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籍贯江西南昌。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1年获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等。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学术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黎润红,籍贯江西黎川。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可见青蒿素的科研过程有多么艰辛。
评分##在诺贝尔奖设立120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诺贝尔奖颁布给中国女科学家,第一次把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让本土中国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评分##把参考文献拿掉实在不应该。有关于那个历史时期科研工作的介绍,但是有点拼凑。
评分##“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评分 评分##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給這本書五星,真的,可讀性不高,都是論文式的數據和研究過程描寫。但是,對於地描寫整個研發的過程,還是值得借鑒的。 屠呦呦,中國人的驕傲,世界人的福音。
评分##饶毅老师的一次演讲中,得知此书。重庆大学图书馆借阅,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时读完。讲述了青蒿素研究得过程,屠呦呦在研究中的贡献与作用。我对研究综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有多处错别字。给出版社写过反馈信。
评分 评分##“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可见青蒿素的科研过程有多么艰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