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是印度裔美国人,拥有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教育背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外事政策顾问”,是美国舆论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目前是《时代》周刊特约编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后美国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和《自由的未来》(The Future of Freedom)。
想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先上大学,然后再退学。白天学计算机科学,晚上编程。开一个科技公司,然后迅速上市。要是你不喜欢冒险,那就学电子工程。
在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时代,基于技能的学习为主流社会所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看作是没有前途。在无数人向着中产精英的道路奔跑时,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却站起来挥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对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相关的问题还有:
大学教育还有它的必要吗,职业学院是不是就已经够了?
把人文教育视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还是目的自身?
慕课(MOOC)能走多远,将最终取代课堂学习吗?
面对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法里德并没有展开艰涩的学术探讨,而是由自己从印度到美国耶鲁读书的经历讲起,用对话式的口吻,平实幽默的语言,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和演变,激辩人文教育的争议、困境和意义。
##本应该给更高一点的分数,毕竟大约可对矫正时弊有积极作用。但起初是冲着本书的口号来读的,却才翻完就觉大失所望。首先此书实为通才教育或曰博雅教育张本的,毕竟仍站在理工教育本位立场和工具主义视角看待文科教育,而译名用“人文教育”,不得不说带有误导性。另外作者对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论证简单粗暴,引入人文教育是否就能解决作者的问题,倒也未必然。此外揆诸现实,浅薄庸俗的人文教育反而容易造成对文科的颟顸和自负,是对文科受教者的降智打击。再者私以为文理教育既已分途,反倒不必强为牵合,只是各学科都有其关怀,文科离不开工具理性,正如理科也离不开人文关怀,关怀缺失实为伤门,强以所谓人文教育填充,于事何补?至于老六在宣传视频中推崇的第六章开头,不过是“回归生活”的浅薄道理,与人文教育无涉。总之,此书价值被人言过其实了。
评分##槽都不要从何处吐起了。本来第一章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在教育上大家只是关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大学里营养健康、商务和营销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而文学、历史和哲学越来越无人问津了。结果,说是为人文教育辩护的一本书倒是不停地说明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大学学费那么贵、要不要发展在线教育、文科教育要不要考虑科学学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这么文不对题的书。真是令人失望啊。
评分##在建投书局花三个小时读完了书,它很薄很小,更像是学业论文这样的感觉。作者在这本书里只围绕了一个问题:人文教育究竟是不是必要的?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二者我认为并不冲突,但即使不冲突,人们在考虑以后的就业时还是会偏向于其中一个,而那一个很明显就是技能教育。 每当...
评分##1.期待太高,不值这个钱。论点+论据,不过是论据新鲜点。 2.人文教育,和理工科教育本为一体,以后矫正这一偏见,会花费大量心力和社会功夫。人文学科,不需要为自己辩护。自信不是外力给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生长,以及造势。 3.最重要的是,“人”的确立,人文教育呼唤人性,警...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