀式主權 "概念描繪瞭一個自我調節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基本自治的群體抵製中央權力壟斷武力或調節社會或經濟製度的任何企圖。在這一概念中,全能國傢的假設被顛倒過來,但它再次將國傢與作為社會基礎單位的村莊從根本上分開,前者被定義為一種儀式性的王權形式,僅具有監護功能,而後者則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單位,由麵嚮地方的關係網絡所主導。 正如《Peasant Stat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South India》一樣,斯坦忽視瞭中世紀晚期印度鄉村顯貴被轉化為國傢官吏的進程,p28-p36頁對於國傢與社群之間的討論中對於社群有效是否能限製中央政府支配較低層次邊界有失偏頗

評分

##對伯頓·斯坦非常的失望,斯坦嚴重低估瞭印度國傢尤其是莫臥兒帝國對於鄉村藩籬的乾預,在斯坦的“分段國傢模式”"儀式主權 "概念描繪瞭一個自我調節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基本自治的群體抵製中央權力壟斷武力或調節社會或經濟製度的任何企圖。在這一概念中,全能國傢的假設被顛倒過來,但它再次將國傢與作為社會基礎單位的村莊從根本上分開,前者被定義為一種儀式性的王權形式,僅具有監護功能,而後者則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單位,由麵嚮地方的關係網絡所主導。 正如《Peasant Stat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South India》一樣,斯坦忽視瞭中世紀晚期印度鄉村顯貴被轉化為國傢官吏的進程,p28-p36頁對於國傢與社群之間的討論中對於社群有效是否能限製中央政府支配較低層次邊界有失偏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