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我们等不及看完一部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倍速观看视频。2小时的电影,如果觉得无聊,可以用1.5倍速;想提前知道情节发展,可以看剧透。
倍速播放的用户多为年轻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用台词表达一切?
“作品欣赏模式”与“信息收集模式”有何区别?
倍速视听的实质是“享乐主义”?
……
本书的调查发现的事实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得不这样做的迫切性。
【编辑推荐】
我们或许都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
长视频网站开始提供倍速观看的服务,观众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迅速刷完几十集的剧集;
与长视频相比,今天的观众更青睐短视频带来的快感,“速看”类的剧透视频点击率尤其高;
影视创作者,越来越喜欢用说明性的台词或文字来表达一切;
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情绪化的评论(比如只有三个字“看不懂”,没有举任何例证)……
——如果你也对这些现象感到违和,来读读本书吧!
作者原本在电影发行公司工作,对电影文化很有感情,他对“快进或倍速观看电影作品”的风潮感到愤懑;但是,通过反复采访,我们逐渐看到了“倍速视听”的人们的内在情况和外在环境所产生的“必然”。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现象报告,还细致地描绘了超高度信息化社会的现代世态。
其实这本书也适合“倍速”,拉到最后结论页即可(笑),举的例子倒是很通俗易懂。三个原因:影视作品过剩、追求“性时比”、台词至上主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因素——人们的社交需求。私人的倍速需求可以理解(比如毛尖老师说烂片确实多啊),和社会变迁有同步性。所以我们会更珍惜付费的、稍纵即逝的电影院体验,能沉下心遇到好作品的时点可遇不可求。
评分##适合五倍速读的书,真能水
评分##我作为一名忠实的纸质书爱好者,并不反感电子书和有声书,但是对那类“五分钟看完《战争与和平》”的解说视频是嗤之以鼻的。无论是剧集、电影还是小说对我来说都是某种创作形式的“作品”,而不是“信息”、“内容”。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作品是能让观众or读者沉浸其中、与角色共情,仿佛体验了另一种人生的。「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通俗来说就是“后劲很大”。倍速播放只是在迅速采集信息,而不是欣赏一部作品,也是对作品本身的亵渎。
评分##和《浅薄》并列的必看书籍。《浅薄》针对的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大脑越来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无法进行深度思考。本书针对的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他们需要更快更多更强的信息刺激。
评分##感谢出版社赠书。可以看出作者作为影视从业者对倍速观影风气多少是有点愤懑的,但一本书写得还不如优秀公众号文章的思考深度和内容密度是不是也难以责怪这个“倍速社会”呢。
评分##重生文的逻辑原来是追求“性时比”,想要最快获得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拿到正确答案。这种倾向的另一个成因是“殖民主义心态”,这一点很有启发性。全文太啰嗦了,只是表层现象的罗列,而没有更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全文充斥着作者的主观抱怨。本书实在只适合倍速观看。
评分##从日文版出就在关注了,简中版完全符合期待。除了倍速播放以外,对于日本亚文化、内容创作行业的一些变化都有简洁的归纳和论述。日本的状况和国内意外蛮相似的,很多有意思的细节适合拿出来和朋友讨论。
评分##和《浅薄》并列的必看书籍。《浅薄》针对的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大脑越来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无法进行深度思考。本书针对的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他们需要更快更多更强的信息刺激。
评分##我作为一名忠实的纸质书爱好者,并不反感电子书和有声书,但是对那类“五分钟看完《战争与和平》”的解说视频是嗤之以鼻的。无论是剧集、电影还是小说对我来说都是某种创作形式的“作品”,而不是“信息”、“内容”。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作品是能让观众or读者沉浸其中、与角色共情,仿佛体验了另一种人生的。「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通俗来说就是“后劲很大”。倍速播放只是在迅速采集信息,而不是欣赏一部作品,也是对作品本身的亵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