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马蒂亚·森(1933—?),印度经济学家,因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是阿马蒂亚·森根据他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尔讲座的讲稿写成的。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方向是对的,但是感觉作者还没想明白
评分##康德: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森:理性应当留有一个可以偏离的空间 四星是翻译有点问题,比如莫名其妙的贬义倾向、关联词的误用和主语遗漏很容易误导逻辑,得多读两遍才能发现过来怎么回事
评分##算翻完了,仅此而已。
评分##略浅,通读了一遍。
评分##本书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深刻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及其社会福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评分 评分##很棒的书,提出了很有意义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提出经济学和伦理学结合的具体办法,或者说区别于福利主义,但仍以经济学为基础的伦理准则。个人认为森的一些论点和康奈尔实在论是契合的,例如多元性和因果关系。
评分##需要补充好伦理学(or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再重看一遍
评分##经济学方面的东西有点看不太懂。但森的一些批判,比如对功利主义的批判,“说人们总是现实地追求他们的自利最大化要比说说理性要求他们必须追求自利最大化要少一些荒谬。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现实的可能是一个错误;但把所有人都自私看成是理性的要求则非常愚蠢。”森的态度立场十分鲜明,他强烈反对契约论,反对假设状态下的抽象人,认为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解决问题,“建立一套理想的制度构想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一个妄想,减少现实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第二个精彩的点在于森对主观能动与福利的反思,森认为大部分人都轻易地相信了二者之间表面上的相互依赖性,却忽视了它们是有区别的联系。“主观能动成就的重要性不完全取决于这已成就所间接导致的福利增加。”选择与福利之间的关系对于思考平等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